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一萬小時定律”

引言: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

一萬小時的練習是任何人從平凡成為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揭示了經驗積累對個人能力的促進作用。我們認為,既然企業是由人構成的,甚至生產機器也是人來設定程序的,那麼這個道理依然適用於企業層面的活動。當然,影響一個企業能夠成為世界級的因素很多,但隨著持續的生產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至少能夠為企業帶來生產成本的降低,其作用機理也就是本文將要分享的波士頓經驗曲線。

企業的“一萬小時定律”

波士頓經驗曲線是什麼?

波士頓經驗曲線是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布魯斯·亨德森(Bruce D. Henderson)於1960年提出的,表示生產成本和總累計產量之間的關係曲線。其主要含義是隨著累計產量的不斷增加,實際單位成本呈現有規律地下降。

一個典型的經驗曲線函數是:

y=a*x-k(y=產品單位成本,a=第一件產品的單位成本,x=累計產量,k=經驗係數)

是不是看不懂?沒關係,我們用圖形來展示一下:

企業的“一萬小時定律”

(設a=100,k=0.25,x取1-151之間的整數)

是不是感覺瞬間掌握了這門工具,只要努力多生產、擴大企業規模,從此公司就能走上蒸蒸日上的大道?且慢!這樣的思想已經走上了歧路,回頭是岸。如何回頭聽我道來

經驗曲線≠規模效應

製造業的企業往往都聽說過“規模效應”這個詞,它的含義是“在既定的技術條件下,如果在某一區間生產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遞增,則稱這一區間存在規模效應”。

經驗曲線和規模效應往往交叉影響產品成本的下降,人們往往很難判斷到底是哪個在產生主要作用減少成本,因此很多人將其混為一談。

但實際上,這兩者無論是外在效果還是內在原理都不相同

案例解讀

老王開了一家連鎖包子鋪,規模效應怎麼影響他的成本呢?

首先分工方面,大的包子鋪有足夠多的專業人才,揉麵的揉麵、做餡的做餡……其次成本分攤方面,店面足夠多,每日生產量和銷售量足夠大,這樣可以攤薄人工、機器和店面等固定費用;第三,議價能力方面,由於老王的包子鋪營業規模已經是城裡最大的幾家之一,當他購買麵粉、蔬菜、肉等包子原料的時候,他就可以向供應商壓價,從而降低原材料成本。

規模效應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完全展開了,接下來看經驗曲線怎麼影響這家包子鋪的成本。

老王的包子鋪剛開張的時候,除了一個大廚,剩下的夥計都是剛從新東方畢業的,蒸一批包子出來要2個小時,老王自己也是第一次開店,怎麼管店面、進貨、賬本都是兩眼一抹黑。但是老王堅持下來了,過了兩三個月,夥計們手底下越來越利索,老王經過這段時間的摸索也大概掌握了一些經營技巧。

現在他家店蒸一批包子出來只需要1小時,這樣同樣的時間內他們能生產更多的包子,人員成本和設備折舊就被攤薄了,而老王的進步也讓整個店得而運營流程更加順暢,無形中降低了很多管理成本。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規模效應的關注重點在於企業的規模,而經驗曲線關注的重點則在於生產過程中經驗的積累和改進

經驗曲線到底是什麼內在原理?

亨德森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經驗曲線效應是學習、專業化分工、投資、規模四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筆者認為,專業化分工和規模雖然也是企業累計產量增加過程中出現的因素,但他們仍然對企業的規模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仍然屬於規模效應和經驗曲線糾纏不清的領域。而投資則屬於外部影響因素,它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原因。

除了學習效應,我們認為還有一個能夠促進經驗曲線效應產生的因素,也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持續改進。學習效應更多針對的是生產過程中的人,而持續改進則針對產品和技術本身。

案例解讀

還是用我們的包子鋪來做例子,學習效應的具體表現就是做包子的夥計隨著做過的包子越來越多,他的熟練程度越高,做包子需要的時間就越少、失誤也越少,這是直接生產者的學習效應。對於管理者老王而言,隨著包子鋪不斷髮展,他也積累了更多的人員管理經驗、供應鏈管理經驗和財務管理經驗等,相應的這家包子鋪營運的成本就會不斷下降。那麼隨著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不斷下降,即使每日包子產量不變,其單個產品平均成本也是在降低的。把這個包子鋪換成一家公司、一個集團甚至一個產業,

學習效應也是成立的

那麼持續改進又是什麼呢?

