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A金銘888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偈出自於心經,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結構與關係。

很多人把色理解為男女的情慾,這是不對的。

佛經中的色指的是所有物質以及物質引起的現象。水是色,波浪也是色。火是色,熱也是色。人是色,思維也是色。色指的就是我們的整個宇宙和人生。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我們的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這就自然產生一個問題:宇宙產生之前是什麼,宇宙又是在哪裡產生的。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白宇宙這個概念:時間是宇,空間是宙。時間加上空間就形成了我們的宇宙。

所以,宇宙是在哪裡產生的,有兩種可能:

A:我們這個宇宙是在一個更大一級的宇宙之內產生的,我們這個宇宙也是更大一級宇宙的一部分。因為那個宇宙比我們這個宇宙大,才能裝下我們這個宇宙,對不對?

B:我們的宇宙也可能存在於一個既沒有時間概念,也沒有空間概念的地方。大家閉眼睛體會一下,一個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地方,它肯定是永恆的也是無限的。

我們的宇宙很大,但它實際上是有限的,有大小限制的。只要有了空間的概念,不管它有多大,它都會有盡頭,就是有限。

然後大家再體會一下,一秒鐘,一年,一億年,一億億年......我們會感覺他們的差距很大,但是跟永恆比呢?跟永恆比,這些時間其實都是無限的接近於0的。

也就是說,只要有時間的概念,它就肯定是短暫的。

我們這個有限而短暫的宇宙,它一定是存在於一個無限而永恆的地方。只有無限才能裝得下有限,也只有永恆才能裝得下短暫。

而佛家管這個無限永恆的地方就叫:空。

我們再回到可能A,就算我們這個宇宙是某個更大一級的宇宙的一部分,但這個更大的宇宙也一定是裝在空裡的。現在我們還有平行宇宙的概念,就是有無數個宇宙,但這些宇宙也一定是裝在空裡的。

那麼這個空到底是什麼?佛家認為這個空才是真正的:我。

這個永恆無限的我才是真正的我。這個真正的我就是心經接下來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實就是永恆無限的意思。

而我們所在的宇宙,乃至我們的人生,還有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和思維,也就是色,都是這個真我,也就是空,映出來的假相。也就是現在打字的我是假我,短暫而有限。

佛,又是什麼呢?很多人對佛的認識是降妖伏魔,法力無邊,這是不對的。佛是覺悟的意思。信佛修行就是為了覺悟,看破這個假我,找到那個真我,這就叫:悟空!悟到了那個空,就找到了真我,也就是覺悟了,也就是成佛了。

明白了色與空的概念,問題就容易解答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思是:短暫有限的假我是離不開永恆無限的真我的,而無限永恆的真我也是離不開有限短暫的假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真我就是假我,假我就是真我。

真我和假我,色跟空,是手心手背一體的,誰也離不開誰。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也就能明白了,有些人經常認為信佛是消極避世、看破紅塵甚至混吃等死是完全的誤解,是對佛教的不瞭解。

佛教是不否定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的,佛法當在世間求。佛家經常用顛倒夢想來形容我們現在的人生,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現在都活在虛假之中,而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無常。無常就是不永恆,總會有結束消失的時候。

色即是空,告訴我們的是要珍惜現在,現在就是將來,將來也是現在。

信佛修行是為了幸福快樂,你現在不快樂,未來也不會快樂,你現在不解脫,未來也不會解脫。你要是現在放不下,把希望寄託在未來,這個色實際上就已經離開空了。就變成了色異空。

所以信佛的人,現在不修行,每天燒香磕頭,把希望寄託在未來佛菩薩來幫你,走的不是正道。而金剛經也明確的說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是”,是這個的意思。是人行邪道,就是:這個人已經走上了歪路。


銳視覺何老師

謝謝!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想要理解還不是那麼容易。我也就斗膽談談自己的一點點認識,請大家多多指教。

1、這句話出自《心經》,是佛對他的弟子舍利子說的。在這裡順便提一句,佛有10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佛要對舍利子說話,主要是因為舍利子讀這個問題的時候最為精闢,最為深刻。

2、我們來說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什麼?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男男女女,如果你這樣理解就太狹隘了,這裡的“色”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的物質,當然包括男男女女。比如在我的桌子上放著一個水杯,水杯就是色,表示它是存在的。

