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紅樓夢》值得一讀再讀?

寫你寫我寫他

曹雪芹在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情況下嘔心瀝血,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出了這本鉅著,書中內容包羅萬象,涉及詩詞,美食習俗,中醫,儒佛道等方面,堪稱是一本社會百科全書,同時也給世人奉獻了一席豪華的文化盛宴。

讀紅樓夢有什麼用處:

觀人生百態,品世間冷暖。

知榮辱興衰,惜青春年華。

當我們從《紅樓夢》中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看到金陵十二釵的閨閣瑣事和悲慘結局,不由得會引起關於人生哲學的思考,紅顏薄命一場夢,繁華落盡各奔程。

曹雪芹之所以能刻畫的這麼深刻,正是他根據自己的平生經歷創作出這部小說,少時的他也曾在富貴溫柔鄉里生活,體驗過衣食無憂,繁華錦繡的美好時光。

只不過這一切被意外打破了,像一場美夢醒來似的破碎。年幼的曹雪芹親眼目睹了家族由盛轉衰的鉅變,經歷了親人的悲觀離合,此時在他的心上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但是也是由於這場意外的悲劇,才有了後來舉世無雙的經典,或許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往往是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了重大轉折之後,才有足夠的靈感源泉去創作抒發內心的情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有自己的豐富個性,但是從書中總會找到一個角色對應起來,這就是紅樓夢自身的魅力,它的人物關係龐雜,生動寫實,讓讀者痴迷。瞭解書中人物的言行能給現代的生活起到一些指導啟示,能從中收穫一些皮毛就能受益無窮。


文嘟嘟

原諒我不請自來。因為我太喜歡紅樓夢了,恐怕讀了有二十幾遍,其中的原因在於讀此書的感覺。

有句話講的是讀了紅樓夢,官都不想做。那時我還小,沒看過此書,只覺得奇怪,為什麼?這本書到底有多大的魔力,能讓人連官都不想做,後來又看了87版電視劇,看了謝晉導演的紅樓夢電影,越劇版電影,講真,沒啥感覺,無非就是個三角戀故事,囉哩巴嗦,雞毛蒜皮,比起武俠劇差遠了。甚至沒有臺灣言情劇好看。

第一次看此書是在部隊上,過年的時候,每天只出早操,又不訓練,於是就到圖書室借來看,第一次被驚豔到了,高超的筆法,傳神的描寫,龐大的架構,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精美的詩詞。以前所看的那些名著似乎一下子失去了魅力,什麼武俠,言情劇都變得俗不可耐,於是我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看完了前八十回。幾乎是廢寢忘室。我的第一感覺,這哪裡是言情小說,但又說不上來到底是什麼小說。八十回後我用了不到五天就看完了,以後再沒看過,每次看完八十回就打住了。

每看一次,好像對它的瞭解應該更深一步,然而事實上越看越糊塗,剛看時,好像是言情小說,但對寶黛釵感情的描寫並不多,對治家到寫了很多,為什麼?尤其是很多閒文,很多無關緊要的人,甚至一閃而過的人,還有那些極細緻的描寫,真有必要嗎?總體感覺是很好看,看不懂。看過幾遍後,感覺作者似乎把他的寫作目的隱藏的很深,尤其是對賈瑞照風月寶鑑的描寫,同時思考,為什麼只有八十回,後四十回為什麼那麼難看又矛盾,比如柳五兒,七十幾回上,王夫人親口說的柳五兒死了,為什麼後來又寫她去服侍寶玉,為什麼有這麼明顯的錯誤。

後來又看了一些紅學家的書,看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看了關於曹雪芹的一些書,好像懂了些,但那個真像就是霧裡觀花。

於是一遍又一遍的看原著,似乎又有些發現,為什麼有甄寶玉,林紅玉,薛寶琴?為什麼賈寶玉最大的心願是立刻就死了,再化成一股煙,再要一陣風來吹散?每看一遍,疑問就多一點。

作者花了十年的心血來寫部言情小說?或者如紅學家說的寫曹家家事?曹雪芹真有都麼無聊嗎?要寫曹家家事用得著這樣寫嗎,用得著補天這麼大的題目嗎?要找到答案,還得讀下去。


巫山橫雲

《紅樓夢》的讀者,很多人對賈璉的印象不怎麼好,尤其對他好色這一條表示不能忍,有人甚至以此判定他渣。

我們中國人,也許是因為幾千年的道德壓抑,對男女關係上的事情尤其不能寬容。一說起賈璉,腦子裡很容易蹦出賈母罵他的一句話:“髒的臭的都往屋裡拉。”

璉二爺嘴笨,也不會辯解,或者他壓根兒就沒想辯解,畢竟這些事兒明面上他不佔理。

其實他何嘗不是吃了啞巴虧,有苦說不出。

Diss賈璉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社會背景,在他所處的古代封建社會,實行的是多妻制度,中國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妻妾成群才能多子多福。如果性也算一種資源的話,社會的有產階級可以多吃多佔——換句話說,納妾是不違規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做個兩府男人們的婚姻狀況調查,一對比數據,便能得出一個扎心的結論。

先從上一輩說起,他爸爸賈赦,“官兒也不好好做,左一個小老婆,右一個小老婆的養在屋裡”,鬍子都白了還惦記著水蔥一樣的鴛鴦,要娶回房做姨娘。

鴛鴦不從,他就賭氣斥巨資八百兩,買了一個叫嫣紅的小姑娘,才十七。

要知道,當時賈璉給外室尤二姐母女的生活費是一個月五兩,就夠她們吃香的喝辣的了,他爹居然用買套房子的錢買了一個房裡人。

而且,那些小老婆都是正室邢夫人給張羅的,賈赦看上誰,邢夫人就去做媒,連賈母都噴她忒“賢惠”。

號稱最正經的叔叔賈政,除了正室王夫人,人家也有小妾,至少兩個:趙姨娘和周姨娘。

這只是有記錄的,其餘還有沒有待考。而且,他還和趙姨娘大大方方生了探春和賈環一雙兒女滿院子跑。

再看同輩兄弟賈珍。八月十五中秋夜,賈珍夫人尤氏讓侍妾們入席,她們聽話地在下首“一溜坐了” ,這一溜是四個。

賈珠早亡,但李紈曾說先前賈珠在時,房裡也是有兩個女人的,賈珠死後她主動放人家走了。

以上都是都是已婚的。未婚的爺們屋裡,沒結婚前也是會先放個房裡人的,寶玉有襲人,賈環有彩雲。賈政還說了,他都已提前看好了兩個丫頭,給弟兄倆一人分一個。

相比之下,賈璉房裡有誰?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鳳姐、鳳姐、鳳姐。

判斷一件事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賈璉膝下無子,鳳姐又得了血崩,短時期內不能生育,從傳宗接代的理由出發,賈璉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擁有三妻四妾。

但他卻沒有。 不是不想,是不能也。

本來他娶親前也是有倆通房丫頭的,但鳳姐過門沒半年,都尋出不是來全都攆走了。

怕被人詬病,鳳姐就逼著心腹平兒作了幌子。賈璉和平兒,一兩年能有一次在一處,還要被鳳姐掂幾個過子。到後來,平兒為了不讓鳳姐找她麻煩,一見賈璉就躲。

他在屋裡,她就到外頭去。沒見賈璉對她情婦鮑二家的訴苦嗎?“如今連平兒她也不叫我沾一沾了......”

