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佔地8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佈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清東陵”

清東陵的15座陵寢從1661年(順治十八年)首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最後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營建活動延續了247年。

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清東陵”

清代在此陸續建成15座陵園,埋葬160餘人,均由宮牆、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諡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

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清東陵”

孝陵以金星山為朝山(陵寢正前方所對之山),以影壁山為案山(墓穴與朝山之間的小山),以昌瑞山為靠山(陵墓後靠之山),三山的連線即為孝陵建築的軸線。由於金星山、昌瑞山之間的距離長逾8公里,營造者設置了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專供棺槨、神牌通過的甬路),將自石牌坊(用石料構築的牌樓,是陵區入口的標誌物)至寶頂(地宮之上的封土)的幾十座建築貫穿在一起,並依山川形勢分成了三個區段。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間長約1.5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寬大的石牌坊和高聳的神功聖德碑亭(內豎為皇帝歌功頌德的石碑的方亭,亦稱大碑樓),與金星山及影壁山相呼應。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橋間長約3.5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配置了石像生(設在神路兩旁的石人、石獸雕塑群)、龍鳳門(由三間石雕火焰牌樓和四段琉璃壁組成的門坊)、一孔橋、七孔橋和五孔橋等低平建築,以同周圍的平坦地勢相協調。三是五孔橋至寶頂間長約1公里的區段。在這個區段內集中配置了神道碑亭(內豎鑲刻帝后諡號石碑的方亭)、隆恩門(陵院的大門)、隆恩殿(舉行大祭活動的主要殿堂)、方城(磚砌的方形城臺)、明樓(建在方城之上的內豎墓碑、簷掛陵名匾額的方亭)、寶頂、寶城(圍繞寶頂的城牆)等主要禮制性建築。並且這些建築由南至北依次升高,以與昌瑞山及兩側護砂(陵寢左右的山丘)相互配合。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

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清東陵”

清東陵的經營跨越了兩個半世紀的時空,幾乎與清王朝相始終,葬有許多對清代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聲名顯赫的人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不僅是研究清代陵寢規制、喪葬制度、祭祀禮儀、建築技術與工藝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的典型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