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的國號都是怎麼來的?

toffeetoys

這個可以分兩個階段,一個是元朝之前,一個是元朝之後的。

元朝之前,絕大多數都以先祖的始封地為國號,即最先開創基業的那個祖先(不一定稱王稱帝),被封在哪裡,就以這裡的地名作國號。

周,因為周朝的發祥地在西岐,《詩經》裡有“鳳鳴岐山”,表示周文王要接受天命,成為天下之主了,岐地名周,故周武王伐紂之後,以周為國號。


秦,秦朝的祖先是給周天子養馬的,因護周天子有功,被封在秦地,故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以秦為國號。

漢,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作為伐秦諸侯,被項羽封在漢水,稱漢王,打下天下後國號就是漢。

魏,曹操有篡位之心了,就有人告訴他,“魏晉之地當有新天子”,為討個吉利,他讓漢獻帝把自己封在魏,稱魏王。曹丕篡漢後,國號為魏。也不想想後面還有個晉呢。

吳,孫權稱帝前,統治核心在吳地,也被封為吳侯,故以吳為國號。

晉,也是那句話,既然“魏晉之地有新天子”,我就要封晉王,取代你魏,也名正言順嘛。

宋,宋高祖劉裕自稱是劉邦他哥的後裔,但背面還有個魏,不能稱漢了,不然就“代漢者,當塗高”,被封為宋王,就以宋為國號。

齊,篡位前被封齊王。

梁,開國皇帝梁武帝本就是齊國宗室,原可以繼承齊的國號的。但繼承了他的國號,得安置他一堆老臣,哪有這麼多官位給他們。改國號,我要當梁王。

陳,很多人以為陳霸先姓陳才用陳當國號的,其實不是,陳霸先一開始被封為陳王。

隋,隋文帝楊堅原來被封為隨王,但隨有走的意思,故改為隋。改了之後,也沒見他江山多穩固。

唐,李淵稱帝前被封唐王。

武周,武則天自稱周文王的後代,她祖先被封為周,當然以周為國號了。

宋,趙匡胤篡位前被封節度使,這地正好在宋,雖然沒有封王,但也以宋為國號了。

遼,相傳祖先發源於遼水,故稱遼。

金,這個特殊,因遼的一個國號契丹是鑌鐵的意思,故稱金克了它。

從元開始,則開創了另一種方式,不再以祖先的封地為國號,而以某種美好的字。

元,取自《易經》中的“大哉鹹元”。

明,有人認為取自明教,這個恐怕不成立,因為朱元璋稱帝后斥之為賊。

清,滿語中為dachin,音譯過來正好是大清。但個人認為,他是先選的漢語“清”,又挑的滿語。


待我施為地煞變

中國古代各個王朝的國號之取名規則,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各個王朝的國號之來歷,與該王朝的建立者所在的部落之圖騰與地望有關。《史記·五帝本紀》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如,黃帝的國號為“有熊”,黃帝的國號之所以為“有熊”,是因為黃帝的父親少典是有熊國的國君;堯的國號為“陶唐”是因為帝堯起初被封於陶(一般認為在今山西臨汾),後來又遷徙到唐(一般認為在今山西襄汾);舜的國號為“有虞”是因為帝舜的五世祖窮蟬被分封於虞地。

夏朝的國號為“夏”是因為夏朝的建立者啟的父親禹被分封為夏伯,“夏”在甲骨文裡像一隻蟬,很有可能就是夏后氏的部落圖騰。

商朝的國號為“商”是因為商人的祖先契被分封於商地,《詩經》裡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說法。

周朝的國號為“周”與農業有關,“周”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很像“田”字,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商朝主管農業的官員,“周”字在篆文中“上田下口”,如同一塊方形的田裡長滿了茂盛的農作物,可能是因為周人擅長農業,所以商王武乙才賜“周”號給周人,周武王建立了新王朝之後,就定國號為“周”。

秦朝的國號為“秦”與秦人的祖先擅長養馬有關,“秦”在甲骨文中很像草的樣子,秦人的祖先曾經居住在甘肅天水一帶,這裡盛產良馬。

第二:從漢朝到宋朝

從漢至宋,各個王朝的國號與其建立者興起之地的地望有關。

漢朝的國號為“漢”是因為劉邦曾經被項羽分封在漢中和巴蜀之地,在漢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一帶當過“漢中王”,而“漢中”的“漢”字則與“漢水”有關。

晉朝的國號為“晉”是因為司馬昭當過“晉公”,而司馬昭所封之地,正好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中心區域。

隋朝的國號為“隋”與隨州的“隨”有關,隋文帝的父親楊忠為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曾被北周皇帝分封為“隨國公”。

