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到底是什麼意思?

海洋377791


南宋遺民謝枋得總結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將讀書人排在娼妓之下,乞丐之上!排行老九。清代趙翼《陔餘叢考"九儒十丐》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將讀書人前面的娼換成民,算是給讀書人薄面,排行依然第九。說來說去都是把讀書人(知識分子)排在老九的位置。從這種分類可以清楚地看出,官員的地位最高,然後是和尚道士,醫生和有手藝的人是再低一等,出賣色相的娼妓低位也比讀書人高,"臭老九"的說法由此而來。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等級:一、官(政府官員)。二、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僱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教師)。十、丐(乞丐)。

綜上所述,這種說辭,有些人說是謠言,有些人說是文人反對元朝統治的蜚語,但不論真假,元朝就是一個謎,讓我們更多的人,通過了解正史,知元史,將元朝這層神密的面紗慢慢的呈現在世人面前,歷史都是有後人評說的。


橄欖劍社會

一、實則它是元朝社會地位的排名。

地位最高的是官員,其次是胥吏,再次是和尚,這是當時社會上最受尊敬的三種人;四是道士,五是百工(為各種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總稱),六是種地農民;匠人排第七(如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娼妓排第八,第九是讀書人,最末流是乞丐。



其實原始的話語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已經成為漢語成語,意指讀書人受到歧視和虐待。與近年的“讀書無用論”大抵相似,可是我們已經不會使用“九儒十丐”的成語,這確實是一種悲哀。

金庸先生創造了一個著名的武俠人物,洪七公,為中原五絕之一,江湖上都喚他為“九指神丐”,我無端覺得,這麼琅琅上口,可能真是老爺子改編自“九儒十丐”的成語。



二、出處。

出處在兩位南宋遺民的著作中。

一位叫謝枋得,一位叫鄭思肖,都是堅定的反元義士。



三、真假。

不能證明這種說法是真的,但也不能就確言是謠言,總的來說,應該是假的。

已有文史作者寫文論析並辯駁過,此處不再引用。再說三點我的補充:



1、《元史》中只有“諸色戶計”的記載:

《元史·卷九十三》:然其戶大抵不一,有元管戶、交參戶、漏籍戶、協濟戶。於諸戶之中,又有絲銀全科戶、減半科戶、止納絲戶、止納鈔戶;外又有攤絲戶、儲也速兒所管納絲戶、復業戶,並漸成丁戶。……凡儒士及軍、站、僧、道等戶皆不與。


這是一種戶藉制度,雖說一經劃定,再不許更易,但似乎並無特別的高下貴賤之分,也並未一字不易的記載九儒十丐等十等人。



2、元朝對知識分子比較寬容。

我們耳熟能詳的《竇娥冤》,臺詞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之句,應該說,再傻的人都能聽出來其中的諷喻統治者之意,但是上演後,關漢卿啥事沒有。

再有劇中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科場高中,榮升高官,衣錦還鄉,為竇娥平復冤情。也正好反證了元朝的科舉制度並不排斥漢人——叫蒙古人去考場,顯然是難為他們了。



3、明朝民間讀書人對元朝並無刻骨之恨。

後之視之,猶今之視昔,這事實上為我們提供了看問題的另一個角度。

《警世通言》是明代的筆記小說合集,裡面有個故事,“桂員外途窮懺悔”,寫元朝天順年間,也不過說善惡果報之事。

裡面有個叫支德的讀書人,官場失意後居然仍然“立志要做清官”。

有個陳太守,打官司時居然“正直無私”,助平頭百姓而不助衙內公子。

主人公施還及第為官,與岳家“施支二姓,子孫善衍,為東吳名族”。

說到朱明對蒙元之恨,我們總是會想到那句話,“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誠然,蒙元雖為大一統,但存在感實在薄弱,其“四等人制度”也令人深惡痛絕。

但其實四等人制度也與十等人的說法一樣,都沒有史料支撐。

由此看來,當黃金家族的榮耀消散如煙,當鐵木真的子孫都似乎受到了某種詛咒,拂開故紙堆,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元朝似乎並沒我們想象的那麼糟。


王事情

路過!這個題目有意思!就多說幾句!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純屬是為反對元朝統治,由文人們編的蜚語!