3、為什麼佛說存在就是不存在呢?我們看這個杯子,之所以能裝水,是因為它的密度比水大,它就能把水裝進去,否則就裝不了水。而且這個杯子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把它做成了杯子,但是這個杯子是沒有自性的,它會被氧化,會被打碎。所以佛在這裡是想告訴我們世界上一切的東西沒有不被氧化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堅固不壞的,萬事萬物都會壞掉的

4、上面都只是從表面上來講的,比如我要開辦公司,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不能在精神層面執著於它。也就是不要太陷入名和利了,掉進去就無法自拔了,那麼當下你就是煩惱,你就會很痛苦。所以佛通過講這些抽象的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人類要從物質的利益中把自己解脫出來。

5、我們再來說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色和空是一體兩面,就好像是手心和手背一樣。代表了物質的存在和不存在,空和有是物質的一體兩面,或者說一個是現象,一個是現象的本質,色是現象,空就是現象的本質

6、這句話佛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要經常去打理自己的心靈,在社會中,不要被名利迷戀太深了,有人在名利裡頭難以自拔。佛要給我樹立一個

正確的名利觀立竿見影,我們就拿做功德,就像是立了一個竿子,它自然就會有一個影子存在,但是影子永遠不會影響到竿子的高度,而且竿子走到哪裡,影子就會跟到哪裡。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體如何理解?如果大家學過物理就知道,如果物質無窮地分割下去,就是質子、中子、夸克,還有暗物質,它都有一個東西存在,就算我們繼續分割下去,它

永遠有3/4的空間,有1/4是它自己的存在。所以這就是色和空的一體兩面,自古以來物質都是如此。就好像人有生就有死是一樣的道理,永遠不可分割開。佛通過這個是想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有,執著於有就是凡夫,你就有煩惱,痛苦;也不要執著於無,執著於無就是,或者叫邊見,等於說是否定了人間,那麼人間你就無法生存。我們應該持有第三種態度:空有不二,也就是說在有跟無之間,如果一個人領會了空有不二時,也就領會了佛法的真精神。

8、最後,這句話表面上看是在講一個哲學道理,其實是佛在教眾人如何解脫的方法。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天台教義上講的一心三觀(空觀、有觀、空有不二觀),還有《華嚴經》上提到的體相用,這都是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

謝謝!


自由小小影

如三藏法師般理解運用,實非我之所能,只道餘於當下之心解。

四句出自對佛學般若智慧高度濃縮的《般若心經》。

任何探討,基本概念需要理解清楚,否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徒增煩惱。漢字取類比象所造,這裡的色字代表能感知的物質世界,也即哲學上講的物質,在佛學裡色是五蘊之一,餘四蘊受想行識與心行有關,類比哲學上講的意識。

空 ,以餘今之理解,有三層意:空間、有無、佛學空性。空對物,新房中我們可以利用的就是空間,我們需要的房子不但要有框架結構,還需要足夠的合理空間,這個層面近似色所代表的物質特性。引而伸之,空對無,有無之意,抽象的概念,屬於心理意識認知層面,與前五蘊、物質意識可參照理解。以上這兩層是當今普遍可接受、理解到的。第三層,佛學空性,佛家獨有,就太過深奧,非大悟之人不可理解。我這裡也只是推理一下。

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整體觀念,討論概念始終將其放在其所在的整體中考量,比如易經、中醫,這不是一般人,更不是西方分科之學容易理解到的。道家有無極之說,是言語表達的最高層級,類似的有佛家的無上咒、無等等咒,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也就是最高級的。西方說到最,一般是最…之一,有好多同等的存在,一方面表明西方的自知之明,一方面代表科學還在發展中,也就是淺薄。

心經中的空包含了空的三(多)層含義,因而可以與色論,與受想行識論,同時又保有自身的空意。站在色的角度論:一般的理解色是實實在在可感知的存在,但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從微觀層面說,物質內部時刻在發生著變化,所以說世界上無法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一片葉子不同時期其外在也是不同的,既然不同,也即沒有固定的存在,不存在不就是空嗎,所以說色不異空,物質方生方滅,與空無異。以上所說也只是紙上談兵,還需知行合一,在佛家若能體證到,有病何懼,當下即空,不受其難,小乘之境;雖不執著於有,但還受空的觀念制約。