他也不是沒試圖反抗過,但都以慘敗告終。

有一陣子他都以為要日月換新天了,先是偷娶了尤二姐做外室,鳳姐居然趁他不在“賢良”地把尤二姐接回了府。

緊接著他爹又送她一個叫秋桐的丫鬟做妾,公公送來的,鳳姐更不能違拗了。那一陣子估計賈璉走路都快飛起來了,誰說福無雙至?豔福就是。

可是沒多久,他就發現自己被套路了。鳳姐稍使手段,尤二姐一屍兩命,又以屬相不合栽贓秋桐,一塊給打發了。賈璉徹底懵逼,只會對著尤二姐撫屍大哭:“是我害了你。”

遇到鳳姐這樣強悍毒辣的正妻,就算他把人家好好的姑娘要了來,也是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滅一雙,來一打照樣會花樣百出地收拾一打。

非死即攆,沒有一個能安生有好下場。擱誰不痛,不怨,不驚,不懼?

別說納妾,看一眼都不行,興兒說鳳姐:“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甕。凡丫頭們二爺多看一眼,他有本事當著爺打個爛羊頭。”

這人夫當得可真驚悚。鳳姐兒不請自到去外宅接尤二姐時,下人一聽是她來了,“頂梁骨走了真魂”,看來那厲害真不是鬧著玩的。

人有慾望不可恥,可恥的是滿足途徑。合法納妾,把乾淨的香噴噴的往屋裡拉,名正言順地享齊人之福。

你以為賈璉他不想的嗎?此路不通,退而求其次,去打野食,飢不擇食自然難免。

所以,批評一個人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用幾百年後的道德觀去衡量當事人是不公平的,鳳姐固然不順心,但賈璉也算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那一個。在他們的婚姻裡,沒有無辜者。

賈璉和多姑娘偷情那段,曹公寫得十分露骨噁心,他描寫賈璉用了“醜態畢露”一詞,可是讀那段,卻覺得醜態後面都是心酸。

這點子事兒似乎是他活著的唯一一點樂趣。

這個男人,爹不疼,賈赦對他說打就打說罵就罵;娘不愛,親孃死了,後母邢夫人只和自己最親,稱自己“無兒無女的一生乾淨”;鳳姐平兒又是一條心合夥防著他,家裡的事包括放高利貸對他瞞得鐵桶一般;有一個二木頭一樣的異母妹妹,對誰都無感,探春尚且會對著寶玉嬌嗔一聲:“二哥哥,身上好,我已經整整三天沒看見你了。”

那一聲撒嬌裡,是令人心尖微顫的骨肉溫暖。可是翻遍全書,幾乎都沒見過迎春和他對話。

他像一個孤身穿過幽深過道的人,過道兩邊是一間一間的小屋子,經過的小屋子裡都住著人,貼著一格一格的雕花窗欞往裡瞅,裡面住的都是他的家人。

可走進哪扇門自己都像是外人,沒人好好站起來理他一下。

他眯起眼,向過道盡頭望去,微微有杏色的天光映入,這裡待久了人身上發涼,他緊一緊袍子,跺一跺靴子,向著隱約的光和暖邁去。

有了尤二姐,就算他明知道這個女人墮落過荒唐過,他依然全心接納她,不但不計前嫌,還反過來安慰:“你且放心,我不是拈酸吃醋之輩,前事我已盡知,你倒不用含糊著......”

又說:“誰人無過,改了就好。” 這不是一般男子能有的氣量胸懷,這貼心貼肺的溫熱,讓有前科的女人瞬間放下了緊繃的心,還了他一個溫柔恩愛鄉。他呢?

以為自己像張愛玲在《留情》裡寫的納妾男人米晶堯那樣, “可以享一點清福豔福,抵補以往的不順心”。誰料最後竟弄出一出人間慘劇。

尤二姐被鳳姐算計死後,他哭天哭地,發狠賭誓,但堂堂榮府公子,卻連她的發喪銀子都拿不出,要靠平兒接濟。

“璉”本與“憐”諧音,也許曹公起名的本意就是在暗示:賈璉是個可憐之人。

賈璉好色不假,但是他不缺德。

男女之事上,他從不強人所難。孫紹祖好色,惡狼一樣,合宅的丫頭媳婦都讓他強行淫遍;薛蟠好色,為了香菱打死馮淵強搶霸佔。

但賈璉不同,但凡是和他好的女人,不管是哪個,都是你情我願、兩情相悅的。他開始本有意於尤三姐,但三姐對他不理不睬,他也不惱,轉而去追求尤二姐。

旺兒家的借鳳姐的強勢逼娶丫鬟彩霞時,賈璉曾特意交代:“雖然他們必依,然這事也不可霸道了。”

他也不會無恥地去佔情人們的便宜。《水滸傳》裡的鄭屠鎮關西,寫了三千貫文書,實契虛錢,將賣唱女金翠蓮哄回家做了小妾,過了一陣又給趕出來,不但沒有給過聘禮,還汙衊翠蓮欠他錢,討還那根本沒給過的三千文。