不過這後世所傳了幾百年,也就成了當初元朝統治者的一條罪證!

一、解釋一下!這句話形容的元朝列分的階級檔次!

1、一官:一等人是官,官吏是不同的職稱,官至少是局級幹部以上

2、二吏:二等人是吏,吏是處級包括處級幹部以下的公務員,宋江就是個副處級幹部

3、三僧:三等人是佛家弟子,忽必烈拜西藏地區的名僧帕思巴東來為“帝師”,所以高於道家的等級。

4、四道:四等人是道家弟子。

5、五工:這裡的工指的是為當時政府提供服務的人員,類似事業單位的職工!

6、六農:種地交糧!民以食為天,這就給農民一個適當的位置!

7、七匠:手工業者,不靠種田生活,為社會技術性人員!

8、八娼:元朝時期的changji是一支龐大的群體!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僅元大都就有2萬餘人從事這個職業,。隨高逐下,送故迎新。身心受盡摧挫,奈惡業姻緣好家風俏無些個。紂撅丁走踢飛拳,老妖精縛手纏腳,揀掙勤到下鍬鑊。”

9、九儒:讀書人,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排名所以後來才有來“臭老九”這個稱呼!

10、十乞:要飯的!

第二、真實的元朝等級列分!

《元史》中記載的元朝戶籍制度中面對當時元朝所轄的全國居民進行了若干的“戶別”分類!這樣分類後便於國民綜合素質的普查,為指定國策提供數據!

元朝並沒有進行等級劃分!

當時的戶籍類別是:軍、站、民、匠、儒、醫卜、陰陽、僧、道、也裡可溫(基督教神職人員)、答失蠻(回教神職人員)、斡脫(高利貸經營商)、商賈、灶(鹽業)、船、弓手、急遞鋪、打捕鷹房等。

這類似於現在的戶籍中的:工人、農民、非農業,個人履歷中的面目和職業!

第三、元代知識分子的洩憤之作!

元朝時期和清朝時期都有很多的漢人,因為悲憤於國家毀亡,懷念故國,所以編寫了很多偏激的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書籍,進行文化抗爭!(這值得表揚,但是不是尊重歷史的)!

元朝的愛國名人謝疊山他人格的魅力,以他優美而飽含熱淚的詩情,以他堅貞不屈的堅強意志,以他愛國主義的情操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後人。他有一句名言:"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謝疊山所著的《疊山》中就明確的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說,乃是"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的戲謔之語。

這樣一位最後在元大都憫忠寺絕食殉國的民族英雄,正視歷史,明斷歷史!足以證明“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純屬是為反對元朝統治,由文人們編的蜚語!


杜陵閒人

這個版本跟我知道的版本並不完全一致。是有所區別的。我知道的版本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那是在中國的元朝時期,統治者奴役漢人,仇視漢族的傳統文化。把自己治下的子民劃分為十個等級。一官二吏,官僚為社會的上層階級,處於社會最頂層,社會地位最高,最受尊重!這也是受到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官本位價值觀念的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讀書做官,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通過寒窗苦讀,封建的科舉考試然後脫穎而出,走上仕途,這才是人生的正道,最大的成功。才能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來! 三僧四道,在那個時代,人們還比較迷信,人們的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於是和尚和道士的社會地位也很崇高,僅次於官吏而已。五醫六工,在那個時代,有技術有手藝的人也是很吃香的。衣食無憂,居於社會中間層,也是很受人尊重的。七獵八民,相比之下,獵戶和平民就屬於典型的社會底層的草根了。但他們還不算是社會最底層的。九儒十丐,被貶得最低的就是儒生(即讀書人,知識分子)和乞丐了。 這就表明了元蒙的統治者大搞愚民政策,極端仇視讀書人和知識分子了。把他們視為自己的野蠻統治的最大威脅!居然把讀書人和知識分子與乞丐並列,等量齊觀。也確實夠狠夠奇葩的了。完全顛覆了儒家文化尊師重教的精神信仰,扭曲了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對後世的不良影響十分深遠,流毒甚廣。


滄海一滴

我們現在有關於老師是臭老九的說法。這個臭老九的來歷,其實是元朝的等級制度。在元朝,為了管理各色人等,蒙古統治者特意將人物分為十類: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和十丐。

從這種分類可以清楚地看出,官員的地位最高,然後是和尚道士,醫生和有手藝的人是再低一等,出賣色相的娼妓低位也比讀書人高。

為什麼元朝會形成這種極為可怕的等級觀念呢?