空不異色,空生萬有,從混沌之初,物種不斷演變,也即是現代科學所遵循的認知理念,一步步趨近事物發展的真相,但現在的科學離真相尚遠,但這足以顯現人的偉大,參贊天地之化育的能力,這是人後天能力所顯,用科學的理解,對於人腦,現在也就開發了不到5%。以佛家言,此乃緣覺所證之境,明十二緣起之理,想生便生想死便死,已至無礙之境,不受輪迴之苦。

後兩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只從字面看,“即是”就是“不異”,似有重複之嫌。實則,前者是初步功夫,自了漢而已。佛陀乃菩提所生,大慈大悲,怎會只求一己之安樂呢,所以智慧已證小乘緣覺,還要更上一層樓,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此即菩薩也——菩提薩埵覺悟有情,了己所願終成佛果。

這中間理解的一個難點在:般若,佛經不翻般若為智慧,只因漢語中的智慧無法完全表達般若的含義,表達般若體相圓融無礙,容易將空性慧只執一端,勉強用知行合一參照理解。

多說一句,現如今的談論容易停留在學識、意識層面,倘不能與生活結合,知行合一,討論又有何意義?


通顯壹學堂百日知

這段話出自 般若波羅蜜心經,簡稱 心經。這部經文屬於般若經,般若即是智慧,不同於凡夫所理解的智慧,這個智慧的意思是洞徹一切現象本質的能力。菠蘿蜜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佛法度人的度字的意思。般若經的內容就是度脫苦海的智慧。這種智慧的精髓就是題主所問的四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再精要的總結一下就是般若性空。

何謂性空?性不是虛空,不是一無所有,所謂成住壞空,空是不能常住不壞。整個世界都是因緣假合所成的現象,非實非虛,都不可能永恆存在,最終都會歸結於空,又從空中升起,如此輪迴不斷,只有這個空性不滅,因為它本不生滅。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色和空本就一致存在,無有異同,所以下一句進一步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本就是一個東西。

佛法是不二法,不講對立存在,不講辯證主義,任何割裂的對立的說法都不是佛法應有之意。佛法中所有的名相都是一體的,就像現代科學裡的一個新概念 全息宇宙,宇宙中任意一個粒子都保存了全宇宙的所有信息,又像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每一個細胞都可以克隆出一個完整的個體。佛法也是這樣,佛法中任何一個概念或者叫名相,都可以推理出整個佛學的所有理論,佛法雖多,但所有的理論和概念都可以圓融無礙,現代的話說叫理論自洽。所以佛祖說佛法八萬四千門,門門皆可成佛。

觀自在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可以度一切苦厄,五蘊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識皆空,這五蘊是我們人類用來認識世界的手段,或者說這個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五種特性。但是菩薩又怕後來學者著了空,立刻又著重說明一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剩下的四蘊也是這樣,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等等等。不是空之外還有一個五蘊,也不是五蘊之外另有一個空,空和五蘊本就是一體一致的。

至於為什麼是一致的,自己悟吧。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色,事物表象;空,事物本質。

這幾句話,是寫在觀自在菩薩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描述事物的表象和本質之間的關係。

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句咒語,跟著念就行了。


阿奇100

出自般若心經。般若心經,全稱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是般若經系列的總綱,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我曾經按照我的理解,對它進行了全部的翻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這裡面涉及到兩個概念一個是空一個是色。很多人把這個事理解成好色的色。理解這句話的話,先把什麼叫空,什麼叫色講清楚,那麼就很簡單了。


空就是你看破色相,解脫了皮囊,眼耳舌鼻等對你的束縛,看到的那個真相,就像濟公大師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在心中。到了濟公大師那種境界,酒肉不是酒肉了。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空就是指的是真實的世界。

色就是你目前看到的,感知到的這個世界。


確定好這兩個概念之後這句話就可以進行翻譯了。

色不異空,你現在看到的世界和我跟你講的那個世界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是跟舍利佛的對話。

空不異色,就是我說的那個真實的世界,你現在在色界是感受不到的。

色即是空 其實你感受到的這個世界,是真正的世界的一部分。

空即是色,等你真正參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真實的世界,也就是你現在的世界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歡迎批評和指教。不過受垂直度的限制,全文的翻譯沒有發表在今日頭條 知常容 號上