不管是跟鮑二家的,還是多姑娘,賈璉從不在錢財上虧待她們。他叫鮑二家的來,先是開箱給拿了兩塊銀子、兩根簪子、兩匹緞子,是很豐厚的約會禮物。

找多姑娘事先也是以金帛相許。當然,勾引有夫之婦不應該提倡。然而別忘了,床品也是人品的一部分,就這一點,璉二爺不算欺負人。

還有,不該碰的人他絕不碰。黛玉父親林如海死後,賈府派賈璉送她回揚州奔喪。林黛玉貌若天仙,連薛蟠見了都要身子酥半邊,賈璉又不瞎。

但是他對黛玉沒有半點非分之舉,一路舟車顛簸好幾個月,有好多機會可以與黛玉接近,但他穩妥送去,再好好帶回,絕無閃失完璧歸趙,盡了一個好表兄的職責。

有人懷疑林黛玉的家產被賈璉貪汙了,根據是賈璉曾說“這會子再去哪發個三二百萬的財”推測,這純粹是捕風捉影。

賈赦看上石呆子的古扇子讓他去弄來,賈璉出高價收買,奈何石呆子死活不賣,他也就作罷。而賈雨村為了獻媚便設法抄家強奪了來。

父親訓他:人家怎麼就能搞來?他只說了一句:“為這點子小事,弄得人坑家敗業,也不算什麼能為!”為此被賈赦惱羞成怒打得破了相。

他厭惡雨村為人,勸家裡人離他遠點,說怕是他那官兒做不長。一個做事是有底線的人,貪汙黛玉家產之事不大幹得出來。

對上他是個孝敬的晚輩,正月十五賈母看戲,他要預備下大簸籮的錢,只等老祖宗一高興喊一聲“賞!”,便忙命小廝們趕快撒錢,滿臺子錢響,賈母大悅。

清明時,他要備下年例祭祀,帶領弟弟侄子們去往鐵檻寺祭柩燒紙,頗有長兄叔伯之範。

第六十四回,他從外面回來,寶玉先趕緊給他跪下,口中卻是給賈母、王夫人請安:特殊時刻,他還要代長輩們受拜。

對下他是個慈愛的兄長。賈府一脈的其他子侄們,或為生存或為利益,爭先恐後前來依附。

他隨和寬容,從不居高臨下。他們在他面前耍小聰明玩小手段,他心如明鏡卻不點破。賈蓉賈薔置辦樂器行頭時,想拿公中的錢賄賂他們。

鳳姐是罵:“別放你孃的屁,我的東西還沒處撂呢,稀罕你們鬼鬼祟祟的?” 一轉身收了賈芸的麝香冰片。而賈璉則是善意規勸:“你別興頭。才學著辦事,倒先學會了這把戲。”

他懼內是公認的,但對外他可是個好哥們,喜歡成人之美,柳湘蓮痛打薛蟠之後,他忙著幫助和解息事寧人,是個厚道熱心腸的老好人,不曾挑三窩四火上澆油。

不揪著男女之事不放,在其它做人方面的確很難找到他的汙點。可是前面說了,男女之事並不能全怪他一人。跟他那萬里挑一的夫人比起來,他不過是慫一點,善一點,手段少一點,反射弧長一點。

何謂君子?宅心仁厚,“莫美於恕”,如果不是好色,賈璉堪堪可稱為一個俗世裡的君子。

他不是壞人,也不是完人——不過如果讓他選的話,他才不要做完人,否則這一生該有多枯索無趣。

他就是個有毛病缺點的好人。

猜想賈璉在朋友圈裡,應該是言行最練達溫和的那個,是最會替朋友保密的那個,是最懂得給人臺階下的那個,是氣氛尷尬時一定會出來打圓場的那個,是別人講笑話他要想一想才笑的那個,是飯局上趁人不注意悄悄就把賬結了的那個,也是需要幫忙時找他他會記在心裡,但是會回覆晚一點的那個。

如果你是男生,應該不會拒絕和賈璉這樣的人做朋友。

如果你是女生,若郎有情妾有意你請隨意,但別要求他娶你,他做不了自己的主。

如果你無意於他,千萬別隨便撩逗,秉性上的硬傷,氾濫的荷爾蒙導致他根本經不住誘惑。

記得跟他保持距離,放心,他識趣,絕不會糾纏你,他會隔著一張圓桌的距離,不遠不近地敬酒,眼裡有光,卻用淡淡的微笑向你致意。


*本文為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百合創作


十點讀書

握紅小札:閒讀紅樓

個人是存在於社會之中的,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在孤獨中生活和死亡,就像伊凡·伊里奇一樣。我認為犧牲參予來強調孤絕,要比犧牲孤絕來強調社會情感來得高貴美麗得多。       

 


【一】  

是該寫這篇文字的時候了。  

在這半年裡,倒有幾次提起筆,有一些想說說的意思。但最終還是由於懶,間或也有些小小的病,再就是自己有時把話也說不明白的緣故。所以就叨了這懶和病的名目,把文字拋到一邊了事。現在想起來,雖然那思緒還時不時地留著,竟和人類的“新陳代謝”有些相像,有些消亡了,有些正在更新,有些還在長,不過題目倒是不曾變動罷了。  

記得一本醫學書上竟說出了這樣一個真實,“倘若在一年之後見到並認出一個老朋友,那麼可以肯定,幾乎他身體的每個細胞皆非他離別前所有。就器官而言,他已完全是一個新人。”記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而我們的人生,從一開始便置身於一個充滿著許多變數的迷宮裡,我們從哪裡來,在哪裡,到哪裡去,都是無從知曉的。而在這許許多多的變數中,我們又無疑是最大的變數。因為很多變數都是取決於我們偶然的神思一動,突然間的靈光片羽。放到大一點的圈子來說,某一個人,某一些人都可以引發並觸及許多人的變數。就如這篇文字,最近能斷斷續續地寫出來,連自己有時也意想不到呢!這簡直是太複雜了。  

但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寶玉;對於《紅樓夢》的結局,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而《紅樓夢》之所以殘缺,也是有著許多的變數在裡面的。在曹公已死這個變數不曾更改之前,所有打著“真夢”的幌子,不過是藉以在自己的小小算盤撥上撥下罷了。而這樣的“曹雪芹”若是活過來,也一定“黑胖”了許多吧;《紅樓夢》若是僥倖完稿,怕是和當初也有不小的距離吧。  

不幸的是,“千古文章未盡才”,儘管有那麼多的嘆息,《紅樓夢》到底還是殘缺了;幸好,他不曾在今天活過來。因為死亡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次真實永遠的休息。  

記得以前倒不曾這麼想,或許是心中還有著“愛”的緣故。甚至還想“朝遊蒼梧,暮遊南海”,遠遠地討到長生藥來,如果是一枚呢,不妨和自己的愛人分而食之,同時亦頗忌憚《奔月》中那個有些好奇心的嫦娥,亦想自己一仰脖吞服了自在。但一個人遠遠地活到那個所謂看不見的世界末日又有什麼鳥意思呢?我想,劉阮二人從天台山回來的時候,“竟已歷七世”。湧上心頭的,究竟是一種悲壯的滑稽,還是一種難言的幸運呢?  

