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鷹派是什麼意思?

素未相見的姐弟

美國有鷹派,也有鴿派,但今天的美國,這兩者其實很難分的清了,主要是鷹派佔據優勢很多年,而鴿派在現實面前經常靠不住,所以逐漸的被邊緣化。在1940年之前,美國是鴿派的天下,鴿派認為美國應該關起門來過日子,尤其是奉行“孤立主義”,不管美洲之外的事。這個思想其實是很有市場的,尤其是很多大資本家階層支持這一主張,因為這可以讓美國享受和平紅利,全心全意搞經濟建設,還能趁歐洲人互毆的時候大發戰爭財,而美國人只需要坐在後面數錢,而不用去前線拼命,可謂是躺贏。

這個路線其實是符合美國最開始的定位,美國在1800年之後流行一種“天命論”,認為上帝建立美國的目的,就是為了統治美洲。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歐洲人逐漸被美國人趕出了美洲,美國人也擴張了大量的領土,成為美洲的霸主。這個時候鴿派還是佔優勢的,雖然南北戰爭之後美國走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但是在1900年之前,美國人依然是大隱隱於世,不顯山不漏水,不管歐洲亂成什麼樣,美國人就是不摻和。這種局面持續到了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逐漸的開始對外擴張,但主要也是在亞洲,對歐洲依然是不上心,並沒有太多搶佔殖民地的慾望,再說此時已經是殖民主義沒落的時期了。

事實上,美國在後來參加一戰,其主要原因也不是為了稱霸世界,而是為了商業利益,尤其是戰爭期間協約國欠了美國很多錢,如果美國不參戰,恐怕血本無歸,於是乾脆直接殺入了歐洲大陸。問題在於,美國人雖然達成了目的,可是卻不願意當世界老大,此時英國人已經頹了,法國人打廢了,德國人垮了,俄國人被踢出了西方朋友圈,放眼望去也只有美國可以當老大,但是美國人不當,而是把爛攤子甩給英國人和法國人,結果就是大搞綏靖主義,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時間轉眼進入1945年,美國帶領西方世界打贏了二戰,也接受了世界霸主的寶座,這也意味著“孤立主義”徹底沒了市場,美國開始全球擴張,和蘇聯進行軍備競賽。因此在1945年之後,鷹派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因為美國要面對蘇聯這個外部威脅,鴿派其實主張和蘇聯關係緩和,但在現實運作中,美國和蘇聯互不信任,很難在外交上打開局面,比如說當年玉米在位時曾經有緩和的希望,可是因為後來古巴導彈危機後,美蘇陷入了更加劇烈的對抗。因此鴿派的理想很遠大,可是現實很骨感,而鷹派的主張,也與很多誇大的成分,但是更加契合美國的現實。因為在美蘇爭霸的過程中,經常發生各種各樣的大事件,鷹派就藉機炒作,而鴿派卻沒有炒作的資本,因此將話語權讓給了鷹派,也有很多鴿派加入了鷹派。

好不容易等到1990年了,冷戰結束了,鷹派也應該停止鬧騰了吧?可鷹派偏偏不,鷹派認為蘇聯雖然垮了,但是美國還有很多競爭對手,美國要的是絕對的優勢,碾壓所有的競爭對手,要不惜代價維護美國的霸權。因此冷戰結束後,美國並沒有罷兵,北約也沒有解散,而是不斷東擴,因為美國已經取得優勢了,自然是要把握機會好好嘚瑟一把。在1999年,美國的霸權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帶著自己的北約弟兄繞開聯合國,大舉殺向南聯盟,這意味著美國已經跨出了關鍵一步,那就是不再被聯合國給掣肘,可以肆無忌憚的發動戰爭,畢竟蘇聯不存在了,能夠制衡美國的最大力量消失了。

進入21世紀後,美國鷹派就更加不消停了,因為出現了911事件,於是乎美國高舉“反恐戰爭”的大旗,大舉殺入阿富汗,大舉殺入伊拉克,即使自身陷入了泥潭,弄得美國政府焦頭爛額,可是鷹派有自己的理由呀,那就是美國的敵人無處不在,如果美國不動兵戈了,美國自身的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因此美國陷入了一個奇怪的邏輯,鷹派所假想的敵人,都沒有與美國發生衝突,鷹派意料之外的敵人,卻是無處不在,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圖維坦

什麼意思?顧名思義,鷹者,猛禽也。指的是美國政壇中存在的一種強硬勢力,相對的就是所謂的鴿派。

美國鷹派一直是由美國政壇中共和黨傳統強硬派、國會右翼勢力、重工和軍火行業的財閥、軍情部門負責人以及保守型智囊庫等組成,在政壇中很有實力,特別是在美國對處政策上,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追求美國在世界的一超獨霸。外交上,他們實行單邊主義;軍事上,強調美國世界警察的作用;經濟上,則一切美國優先,是美國霸權主義的堅定維護者。特朗普新任命的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就是現時美國政壇鷹派人物的代表。

