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諮詢師無法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做諮詢?

衢州土郎中

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就是誘導患者說出自己的真實情況,心理疾病與其他疾病有所不同,許多人會將真正的心理想法當成自己的隱私,從而不願意告訴別人,只有當心理諮詢師跟他的生活不會產生任何交集時,他才有可能將自己的內心托盤而出。

1、中立客觀

2、保護患者

雖然心理諮詢師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做諮詢有諸多的不便,但實際上除去以上因素,心理諮詢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做心理輔導也不是完全行不通,這是相對而言比較複雜而已,首先是雙方都無法保持客觀,諮詢師會對患者有既定印象,很難從中立角度為患者開解,而患者對諮詢師也有自己的個人理解,有可能他是諮詢師的長輩,所以他對諮詢師說的不一定信服。

其實這主要還是隱私的問題,我們原本就不想講給跟自己有關係的人聽,我們只希望找一個陌生人跟她傾訴一下,然後尋求一點建議;畢竟,許多心理方面的疾病都是難以啟齒的。

《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我們為什麼不能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起來?

我覺得,心理諮詢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做諮詢,

就如同一個人要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起來一樣,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諮詢倫理的要求

考過心理諮詢師的人都知道,在職業中有兩點非常重要的要求

一是作為諮詢師要在諮詢中儘量保持觀點的中立。

二是諮詢關係只建立在諮詢中,諮詢結束後不可以與來訪者保持諮詢之外的關係。

這是很多做心理的前輩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諮詢的紅線,作為諮詢師,從職業倫理上應該謹記並約束自己嚴格遵守。

而很明顯,如果諮詢對象是自己的親戚朋友,這兩點是很難做到的。

二、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個疑問,開始的時候其實我也是有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這兩點要求越來越理解,也越來越篤定的相信。

因為與來訪者的諮詢關係的確會影響到諮詢的效果。

一個事件是才開始接諮詢個案時,我幫朋友的孩子做諮詢。是關於孩子不上學的問題。因為關係很好,所以在心裡就沒把這個諮詢當做諮詢看待,諮詢地點有時候是在朋友家,甚至有時候是在飯桌上。大約做了四五次的時間,雖然諮詢關係建立的很好,但是諮詢的效果一直不穩定。

後來對諮詢的整個過程進行復盤時,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在孩子和他父母沒有繼續約我的情況下,對這段諮詢關係進行了冷處理。

還有一件事,就是我也嘗試著在處理自己的夫妻關係和與父母溝通的時候上用心理諮詢的方式方法。發現效果也很差。因為彼此太熟悉了,一張嘴就帶著很多先入為主的觀點和情緒,很難做到中立。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要麼敷衍結束,要麼不歡而散。

所以,我真的慢慢領會到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一個人很難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提起來”。我覺得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做諮詢,難度和這件事差不多。甚至是否會對現有的關係造成傷害,也不一定。

心理諮詢師幫人不易,害人卻很容易啊。

時刻謹記啊,謹記

寫這篇文章,也算是用於警醒和自勉吧


遊弋的蝦米

如果心理諮詢師為親朋好友做諮詢,可能使心理諮詢無效,甚至傷害到來訪者


心理諮詢變得無效

當諮詢師為親近的人做諮詢時,受到兩個人原有關係的影響,他可能很難保持原來中立的立場,這樣可能讓心理諮詢無效

比如,如果來訪者是自己的朋友,因為男朋友對自己很冷淡而感到困擾,那麼諮詢師可能就會因為非常關心來訪者,而和來訪者一起義憤填膺的討伐男朋友的行為,並且因為朋友的傷心而傷心,情緒產生很強烈的波動,還可能積極的想要找到辦法讓對方的情緒緩和。

這樣,諮詢師就沒有辦法理智的審視來訪者遇到的困境,以及他在困境中的作用,比如可能是來訪者本身很沒有安全感,因此會非常黏人,而男朋友不能很好的應對這種情況,所以下意識的遠離了。

與此同時,因為諮訪雙方原來是朋友,來訪者可能會擔心過多的說出自己身上不那麼“積極”的一面,會影響朋友對自己的印象,因此來訪者在表達中有很多保留,也不利於諮詢師更全面的瞭解情況

而有時,當諮詢師與來訪者朋友雙方在生活中可能出現一些矛盾或者衝突,這樣的影響也有可能會被帶入到諮詢過程中,生活與諮詢中發生的事糾纏在一起,增加諮詢的困難同時因為諮詢師本身也捲入事件中,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和情感,可能不能更好的關注與回應來訪者,而陷入一種生活狀態而非諮詢狀態,諮詢也因此失敗。


來訪者可能受到傷害

另一方面,當諮詢之外諮詢師與來訪者有交往時,也可能會因為二人諮詢之外本來的角色,或者諮詢後二人關係的變化傷害到來訪者

比如諮詢師是來訪者的導師,諮詢師瞭解了來訪者更多的情況,也提供了非常接納的態度,但是來訪者對諮詢師的內心世界瞭解不夠,可能會單方面對諮詢師產生強烈的依賴與信任,(移情的產生),甚至可能會被有意無意的利用來滿足諮詢師(導師)的其他需要,比如剋扣獎學金等。

還有,一旦朋友雙方進入諮詢關係,可能會讓二人的權力關係發生巨大的變化,在諮詢之外的交往,來訪者也更多的關注於自己的需要,忽略諮詢師朋友的需要,也不利於友情的發展


總而言之,諮訪雙方在生活中同時有其他關係,或者再產生其他關係(即諮詢結束後的交往),會產生巨大的危害,這是自心理諮詢行業產生以來,有無數血的教訓的。


如果讀者身邊有諮詢師親朋好友,想要找到他們做諮詢的話,可以好好想一下,自己有這樣願望背後,是怎樣的期待和想法。


知足長樂13965

心理諮詢師給親朋好友、同事、同學等做諮詢,被稱為雙重關係。簡單來說,雙重關係是指除了諮詢的專業關係之外,還存在一個或多個社會關係。如果有雙重關係的出現,會影響到諮詢師對來訪者的客觀性和專業判斷,會使諮詢效果大打折扣,並且還存在著以下弊端:

第三,雙重關係可能影響認知過程,使諮詢的作用及維持諮詢受到損害,如親朋好友有時候面對熟人諮詢師不願意說出真正的心理困擾。

第四,由於諮訪關係的存在,來訪者不能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諮詢師進行商業或其他領域的競爭。當確信某人犯了錯誤並對自己造成損失,可以嘗試多種方法解決,如果都不奏效,還可以上訴到法庭。但是,當來訪者在商業、金融、社會事務中發覺其諮詢師犯了嚴重的錯誤,在尋求法律公證時卻面臨著很多麻煩和障礙,因為此時諮詢師可利用來訪者的隱私和秘密作最有利的防禦。而且,諮詢師還可利用各種錯誤的診斷矇騙來訪者。

因此,鑑於以上原因,一般心理諮詢師不會對親朋好友進行心理諮詢,同時,來訪者也不適宜找熟悉的心理諮詢師進行幫助。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不同觀點,繼續交流,請喜歡的朋友多多支持,點擊“關注”。


絕不追高


黑先生1998

在心理諮詢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是諮詢師的中立。一般的中立是指,諮詢師需要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來對求助者的情況進行客觀的分析。精神分析流派的中立是指,諮詢師必須做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白板,一個空鏡子,來訪者才可以盡情的把自己的想象投射過去,從鏡子上看到純粹的自己,而不是夾雜了諮詢師塗抹後的自己。人本主義的中立是指,諮詢師不能對來訪者的個人價值觀進行評價,來訪者才可以不加掩飾地袒露自己的內心。
如果諮詢師面對的求助者是自己的親朋好友的話,那麼,基本不存在什麼中立的。中國古代文學名著《韓非子》裡有個寓言故事,後來演化成一個成語,叫做“智子疑鄰”,說的就是宋國有一個富人,因為天下大雨,土牆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去趕緊修築它,一定有盜賊進來。”他鄰居也如此說。這天晚上,富人的家裡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很有先見之明,卻懷疑是鄰居是偷竊財物的賊。所以,假設諮詢師的來訪者是自己的親朋好友,諮詢師就會不自覺地捲入“智子疑鄰”的錯誤之中。作為來訪者,也沒有辦法準確區分對面的是自己的諮詢師還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樣的角色混亂,會極大地干擾心理諮詢。
還有一點,就是諮詢動機與收費問題。面對陌生的諮詢師,來訪者的動機是消除痛苦,為自己的成長而付費,這樣的諮詢是有規則的、有止境的。面對是親朋好友身份的諮詢師,來訪者的動機除了消除痛苦,可能還有佔便宜、拉關係等等,諮詢費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的成長,另一部分可能是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等等。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暖心理

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中,如果需要找某一專業技術人員尋求幫助,往往會秉承著“熟人好辦事”的精神先去找自己的社交圈子中有沒有合適且不會“坑我”的人選。很不巧的是,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特質讓諮詢師們無法為親戚朋友提供有效的諮詢。這並不是諮詢師們的藉口推託,對你們雙方來說都會面臨現實的困難。

對於來訪者來說,心理諮詢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很多來訪者在諮詢開始前會有對自己暴露程度的預期,比如說“我就說說我跟我同事的事,別的不涉及。”但實際上,在諮詢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會發現問題的根源並不那麼簡單,涉及的方面很廣。即便是完全陌生的來訪者和諮詢師在這一部分都需要耗費一定精力來突破來訪者給自己設置的界線。如果是熟悉的兩個人,尤其可能會涉及你們生活中有交集的部分,來訪者很難完全敞開心扉。

對於諮詢師來說,跟熟悉的人做諮詢也會很困難。在諮詢中,諮詢師應保持完全中立,接收來訪者的信息並不帶有主觀評價。如果是在諮詢關係之外有過接觸的人,無論來訪者說的事情是否與你們的的交集相關,諮詢師都會帶著對這個人之前的主觀印象去聽。雖然諮詢師的職業素養能讓他儘可能降低這種影響,但諮詢師也是人,很難完全摒棄。

雖然諮詢師的朋友不能給你做諮詢,但職業特質會使得他們往往能充當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但也僅限於朋友間的傾訴探討,如果你發現這樣無法幫助你排解,還是要去尋找專業的、陌生諮詢師尋求幫助。


安慰記

前面兩位老師給的回答很全面,我就結合我的實際經歷說說吧。

我是諮詢師,曾經弟妹問過我,她覺得需要心理諮詢,問我能否給她做諮詢。我說我可以給她推薦我最信任的諮詢師,但無法直接為她諮詢,否則一些事情上會不客觀。

其實意思就是,弟妹如果在諮詢裡對我無窮盡的抱怨她的婆婆,我就無法始終保持客觀冷靜的傾聽她抱怨我媽,我認為任何一位諮詢師也做不到。

朋友也如此,諮詢師不能為太熟悉親密的朋友做諮詢。如果我閨蜜來諮詢,一味抱怨老公或者其他人,我的感情一定是完全傾向於我閨蜜,無法從她說的事情中客觀分析,清晰梳理。


暖陽熱線yu心理諮詢

主要是怕自己不能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吧 如果給親朋好友諮詢 難免會帶有私人感情成分 每個人在不同的人面前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而他們遇到的問題也許並不是你所瞭解的那一面造成的 所以可能在判斷上會有失偏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