(隋文帝楊堅畫像)

唐朝的國號為“唐”與李淵的祖父李虎被北周皇帝分封為“唐國公”有關。

宋朝的國號為“宋”是因為宋太祖在擔任後周歸德軍節度使時,歸德軍節度使的駐紮地在宋州,宋州是宋太祖“龍興之地”。

第三:從元至清

從元朝開始,王朝的國號開始以吉祥號命名,元朝的國號取自《易經》裡“大哉乾元”的話語。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明朝的國號取自“彌勒降生,明王下世”之義,與明教有關,明教其實就是源於波斯的摩尼教,摩尼教傳入到中國以後,稱之為明教,明教的信仰與佛教白蓮宗的彌勒佛信仰又有密切的關係。

清朝的國號與《詩經》裡“維清緝熙,文王之典”的意義有關,《尚書》裡又有“永清四海”的說法,取“清”為國號,都是言大清受天命而擁有天下,具有正統性。


騰飛說史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楚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先說前秦時代的三個王朝。關於“夏朝”這一稱謂的來源有許多種說法。如唐朝人張守節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也就是說夏是大禹的封號。不過也有的說“夏”是由地名演變為部落名,最終成為國名的,相比較而言,這種說法更為可信。

關於商朝的國號來源有一個傳說。相傳有娀氏女簡狄與二個女子洗澡,有玄鳥飛過墮其卵,簡狄取而吞食,因而懷孕生下契。契就是商人始祖,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也是由地名演化為部落名。夏朝末年,商族的首領湯起兵,建立商朝。

周朝的祖先早先並無“周”的概念,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因受周邊民族的侵襲,不得不離鄉遠徙。他們歷盡艱辛,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後來武王伐紂推翻商朝,開創周朝。周平王因為遷都洛邑,因此稱為東周,之前的階段稱為西周。

秦朝的國號同樣來自於地名。秦人首領秦非子因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秦始皇統一後,仍然以秦為國號。

項羽大封諸侯王,將劉邦封在漢中,號為漢王。此後劉邦與項羽進行了楚漢爭霸之戰。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仍用“漢”為國號。公元8年,王莽奪取政權,他“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定國號為“新”。公元25年,漢朝皇族劉秀稱帝,因前漢的都城在西,故史稱西漢;因洛陽在東,故史稱為東漢。

魏國的國號來自一則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後來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在魏地建國。此後曹丕稱帝,因而以魏為國號。蜀國實際上的國號並不是蜀,而是漢,劉備以漢朝繼承人自居,後人因它處於蜀地,故稱其為蜀漢。吳國的來源是因為孫權的封地在吳郡,因此被封為吳侯、吳王,後來以吳為國號。

晉朝的國號同樣來自爵位。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先封為晉公,後封為晉王,最後由他的兒子司馬炎稱帝,因此以晉為國號。五胡亂華後,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南遷建康,重建晉朝。因建康位於東南,後人稱為東晉。而司馬炎的晉朝都城在洛陽,因此被稱為西晉。

東晉過後是南北朝,南朝有宋齊梁陳,他們的建立者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是以自己的爵位來確定自己國號的。北朝的魏以正統自居,所以將國號確定為魏,而北周、北齊是因為他們的開國皇帝之前的爵位是周公、齊王,又因北朝地處北方,所以後人在其國號前加北字。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隋朝國號來自楊堅的爵位,楊堅繼承其父楊忠隨國公的爵位,後來因“隨”字有走之,故寫成“隋”。唐朝國號的來自與隋朝相同,唐高祖李淵繼承父親唐國公的爵位,即位後以“唐”為國號。

後梁開國皇帝朱溫曾被封為梁王,因此建國以此為國號。後唐的建立者李存勖祖上為沙陀族,原姓朱邪,後被賜姓李,為拉攏人心李存勖一直以唐室自居,重建唐朝。後漢的建立者劉知遠因姓劉而認定自己是漢室後裔,因此國號為漢。後周郭威以周朝後裔自居,因此以周為國號。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因他曾擔任宋州節度使,因此將國號定為宋,將宋州定為南京。1127年靖康之變,宋室南遷臨安,史稱南宋。當時並立政權遼金,他們國號也有一種說法。完顏阿骨打曾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

1271年,忽必烈稱帝,他根據《易經》中“大哉乾元”,改國號為“大元”。1368年朱元璋在稱帝,建國號“大明”,有的說是為表示承襲自小明王韓林兒之號;也有的說是因為明朝建立者因為明教的緣故;還有的說,根據五德終始說,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關於清朝國號的來歷說法也不少,主要有以下三種:一種認為,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另一種認為“滿州”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剋制明朝,根據五行相剋,明為火,清為水,以水克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