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到底是什么意思?

海洋377791


南宋遗民谢枋得总结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将读书人排在娼妓之下,乞丐之上!排行老九。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载,“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将读书人前面的娼换成民,算是给读书人薄面,排行依然第九。说来说去都是把读书人(知识分子)排在老九的位置。从这种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出,官员的地位最高,然后是和尚道士,医生和有手艺的人是再低一等,出卖色相的娼妓低位也比读书人高,"臭老九"的说法由此而来。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等级: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妓女)。九、儒(教师)。十、丐(乞丐)。

综上所述,这种说辞,有些人说是谣言,有些人说是文人反对元朝统治的蜚语,但不论真假,元朝就是一个谜,让我们更多的人,通过了解正史,知元史,将元朝这层神密的面纱慢慢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历史都是有后人评说的。


橄榄剑社会

一、实则它是元朝社会地位的排名。

地位最高的是官员,其次是胥吏,再次是和尚,这是当时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三种人;四是道士,五是百工(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六是种地农民;匠人排第七(如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娼妓排第八,第九是读书人,最末流是乞丐。



其实原始的话语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已经成为汉语成语,意指读书人受到歧视和虐待。与近年的“读书无用论”大抵相似,可是我们已经不会使用“九儒十丐”的成语,这确实是一种悲哀。

金庸先生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武侠人物,洪七公,为中原五绝之一,江湖上都唤他为“九指神丐”,我无端觉得,这么琅琅上口,可能真是老爷子改编自“九儒十丐”的成语。



二、出处。

出处在两位南宋遗民的著作中。

一位叫谢枋得,一位叫郑思肖,都是坚定的反元义士。



三、真假。

不能证明这种说法是真的,但也不能就确言是谣言,总的来说,应该是假的。

已有文史作者写文论析并辩驳过,此处不再引用。再说三点我的补充:



1、《元史》中只有“诸色户计”的记载:

《元史·卷九十三》:然其户大抵不一,有元管户、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于诸户之中,又有丝银全科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外又有摊丝户、储也速儿所管纳丝户、复业户,并渐成丁户。……凡儒士及军、站、僧、道等户皆不与。


这是一种户藉制度,虽说一经划定,再不许更易,但似乎并无特别的高下贵贱之分,也并未一字不易的记载九儒十丐等十等人。



2、元朝对知识分子比较宽容。

我们耳熟能详的《窦娥冤》,台词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之句,应该说,再傻的人都能听出来其中的讽喻统治者之意,但是上演后,关汉卿啥事没有。

再有剧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科场高中,荣升高官,衣锦还乡,为窦娥平复冤情。也正好反证了元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排斥汉人——叫蒙古人去考场,显然是难为他们了。



3、明朝民间读书人对元朝并无刻骨之恨。

后之视之,犹今之视昔,这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警世通言》是明代的笔记小说合集,里面有个故事,“桂员外途穷忏悔”,写元朝天顺年间,也不过说善恶果报之事。

里面有个叫支德的读书人,官场失意后居然仍然“立志要做清官”。

有个陈太守,打官司时居然“正直无私”,助平头百姓而不助衙内公子。

主人公施还及第为官,与岳家“施支二姓,子孙善衍,为东吴名族”。

说到朱明对蒙元之恨,我们总是会想到那句话,“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诚然,蒙元虽为大一统,但存在感实在薄弱,其“四等人制度”也令人深恶痛绝。

但其实四等人制度也与十等人的说法一样,都没有史料支撑。

由此看来,当黄金家族的荣耀消散如烟,当铁木真的子孙都似乎受到了某种诅咒,拂开故纸堆,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元朝似乎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王事情

路过!这个题目有意思!就多说几句!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纯属是为反对元朝统治,由文人们编的蜚语!

不过这后世所传了几百年,也就成了当初元朝统治者的一条罪证!

一、解释一下!这句话形容的元朝列分的阶级档次!

1、一官:一等人是官,官吏是不同的职称,官至少是局级干部以上

2、二吏:二等人是吏,吏是处级包括处级干部以下的公务员,宋江就是个副处级干部

3、三僧:三等人是佛家弟子,忽必烈拜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为“帝师”,所以高于道家的等级。

4、四道:四等人是道家弟子。

5、五工:这里的工指的是为当时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员,类似事业单位的职工!

6、六农:种地交粮!民以食为天,这就给农民一个适当的位置!

7、七匠:手工业者,不靠种田生活,为社会技术性人员!

8、八娼:元朝时期的changji是一支庞大的群体!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仅元大都就有2万余人从事这个职业,。随高逐下,送故迎新。身心受尽摧挫,奈恶业姻缘好家风俏无些个。纣撅丁走踢飞拳,老妖精缚手缠脚,拣挣勤到下锹镬。”

9、九儒:读书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排名所以后来才有来“臭老九”这个称呼!