忽必烈建立了蒙漢統治階級聯合的新王朝,但他首先是蒙古貴族利益的代表,他採行中原制度是有條件有限度的。1262年,山東行省的軍閥李璮趁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激戰之機發動叛亂,給元政權以很大威脅。叛亂很快被鎮壓了,但元朝廷中不少漢人高級官僚和此事有牽連。這件事加深了忽必烈對漢人的疑懼。

忽必烈實行挑撥民族矛盾、分而治之的政策,頒佈了一系列民族鎮壓、民族歧視的法令。李璮叛亂後,忽必烈在朝中日益重用西域來華的 “色目人”(元代對中亞、阿拉伯、歐洲等地來華的各族人的統稱,“色目”即漢語中的“各色名目”,表示種類繁多) 以牽制漢人官僚的勢力。

全國統一後,忽必烈又利用金和南宋長期對立而出現的南北隔閡,把漢族人分為北、南兩類, 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第一蒙古、第二色目、第三漢人(北方漢族和原來的女真、契丹人)、第四南人(原南宋統治區人民)的“四等人制”。 各等人政治待遇極不平等。 在許多中央機構和路、 府、 州、 縣各級地方政府中,元朝還設置了“達魯花赤”(蒙語意為鎮守者)作為“監臨官”,規定由蒙古或色目人充當,達魯花赤對所在機構官員處理的政事擁有最後裁決權。在法律上,四等人犯同樣的罪,量刑時漢、南人要重得多。科舉考試時,蒙古、色目人的考題標準較漢、

南人低,而錄取的名額比例卻遠遠超過漢、 南人。由於蒙古舊制和民族壓迫的因素,元代統治制度呈現出漢蒙二元性和矛盾,使統治機器不能充分運轉而廣泛發揮作用。除了軍事體系外,元朝廷對地方上尤其是南方的實際管理相當粗疏,大部分蒙古、色目官員不懂漢語,也不瞭解漢地民情。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元朝社會不斷處於動盪之中。


