伊朗的白色革命是怎麼回事?

凱風思雨

在今日的中東亂局中,伊朗作為一個雄踞東方的什葉派大國,時刻扮演著與遜尼派、以色列以及歐美大國博弈的重要角色。然而很少有人知曉的是,這個今天被嚴密宗教氣息籠罩的國家卻曾經是有著充滿資本主義西方氣息的過往。


巴列維王朝的延續

伊朗作為中東地區的重要大國,在20世紀初就進行了君主立憲制改革。1925年,巴列維王朝上臺執政,英國與蘇聯佔領軍隊相繼撤出伊朗國境之內,禮薩汗與巴列維父子開始在鞏固王權的基礎上對伊朗進行近代化的嘗試。二戰之後的1949年,巴列維通過改革成功擴張了王權,使得伊朗成為一個具有中東特色的二元制君主制國家(君主與議會共享國家權力的過渡政體)。



圖/巴列維與其王后


“救亡圖存”的改革

戰後的伊朗經濟形勢並不容樂觀,英國繼續通過英伊石油公司完全控制伊朗的石油生產,另外,伊朗與西方的貿易使伊朗處於可悲的依附地位。戰後美國商品長驅直人伊朗國內市場,伊朗進出貿易失衡。1950年入超達27.52億美元。在這樣的情況下,伊朗迫切的需要捍衛自身的經濟地位,發展屬於自己的工業體系。


從1951-1953年,伊朗政府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巴列維任用愛國科學家摩撒臺擔任首相,通過了一系列相關決議,通過政府強制手段收回了伊朗各個煉油廠的主權,堅強捍衛了自身的利益,但是這場國有化運動卻帶來了不良反應,摩薩臺在接受國王權力的同時積極謀劃推翻巴列維王朝,並在1953年發動了政變,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是依然大大削減了伊朗的國力。



圖/英伊石油公司


在吸取了這次失敗的教訓之後,巴列維開始親力親為的進行政治經濟改革。1963年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倡導的“國王和人民的革命”即“白色革命”的方案獲得全民投票的正式通過。這次革命重點領域為農業,農業領域的改革同一百年前俄國農奴制改革類似,在保留絕大部分地主利益的前提下適當的將農民從土地上剝離出來,成為農村中商品生產者與城市勞動力。


另外,這次革命同樣有著較為民主化乃至社會主義化的一面。伊朗的工人逐漸參與到國企分紅與股權之中,大量的農場牧場收歸國有管理,婦女被賦予平等權利,社會保障逐漸建立。

圖/白色革命


然而,這次看似民主的白色革命卻存在著致命缺陷。在政治和經濟的關係上,政治上專制(王權強化)而經濟上市場化,二者脫節,甚至背道而馳。這是改革最大的失誤,也是不可避免的失誤。這一問題最終導致了70年代末巴列維王朝的覆滅。


參考文獻:1. 冀開運,藺煥萍著,二十世紀伊朗史:現代伊朗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2. 哈全安著,伊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