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薛佩萁

秦国灭赵国,是长时间一些列的军队对抗活动,绝对不止长平之战一场战役,很多人都知道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五万人,却不知道长平之战中,秦国伤亡二三十万人,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又伤亡二三十万的事实。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连续两场大规模的战役,秦国也很疲劳,尤其是邯郸之战后,秦国多年东出的成果,包括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等地全部被瓜分。如果当时,齐国和燕国积极一点,估计能反攻秦国一把!

所以,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将近三十年灭赵国,已经是很有实力的事情了!

史论纵横这里分析一下秦国在秦昭襄王罢免魏冉之后,做的一系列的政策得失吧!

秦昭襄王亲政之前,是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之时,赵国胡服骑射后开始强大,齐、楚都是传统强国。可以说当时战国的形势是四家争霸!

秦国所有军国大事都是由宣太后和魏冉来决定的,白起也是魏冉提拔起来的,魏冉执政期间,打败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郢,使楚国开始虚弱;并且在燕国、赵国和齐国发生矛盾的时候,果断加入乐毅伐齐的队伍,最终使齐国灭国,从此一蹶不振。

是魏冉和白起,使秦国成为西方的大国,而秦国始终没有和赵国发生大的冲突,这是明智的,当时的赵国在赵武灵王的主导下,是不断崛起的过程,此时与赵国发生冲突其实是不明智的。

秦昭襄王罢黜魏冉亲政(60岁亲政的君主,我估计历史上也没几个),在范雎的建议下,先攻打韩国,在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也就是长平之战的前两年,白起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上党被切断。

这样的情况下,韩国的上党没有向秦国投降,而是将上党献给赵国。急于做出成绩的秦昭襄王于是发动了长平之战。很多人都认为上党献给赵国是秦国的阴谋,说秦国为了和赵国打长平之战而设计的阴谋,史论纵横只能呵呵,在战国时期打仗不讲究原因的,想干就不干,不用借口。

其实,史论纵横认为,韩国将上党献给赵国,那就应该和赵国以外交的手段进行交涉,如果是魏冉在的话,会策划五国伐齐那样的情况,再策划一次四国伐赵。

且听史论纵横给你分析这个四国伐赵。

当时,赵国的实力完全可以和秦国比较,在崛起的过程中,赵国对周边的齐国、燕国、魏国都有矛盾,如果赵国完全接收上党,则发动舆论攻势,与其让赵国坐享其成,不如联合其他几国对其进行瓜分(当时赵国做大,周边几国也没跑)。

首先,有秦国牵头,燕国肯定是车前卒,如果许诺将赵国的土地瓜分给齐、楚、魏,三国也会出手。很多人认为他国不会帮秦国,其实秦国的国缘远比赵国好,这也是赵国在长平之战时跟人借粮都没人借他。

如果大计可成,长平之战的时候,基本就是秦国的统一战争了。


所谓上兵伐谋,用外交和政治去击败对手才最厉害的手段,在魏国和齐国的陨落中,其实都有谋略的成分,尤其是齐国当时国力强盛,因为吞并宋国,给各国造成口实。

赵国吞并上党又何尝不是一样!

秦昭襄王押上了国运来和赵国进行决战,本身就已经输了,在外交环境如此好的时候,你却竟然押上了国运!如果长平秦国败了,估计秦昭襄王将是历史上最耻辱的君王了。

就像斗地主,你手里四个二,一个三,你非要先出四个二,外面要是有王炸,呵呵!


史论纵横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的经典战争,是军事力量最雄厚的两个国家的命运之战。秦国攻下长平,占领上党是打开东方门户的基础,击垮东方六国中唯一在军事上可以挑战秦国的赵国,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也就是说,秦国要想统一六国,那必须先打开东方的门户,并击垮赵国。而赵国如果不接受上党地区和秦国做对,那就是等秦国占领了上党地区变得更强大的时候再进行决战,那时赵国会更被动。所以长平之战是必然会发生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都是倾举国之力决战的一次大战,关乎秦国是否再有能力统一六国,关系东方六国国运兴衰的存亡之战,两国都是倾尽全力去战。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巨大,达45万人之多,而秦国也伤亡达30万人,之后秦国想一下灭掉赵国,又派遣军队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而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但国力尚在,在邯郸发生的两次战役,让秦国再次损失了30万人,最终在楚国等国的帮助下击败了秦国在邯郸的军队。