10、十乞:要饭的!

第二、真实的元朝等级列分!

《元史》中记载的元朝户籍制度中面对当时元朝所辖的全国居民进行了若干的“户别”分类!这样分类后便于国民综合素质的普查,为指定国策提供数据!

元朝并没有进行等级划分!

当时的户籍类别是:军、站、民、匠、儒、医卜、阴阳、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神职人员)、答失蛮(回教神职人员)、斡脱(高利贷经营商)、商贾、灶(盐业)、船、弓手、急递铺、打捕鹰房等。

这类似于现在的户籍中的:工人、农民、非农业,个人履历中的面目和职业!

第三、元代知识分子的泄愤之作!

元朝时期和清朝时期都有很多的汉人,因为悲愤于国家毁亡,怀念故国,所以编写了很多偏激的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书籍,进行文化抗争!(这值得表扬,但是不是尊重历史的)!

元朝的爱国名人谢叠山他人格的魅力,以他优美而饱含热泪的诗情,以他坚贞不屈的坚强意志,以他爱国主义的情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他有一句名言:"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谢叠山所著的《叠山》中就明确的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乃是"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的戏谑之语。

这样一位最后在元大都悯忠寺绝食殉国的民族英雄,正视历史,明断历史!足以证明“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纯属是为反对元朝统治,由文人们编的蜚语!


杜陵闲人

这个版本跟我知道的版本并不完全一致。是有所区别的。我知道的版本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那是在中国的元朝时期,统治者奴役汉人,仇视汉族的传统文化。把自己治下的子民划分为十个等级。一官二吏,官僚为社会的上层阶级,处于社会最顶层,社会地位最高,最受尊重!这也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官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读书做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通过寒窗苦读,封建的科举考试然后脱颖而出,走上仕途,这才是人生的正道,最大的成功。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来! 三僧四道,在那个时代,人们还比较迷信,人们的宗教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和尚和道士的社会地位也很崇高,仅次于官吏而已。五医六工,在那个时代,有技术有手艺的人也是很吃香的。衣食无忧,居于社会中间层,也是很受人尊重的。七猎八民,相比之下,猎户和平民就属于典型的社会底层的草根了。但他们还不算是社会最底层的。九儒十丐,被贬得最低的就是儒生(即读书人,知识分子)和乞丐了。 这就表明了元蒙的统治者大搞愚民政策,极端仇视读书人和知识分子了。把他们视为自己的野蛮统治的最大威胁!居然把读书人和知识分子与乞丐并列,等量齐观。也确实够狠够奇葩的了。完全颠覆了儒家文化尊师重教的精神信仰,扭曲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对后世的不良影响十分深远,流毒甚广。


沧海一滴

我们现在有关于老师是臭老九的说法。这个臭老九的来历,其实是元朝的等级制度。在元朝,为了管理各色人等,蒙古统治者特意将人物分为十类: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和十丐。

从这种分类可以清楚地看出,官员的地位最高,然后是和尚道士,医生和有手艺的人是再低一等,出卖色相的娼妓低位也比读书人高。

为什么元朝会形成这种极为可怕的等级观念呢?

忽必烈建立了蒙汉统治阶级联合的新王朝,但他首先是蒙古贵族利益的代表,他采行中原制度是有条件有限度的。1262年,山东行省的军阀李璮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激战之机发动叛乱,给元政权以很大威胁。叛乱很快被镇压了,但元朝廷中不少汉人高级官僚和此事有牵连。这件事加深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

忽必烈实行挑拨民族矛盾、分而治之的政策,颁布了一系列民族镇压、民族歧视的法令。李璮叛乱后,忽必烈在朝中日益重用西域来华的 “色目人”(元代对中亚、阿拉伯、欧洲等地来华的各族人的统称,“色目”即汉语中的“各色名目”,表示种类繁多) 以牵制汉人官僚的势力。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又利用金和南宋长期对立而出现的南北隔阂,把汉族人分为北、南两类,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第一蒙古、第二色目、第三汉人(北方汉族和原来的女真、契丹人)、第四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民)的“四等人制”。 各等人政治待遇极不平等。 在许多中央机构和路、 府、 州、 县各级地方政府中,元朝还设置了“达鲁花赤”(蒙语意为镇守者)作为“监临官”,规定由蒙古或色目人充当,达鲁花赤对所在机构官员处理的政事拥有最后裁决权。在法律上,四等人犯同样的罪,量刑时汉、南人要重得多。科举考试时,蒙古、色目人的考题标准较汉、

