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改革開放40年,中關村激盪40年

還記得這張老照片嗎?小時候的我第一次來中關村,看到這個標誌的時候,特別興奮。不只是把在生物課本上學到的放到現實中放大了這樣簡單,而這是在北京中關村,就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彷彿在這個雕塑中可以窺探到生命的神奇,象徵著科學家品質和勇於創新的精髓。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更多的還是對探知新世界的渴望。科學家精神可能太遙遠,那個時候的中關村更多意義是電腦的天下,全國最好最先進的與電腦相關的一切設備都可以在這裡買到,而且價格不貴,潮流領先。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改革開放40年,中關村激盪40年

如果給北京的改革開放標註一個地點,那一定是中關村。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響祖國大地,中關村也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並且在之後的40年裡成為了北京甚至全國改革開放成就的縮影。40年前的中關村真的只是個村,不止荒涼,據說還多是太監的墳墓。而最早被人們關注,是因為中關村的電子一條街,那個時候的電子產品剛剛流行,電腦都是用各式各樣的配件組裝起來的,顯示器、硬盤、鍵盤、鼠標都要自己買來,再請懂行的人拼裝起來。電腦組裝好了,沒有軟件不能用。各種軟件光盤的買賣也做了起來,另外買電腦的都是年輕人,玩遊戲似乎是買電腦的主要用途,遊戲光盤最受歡迎。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改革開放40年,中關村激盪40年

慢慢的,一批在國外學成歸來的年輕學者、有志之士開始在中關村聚集。柳傳志、張朝陽、劉強東,聯想、搜狐、京東。伴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中關村開始由線下向線上轉向。中關村的影響不只體現在電子產品銷售,更多的是互聯網經濟的起源。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改革開放40年,中關村激盪40年

「我與改革開放的故事」改革開放40年,中關村激盪40年

創新,是中關村唯一的關鍵詞。好像是太陽花的種子撒在了肥沃的土地上,這裡的溫度、溼度剛好,創新的花兒在這裡開的最豔,創業的人們在這裡紛紛脫穎而出。直到現在,中關村從過去的一個荒涼的小村,變身成為現在北京的一區十六園,是全國創新的集聚地、全球創新的制高點,創新創業最領先的地方,創新氛圍最濃厚的地方。直到現在雙螺旋的雕塑依然保留,中關村的精神依然還在,並將一直一直傳承下去。

文/馬雅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