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長平之戰30年後,趙國才被秦國所滅?

薛佩萁

秦國滅趙國,是長時間一些列的軍隊對抗活動,絕對不止長平之戰一場戰役,很多人都知道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國四十五萬人,卻不知道長平之戰中,秦國傷亡二三十萬人,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又傷亡二三十萬的事實。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連續兩場大規模的戰役,秦國也很疲勞,尤其是邯鄲之戰後,秦國多年東出的成果,包括河東郡,太原郡,上黨郡等地全部被瓜分。如果當時,齊國和燕國積極一點,估計能反攻秦國一把!

所以,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將近三十年滅趙國,已經是很有實力的事情了!

史論縱橫這裡分析一下秦國在秦昭襄王罷免魏冉之後,做的一系列的政策得失吧!

秦昭襄王親政之前,是戰國時期群雄爭霸之時,趙國胡服騎射後開始強大,齊、楚都是傳統強國。可以說當時戰國的形勢是四家爭霸!

秦國所有軍國大事都是由宣太后和魏冉來決定的,白起也是魏冉提拔起來的,魏冉執政期間,打敗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郢,使楚國開始虛弱;並且在燕國、趙國和齊國發生矛盾的時候,果斷加入樂毅伐齊的隊伍,最終使齊國滅國,從此一蹶不振。

是魏冉和白起,使秦國成為西方的大國,而秦國始終沒有和趙國發生大的衝突,這是明智的,當時的趙國在趙武靈王的主導下,是不斷崛起的過程,此時與趙國發生衝突其實是不明智的。

秦昭襄王罷黜魏冉親政(60歲親政的君主,我估計歷史上也沒幾個),在范雎的建議下,先攻打韓國,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也就是長平之戰的前兩年,白起攻佔了韓國的野王,上黨被切斷。

這樣的情況下,韓國的上黨沒有向秦國投降,而是將上黨獻給趙國。急於做出成績的秦昭襄王於是發動了長平之戰。很多人都認為上黨獻給趙國是秦國的陰謀,說秦國為了和趙國打長平之戰而設計的陰謀,史論縱橫只能呵呵,在戰國時期打仗不講究原因的,想幹就不幹,不用藉口。

其實,史論縱橫認為,韓國將上黨獻給趙國,那就應該和趙國以外交的手段進行交涉,如果是魏冉在的話,會策劃五國伐齊那樣的情況,再策劃一次四國伐趙。

且聽史論縱橫給你分析這個四國伐趙。

當時,趙國的實力完全可以和秦國比較,在崛起的過程中,趙國對周邊的齊國、燕國、魏國都有矛盾,如果趙國完全接收上黨,則發動輿論攻勢,與其讓趙國坐享其成,不如聯合其他幾國對其進行瓜分(當時趙國做大,周邊幾國也沒跑)。

首先,有秦國牽頭,燕國肯定是車前卒,如果許諾將趙國的土地瓜分給齊、楚、魏,三國也會出手。很多人認為他國不會幫秦國,其實秦國的國緣遠比趙國好,這也是趙國在長平之戰時跟人借糧都沒人借他。

如果大計可成,長平之戰的時候,基本就是秦國的統一戰爭了。


所謂上兵伐謀,用外交和政治去擊敗對手才最厲害的手段,在魏國和齊國的隕落中,其實都有謀略的成分,尤其是齊國當時國力強盛,因為吞併宋國,給各國造成口實。

趙國吞併上黨又何嘗不是一樣!

秦昭襄王押上了國運來和趙國進行決戰,本身就已經輸了,在外交環境如此好的時候,你卻竟然押上了國運!如果長平秦國敗了,估計秦昭襄王將是歷史上最恥辱的君王了。

就像鬥地主,你手裡四個二,一個三,你非要先出四個二,外面要是有王炸,呵呵!


史論縱橫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的經典戰爭,是軍事力量最雄厚的兩個國家的命運之戰。秦國攻下長平,佔領上黨是打開東方門戶的基礎,擊垮東方六國中唯一在軍事上可以挑戰秦國的趙國,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也就是說,秦國要想統一六國,那必須先打開東方的門戶,並擊垮趙國。而趙國如果不接受上黨地區和秦國做對,那就是等秦國佔領了上黨地區變得更強大的時候再進行決戰,那時趙國會更被動。所以長平之戰是必然會發生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都是傾舉國之力決戰的一次大戰,關乎秦國是否再有能力統一六國,關係東方六國國運興衰的存亡之戰,兩國都是傾盡全力去戰。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巨大,達45萬人之多,而秦國也傷亡達30萬人,之後秦國想一下滅掉趙國,又派遣軍隊進攻趙國都城邯鄲,而趙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但國力尚在,在邯鄲發生的兩次戰役,讓秦國再次損失了30萬人,最終在楚國等國的幫助下擊敗了秦國在邯鄲的軍隊。