我們想象,老王包子鋪一開始做的包子是橢圓的,但是隨著不斷營業,老王發現消費者更喜歡圓形的包子,於是他們開始逐漸改變自己生產的包子的形狀來迎合消費者,這樣他們每天賣不出去的包子越來越少。還有,包子鋪一開始的餡料比每次都會浪費一部分原料,但是隨著不斷地生產過程,充分利用原料來做出質量並不差的包子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最後老王包子鋪可以做到一點不浪費原料。這方面的因素在公司層面更多體現在產品改進流程改進上,而技術改進在行業層面則比較多見。

在企業隨著從業人員經驗的積累和產品改進、生產流程改進和技術改進的經驗積累,成本不斷降低的過程中,有一項必要的條件就是這個企業或者行業能夠堅持這麼久,這就涉及到了投資的因素。

而且從我們的經驗曲線上可以看出,累計產量對生產成本的降低效果在初始階段最為明顯,因此一個產品、公司或者行業的初創期正是經驗曲線大展身手的時候,而這時候無疑也是最需要投資的。

在產品的累計產量不斷增加的過程中,企業的生產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在規模的加持下,伴隨著生產流程的持續改進,專業分工也將出現,從而進一步降低產品的單位成本,這也就是規模和專業化分工對生產成本的影響。

總結一下,學習效應和持續改進作為經驗曲線的根本動力投資作為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共同推動企業的單位生產成本下降。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規模的擴大,讓專業化分工得以實現,從而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單位生產成本。

經驗曲線有什麼用?

說了這麼多,經驗曲線到底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呢?如果僅僅只是揭示單位生產成本降低的原理,那也太繡花枕頭了吧?當然不止這些。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經驗曲線的公式….

y=a*x-k(y=產品單位成本,a=第一件產品的單位成本,x=累計產量,k=經驗係數)

其中,k是根據各個行業的特點取值的,a和x則是企業自己的數據,數學好的讀者這時候就發現了,那是不是說只要我們有了所處行業的經驗係數,就能算出來企業產品單位成本隨著累計產量變化的取值了?對也不對(到底對不對!

這樣的邏輯是沒有問題的,因此運用經驗曲線公式,可以預估產品生產一段時間後的成本水平,從而為企業的綜合成本及定價提供參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亨德森本人也承認“經驗曲線效應本身只是一個近似值”,所以千萬不要把計算出來的結果當做必然能達到的成本水平,在運用的時候也應該留有一定的近似值區間。

其次

,除了算數之外,經驗曲線對企業的戰略也有指導意義,也就是“經驗曲線戰略”。別看這個名字沒有一點創意,在經驗曲線概念剛剛提出的年代,經驗曲線戰略受到大量美國企業的追捧。

“經驗曲線戰略”是說,如果一個行業的特點是生產製造中的經驗能夠取得巨大的經濟性,則當該行業中的某個企業首先生產某種新產品,併成功獲取最大的市場份額時,他就可以成為一個低成本生產商,獲得由此帶來的持續競爭優勢。

說人話就是,如果包子行業的做包子經驗能夠顯著地降低包子鋪的生產成本,那隻要一個包子鋪能夠率先推出蒜蓉包這個新品,並且迅速地在全城的小吃街開分店進行銷售,那他就能成為全城範圍內蒜蓉包界的老大,因為他的成本遠低於其他模仿者和競爭者,所以價格極佔優勢。

簡單來說就是先入者優勢的一種體現。當然,後來的企業將這一理論的應用從新產品推廣到了所有產品,也就是隻要這個行業合適,那麼市場份額最大的企業就能成本最低,然後用價格優勢擊敗對手。

除了預測成本提前定價和經驗曲線戰略之外,波士頓經驗曲線應用非常廣泛,但其背後的原理基本相似,在運用時企業也需要注意根據所處的行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經驗曲線是萬能的嗎?

經驗曲線概念剛剛提出的時候,美國企業彷彿發現了一片新大陸,紛紛擴大市場份額,彷彿只要自己生產經驗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了,企業就一定會成功,但最終他們的無數失敗案例告訴我們,經驗曲線及經驗曲線戰略仍是有侷限的。

首先,經驗曲線說到底只能降低公司的成本,但僅僅靠低成本的成本領先戰略可能會給公司帶來一時的競爭優勢,但我們看經驗曲線的圖形可以看出來,單位成本的降低不是無限的,當達到一定量之後,單位成本很難繼續降低。這時候如果其他企業也達到接近的成本水平,公司相對於其他企業的成本優勢就消失了。

其次,經驗曲線給公司帶來的

價值並不是不可複製的,無論是生產經驗、管理經驗的提升,還是產品、流程和技術的改進,都無法形成真正的競爭壁壘。甚至其他企業可以通過複製本公司的模式(畢竟這裡的技術和經驗都是積累而不是研發得來的),快速達到同樣的成本水平。

最後,無論是經驗曲線效應還是規模經濟效應,對於企業成本的降低都是有限度的,我們前面也說過了,那在這個時候企業如何繼續保持優勢呢?可能成本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則是企業本身能為客戶創造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