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公山腳下,自古以來就是苗族同胞聚居之地。在那裡的大山深處,有一支服飾特別古老而又時尚的苗族,早在五百年前就已經穿著“超短裙”了。由於明顯的服飾特徵,這支苗族因此得名“短裙苗”。

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短裙苗姑娘穿著五寸長的百折短裙,僅僅是為了遮羞,內不穿褲子,春光偶爾外露,美麗瀟灑,勾人魂魄。外出和下地幹活的時候,前邊繫上一條下襬權當遮蔽。在上山時,男在前女在後;在下山時,則正好反過來,女在前男在後,為的就是防止裙子太短而在異性面前走光。

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後,稍微改變了一些,除了外著短裙外,加上內穿三角褲。

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至於她們為什麼時興穿短裙,無從考證。但肯定的是與氣候和勞動有關。據說因為過去寨子裡養的牲畜很多,地面也沒有硬化,這裡氣候潮溼多雨,穿褲子會把褲腳弄得很髒;另外苗寨山高林密穿短裙便於勞作,這可能就是逐漸演化成穿短裙的原因。

當地流傳的一首順口溜說:過去我們穿長裙,雞屎沾來家,弄髒了飯鍋,雷公打我爸……從這個順口溜中可以佐證穿短裙與衛生有關。

還有一種說法:在短裙苗寨有這麼一種習俗,農忙季節,女孩們為鼓勵男人們多幹活、快乾活、幹好活,她們往往站在男人們幹活的前方。男人們一旦彎腰幹活,女孩子那若隱若現的春光就出現在男人們的視線中,使男人們的力量大增,幹活的效力也更高。這裡有種“性暗示”或是“性激勵”的含義。這種說法沒有找到依據,有可能是杜撰。

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這種超短裙的褶皺和芭蕉葉的脈紋葉面一樣,有著天然無花紋圖案修飾。在製作超短的工序也非常複雜,婦女們在穿這種裙子時,一般要裹上十層左右,若是把裙子展開來的話一般都有三米長,最多可達二十多層,可達6-7米左右。

由於層數較多,所以後部裙腳翹得高高的,而當地苗族人認為後裙腳翹得越高就越美。這就與孔雀開屏有異曲同工之妙,讓人覺得越看越美,當婦女們穿這超短時,得到了男性的稱讚時,心理也是美滋滋的,久而久之穿超短裙就得意沿傳成為一種習慣,甚而穿出了他們自身獨特的服飾文化。

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為了製作這種有細密皺褶的短裙,苗族婦女們費盡了功夫:首先用牛皮燉出的膠液為已經染好的裙布上膠,再用茯苓製成的漿液反覆上漿,最後才能有又厚又硬的效果。穿著這樣的裙子勞作,不僅荊棘難以劃破,就是雨水滴在上面也不會浸溼。

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除了獨特的服飾,這裡的建築風格也處處體現了苗家人的智慧。爐榕公路從寨前駛過,順著路邊的小徑拾級而上,忽然間豁然開朗,一座充滿古老氣息的苗寨就出現在眼前,清一色的吊腳樓定會讓人興奮不已。這裡號稱“九山半水半分田”,罕有平地,森林資源卻很豐富,苗族同胞就地取材,倚靠山岩建造了欄杆式結構的二層木屋,上層住人,下層餵養牲畜兼作倉庫。一棟棟吊腳樓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從山腳向上延伸,與大山逐漸融為一體。

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在村寨的下面有一個不大的水塘,家家戶戶都把穀倉用木樁架設在水塘中。穀倉建在池塘之中,既防火、防盜,又防鼠、蟲蟻,同時,池塘中還可以養魚、養鵝、養鴨,立體空間充分利用,一舉多得。

糧倉高3.5米至4米,面積10至25平方米不等,儲糧可達2500公斤,由4根或6根倉柱支撐,倉底距離水面約1米,屋頂用青瓦加蓋。新橋苗寨共建有67座水上糧倉,全部糧倉可容納上百噸糧食。

穀倉建在下面的水面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防火、防盜。家家戶戶都能從上到下方便地看到穀倉的情形,一旦發生火災或盜竊現象能第一時間發現。

貴州短裙苗,姑娘裙子裡不穿小內內,出門不鎖門,穀倉建在水塘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