好在,月亮是冰冷的;天台山雖然縹緲,現在亦成了旅遊勝地;好在我上面說的一切都是夢話。而地母娘娘“為什麼生孩子,要生出死亡來”的嘆息,是有著濃濃的黑色的慈愛在裡面。她到底不知道,她溫暖博大的懷抱,卻能給那些疲憊的人永永遠遠的休息。  

在汪曾祺的文字裡總有著這樣的話:“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或者是“這城裡,很多人都死了。”我想,特別是經過一些世事的人,也會有相同的感慨。但現在的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新,“死”和“沒有了”,更是慣見的常事。而住在我隔壁的八十老太,沒事就關著門數數念珠,念幾聲阿彌陀佛,因為她到底深信,那有限的未知是一個鋪滿蓮花的黃金琉璃世界。  

《紅樓夢》的作者倒是不會這麼粗淺的認為,他把這個世界看透了,看的太明白了。至於死後是什麼樣子,雖然也有若有若無的描繪,到底只是他活著時的想象。他給我們留下的那一塊雪地,卻極其象徵了人類最後被放逐了的末世。儘管在我個人的妄想裡,或許還會繼續醞釀著另一次瑰麗的日出,但卻與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毫無任何關係。  

就像伊壁鳩魯的古老戲語拋戲法一樣拋出,“最可怕的災難——死——與我們毫不相干。只要我們在,死就不在;只要死在,我們就不在。”  

青埂峰下的頑石或許較為客觀地明白這一切罷。在無限的永生裡,可曾有過對自己暗暗地咒詛?好在某些時候它是溫潤平和的,畢竟它也曾在“繁華花柳地,溫柔富貴鄉”中摸爬滾打了一番。儘管最後一切還是“渺渺”、“茫茫”、“空空”、“太虛幻”,但讓我門從其獨特的情感體驗中明白了——  關於愛的某些事。  高於愛的某些事。


【二】  

也許是林妹妹的死,才讓人覺得愛是那麼可貴。  

如果再扯上“風月寶鑑”的話題來說,“愛”和“死”正像極了這鏡子的兩面。這時不由有些憐惜那個讓人頗覺得不齒的賈瑞,他是明明知道道士“不可照正面”的囑咐,還是禁不起誘惑,“以假為真”,把自己一股腦兒給搭進去了。而《紅樓夢》裡的人絕大部分都不懂這鏡子的妙用,這可以理解,因為阿Q口中的“吳媽,我要同你睏覺”,到底還算是人生中那一丁點兒可憐巴巴的樂趣。如果事事都要那麼較起真來,秦鍾臨終前的幾語,在午夜夢迴時總是讓人暗自地琢磨一下。也只有在那時候,想想農人的兩三杯黃湯在手,“老婆孩子熱炕頭”三件事一妥當,那種陶然的快樂,確實羨煞旁人呢?  

可是我常常有些多餘的想法。因為這三件事,也夠人忙忙急急地奔走一輩子呢!而人生也不僅僅只是為了“皮膚濫淫”這幾個字的緣故。警幻仙子所介紹的另一番洞天福地很是有些性啟蒙的含義,但當襲人觸及那“冰冷粘溼的一片”時,寶玉卻只得紅了臉,把她的手輕輕一捻,那枚鏡子兀自在半天之中滴溜溜地亂轉。  

這似乎與“愛”無關。而通常的才子佳人一到“合袌”的時候也就匆匆退場了,雖然有時還嫌不過癮似的撮弄出什麼二姨太三姨太什麼的,但“下回分解”呢?要麼活到九十,要麼白日飛昇,那幾十年的好日子也就一筆給含糊了。  

如果林妹妹也和寶二爺高高興興地結婚,不可避免地又要回到那條老路上了。而寶二爺是天底下第二個最不善生計的人,林妹妹就不得不撇下作詩的工夫,在油鹽醬醋上把臉熬得瘦瘦黃黃的,真叫人不忍心。更何況夫妻低頭抬頭總有作惱的地方,一個哭鼻子、動剪刀什麼的,一個一會兒說要死,一會兒說要做和尚,那大事小事嘮叨事就更多了。如果是這樣僥倖地折騰到土地公公土地婆婆那份上,林妹妹在寶二爺的眼裡,還是一顆“無價之寶珠”嗎?  

好在作書人不會那樣去寫。他讓林妹妹活在詩中,死在詩中。真真像極了《香港製造》裡中秋說的那句話:  

“我們死得那麼年輕,所以我們永遠年輕。”


【三】  

我頗是懷疑脂批中說作者有傳詩的意圖。但卻又不得不佩服作者激盪的才氣,尤其是林妹妹的那三首古風,如果把該書中的所有詩詞也排出什麼三甲來,自然非林妹妹的這幾首詩莫屬。  

這就是林妹妹的認真之處。有時她也和別的女孩子一樣天真一樣胡鬧,但在作詩上卻從來沒有含糊過。而對於寶釵等人來說,不過是拿詩來破破俗解解悶而已,到底和那仕途經濟沒什麼關係。  人人都說林妹妹使小性子,愛說促狹話什麼的。但不知怎麼的,作者一寫到林妹妹,反而讓人從寶釵的圓潤通脫處看出幾絲機心,妙玉的目無下塵中看出些造作,襲人的溫柔和順中看出些媚骨,湘雲的天真爽直中不免些庸俗,探春的英姿明敏背後的一些陰冷等等。林妹妹就像秋天明淨的湖水,所有的人都被她深深淺淺地照出些陰影。也只有林妹妹,算是真正懂了寶玉,在“遍佈華屋的悲涼之霧”中,不管別人是多麼地不看好,至少他們的心相互溫暖著。這就是作者所深深肯定的地方。  

而作者又何嘗不是那麼“認真”呢?  

魯迅先生在《憶韋素園君》中不無悲痛地寫下那麼幾句話:“認真會是人的致命傷的麼?至少,在那時以至現在,可以是的。一認真,便容易趨於激烈,發揚則送掉自己的命,沉靜著,又齧碎了自己的心。”這又何嘗不是林妹妹的寫照呢?當林妹妹對著落花兀自垂淚的時候。我們倒是很小心地記下了和尚道士的叮囑,如果不進賈府,林妹妹是不是可以不哭了呢?  

