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譽王會不會是一個好的君王?

於虎56430941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劇中也有不少細節可以證明,譽王一旦登基的話,他會是一個還不錯的君王。

首先第一點,禮賢下士,對於有才之人,譽王是很看重的,得麒麟才子可得天下,這樣一個預言,對於任何一個有野心的皇子來說,都不會是一個簡單的噱頭,而正是為了這個噱頭,譽王親自上山去求取答案,而梅長蘇入京之後,他更是屢屢投其所好,先是用黎崇老先生的手稿博得梅長蘇的注意,之後更是多次三顧茅廬恭請於梅長蘇,儘管蘇宅一次次的拒絕譽王的送禮和好意,但他還是一直往他們那裡送。

就連太子,也會說他沽名釣譽,可太子自己卻怎麼也是做不到的,這也恰恰說明了一點,那就是譽王還是很看重名譽這個東西的,一旦上位,史官的筆,後世人的評論,都會督促著他變成一個好的君王。

譽王是個聰明人,也跟梁帝很像,但有一點,梁帝的位子來之不易,是通過在政變而來,所以他忌憚功高蓋主的人,他害怕自己當年的事大白於天下,所以早早的將滑族滅國,可譽王沒有這個擔憂,因此,儘管譽王跟梁帝再像,他也不會這麼殘暴的製造整個軍隊全軍覆滅的慘事。

雖說譽王在劇中有些事也是枉顧百姓的性命,例如私炮房一案,但那也是旁人的挑撥,何況,在上位之前,有幾個人的手是乾淨的呢?沒有。但是,一旦他上位了,立場就不同了, 他上位以後,至高無上的君權在手,他要想的要做的是為百姓謀福利,穩定民心,而不再是挑釁民心來打擊競爭對手。

譽王說過,他從來沒想過要反,譽王再九安山兵變失敗的時候,更是一個人大舉著屠刀在營帳前不屈不撓的樣子,也是能說明,譽王也不像太子,不是那種懦弱膽小怕死的鼠輩,這樣的人,自然也有自己的風骨,內心裡也是有自己柔和的地方,他舉兵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真的想反,而是想為他的母親求個公道,為了這麼多年來被利用求個解脫,也求個答案。單從這點來講,就沒法簡單對她的過錯下定義去評說。

還有最後一幕,他自殺身亡,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妻兒性命,雖然是政治聯姻,但他對妻子也是有遺憾,有愧疚,有抱歉的,他知道自己是死罪難逃,但他還是寄希望於人性,寄希望於父親,他還覺得自己是能用自己的死,換取妻兒的半分生機的,這些都能說明,他本性不壞。

譽王是聰明人,他登基,不像太子,容易被操縱,不像梁帝,寡情薄恩,不像靖王,耿直倔強,他懂得治理國家,知道掌控朝局的手段,這樣的他,也許真會是一個好的君王呢。


兮言小姐

太子、譽王和靖王三個人中,最適合做皇帝的其實是譽王,那個最像梁帝的兒子。實際上如果沒有梅長蘇攪動朝局,機關算盡的話,那麼最後坐在皇位上的一定是譽王,就像梁帝蕭選能擊敗其他競爭者登基為帝一樣。

先來說靖王,靖王是這三個皇子中最不適合繼承大統的,他的情商太低,實在不宜擔此大任。靖王其實很像雍正王朝中的十三阿哥,為人豪邁,但是性子太直,不懂得轉彎,故而他人雖好卻不能做好一個帝王。以夏江設計調撥靖王和梅長蘇關係來看,靖王僅僅在聽信小新的一面之詞之後,便遷怒梅長蘇,發誓與其“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客氣的說,聽信一面之詞的性格特點,幾乎是昏君的標配了。

而靖王最致命的其實是魯莽和急躁,他在聽說衛崢被擒拿之後,一來受不了夏江和譽王的挑撥,幾乎要為“赤焰軍”翻案,氣的梁帝白眼。二來要發起府兵營救衛崢,如果不是梅長蘇雪中力勸,那麼靖王的謀逆之罪勢不可免,他必然會成為下一個祁王殿下。