而此时秦国大将白起已经死了,国力也不能再支持派大军去和楚国等进行大的战争了,赵国不仅复国,而且重新获得上党地区。但是由于战争发生在赵国境内,损失惨重,赵国经过这次战争,已经再也不是可以和秦国一战的军事强国了,直到最后被秦国击败,国力都没有恢复多少,而秦国虽然也损失惨重,不过秦国国力尚存,并且很快就恢复,30年后终于击败赵国。



乐水者乐山人

根本的原因: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拒绝白起乘胜追击攻打赵国,而是选择休息几个月再继续攻打。而长平之战后白起也拒绝再次任将攻打赵国。


因为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也大伤,所以就要休养几个月,而留给赵国几个月重新组织防御的时间。而且赵国人心更为团结并决定死拼到底。因为知道秦人会杀降。既然这样那还不如拼死抵抗。虽然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了几十万人,但并不代表这赵国奔溃了,最起码还有预备役部队,而且这时的赵国全民皆兵,所以后面秦攻打赵国而不胜。

也有外部原因,得到了列国的支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其他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出兵,但应该也暗中支援,如支援粮食或者对秦国施压外交压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秦朝也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因为长平之战后,其余六国都没有实力与秦朝相抗,为何在30年后才灭赵国,原因有4点:

1.赵国长平之战后,几乎亡国,当秦军到来时,由老将廉颇带领众人,为避免当亡国奴,都全力抗秦。

2.甚至唇亡齿寒的楚国和魏国,在得到赵国的请求和游说下,前来援助。

3.秦国长平之战后国力消耗很大,已经不能像长平之初那样,提供60大军供白起使用。

4.秦国用错了人,由于白起生病,又不赞成立即攻打赵国,秦王只得派王陵和王龁陆续前去,结果二人误判形势,兵败如山。甚至还倒是白起被赐死。

5.在长平之战后,最先攻打赵国的是燕国,他们想趁火打劫,可惜赵国刚刚经历奇耻大辱,有些士兵甚至戴孝迎战燕国,结果燕国打败,赵国俘虏了燕国不少士兵,获得包括土地在内的一些赔偿,扩充了力量。

6.在秦国攻打赵国失败后,赵国抓紧时间休养生息,坚持了30年。


博史通今

秦军在邯郸保卫战亏到家了。秦军前后五年,从打韩国开始,然后打廉颇,打赵括,再打廉颇援军,长平之战后彻底平定还花了一年,打赵国各城市并围攻邯郸整整两年,伤亡惨重,最后被赵魏楚围殴,邯郸城下损兵三十万,两万投降。所以白起说长平以来损失过半,国库空,不肯领军,他这句话是在秦国围攻邯郸不克两次援兵损失过半,秦王要他领军时说的。白起被秦王逼死,邯郸之战也大败,秦国求和,把上党还给赵国,河东还给魏国。


中国历史探索者

长平之战,赵国虽然元气大伤,但是灭赵时机还不成熟。

第一,长平之战,秦国也倾尽全力,惨胜赵国,损失也比较严重,军队疲弊,需要修整。

第二,长平之战后,秦国一家独强,其它诸国为防止唇亡齿寒必然出兵援助,秦国刚经大战,难以对抗各国生力军。



第三,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降卒,赵国上下无比哀痛,势必众志成城,拼死一搏。

因此,长平之战后,秦国并没有迅速灭亡赵国。


津城沐雨

一是当时自身实力受损,又错过灭赵时机

二是长平之战后,秦国实力一下第一了 没有能抗衡。其余六国反应过来,联合扛秦。导致秦没有实力灭赵,灭赵等于要与其余六国开战

三是时间问题,长平之战后,当时主要领导都死去了。后来上台的要么短命要么能力不行。到秦始皇时才稳定下来,更重要许多能臣也出现。


云中云山

当时秦王没有听白起的建议,给了赵国喘息之机。另外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赵国还李牧,三军易得,一将现成,假如赵国真的拼命,还有一句成语叫哀兵必胜,真打起来,也是惨胜,会给其他诸侯国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