知常容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



為了解釋《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真實含義,小乘原始佛教的一切有部和大眾部跟大乘的隨理唯識、隨教唯識、自續派、應承派都作過分析,因小乘的人無法有的觀點,與大乘的人無法無等從唯識到應承派的究竟大空性,各乘各宗所闡述的結果不盡相同。


其中,曾有一位法師對這四句是這樣解釋的:“色不異空”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空不異色”是說除色以外,有一個實質的空性,“色即是空”時,把空性和色法融為一體,“空即是色”時,一是從有法方面來分的,二是從法性上來分的。這是小乘原始佛教的一種分析方式。大乘持應承派的觀點的高僧大德就不贊同此觀點:象你這樣分析,是理解上的反反複複,就象是“柱子不空,實質來空”的說法沒有多大差別,這樣就造成了對《心經》四空很難解釋了。

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些法師是這樣解釋的:“先是諸法是空性,空性是顯現,空性見應斷除輪回的根,除了斷除輪回的空性見,世界上再沒有殊勝的見解。”對此,持應承派究竟大空性觀點的智者出來提出自己的看法:“好象他們認為的空性是最高的見解,實際上他們的空性只是一個單空,並非顯空雙運大空性。”


由此可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般若中的四空,很難解釋。用大乘顯宗《唯識》論以上的《中觀》應承派的觀點,好解釋一點。

“色不異空”用水中的月亮來比喻,水可呈現天上的月亮,所顯現法就是空性。

“空不異色”是指水月的本性是空性的,這個叫雙運。

“色即是空”是遠離有的執著,也遠離無的執著,非有、非無的執著,這四種執著叫四種邊執。就是離四邊八戱叫離戱。

“空即是色”是指空性與顯現是一味一體的,這個叫等性。“佛我,眾生我,器情世界都是我”這是講一切離戱和等性之意。


宗喀巴大師曾在《三主要道論》中闡述道:“……最後不需要輪翻修,已經同時見到緣起性空時,就獲得了最殊勝的定解,這是究竟圓滿的正見。另外,用顯現來破空性的執著,用空性來破顯現的執著。”這才是宗喀巴大師的最究竟的密意。

佛法是非常細膩的,一位大成就者問一個沙彌尼道:“什麼是自然智慧?”沙彌尼回答:“所謂的自然智慧是沒有因緣所成的這個智慧。”大成就者反問道:“如果沒有因緣所成的這個是自然智慧,那麼虛空是不是已經變成了自然本智了?!”大成就者又說:“這裡所謂的自然呢,指的是在本基上的智慧,是原原本本具足在它的果位上面的。”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


用當代人的理解,可以說《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顯宗精妙四部境界。以四種抉擇方式來闡述:第一層境界是把萬法抉擇為空性,即色不異空;第二境界是把空性抉擇為雙運,即空不異色;第三境界是把雙運抉擇為離戱,即色即是空;第四最高的境界才是把離戱抉擇為等性,即空即是色

如此深邃的智慧,是佛教提出的萬法本空的理論依據。 對於上根者,通過對心的來自何處、住於何地、去了何方的觀察後,能通達萬法的本性。比如,首先觀察我們的分別心來源於何處?它又住在哪裡?我們的分別心最後又去了何方消失於何處?如此觀察後,我們的分別心了無可得,換句話說,我們的這顆心沒有一個真實有的存在,是虛假之法。因為是空性的,才會有顯現;因為能顯現,才是空性的。如果不空,而真實有,是無法顯現的,因為無法緣取之故。所以,真實之法是不可說,說出來的,無真實性,才有“不可言說”之語。


這裡講了四種抉擇:首先把萬法抉擇為空性,空性抉擇為雙運,雙運抉擇為離戱,離戱抉擇為等性。離戱抉擇為等性,是離言思和八種戱論,此時,僅需安住於覺性中。如此真正的卓越智慧,而非尋思分別的。

《心經》最後的咒語告訴如是大家:去安住去安住吧!安住在智慧的覺性海中,安住於直至菩提現前之前,於菩提之道永不離開。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能說與非

經常有人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實後面還漏了半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才完整

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心經》是般若類經典,雖然只有兩百多個字,但是言簡意賅,意蘊豐富。《心經》是大乘佛教空宗的精髓與核心,所以用“心”給它命名,就好像人的心臟一樣重要。

而《心經》的精髓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一句話二十四個字。可以說這句話是大乘空宗思想的精華中的精華。

這句話有兩個關鍵概念:色和空。

什麼是色?簡單的說,色就是物質,就是人能看到的一切實在之物。

什麼是空?很多人認為空就是空虛、空無、空寂。其實這是錯誤的,把世間一切事物理解成空無的,這是佛教所批判的“斷滅空”。空的意思是虛假。



“色不異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質都是虛假的。大家可能會疑惑,有形的物質是實實在在的,怎麼會是虛假的呢?