靖王如果能做好一個皇帝,除非朝堂之上全是像梅長蘇這樣的臣子,不然靖王就很難不被矇蔽,但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至於太子,他之所以能夠在眾皇子中脫穎而出,除了越貴妃在後宮中最為受寵以外,最大的因素其實是太子本人。他率性天然,本該做一個富貴一生的閒散王爺,與詩書魚蟲為伴。但在祁王被殺以後,梁帝把目光落在了他這個最聽話的孩子身上,他被立為太子。

看完全劇就可以發現,太子並不工於心計,他幾乎沒有主動出過手,所以梁帝才會對他如此溺愛。故而他能夠在太子位上多年不倒,讓一品軍侯謝玉傾力加盟“太子黨”。而他所做的唯一一件“壞事”不過是聽從越貴妃的意見,帶領外臣入宮,妄想利用“情絲繞”拿下霓凰郡主。

故而在太子與譽王的競爭中,太子一直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處於應付譽王挑戰的狀態。他這種保守的姿態其實已經決定了他日後的結局,所以他是做不好皇帝的。即使他僥倖登基,世上不過再多一個昏君罷了。

而譽王,心狠手辣,有心計也有手腕,懂得如何去籠絡人,也懂得如何去辦好差事。故而他有能力,有人脈,有追隨者。他其實就是梁帝的翻版,結局很清楚,梁帝登了基,殺了林家,冷落了言侯。

只不過,梅長蘇不需要第二個梁帝了。

以上。


逆流時代

在封建社會,君王至高無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要做一個好的君王,也需要極高的素質,在《天龍八部》中保定帝段正明曾對段譽說:當一個好皇帝,需要具備兩點,愛民如子和善於納諫……



在《琅琊榜》中,譽王開始給人的印象是才智過人,成熟穩重,很得人們的認可,不過他並非一個好的君王,就拿段正明的兩點來說他就做不到。



其一,愛民如子,譽王沒有仁愛之心,成為君王也不會,只會苛捐雜稅,不顧黎民百姓疾苦;

其二,善於納諫,自古忠言逆耳,要能納諫,必有包容之心和自我認知,從小的深宮生活讓他不會輕易相信別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難以聽取別人的意見。


我的徒弟是南海鱷神

《琅琊榜》中,譽王蕭景桓是大梁當朝太子的最大競爭對手,相對太子來說,譽王更加沉穩圓滑善用權術,加上有皇后支持,奪嫡希望很大。然而命由天定,梁帝不可能傳位於譽王;客觀來說,譽王也絕不會是一位明君!

譽王蕭景桓自始至終都是梁帝制衡朝局的一顆棋子,從牽制太子到牽制靖王,梁帝給足了譽王成為君王的希望,然而這個希望就猶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譽王一直躊躇滿志要取代太子,然而在太子被廢以後,靖王卻異軍突起。心灰意冷之時,生母的一封遺書讓他驚醒,一直被認為出身低微的生母竟然是滑族的璇璣公主!譽王的滑族血脈,決定了梁帝不可能傳位於他。


退一萬步講,即使譽王承繼大統,對他的形容也只能是“多疑、虛偽、狠毒、視百姓如草芥……”,而獨獨沒有“明君”二字!

得民心者得天下,譽王對待百姓的態度通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私炮房慘案!六十九條人命對譽王來說都沒有鬥倒太子來得重要。親手把一件貪腐案上升為導致六十九人慘死的重大安全事故,只是為了加大扳倒太子的籌碼。借用蔡荃的一番話“六十九條人命,六十九條人命啊!對於皇帝而言,這個不值得一罵?對於譽王而言,這個不值得一悔嗎?居然誰都沒有提,誰都沒有看得很嚴重。他們介意的,他們放在心上的,到底是什麼?是什麼?!”
無論是梁帝還是譽王,他們介意的是權力,放在心上的也是權力。如果沒有梅長蘇,也許譽王最終會得到皇位,但是他絕對得不到人心。試問,人心背離的皇位可能長久嗎?