倪說歷史

所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並不是民間俗語,而是宋元時期的官府行話,把人間的社會行為動態來進行等放劃分的結果,即地位高低的象徵。官者:從朝中一至三品大員和朝中四品及地方四至七品的正職均為正官,古代官員屬從朝庭,為皇家辦事出力,並能掌據民間生殺大權,高貴之極,受人敬仰。是排高位。二者為史(l1)。史者為四品以下受人節制的封疆正史和四至七品以內的副職及文武屬從官,受別人指示做事或向上請示報告方能自行專制的官員為史官。這種官能為正職或上級出謀劃策,說話有一定的影響力度或能為託囑辦事人解決疑難的史員,朝庭看重,民間尊敬。僅次於掌握生殺大權的官員。是排第二位。三是僧人。僧者佛門論禪之人,講究善緣渡人。以善為本,以慈悲為懷。願救人間苦難於水火之中,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信念。盡佛法普渡眾生,一生一般不會作亂社會,朝庭欣賞,禮遇有加因有安穩民間社會的佛經影響力也。是被官府看重,位立三等。四乃道人。立鴻均老祖為尊,尊老子為鼻祖。講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論陰陽之功,透三才之力,明玄關之道,藏修身之法,育養性之能。以順應自然。萬物長生之本源,是被皇朝看重,以詔民順應天地,擁護朝庭。是以位立第四。五者工也,工者從商之意也。古代有資本之家,多以從商經營以養家餬口,不以低賤為醜,不會坐吃山空,乃智謀和勤勞之人也,忙時種地,閒時業商,總比不務正業強百倍也,飽受風霜,吃苦辛勞,雖有艱難,然能以物利平衡社會,是以官府倚重,是立五等。六者農業。簡單說,農者宜安份守己,日夜操勞為生計也。但官府重農者:民以食為天嗎。各行各業,各官各府,還有衛國的皇家軍均需勞苦的民眾交皇糧以養國也。雖然民賤,然皇家不得不看重是位六也。七者匠人,專指手工業者。過去無機器,做什麼全憑手工技巧。銅匠鐵匠金銀匠,木匠泥瓦匠傢俱房具車具工具用具的做工者包括軍械的做工者均為匠人,統屬技術能人,國家民間均離不開,是以被人看重,擱七位也。八娼。賣妓賣淫賣曲之女人也。雖然俾賤,然多為良家女子,皆因家庭遭災落難而被無耐被迫而賣身賣唱。身雖不淨而心不汙也。您看杜十娘,玉堂春,李師師等,皆為可敬之人也。天下有幾個女子甘願落入風塵也。不是娼賤而是社會有賤處也。有知之土誰不痛惜為娼之女也。立八尚惜也。九者儒也。文學之生也。本有知識何以被官府看不起。只為呆板,教條,死扳書本,認死理,不能變更一根筋也。那時法家吃香,時代在變,人在進變,社會也在變,山可動,水可移,法也能變更也,凡是變法之人皆為激進派,而不讓變法的保守派大多文儒之生,一般的保守派大多不能為更替皇上效力者。是以多朝代均不為上面看好,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即先例也。是以位列底層。十者乞也。要飯的不勞而食,雖不能頓頓盡飽,然照樣人看不起,不用再解析了。然上列十等均和三教九流不沾邊也。

淺論。謝謝。


福自福地來wjf

我來說一下這句話的出處,此話是南宋遺民鄭思肖和謝枋得的說法,他們畢竟對元朝帶走一種敵視的情緒,對元朝的政策上可能有失偏頗,但在某個方面又是元朝諸多儒士政治地位的體現。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種排位並非元朝官方的政策。有元一代戶籍制度確實是比較特殊的。實行的是以職業劃分的“諸色戶計”,大概有八十餘種,而儒戶是其中的一種。而元朝廷對儒戶也是有優待的,雖然賦稅要上交,但是卻可以免除差役和徭役,這項政策載於《元典章·禮部卷四·立儒學提舉司》。

其餘籍每見有的儒戶,除納地稅、商稅外,其餘一切差役並行蠲免。


而且元朝儘管是多元文化,儒學失去了其獨尊的地位,但是這也不意味著統治者不重視儒學,所謂“孔子之道,垂憲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崇奉”。

元世祖忽必烈對儒學的教化作用就非常重視。早在至元六年,就在中央設置國子學。在中統二年,忽必烈在各處設立提舉學校官,選拔碩儒王萬慶、敬鉉等三十人充當,用來培育人才。而他本人在重視官辦儒學的同時,也鼓勵以書院的形式傳播儒學。不僅如此元朝在路、府、州、縣都設立儒學教官在地方上教導儒學,這些措施都是有利於儒學的發揚和傳承的。

元廷重視儒學也直接影響到了一批蒙古貴族。我就舉一例子,就是木華黎的子孫安童就是一位通習儒學的蒙古族大臣。

公退即引諸儒,講經史,孜孜忘倦,二十餘年未嘗一日稍輟。

所以,有元一代出現了比較奇特的一幕,蒙古人雖然漢化程度不高,但是卻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儒化。元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將儒家經典翻譯成蒙古語供蒙古人閱讀。所以,不少蒙古人儘管不會漢語,但是卻已經接受了儒家思想,這是值得一提的。



但是,鄭思肖的話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現實的反應,就是很多儒士政治地位是較低的。元朝雖然重視儒家的教育和傳播,但是卻不大開科舉,使大批儒士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當然,蒙古人之所以不開放科舉也是難以言說的原因,就是論考試蒙古人完全不是漢人的對手,這項制度會動搖“蒙古本位”。所以,有元一代確實對放開科舉顧忌重重。