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林妹妹永遠不會是小孩,在一年一年的花開花謝中,她會逐漸從消亡的事物中獲得這種經驗,正在逝去的落花向她表明了轉瞬而逝就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十誡》第一誡中,那個天真的小男孩目睹了一隻流浪狗的死亡,當父親告訴他死亡是“一切停止、停止”時,哽咽地說:“那會有什麼用,誰會想知道豬小姐要用多久才能追到克米,那沒有什麼意義。”是啊,“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對於活著的人來說,也僅僅只有回憶,而回憶往往又是最不可靠的,也會隨著時間的久遠而模糊而失真。

但到最後,閒話前朝舊事和猶唱後庭遺曲的人都遠遠地走了,還是趨於一片死灰色的寂滅。  所以,“此開卷第一回也”,先暗自設下一段木石的公案再說,就如深信人果真有什麼前生後世之說一樣,那樣讀者的心裡或許會好受一些。好受終歸好受,當林妹妹咯著血的時候,也一樣地懷著李賀母親那顆悲痛的心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或者竟如韋素園,用了“愛和憂急的聲音”,命令他那位一樣咯著血的朋友:“你不許再吐了。”  

但他人的病,又豈是旁人能擔的分毫,不過是在一旁乾瞪眼而已。作為病者本身,更何況又是那一生不起之病呢,卻沒法看著別人生病後是什麼樣子,自己好用來參考。她的病,在於她的寸心,若是她覺得咯血會好受一些,那就由著她好,更何況有時咯血也由不得自己呢?記得前幾年,逢酒必喝,每飲必醉,倒有些朋友一邊奪下酒杯,一邊善意地命令道:“你不許再喝了。”當時還有些鬱悶,認為“人生安的幾回醉”呢,更何況許多事又非酒不能解乎?當我現在一個人靜靜獨處時,每每想起,便不由念起他們的“好”來,儘量把不得幾次的痛快,合理地留在有限的人生中。  

儘管人生有那麼多的不如意,都是一件禮物。雖然這禮物有時會礙了他人的眼睛,覺得有孤擲和粉碎的必要,倒不如如人所願地銷聲匿跡起來,自己尋個安然了局。“莫怨東風當自嗟”,自己的“命根子”自己不好好愛惜,可是這世間又有幾人如林妹妹呢?而這“大好寶貝”,有時並不是自己能夠說了算的。  

好在,“天上掉下一個林妹妹”來。  

儘管她已經死了。


【四】  

楊絳先生在“錢鍾書寫《圍城》”中說:“方鴻漸失戀後,說趙辛楣如果娶了蘇小姐也不過爾爾,又說結婚後會發現娶的總不 是意中人。這些話都很對。”從郁達夫、徐志摩等人情事觀之,即使是有幸“於茫茫人海中覓求得唯一真正靈魂伴侶”,但還是陷入了另一座深深的“圍城”。而錢鍾書老之所以不讓方鴻漸得到唐曉芙,也還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緣故。而人活著,有時是註定得不到自己最愛的東西,抵達不了某些地方;有時亦只是為著一個僅僅剩些餘燼的夢。  

繁華事散逐香塵。   

末了還是雪地。一切都還在繼續,但是我仍渴望靜凝在雪地裡;仍渴望廣袤的雪地裡深深淺淺地疊映著我比雪地還要蒼白的影子;我仍渴望一切將被掩埋,所有的光明還形形色色低照耀著大地,我仍渴望高揚著雙手揮灑出一片鋪天蓋地的大雪,仍渴望將整個世界和著歡笑和著淚水一同在雪地裡深藏。   

同樣也包括寶玉。  

這讓我在許多個難免的夜裡一次次去塗抹他的結局,雖然有時也很好心地想到那個神瑛侍者什麼的,至少可以讓他在極度失意時再回去噹噹,但那是又一個輪迴中的事呢!前生設定好了的“木石前盟”,這一輩子也僅僅只是“哪裡見過”,這樣想起來似乎玄之又玄了。但真正屬於寶玉的結局又只有兩個,死亡或者回來。  

倘使高學士那個真正有些工巧的掉包計不至於拆穿罷,或者竟可以一直這樣下去,那大約還是一個微微有些美麗的夢。但高學士似乎比我們每一個人更有著宗教似的虔誠,同時亦十分盡力地去編造一個謊,讓寶玉對人生作上一番小小的安排和了結,直直地把它送到青埂峰上了事。那“大紅猩猩氈斗篷”雖然可以把神仙從凡人叢中剝離開來,白茫茫一大片雪地中的唯一一點猩紅,這畫面是美的,但有些不真實。  

回來吧,或者亦可以像我們這樣,天真地去尋找一點小小的東西過活,安然地混過一輩子了事。若是單單為了肉體活著,這倒不乏是一個好法子。推而廣之,那麼多“鋪天蓋地”的續作者,又何嘗不是從這方面考慮呢?  

這也使我有時亦陷入一種兩難的矛盾中。  

害怕活著,配不上自己的痛苦。每個人總是那麼刻意地想做自己,總是那麼害怕失去自己變得和所有人一個樣。如果所有人都一個樣,那這樣的“自己”又有什麼意思?這使我又一次想到寶玉,他似乎可以死,但不要庸常,如果死對他來說也算是一種可貴的完成的話。  

但很多人或許都不會那麼去寫,而賈寶玉到底也不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雖然他們都是人生的失敗者,一樣敏感的人兒,差不多全身都是心。哈姆雷特到底是持著劍去直面周圍的一切,在一個個謊言和假面背後,去探索那等待著或許就要毀滅自己的命運;寶玉至始至終都在退縮,逃避,這或許是還有林妹妹愛著的緣故,在將要失去大觀園的時候甚至還幻想同二三知己共尋一個了局。所以在夢快要醒來的時候,儘量地閉上眼睛,雖然他把這個世界看的足夠明白了,到底還是有著許多小小的滿足和僥倖。  

最後呢,大觀園不得不逝去,林妹妹卻又不得不死,這時倒想起寶玉曾經的一番話來:“若果有造化,該死於此時的,趁你們在,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要託生為人,就是我死的得時了。”  

“循水而上百尺,有女兒的哭聲”,反倒是自己的淚水流成一條河,傷悼青春轉瞬的紅顏,傷悼世間繁華不再的花園。  

最後只獨獨地留下了自己,誰又來哭你?