鴿派也常被稱為“溫和派”,但與鷹派並無根本性的質的區別,都是為美國利益報務的,只是手段與方式稍有不同罷了。簡單地說,鷹派強硬,喜歡以硬碰硬;鴿派則講策略,喜歡以柔克剛,但其實都不是善茬。比如基辛格,就是美國的“鴿派”代表。


50後男人

鷹派 ( war hawk)“戰鷹”,或者“鷹派”,是一個源於美國政壇的政治術語,指的是在國會辯論中支持戰爭、是否參戰、是否繼續或升級現有戰爭的國會議員們。

“鷹派”的對立面當然就是“鴿派”了。眾所周知,老鷹攻擊性強,以捕捉其它中小型動物或者動物的屍體為食;

而鴿子則主要吃糧食和水果,並且在各種文化中是和平的象徵。

“戰鷹”一詞是由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弗吉尼亞州國會議員約翰·倫道夫創造的,他是對1812年美國國會有議員鼓動向英國開戰的堅定反對者。

從此,“鷹派”就被美國媒體用來形容那些在國會內主張戰爭,想通過戰爭來解決國際爭端的人物。

比如小布什總統時期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以及現在川普政府中的博爾頓和新任國務卿蓬佩奧等人。

在現代戰爭中,“鷹派”往往主張“先發制人”與“預防性打擊”。特別是在“9•11”事件之後,美國落下了“9.11”恐懼症。

在這種“恐懼”心理驅使下,鷹派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竭力主張對“潛在的”敵對國家採取“先發制人”的“預防性打擊”。

因此,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大搞“單邊主義”,一意孤行的,對別國採取軍事行動的主觀隨意性陡增。最典型的就是“伊拉克戰爭”。


閒看秋風999

世界各國在國內都是不同派別的,正常的國家叫鷹派和鴿派,不正常了國家叫抵抗派和和談派,從字面就可以理解了,鷹派比較強硬,鴿派比較妥協。

鷹派和鴿派其實沒有必然的分界線,也沒有誰比誰正確,只是考慮問題的思路不一樣,想要的結果是一樣的。比如伊拉克戰爭時,鷹派主張進行軍事打擊,鴿派主張通過制裁等相對和緩點的方式,其目的都是要求伊拉克屈服,薩達姆下臺。我們都知道最後鷹派佔上風,軍事打擊了。那在伊朗問題上鴿派卻佔了上風,因為伊朗後面有國家支援,軍事打擊不是很好的方法。還有海地,先是鷹派佔上風,隨後又是鴿派佔上風。

在美國,無論鷹派還是鴿派,他們考慮的首先是美國自身的利益,哪種方法好就用哪種,沒有特定的套路。

不光美國這樣,英國,法國,俄羅斯……幾乎所有國家都有鷹派和鴿派。鷹派也不只是軍事打擊,鴿派也不是隻會談判,在需要的時候是可以互相轉換的,有時要求堅決對抗的反而是鴿派的人,兩派之間的差距只是看問題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向不同。

比如要去軍事打擊一個地區,鷹派考慮到軍事打擊的困難,會犧牲多少軍人,花費多少軍費,事後佔領區的統治困難等等,覺得不好,認為還是制裁和封鎖較好。而鴿派考慮到人權問題,經濟問題,國內財團問題等等,認為一旦打擊後,這些問題可以立馬解決,這時就會強硬的要求軍事打擊。

不僅僅是政治上有鷹派鴿派,在經濟在文化在許多方面都有這兩派的。在政治上是鴿派的人,在文化上也許就是鷹派的表現;在文化上鷹派的人也許在經濟上是鴿派。

鷹派鴿派區別很模糊,分別只在於外界怎麼認為的。


那年3282

鷹派只得是在美國國內某項政策上的強硬分子,相對應的就是鴿派,與鷹派相反,鴿派指的是溫和的分子。事實上,鷹派和鴿派的劃分並不科學,比如美國一個政治家可能對A國強硬,但對B國可能就是鴿派,或者說這個政治家以前是鷹派,但由於某些因素的影響變成了鴿派。

當然現今的美國政治,在特朗普的帶領下,在諸多外交政策上都轉為強硬的鷹派。比如美國對伊朗的外交政策,奧巴馬總統時期,美國已經同伊朗談好了伊核全面協議,伊朗已經打算放棄開發核武器,換取美國取消制裁,但當特朗普上臺後,全面否定了這一協議,開始採取對伊朗的強硬政策。美國的反悔不僅使得歐洲盟國大為惱火,更會刺激伊朗,使其重拾核計劃,使得原本就已經很亂不堪的中東局勢更為混亂。


法大庶吉士

美國鷹派指傾向於用強硬手段解決問題,通常是指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而且會不惜一切代價。這些人通常有牛仔風格,典型美國人或傳統美國人。早期西部牛仔如果與人有矛盾,就會相約一起,倆人相距可能十米左右面對面,然後同時拔槍射向對方,這樣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美國西部牛仔文化,這樣解決問題,當時是合法的,比較受人尊重。你看看現在美國警察拔槍射擊的速度就知道,從拔槍到開槍都不用一秒,多少受西部牛仔文化影響。美國以前拍很多西部牛仔的電影,很精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