那麼儒士去幹嘛呢?只能去做吏員和儒學教官,吏員我就不說了,就是不入流了。而儒學教官我查了一下《元史》,就只有區區九品,升遷也很困難,基本上只能謀生,政治地位就別提了。這就是鄭思肖大發感慨的由來。


論史

事實上,這種說法對於儒者的定位,明顯不是元代的真實情況。所有研究中國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元代是官方書院最發達的時代,書院之多與待遇之好,都可說是空前的,至於會不會絕後,則要看未來的教育改革方向而定。

這說法的出處有二:一、宋遺民·鄭思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二、謝枋得《疊山集》:“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謂其有益於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謂其無益於國也。”兩說皆是宋末遺民所書,為當時儒者戲說,自承認與史實不符。


然,當時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呢?根據分析研究,此乃遺民之諷刺的說法,認為那些投敵者每天如鴕鳥般在書院讀書,不顧天下安危與百姓生死(當時漢人被欺壓的很悽慘)。那些只顧自身衣食無虞的軟骨頭們,不僅對社會國家沒有任何生產價值,且與米蟲般浪費大量糧食,所以連妓女都不如,直可與乞丐們並列。

這心態就跟當初對日抗戰時期看待漢奸般,普通人強烈鄙視的同時,又無能為力,所以只能靠戲曲來貶低、醜化、唾棄這些人。


李霽之

這是南宋時期的文人對元朝社會階級的一種諷刺,對元代官場學的一種抨擊。但後來在逐步的演化中儒士已經排到最後,這其實是讀書的士大夫一族地位為什麼這麼低的原因。而實際上臭老九的說法就是從這句話中衍生而來,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元朝對人種進行了幾種劃分,而這種說法實際上就是元朝的社會等級分割。在這個過程中官人擁有著絕對的權利,但當時的漢族當官是為被擠壓的。而吏史的地位也非常高,職位就相當於今天的公務員,這兩種階級是當時元朝的上流人士。而在元朝的時候,對佛教和道教都非常的崇拜,丘處機和成吉思汗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從歷史上尋找蹤跡。但作為元朝的真正領導者,忽必烈對佛教更為崇拜。

工人在當時的地位也非常高,其實職位就像今天的國企事業單位,為國家的建設出力出才。而古代一直都是重農抑商的思想,農業是國家繁榮的根本,因此農民的職位也排在前面。之後就是各種民間的手工藝者,他們依靠自己的手藝吃飯,所以地位只能在農民之後。而至於娼為什麼地位不是最後,只能說當時元朝的文化使然,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非常多。 最慘的就是臭老九讀書人,這類人因為對元朝的諷刺和挖苦,以至於讀書人在當時都不會被正眼相看,那時候讀書人想要生活的出路有限,讀書了也不會成為官人,所以地位上排名靠後。



而乞丐在各個時代的地位都非常低,這個沒法說。 其實元代在戶籍制度上也有相應的體現,社會的條例十分繁瑣。但也能反映出來當時知識分子雖然地位低,但至少也沒有被打壓排擠。只是因為科舉制被廢除,文人沒有用武之地。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農業補貼

  1. 這句話
    不是歷史書裡面寫的,出處其他回答已經說過

  2. 句中沒有左傳中明確的管理的意思
  3. 內容上,大抵描述了社會上的各種不同戶別 而與職業往往相連

《元史》載有諸色戶計,各書中較常見有:軍戶 站戶 民戶 匠戶 儒戶 醫卜 陰陽 僧 道 基督教人員 回教人員 高利貸者 商賈 鹽 船 弓手 急遞鋪 捕鷹房,等等



至於儒者社會地位,元剛佔領北方時候確實不行,往往有士大夫充雜役等等。但後來,不斷調整,儒者 士人地位也就逐漸提高

而分戶別後,儒戶在交稅 徭役等等方面都有有待,而且可以考科舉,有機會成為官吏,這已經比其他多數戶別高多了



說儒士 士大夫地位不行,其實是主要是

  1. 平行上,和某些宗教比的;
  2. 垂直上,和前代主要是宋代比的。
  3. 而且也主要是漢人 南人在元代地位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