【五】  

不知作者是否也這樣想過。  

耽於自己的幻夢中,他好像一直在尋找那些失去的、再也不存在的東西。他所尋找的並不僅僅只是年輕時的青蔥歲月,而是年輕時所具有的某種真和美的特質。或許,那些東西從來都沒有存在過,他只是僅僅想到那些,就如有時他想說出來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個故事,而是在故事裡透露出的一些東西:比如光潔而純真的眼,雛菊花一樣的臉龐和玫瑰花般的微笑,好多好多的花都在春天盡情綻放,所有的真誠和質樸都帶著燦爛的愛,所有的呼吸和顫抖都帶著幻想和領悟……

夢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一次比一次真實,以及一次比一次更加害怕夢境幻滅所盈出眼眶的眼淚。他終於像一個孩子那樣禁不住哭出聲來。  

而且,他自己漸漸地也就變了。無論他以後在哪裡,對於過去,他都是一個陌生人。  

這些都可以從作者筆下那麼多的牽纏,躊躇和不忍就可以看出。而寶玉年齡上的前後不一致,如果不是出自於抄書者的筆誤,那我們可以從中隱約地感覺到,作者害怕寶玉長大,亦害怕失去童年的大觀園,所以就不得不盡把薄命司的那些冊頁提前一些,以至於讓寶玉在一個不是很恰當的年齡裡感受到男女之事,不管是初試或者再試,抑或是和碧痕洗的時候讓洗澡水把床腿子給淹了,如若換作當前的周劉諸公,定有許多津津樂道的題目開嚼,但我寧願想象那是小兒女一時間的玩鬧罷。因為大觀園雖然亦有青春的狂想和萌動,畢竟不是西門大官人的後花園。而春梅遊舊家亭館的時候,所湧上來的,不過是物是人非過後撲面而來的淒涼和嘆惋,而《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喪失,則是對往日青春作上最隆重的一次祭奠。而自己慟哭之餘,更像是客觀世界裡偶爾荒謬並昭示著清醒的存在。  

還是回不去了,還是一切都不能重來。  

回不去了,所以在晴雯之死時,小丫頭不妨就來了一個“芙蓉花神”的謊;冷二郎一遁入空門,就有尤三姐流著眼淚告別……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但原作者到底是沒讓我們看見,失去大觀園後的寶玉又該會是什麼樣子。我想,只要大觀園一天還存在,寶玉的夢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既然沒有別的什麼路可以走,那就不妨讓自己多做做夢,即使是有時做夢者在夢中亦能感覺到臉上兀自奔湧著的淚水,發覺自己只是夢境中一個可有可無的影子,甚或是和夢中所呈現出的其它東西一樣黯淡著,在消失中若隱若現地黯淡著。都是做夢者本身一種最大的幸福。  

魯迅先生說,“惟有說誑和做夢,在這些時候便見得偉大。”這同樣亦是原作者和續作者的偉大之處。你看,原作者鄭重其事地掏出一個夢來,而在這夢的最後,寧願讓那份高蹈的獨醒吞食並細細齧咬自己的心,也不曾讓大夥兒目睹夢醒時“大廈將欲傾”一陣轟塌,以及“食盡鳥飛”後的一片白地。若真是這樣的話,像周汝昌這樣的老少男和老少女怕是要少上若許對罷,這當然有些遺憾。

而續作者的偉大,是他固執地造出一個謊來,讓後來的那些大謊小謊一併破了去,同時把當今那些自以為是的“真夢”壓得喘不過氣來。“黛玉之死”和“寶玉出家”就是其中頗為濃重亦可傳世的兩筆。但亦有他的缺點,他到底是相信了鬼神的存在,於是在那“蘭因”和“絮果”中,加減乘除,一筆一筆,絲毫不苟。這有可能是太貪玩那冊頁上“曲詞”的緣故。但不這樣,能續好《紅樓》嗎?  

而鬼神之說,在原作當中,不過是借人說鬼,借鬼嘲人罷了。這就是他們的不同,也是一個造夢者和圓謊者的最大區別。


【六】

緊閉雙眼,黎明或許就是遲遲到來的又一場夢。在庫布里克那部也叫做《緊閉雙眼》的遺作中,湯姆克魯斯扮演的內科醫生和妮可基德曼扮演的畫廊女經理在一番“大開眼界”過後,妻子說:“一個人終其一生也不一定知道人生的真相,何況只是一晚上。”丈夫漫不經心地回答到:“一場夢並不只是一場夢那麼簡單。”用該電影的宣傳詞說,“兩人在衝動與逃避裡失去了面對人生的勇氣,當一切遊戲結束,他們認識到什麼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不過,最值得珍惜的業已失去,他們的小女兒在滿是琳琅滿目的聖誕商品中,開始睜大了童真的雙眼,這時妻子似乎還想抓住一點什麼,說出了全片最為簡單也是最後的一句臺詞:“立即做愛!”

那時,我只感到一種比死更為寒冷的恐懼。

而《紅樓夢》中的寒冷,那是青埂峰下的頑石所固有的一種特質,那是在軟紅塵中摸爬滾打一番過後的再拒絕,以致在年少時若過屠門一番大嚼過後,至今都不曾有過再讀一次的勇氣,而有時的隨便翻翻,最多也不過是為了印證書裡的某件事情,矯正或彌補記憶中的某些偏差,乃至於缺失。更多的時候一併記憶丟開了去,呈現自己的渺小和怯弱,害怕驚醒自己心中那一個庸俗的近乎完整的夢。在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倒是有過一樣的感覺,而那種感覺更讓人的靈魂變輕,接近於一種飛翔,間或地忘記了自身存在的重量。而陀氏的書,略讀了幾本之外,就再也沒有真正碰過。


【七】

“我死了,在四天前。”通過死亡無休止的黑暗去看待活著的人和事,應該是可笑的吧,活著的人對於死者也自是如此。所不同的活人至少還能發聲,可以任意去勾勒天堂和地獄的影子,正所謂“天堂地獄,皆在人間”,這其實算不得什麼好法子。雖然有時竟出自於好奇,忍不住要去死一下子,但人只有一具舊皮囊,能有幾回好死呢?不如暫且先留著,久而久之,也就自然麻木,如風中花,隨浪淘沙,悠哉樂哉,似與天地齊壽,與日月同光了,一切的一切,都在你我的控制和掌握之中了。

想想看,至少還要有點別的什麼。畢竟死亡不是請客吃飯,不會那麼溫良恭儉讓,單等著一黑一白兩個奇怪的人拿著請帖來的時候,聰明靈秀若秦鍾輩也不禁哆嗦的快要跪下去——或許,一時間還不能丟下智能兒那些不能言說的好處。因為我們所愛的人活著而活著,因為那些希望我們活著的人而活著。儘管如此,還是因為“不了”或者“難了”。這樣的想法有時一擴大起來,在肉體還不曾朽腐之前,有時竟也琢磨薛蟠在蘇州鼓搗回來的那些小人來。薛蟠是出自於好玩,有些或者還有別的什麼目的,有些則未免過於心虛,還是害怕那幾碗冷豬肉撈不上嘴。