它山夜雨

在《琅琊榜》中,有這樣一個人物,他禮賢下士,善於權謀,隱忍堅毅,看起來是一個做皇帝的好料子。但是,他卻被打上了一個註定做不了皇帝的烙印。他就是琅琊榜中的譽王。他是一個很悲劇性的人物,有能力,很努力,但卻因有滑族血緣而被註定成為政治犧牲品,認真說的話,靖王都沒他慘。

一、譽王的出身

譽王是梁帝與滑族的璇璣公主一起生的兒子,當年梁帝為了能夠登上帝位,需要獲得滑族的支持,於是就和滑族的璇璣公主好上,靠璇璣公主的支持,梁帝登上了帝位。但是梁帝在登上帝位後,立即派兵滅了滑族。而譽王就成了梁帝的政治犧牲品,由於有滑族的血緣,所以註定無法成為梁國的皇帝。

二、譽王的努力

譽王是一個非常善於聽取謀士意見的,他招賢納士,成熟穩重,善於權謀,不管是拉攏慶國公還是拉攏六部人員,譽王都是一個非常的,在奪嫡之爭中很努力的皇子。就連梁帝都說,譽王是非常像自己的一個人。這說明梁帝其實是非常喜愛譽王的。

三、梁帝的權衡

梁帝先是立了太子,然後又捧起了譽王,打壓了靖王,讓太子和譽王互相爭鬥,互相形成黨羽來爭鬥。梁帝很清楚,譽王是絕對不能立為皇帝的,但是為了能夠自己能長久當皇帝,他給了譽王足夠的希望,讓譽王賣力地去打壓太子。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最後梁帝成為了贏家。而譽王,只是梁帝權謀之中的一顆棋子。

四、譽王的反抗

當譽王知道自己時梁帝和璇璣公主所生的兒子後,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成為皇帝了。但是,自己努力了這麼久,不可能就這麼放棄。於是,他為了博一下,發動了九安山之變,想通過逼宮來獲得帝位。如果沒有梅長蘇,或許,以譽王的手段,還真的很有可能獲得帝位。

但是,最後譽王失敗了。所以說,譽王是一個非常悲劇的人物。被自己的父親當棋子擺佈,自己努力抗爭了,又遇到梅長蘇這個開掛的人擋路。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也確實可悲!

你覺得如果梅長蘇,譽王有沒有機會獲得帝位呢?


史鑑銘心

譽王不會是一個好君王,而且譽王應該沒有機會登上皇位。

先說下為什麼譽王不會是好的君王,梅長蘇在和言侯爺談話的時候說到過,譽王是最像當今陛下的皇子,陛下是個好皇帝嘛?顯然不是,不然七萬赤焰軍又怎麼會被冤殺,當今的陛下看重自己的權利,疑心重,不以天下百姓為住。

言侯爺也很直白的跟梅長蘇說過,雖然譽王現在禮賢下士,但等他登基以後,肯定和當今的陛下是差不多的。所以呀!這個問題我們無需多想,劇中人已經給我們答案了。

再來看看為什麼說譽王當不了皇上,很多都覺得如果沒有梅長蘇,譽王也許就是下一個皇帝,但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譽王的身份,譽王的孃親是滑族的公主,皇上是不會讓身上有另外一個王朝的血液皇子成為皇帝的,即使滑族已經被消滅,但對於皇帝來說也是不能的。他要保證皇室血脈的純正性。

這也就是為什麼譽王在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後造反的原因,因為對於譽王來說,奮力一搏,也許還能當皇帝。但如果什麼都不做,皇位就跟他無緣了。


暴走影評君

今日之梁帝,即是明日之譽王。

梁帝在與高公公聊天時,曾經點評過譽王,說他是最像梁帝的一位皇子,對於這一點我很認同,從全劇當中偶爾流露出的線索來看,梁帝在還是皇子的時候,其所做所為與現在的譽王何其相似,他拉攏文臣武將(林帥,言侯),也禮賢下士,也利用他人(玲瓏公主),也翻臉無情,這和譽王簡直是一模一樣。



所以說當譽王真的當上了皇上,也不會比梁帝強,一樣的玩弄心眼權術,甚至可能還不如梁帝,因為梁帝接的國庫充盈,底蘊渾厚的大梁,而譽王接手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四面楚歌的大梁,看琅琊榜結束的時候,四方共犯國土,譽王能守住嗎?