而此時秦國大將白起已經死了,國力也不能再支持派大軍去和楚國等進行大的戰爭了,趙國不僅復國,而且重新獲得上黨地區。但是由於戰爭發生在趙國境內,損失慘重,趙國經過這次戰爭,已經再也不是可以和秦國一戰的軍事強國了,直到最後被秦國擊敗,國力都沒有恢復多少,而秦國雖然也損失慘重,不過秦國國力尚存,並且很快就恢復,30年後終於擊敗趙國。



樂水者樂山人

根本的原因: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拒絕白起乘勝追擊攻打趙國,而是選擇休息幾個月再繼續攻打。而長平之戰後白起也拒絕再次任將攻打趙國。


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元氣也大傷,所以就要休養幾個月,而留給趙國幾個月重新組織防禦的時間。而且趙國人心更為團結並決定死拼到底。因為知道秦人會殺降。既然這樣那還不如拼死抵抗。雖然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了幾十萬人,但並不代表這趙國奔潰了,最起碼還有預備役部隊,而且這時的趙國全民皆兵,所以後面秦攻打趙國而不勝。

也有外部原因,得到了列國的支持。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而其他國家雖然沒有直接出兵,但應該也暗中支援,如支援糧食或者對秦國施壓外交壓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秦朝也想一鼓作氣滅掉趙國,因為長平之戰後,其餘六國都沒有實力與秦朝相抗,為何在30年後才滅趙國,原因有4點:

1.趙國長平之戰後,幾乎亡國,當秦軍到來時,由老將廉頗帶領眾人,為避免當亡國奴,都全力抗秦。

2.甚至唇亡齒寒的楚國和魏國,在得到趙國的請求和遊說下,前來援助。

3.秦國長平之戰後國力消耗很大,已經不能像長平之初那樣,提供60大軍供白起使用。

4.秦國用錯了人,由於白起生病,又不贊成立即攻打趙國,秦王只得派王陵和王齕陸續前去,結果二人誤判形勢,兵敗如山。甚至還倒是白起被賜死。

5.在長平之戰後,最先攻打趙國的是燕國,他們想趁火打劫,可惜趙國剛剛經歷奇恥大辱,有些士兵甚至戴孝迎戰燕國,結果燕國打敗,趙國俘虜了燕國不少士兵,獲得包括土地在內的一些賠償,擴充了力量。

6.在秦國攻打趙國失敗後,趙國抓緊時間休養生息,堅持了30年。


博史通今

秦軍在邯鄲保衛戰虧到家了。秦軍前後五年,從打韓國開始,然後打廉頗,打趙括,再打廉頗援軍,長平之戰後徹底平定還花了一年,打趙國各城市並圍攻邯鄲整整兩年,傷亡慘重,最後被趙魏楚圍毆,邯鄲城下損兵三十萬,兩萬投降。所以白起說長平以來損失過半,國庫空,不肯領軍,他這句話是在秦國圍攻邯鄲不克兩次援兵損失過半,秦王要他領軍時說的。白起被秦王逼死,邯鄲之戰也大敗,秦國求和,把上黨還給趙國,河東還給魏國。


中國歷史探索者

長平之戰,趙國雖然元氣大傷,但是滅趙時機還不成熟。

第一,長平之戰,秦國也傾盡全力,慘勝趙國,損失也比較嚴重,軍隊疲弊,需要修整。

第二,長平之戰後,秦國一家獨強,其它諸國為防止唇亡齒寒必然出兵援助,秦國剛經大戰,難以對抗各國生力軍。



第三,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降卒,趙國上下無比哀痛,勢必眾志成城,拼死一搏。

因此,長平之戰後,秦國並沒有迅速滅亡趙國。


津城沐雨

一是當時自身實力受損,又錯過滅趙時機

二是長平之戰後,秦國實力一下第一了 沒有能抗衡。其餘六國反應過來,聯合扛秦。導致秦沒有實力滅趙,滅趙等於要與其餘六國開戰

三是時間問題,長平之戰後,當時主要領導都死去了。後來上臺的要麼短命要麼能力不行。到秦始皇時才穩定下來,更重要許多能臣也出現。


雲中雲山

當時秦王沒有聽白起的建議,給了趙國喘息之機。另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趙國還李牧,三軍易得,一將現成,假如趙國真的拼命,還有一句成語叫哀兵必勝,真打起來,也是慘勝,會給其他諸侯國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