懷著這樣的心去讀《紅樓夢》,自然是更需要那書中人物來映襯,來比較,在書外來提提簾子搖搖扇子鋪鋪床什麼的,所謂“相反而實相成”。也只有這樣,才能去強調所謂的雅俗,一切的真假,才能將“後四十回扔到廢紙簍裡”,以免妨礙了一時裡閉上眼睛說出的那些“天花亂墜”。唉,王婆賣瓜,葉裡飛花,“雅”,似乎只有自己赤裸裸地說出來,感覺更好。

看來《紅樓夢》又名《風月寶鑑》是很有道理的。

人在讀書,書同時也在讀人,說別人“皮下無筋,目下無血”,說來說去都是自己。這部書確實像一面大鏡子,一時間竟也找出書外所有人的奇形幻象來。而這面鏡子,在書中卻又無處不在——這很像是作者那一雙世事洞明的巨眼。抑或,這麼多年,僅僅只剩下那好大好大的一塊眼白。


大金魚的野望

二寓意深刻,時讀時新。作者善用幻筆,將深層次的生活哲理隱藏在風花雪月中,表面看繁華似錦一團和氣,其實隱藏著殺機四伏,血雨腥風,比如旺兒對《紅樓夢》中主要人物王熙鳳的描寫:“喈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笑著,腳下使絆子,明裡一盆火,暗裡一把刀,她都佔了。”再比如一道護官符將清王朝官場的黑暗用幾句話摡括幾盡:“這四家(賈壬史薛)皆是連絡有親,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這是他們的潛規則。所謂朝裡有人好舉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像這樣的事只有進入社會後才能理解,越是年紀大,理解越透徹。

三文詞精美,過目不忘。其行文如鄉村俚語,粗俗又不粗俗,話糟理卻不糟,文雅又利於理解,高深卻簡單易懂,一首《好了歌》唱了三百年,一首《葬花辭》幾成戲典經典的保留劇目,《紅樓十二釵》更是傳唱不衰。

四通向現代文學的橋樑。中國古典文化發展到清朝鼎盛時期也是文學最苦悶的時期,“文字獄”把人弄的草木皆兵,禁若寒蟬,除了風華雪月,歌功頌德,其它的一律在查禁之列,《紅樓夢》另僻溪徑就用痴男怨女,俚曲巷語來表達自己的怨憤,突破了封建文學走向大眾化的天花板,使文學藝術走進普通百姓家,擺脫了之乎者也迂腐的封建文人那套四書五經的束縛,使文學藝術走進普通百姓之家,即使在文字獄猖狂的年代,人們暗地裡,文人必談《紅樓夢》,百姓則喜歡其中的家長理短,飛言俗語,一個“假語村言”就把作品拉進了普通百姓家,鄉村舞臺,又可以登大雅之堂,揉發各界人士情懷,因為作品來自泥土,曹雪芹夲人就是高級知識分子,因為家庭際遇,落入百姓之家,和窮苦人一起摸爬滾打五十年,而吐哺的一部血淚之作,這也是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結合的產物,沒有生話的磨難,是寫不出諸如:“因嫌烏紗小,致使鎖枷槓,昨憐破祅寒,今嫌紫蟒長。”這樣痛徹骨髓的醒世之作的。如北京當地諺語:“門前有個歪脖樹,小橋溪水野芹麻。”曹雪芹把自己的名字深深的扎入到泥土中了。

五:為青年男女指點迷津,也為他們打開一條通往自由之路作出犧牲。在那個年代的青少年從官宦之家到普通農戶,言必談孔孟,行必遵三綱五常,這大大桎梏了人們的思想,可以說封建道德己經深入到人們的骨髓,除了帝王將相,聲男節婦,歌功頌德,沒有任何精神食糧,曹雪芹深入生活,用辛辣犀利之筆揭開了封建王朝封建道德虛偽的面紗,在歌舞昇平背後是奴隸的血淚,因此只有突破封建思想封鎖才能尋求自由自生之路,賈寶玉,林代玉,司棋,尤三姐等青年男女為此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追求自由幸福的招喚力量是無窮的,我們通過小說平談的故事背後看那一個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青年殉道者,因此尋求思想的突破也是夲書宗旨之一。

六:

人生寶典,歷久彌醇。《紅樓夢》是我國社會的浮世繪,涵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各種人物都能對號入坐,對社會對人生有著深刻的描寫,從小兒女的嬉笑怒罵中揭示了人生真締,粗俗俚語中展示道德真理,一事一物顯示鮮活靈現,悲憤之餘催人奮進,廢墟之中萌生新芽,平凡之中展現智慧。《紅樓夢》在開啟民智方面也有建樹,它使我們透過表像看到夲質,通過具體事例著到事物規律,使我們學會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反向思維,顛覆思維,這些都是越讀思考越多,越讀越能提高思維這是面向人生的人文寶藏。

七:很多人已經發現曹雪芹是一個雜家,人常說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紅樓夢》涉及的不止七十二行,幾乎面面都到,大到治國理政,小到針頭線腦,無所不及,可以說是我國農業社會中的一個全景式的浮世繪,通過閱讀《紅樓夢》瞭解了我國藝術珍寶,精堪的古代精華,如建築藝術中的大觀園,博大精深的中醫學,美如天仙的絹畫,甘如仙醇的美食美酒等等,可以說是我國各行各業的寶庫,信手掂來都嚴絲合縫,真是越讀越趣味無窮。


紅樓夢確實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輩子去讀的好書。



我是十歲開始翻紅樓夢的,父母都覺得不理解,家裡來客人也非常驚奇我這麼小的年齡居然讀上了紅樓夢。不過那時候我真的沒看懂,因為有許多生僻字,只記住了一些有趣的人和故事,前面鋪陳的章回,直接跳過去。

但是,《紅樓夢》是放在我的枕邊的,也慢慢進入了我的心裡,隨著年齡漸長,有時隨手讀一個章節,就能夠令人無限回味。中學階段,對裡邊詩詞歌賦感興趣,喜歡林黛玉的《秋窗秋雨夕》和《葬花詞》,竟至都偷偷背誦了下來。特別喜歡大觀園姑娘們的詩社,自己也竟然默默琢磨起作詩來。


讀師大時,才真正開始讀懂《紅樓夢》,當我把紅樓十二釵判詞以及紅樓十二曲理解之後,《紅樓夢》這本書才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以前許許多多的謎團一點點都被我解開了,我是多麼的驚喜,每一次閱讀,都給我不同的感受和感動。不管到哪裡去,都想把《紅樓夢》帶在身邊,覺得有了它,心裡就踏實與充實。