原三番隊隊長

不能。


琅琊榜中的譽王蕭靖桓一出場就圈粉無數,很多人都希望最終他能夠成為皇帝,而隨著劇情的慢慢發展,我卻對不會譽王殿下越來越失望,原因如下:

從一開始的譽王殿下,端莊沉穩,善交賢士,用善於納諫,可是自從私炮房一事後,我開始反思譽王的所作所為,譽王自幼生長於宮中,缺乏長遠的見識,他所謂的善於納諫,不過是被身邊的幾個謀士玩弄於手掌之上而已,梁帝說,譽王是最像自己的孩子,而我想說,琅琊榜大結局時,四面楚歌,各國相約來犯,不管這是不是所謂的梁帝的陰謀,都不是譽王和他身邊那些各懷心思的謀士能夠擊退得了的,只有蕭景琰能夠以強硬的手段整治軍隊,只有蕭景琰喜歡結交純臣,也只有蕭景琰的純臣們,能夠掌控朝堂,能夠改變朝堂風氣;反觀譽王,若是他做了皇帝,必然和現在的梁帝一樣,喜愛帝王之術,朝堂風氣只會越來越糜爛,直到最後,堂堂大梁國敗在自己手裡。



若是兩國處在和平時期,也許譽王可以做皇帝,但是這個時候的梁國,絕對不能讓譽王這種人,再把握朝堂了,畢竟誰都不想要當年赤焰軍辛辛苦苦保下的梁國滅在自己人手裡。


破空疾羽

曾經我以為會,但是後來才發現不會,別說他是註定當不了皇帝的,就是當的了皇帝,他也不會是個好皇帝的。

要問2015年最火的電視劇是什麼?當屬《琅琊榜》莫屬。《琅琊榜》架空了歷史,當還是以歷史王朝背景為題材。那跌宕起伏的劇情,出身入化的權謀,真的是看的人熱心彭湃。

說實話,開場真的希望譽王當皇帝,他比太子優秀的可不是一點點,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雖然譽王和太子的競爭逐漸進入白熱化,譽王表現出城府,幹練和處事能力。但更表現出了心狠手辣,這和他的父皇當年一手做成赤焰軍慘案還有過之無不及。

最能體現譽王心狠手辣的當屬“私炮坊”案了,梅長蘇將私炮坊之事講述譽王,原來只是但願他可以輔佐沈追,藉此機遇進攻太子,不測的是顛末秦般若闡發形勢怎樣能對本身最有利後,派人炸了私炮坊,造成臨近的可憐的黎平易近無辜的亡故和受傷。

那可是附近幾百口人的性命,譽王說炸就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果然是不擇手段。

雖然說作為帝王要狠,但是不考慮百姓死活的帝王他註定不是個好帝王


震霜秋

哪一個皇帝不是踏著累累白骨上位的。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李世民手刃自己的親弟弟,我們能說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嗎?清朝九子奪嫡是何等兇險,雍正又是何等殘忍,我們能說他不是一個好皇帝嗎?

譽王也一樣,成王敗寇,成了名垂青史,敗了遺臭萬年。既然是君主,那自然是對老百姓而言,政治是否開明廉潔,邊疆是否穩定,賦稅是否合理,百姓是否安居,衡量一個君主是好是壞的維度太多了。

譽王幾乎被謀士玩弄於鼓掌,可見他是一個能聽得進去別人意見的人,面對秦般若能夠以謀士之禮待之,我想至少是一位尊重女性的人,而最後對於結髮妻子的維護,他並非一個無情之人,只是當時的時局,譽王的眼光有些短淺,格局不夠大。

我想要說開天闢地,開創一番盛世的好皇帝,他一定不是,因為他的決斷力和眼光決定了,但作為一個守國的皇帝,應該尚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應該可以做到。如果好的反面是昏君的話,他一定不是。所以會不會是個好的君王,還要看好的定義是什麼。另外,有些人也許不是個好人,但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