比如我面前經過一位黑長直的大美女,人長得漂亮,身材又好,這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我看不出她怎麼就空了。難道佛教高僧都是魔術師,能大變活人,把人變沒嗎?

佛教認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緣產生的,就是由各種條件湊到一塊產生的,條件不存在了這個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看來這位美女今天能出現在我面前,是無數因緣湊在一塊的結果。如果任何一個因緣不存在,可能這個美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個美女不是永恆的、獨立的存在,她依賴於其他條件而存在,這在佛教叫做“沒有自性”,因此是虛假的。

美女既然能產生,也就會衰老、消亡,她的美貌也如鏡花水月,轉瞬即逝。說不定這位美女轉過街角就遇到車禍而毀容呢。所以這個世界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東西。這就是“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的意思是,雖然事物都是虛假的,但又確實存在著。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一切事物都是虛假的,那我是不是做任何事都可以?反正都是虛假的嘛。

比如我看到那位虛假的美女,能不能拿一根虛假的棍子,揍她一頓?如果我真這麼做了,美女一定會拿出一個虛假的手機,打一個虛假的電話,會開來一輛虛假的警車,下來一名虛假的警察,把我抓到虛假的派出所,讓我吃一些虛假的苦頭,可能我虛假的工作也會丟掉。

所以,如果我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哪怕我的佛學造詣再高,哪怕我把這世界看得再空,也不會這麼做的。這就是“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異。我們既不能說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說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是虛假的存在,既虛假,又存在,這是中道。

比如我看到那位美女時,不是先看到她的美,後意識到她是虛假的;也不是先認為她是虛假的,後看到她的美。而是既認為她是虛假的,又能看到她的美貌,而且看到她的時候不會產生對美貌的執著。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認為人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組成的,色指物質,也就是人的身體,受想行識則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維、行動與認識,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質是虛假的存在,那麼一切精神現象也都是虛假的存在。


夢露居士

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原文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譯成白話文:物質世界的色本來就是與空是一樣的,那是作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之相,那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與任何物質形式也是一樣的。其它四蘊也可以這樣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這裡“色”是假有——因緣和合而有,這裡“空”謂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斷常之見,認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麼也沒有。《中論》雲:諸法不有不無著,第一真諦也。


用現代科學打個比方,色即是物質,所有物質都是有分子,原子,電子,夸克組成,超弦理論認為弦是物質組成的最基本單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的不同振動激發態。也可以說所有的物質都是由超弦組成,但超弦不是物質,只是一種波動。超弦不是物質不能說是沒有,“空”也是這個意思,所有物質本性是“空”,也不能把空說成沒有,佛學名詞謂之“不真”。

“色不異空”,物質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樣的。“空不異色”,世間物質都是由空組成,空和色也是一樣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想詳細瞭解,推薦看僧肇的“不真空論”,裡面批判了三種言論——心無者,即色者,本無者。

“心無”這一派,他們只是主觀方面排除萬物對心的干擾,但沒有否認萬物的存在。這一派的優點在於使心神安靜不受外物的干擾,錯誤在於沒有認識事物本來就不存在。

即色宗,它的理論可以概括為“空體不空用”。即色宗正確的認識到事物“非有”的,而沒有認識到事物本身也是“非無”的。所謂“色即是空”,就是指色本身就是空,不必在“色即非色”上去空。僧肇認為“即色宗”有兩個錯誤:A、把色看成是概念化的結果,單純從認識上來理解空性;B、不瞭解所謂的非色、色空,也就是假有之意;沒有假有,也無所謂空。

本無宗。它雖然提到非有、非無;但其基本宗旨比較偏重於無,“非有”是無,“非無”也是無。本無宗的不當之處就在於不瞭解雖然無真有真無但卻有假有假無的道理啊!

修行修的什麼?從根本上消滅兩元對立分別相,中道之義。

有即是無  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  必不須守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  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  非 去來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