南人低,而录取的名额比例却远远超过汉、 南人。由于蒙古旧制和民族压迫的因素,元代统治制度呈现出汉蒙二元性和矛盾,使统治机器不能充分运转而广泛发挥作用。除了军事体系外,元朝廷对地方上尤其是南方的实际管理相当粗疏,大部分蒙古、色目官员不懂汉语,也不了解汉地民情。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元朝社会不断处于动荡之中。


倪说历史

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并不是民间俗语,而是宋元时期的官府行话,把人间的社会行为动态來进行等放划分的结果,即地位高低的象征。官者:从朝中一至三品大员和朝中四品及地方四至七品的正职均为正官,古代官员属从朝庭,为皇家办事出力,并能掌据民间生杀大权,高贵之极,受人敬仰。是排高位。二者为史(l1)。史者为四品以下受人节制的封疆正史和四至七品以内的副职及文武属从官,受别人指示做事或向上请示报告方能自行专制的官员为史官。这种官能为正职或上级出谋划策,说话有一定的影响力度或能为托嘱办事人解决疑难的史员,朝庭看重,民间尊敬。仅次于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员。是排第二位。三是僧人。僧者佛门论禅之人,讲究善缘渡人。以善为本,以慈悲为怀。愿救人间苦难于水火之中,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信念。尽佛法普渡众生,一生一般不会作乱社会,朝庭欣赏,礼遇有加因有安稳民间社会的佛经影响力也。是被官府看重,位立三等。四乃道人。立鸿均老祖为尊,尊老子为鼻祖。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论阴阳之功,透三才之力,明玄关之道,藏修身之法,育养性之能。以顺应自然。万物长生之本源,是被皇朝看重,以诏民顺应天地,拥护朝庭。是以位立第四。五者工也,工者从商之意也。古代有资本之家,多以从商经营以养家糊口,不以低贱为丑,不会坐吃山空,乃智谋和勤劳之人也,忙时种地,闲时业商,总比不务正业强百倍也,饱受风霜,吃苦辛劳,虽有艰难,然能以物利平衡社会,是以官府倚重,是立五等。六者农业。简单说,农者宜安份守己,日夜操劳为生计也。但官府重农者:民以食为天吗。各行各业,各官各府,还有卫国的皇家军均需劳苦的民众交皇粮以养国也。虽然民贱,然皇家不得不看重是位六也。七者匠人,专指手工业者。过去无机器,做什么全凭手工技巧。铜匠铁匠金银匠,木匠泥瓦匠家具房具车具工具用具的做工者包括军械的做工者均为匠人,统属技术能人,国家民间均离不开,是以被人看重,搁七位也。八娼。卖妓卖淫卖曲之女人也。虽然俾贱,然多为良家女子,皆因家庭遭灾落难而被无耐被迫而卖身卖唱。身虽不净而心不污也。您看杜十娘,玉堂春,李师师等,皆为可敬之人也。天下有几个女子甘愿落入风尘也。不是娼贱而是社会有贱处也。有知之土谁不痛惜为娼之女也。立八尚惜也。九者儒也。文学之生也。本有知识何以被官府看不起。只为呆板,教条,死扳书本,认死理,不能变更一根筋也。那时法家吃香,时代在变,人在进变,社会也在变,山可动,水可移,法也能变更也,凡是变法之人皆为激进派,而不让变法的保守派大多文儒之生,一般的保守派大多不能为更替皇上效力者。是以多朝代均不为上面看好,而秦始皇焚书坑儒即先例也。是以位列底层。十者乞也。要饭的不劳而食,虽不能顿顿尽饱,然照样人看不起,不用再解析了。然上列十等均和三教九流不沾边也。

浅论。谢谢。


福自福地來wjf

我来说一下这句话的出处,此话是南宋遗民郑思肖和谢枋得的说法,他们毕竟对元朝带走一种敌视的情绪,对元朝的政策上可能有失偏颇,但在某个方面又是元朝诸多儒士政治地位的体现。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种排位并非元朝官方的政策。有元一代户籍制度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实行的是以职业划分的“诸色户计”,大概有八十余种,而儒户是其中的一种。而元朝廷对儒户也是有优待的,虽然赋税要上交,但是却可以免除差役和徭役,这项政策载于《元典章·礼部卷四·立儒学提举司》。

其余籍每见有的儒户,除纳地税、商税外,其余一切差役并行蠲免。


而且元朝尽管是多元文化,儒学失去了其独尊的地位,但是这也不意味着统治者不重视儒学,所谓“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

元世祖忽必烈对儒学的教化作用就非常重视。早在至元六年,就在中央设置国子学。在中统二年,忽必烈在各处设立提举学校官,选拔硕儒王万庆、敬铉等三十人充当,用来培育人才。而他本人在重视官办儒学的同时,也鼓励以书院的形式传播儒学。不仅如此元朝在路、府、州、县都设立儒学教官在地方上教导儒学,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和传承的。