隨著歲月前行,喜愛《紅樓夢》的熱情從來也沒有減弱。每隔一兩年,就會把這本書重新讀一遍。我覺得即使窮盡一生也讀不盡它,因為《紅樓夢》從建築,園林,飲食,服裝,色彩等等諸多方面,都可以成為經典和傳奇,何況整部鴻篇鉅製,雖然曹雪芹沒有完成,留下了千古遺憾,但是這其實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比如我在寫,你在讀,還有許許多多人在腦海裡想象出許許多多的情節與故事。


山有木兮木有枝6699

我是“紅雨說歷史”。首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前幾天在青旅住著和一個偶遇的旅者聊起了四大名著,他說《紅樓夢》很無聊,拍成電視劇也無聊,其實還是很想看的。他說“看《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拍成電視劇對原著有改動的地方,但是拍的很成功,每年假期都重播,《紅樓夢》就基本沒重播過啊,《紅樓夢》也應該這樣,看怎麼改改讓他成為一個老少皆宜受歡迎的電視劇或者讀本”。


我想既然想讀,可是又覺得無聊,怎麼辦。其實,很多人已經在這個路上為古典文學做著貢獻。比如少兒版本,青少年版本等等。其實《紅樓夢》電視劇已經夠通俗了,主要大眾審美喜好不在這個方面,小孩子更喜歡六小齡童西遊記那樣子的,不是一家人坐在一塊聊聊家常。讀《紅樓夢》不是說感覺無聊,如果真的想讀就靜下心來,翻開書來,認真去品味吧。

《紅樓夢》其實適合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去讀,剛剛讀的時候可能是一種對誰好,誰不好的表面關注。再一點就是情愛的關注,封建的殘忍,就像寶玉說的,都走吧,都走吧,留我一個人算了。這樣殘酷和孤獨也就寶玉深有體會。晴雯,司祺,金釧的離去,沒有引起大家的過多注視,依舊在繁華中自我催眠,不知死神來臨。還有就是對人與塵世的感慨,人性的種種解讀,判詞的自我體會。最後應該就是一種通透,明瞭,看山還是山。


所以,讀《紅樓夢》就像六祖慧能和神秀的論辯。神秀說“菩提本是樹,明鏡亦非臺,時時輕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慧能則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第一階段可能就是一個“看山是山”卻不願沾染紅塵,生在紅塵卻想要逃避一般,保持明心。這就是寶玉和黛玉,寶釵還有一干人等的好壞,都是紅塵論斷。

第二個境界大概就是“菩提本是書,明鏡亦是臺,身在紅塵中,以身試塵埃”。或許第二階段就是人生,我們處在塵世不逃避,因為避無可避,塵埃處處都是,那麼提升和充實就需要我們以身試塵埃,所以大多數人背起行囊踏上征途。紅樓夢情愛與社會,這都是紅塵中事,紅塵中人。

最高境界可能就是六祖慧能了,就像《道德經》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就是道的唯一境界,我們脫出了紅樓,來看紅樓,我們本在紅樓之外,後進入紅樓,現在脫出,來到第三階段,人生百態之後我們有一種參悟。空門也未必是唯一的選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紅樓夢》十分好看,一本奇書。

我與紅樓夢是有淵源的,我第一次看它還是在初中,根本看不下。又是文言文又是大部頭,真真是一點興趣也沒有的。當時還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看,我卻提不起一點興趣。

然後就不接著讀,這是我第一次拿起紅樓夢。看了不到三分之一。第二次是初三的時候吧,當時是我姐拿過去看之後說非常好看,念念不忘。我想,我姐姐都說這麼好看,那估計是我的問題,於是我再次,拿起紅樓夢。這次比上一次懂得多一些,不過還是覺得很亂。什麼親戚的走訪,還有陪房大娘什麼的,我真的是繞不過來。勉勉強強看到一半兒這樣,就又看不下去了。不過這次還有一個收穫,就是,我終於知道,“襲人”,是一個人的名字。沒錯,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我都不懂襲人是一個人的名字。我覺得它是個動詞加名詞。

第三次呢 我也不記得是因為什麼又拿起來了。總之,這次拿起來,我就沒放下去過。我,已經深深的迷上紅樓夢。看完一遍不知足,反反覆覆,看了五次左右。高三一直是我的枕邊書,就是那種,臨睡前都要花10分鐘來翻一翻。也不拘泥從哪一頁開始,都是隨手就翻,翻到哪裡就看哪裡。因為都可以續下去。不過,這樣多了,會開始有選擇——只想看賈府繁華,姐妹們都在園裡的時候,翻到賈府沒落的章節總想跳過去。可能和女生容易多愁善感有關。我不想看賈府經歷那麼多離合與悲苦。即使它的結局已是必然,可我還是不敢,也不想看。

後來,我再看紅樓夢就會開始研究他們的吃穿用度。品味裡面的話語,不再過多拘泥於情節。

紅樓夢真正吸引我,可能是它的筆觸太美,也可能是它描寫的生活太美好。其實我已經不懂了,只知道,還好我讀了它,還好我遇見它。

然後紅樓夢電視劇版的,我也偏向87版的。或者說,我只承認87版。不過我承不承認都沒什麼用🌝。

附上幾張喜歡的劇照






不管是紙質紅樓夢,還是87版的電視劇。都很好看,很推薦大家。

以上。


Amber52418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撰寫,小說描寫的是賈、史、王、薛四個家族的興衰,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是故事的主線。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

曹雪芹用盡畢生的精力只完成了該書的前80回,這看上去是一部描寫四個家族興衰的小說,但它實際上是當時封建社會貴族生活的一個縮影,通過這件作品,可以對當時的封建社會有更為全面的瞭解,從衣著,飲食,到醫藥,建築,從規矩禮節到社會風氣,都是當時社會面貌的再現。

之所以說《紅樓夢》值得一讀再讀,首先在於其經典,雖然是小說,但是它並不是完全的虛構。從文學角度來看,它設下的伏筆,文章結構編排,遣詞造句,細節的刻畫等都非常值得研究和學習,這是一部非常有魅力的文學作品。其次,這是一本信息量極大的著作,甚至有人稱之為百科全書,隨著你個人閱歷的不斷增長,每一次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單看研究《紅樓夢》的那些課題,如經濟,醫學,民俗,宗教,官場政治,飲食文化等,就能大致知道《紅樓夢》這部書能提供給我們什麼,其豐富遠超我們的想象,而這些東西是反覆閱讀也無法完全瞭解的。每次閱讀總會有驚喜,總會有一些以前沒有發現的東西。其實這種特性是所有經典作品所共有的,只不過在《紅樓夢》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