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時期皖北一帶神祕消失的攸國,據考證逃亡海外建立了瑪雅文明

宿州四縣一區,先秦時代曾有宿國、蕭國等小諸侯國,尤其是宿州,從今淮北市到宿州泗縣甚至宿遷境內都有西周天子獲水(今宿州一帶)伐宿夷、東周宋人遷宿的傳說,所以,宿州在唐朝設州時取古宿國為名,但是,在宿州地區歷史上除蕭國等小諸侯國外,在商朝時期,在大彭氏國之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非常神秘的諸侯國——攸國。

商朝時期皖北一帶神秘消失的攸國,據考證逃亡海外建立了瑪雅文明

很多人認為印第安人是殷商的後裔,就是因為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相近之處。

迄今為止的很多考古發現也都印證了殷商東渡這個猜想。

在印第安原始文明中,有著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的圖騰崇拜,印第安人的羽蛇圖騰和中華先民的龍圖騰十分相似,印第安文字也與甲骨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商朝時期皖北一帶神秘消失的攸國,據考證逃亡海外建立了瑪雅文明

羽蛇神

除此之外,太極圖、文字符號、紋飾,都十分雷同。

商朝時期皖北一帶神秘消失的攸國,據考證逃亡海外建立了瑪雅文明

殷人東渡是一種歷史假說,認為殷人曾東渡至美洲,成為當地文明的祖先。該假說多有爭議。早在1590年,法國學者阿科斯塔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從亞洲通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大陸的亞洲人。1752年,法國學者歧尼的進一步推進,提出中國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的說法。

公元前1045年,武王伐紂,攻破都城朝歌,紂王於鹿臺自焚。但此時,攸侯國君主攸侯喜統帥的十萬大軍主力,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萬人及涕竹舟、涕竹筍等,勤王不成,突然全部失蹤,下落不明。

商朝時期皖北一帶神秘消失的攸國,據考證逃亡海外建立了瑪雅文明

攸侯喜是殷商王室的旁支子孫,驍勇善戰,被商紂王委以重任。當週武王起兵反叛商朝的時候,攸侯喜正率領25萬大軍在現在的山東一帶徵討蠻夷。

雖然攸侯喜收到紂王命令就迅速率領軍隊勤王,但是最終還是晚了一步。他的軍團還在半路上,殷商就已經徹底滅亡了,新的王朝已經建立。

這時候,眾多小諸侯,連尊貴的伏羲風姓諸侯任國、宿國等都臣服周朝,但攸侯喜不願意就此投降周朝。從此之後,史書上就沒有了關於攸侯喜的記載,這25萬大軍,也從此下落不明。

商朝時期皖北一帶神秘消失的攸國,據考證逃亡海外建立了瑪雅文明

為了彰顯自己的仁德,周朝對於商王室願意投降歸順的貴族都十分寬容,在史書上都記載了他們後來的封地和去向。即使是不願屈服的殷商重臣,史書最後也交代了下落,如孤竹國人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而商紂王的愛將攸侯喜,卻和25萬大軍莫名其妙從史書上消失了,他到底去了哪裡?

歷史在這裡有了驚人的巧合。

在攸侯喜和殷商軍團消失不久之後,遙遠的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出現了與殷商極為相似的印第安原始文明。

商朝時期皖北一帶神秘消失的攸國,據考證逃亡海外建立了瑪雅文明

商朝青銅面具和印第安面具

據史料記載,攸侯喜原本駐紮在中國山東一帶討伐蠻夷,山東濱海居民在很早就會乘船出海。至於當時的航海技術如何,不得而知。而《詩經·商頌》中也有“相土烈烈,海外有載”的記載,說明當時殷商王朝的統治範圍極有可能已經到達海外,或與海外早已有了聯繫。

“相土烈烈,海外有載”說的是商湯十一世祖相土,商民族的第三任首領。相土曾一度來相山(今安徽淮北)居留,從而促進了相城的發展。

有報道稱,在美州印第安人中流傳的《侯喜王歌》中說:“二十五族為兄弟,跟著侯喜過天之浮橋,途中艱難不能忘,分發麥黍眾相親,兄弟莫將兄弟辱,天國再逢冬復春。”現在看來,其中的“侯喜”應該就是攸侯喜將軍;“二十五族”可能指的是攸侯喜所部;而“天之浮橋”很可能指的是天賜的黑潮暖流送他們來到了美洲。

商朝時期皖北一帶神秘消失的攸國,據考證逃亡海外建立了瑪雅文明

攸國的神秘消失,殷人東渡,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明來證明,但很多人都相信攸侯喜去了美洲,宿州地區再也沒有攸國的傳說,彷彿這個地方從來都沒有存在過攸國一樣,所以宿州設州是取古宿國為名,但是攸國出現在宿州地區,更為久遠。

攸侯國是是商朝末年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在今皖北一帶的淮夷一部,主要是防範東夷入侵。攸侯國第一代君主為子攸,是商王武丁之子。攸國的歷史直接把宿州的文明史從周朝推前到商朝,而永城,甲骨文記載“攸侯喜鄙永”,永也是商朝就有了,屬於攸國的邊緣地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