元廷重视儒学也直接影响到了一批蒙古贵族。我就举一例子,就是木华黎的子孙安童就是一位通习儒学的蒙古族大臣。

公退即引诸儒,讲经史,孜孜忘倦,二十余年未尝一日稍辍。

所以,有元一代出现了比较奇特的一幕,蒙古人虽然汉化程度不高,但是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儒化。元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将儒家经典翻译成蒙古语供蒙古人阅读。所以,不少蒙古人尽管不会汉语,但是却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这是值得一提的。



但是,郑思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应,就是很多儒士政治地位是较低的。元朝虽然重视儒家的教育和传播,但是却不大开科举,使大批儒士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当然,蒙古人之所以不开放科举也是难以言说的原因,就是论考试蒙古人完全不是汉人的对手,这项制度会动摇“蒙古本位”。所以,有元一代确实对放开科举顾忌重重。

那么儒士去干嘛呢?只能去做吏员和儒学教官,吏员我就不说了,就是不入流了。而儒学教官我查了一下《元史》,就只有区区九品,升迁也很困难,基本上只能谋生,政治地位就别提了。这就是郑思肖大发感慨的由来。


论史

事实上,这种说法对于儒者的定位,明显不是元代的真实情况。所有研究中国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元代是官方书院最发达的时代,书院之多与待遇之好,都可说是空前的,至于会不会绝后,则要看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而定。

这说法的出处有二:一、宋遗民·郑思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二、谢枋得《叠山集》:“滑稽之雄,以儒者为戏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谓其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谓其无益于国也。”两说皆是宋末遗民所书,为当时儒者戏说,自承认与史实不符。


然,当时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根据分析研究,此乃遗民之讽刺的说法,认为那些投敌者每天如鸵鸟般在书院读书,不顾天下安危与百姓生死(当时汉人被欺压的很凄惨)。那些只顾自身衣食无虞的软骨头们,不仅对社会国家没有任何生产价值,且与米虫般浪费大量粮食,所以连妓女都不如,直可与乞丐们并列。

这心态就跟当初对日抗战时期看待汉奸般,普通人强烈鄙视的同时,又无能为力,所以只能靠戏曲来贬低、丑化、唾弃这些人。


李霁之

这是南宋时期的文人对元朝社会阶级的一种讽刺,对元代官场学的一种抨击。但后来在逐步的演化中儒士已经排到最后,这其实是读书的士大夫一族地位为什么这么低的原因。而实际上臭老九的说法就是从这句话中衍生而来,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元朝对人种进行了几种划分,而这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元朝的社会等级分割。在这个过程中官人拥有着绝对的权利,但当时的汉族当官是为被挤压的。而吏史的地位也非常高,职位就相当于今天的公务员,这两种阶级是当时元朝的上流人士。而在元朝的时候,对佛教和道教都非常的崇拜,丘处机和成吉思汗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从历史上寻找踪迹。但作为元朝的真正领导者,忽必烈对佛教更为崇拜。

工人在当时的地位也非常高,其实职位就像今天的国企事业单位,为国家的建设出力出才。而古代一直都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农业是国家繁荣的根本,因此农民的职位也排在前面。之后就是各种民间的手工艺者,他们依靠自己的手艺吃饭,所以地位只能在农民之后。而至于娼为什么地位不是最后,只能说当时元朝的文化使然,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多。 最惨的就是臭老九读书人,这类人因为对元朝的讽刺和挖苦,以至于读书人在当时都不会被正眼相看,那时候读书人想要生活的出路有限,读书了也不会成为官人,所以地位上排名靠后。



而乞丐在各个时代的地位都非常低,这个没法说。 其实元代在户籍制度上也有相应的体现,社会的条例十分繁琐。但也能反映出来当时知识分子虽然地位低,但至少也没有被打压排挤。只是因为科举制被废除,文人没有用武之地。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


农业补贴

  1. 这句话
    不是历史书里面写的,出处其他回答已经说过

  2. 句中没有左传中明确的管理的意思
  3. 内容上,大抵描述了社会上的各种不同户別 而与职业往往相连

《元史》载有诸色户计,各书中较常见有:军户 站户 民户 匠户 儒户 医卜 阴阳 僧 道 基督教人员 回教人员 高利贷者 商贾 盐 船 弓手 急递铺 捕鹰房,等等



至于儒者社会地位,元刚占领北方时候确实不行,往往有士大夫充杂役等等。但后来,不断调整,儒者 士人地位也就逐渐提高

而分户別后,儒户在交税 徭役等等方面都有有待,而且可以考科举,有机会成为官吏,这已经比其他多数户別高多了



说儒士 士大夫地位不行,其实是主要是

  1. 平行上,和某些宗教比的;
  2. 垂直上,和前代主要是宋代比的。
  3. 而且也主要是汉人 南人在元代地位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