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国号都是怎么来的?

toffeetoys

这个可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元朝之前,一个是元朝之后的。

元朝之前,绝大多数都以先祖的始封地为国号,即最先开创基业的那个祖先(不一定称王称帝),被封在哪里,就以这里的地名作国号。

周,因为周朝的发祥地在西岐,《诗经》里有“凤鸣岐山”,表示周文王要接受天命,成为天下之主了,岐地名周,故周武王伐纣之后,以周为国号。


秦,秦朝的祖先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因护周天子有功,被封在秦地,故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秦为国号。

汉,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作为伐秦诸侯,被项羽封在汉水,称汉王,打下天下后国号就是汉。

魏,曹操有篡位之心了,就有人告诉他,“魏晋之地当有新天子”,为讨个吉利,他让汉献帝把自己封在魏,称魏王。曹丕篡汉后,国号为魏。也不想想后面还有个晋呢。

吴,孙权称帝前,统治核心在吴地,也被封为吴侯,故以吴为国号。

晋,也是那句话,既然“魏晋之地有新天子”,我就要封晋王,取代你魏,也名正言顺嘛。

宋,宋高祖刘裕自称是刘邦他哥的后裔,但背面还有个魏,不能称汉了,不然就“代汉者,当涂高”,被封为宋王,就以宋为国号。

齐,篡位前被封齐王。

梁,开国皇帝梁武帝本就是齐国宗室,原可以继承齐的国号的。但继承了他的国号,得安置他一堆老臣,哪有这么多官位给他们。改国号,我要当梁王。

陈,很多人以为陈霸先姓陈才用陈当国号的,其实不是,陈霸先一开始被封为陈王。

隋,隋文帝杨坚原来被封为随王,但随有走的意思,故改为隋。改了之后,也没见他江山多稳固。

唐,李渊称帝前被封唐王。

武周,武则天自称周文王的后代,她祖先被封为周,当然以周为国号了。

宋,赵匡胤篡位前被封节度使,这地正好在宋,虽然没有封王,但也以宋为国号了。

辽,相传祖先发源于辽水,故称辽。

金,这个特殊,因辽的一个国号契丹是镔铁的意思,故称金克了它。

从元开始,则开创了另一种方式,不再以祖先的封地为国号,而以某种美好的字。

元,取自《易经》中的“大哉咸元”。

明,有人认为取自明教,这个恐怕不成立,因为朱元璋称帝后斥之为贼。

清,满语中为dachin,音译过来正好是大清。但个人认为,他是先选的汉语“清”,又挑的满语。


待我施为地煞变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国号之取名规则,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各个王朝的国号之来历,与该王朝的建立者所在的部落之图腾与地望有关。《史记·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如,黄帝的国号为“有熊”,黄帝的国号之所以为“有熊”,是因为黄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国的国君;尧的国号为“陶唐”是因为帝尧起初被封于陶(一般认为在今山西临汾),后来又迁徙到唐(一般认为在今山西襄汾);舜的国号为“有虞”是因为帝舜的五世祖穷蝉被分封于虞地。

夏朝的国号为“夏”是因为夏朝的建立者启的父亲禹被分封为夏伯,“夏”在甲骨文里像一只蝉,很有可能就是夏后氏的部落图腾。

商朝的国号为“商”是因为商人的祖先契被分封于商地,《诗经》里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

周朝的国号为“周”与农业有关,“周”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很像“田”字,周人的始祖后稷是商朝主管农业的官员,“周”字在篆文中“上田下口”,如同一块方形的田里长满了茂盛的农作物,可能是因为周人擅长农业,所以商王武乙才赐“周”号给周人,周武王建立了新王朝之后,就定国号为“周”。

秦朝的国号为“秦”与秦人的祖先擅长养马有关,“秦”在甲骨文中很像草的样子,秦人的祖先曾经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这里盛产良马。

第二:从汉朝到宋朝

从汉至宋,各个王朝的国号与其建立者兴起之地的地望有关。

汉朝的国号为“汉”是因为刘邦曾经被项羽分封在汉中和巴蜀之地,在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一带当过“汉中王”,而“汉中”的“汉”字则与“汉水”有关。

晋朝的国号为“晋”是因为司马昭当过“晋公”,而司马昭所封之地,正好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中心区域。

隋朝的国号为“隋”与随州的“随”有关,隋文帝的父亲杨忠为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曾被北周皇帝分封为“随国公”。

(隋文帝杨坚画像)

唐朝的国号为“唐”与李渊的祖父李虎被北周皇帝分封为“唐国公”有关。

宋朝的国号为“宋”是因为宋太祖在担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时,归德军节度使的驻扎地在宋州,宋州是宋太祖“龙兴之地”。

第三:从元至清

从元朝开始,王朝的国号开始以吉祥号命名,元朝的国号取自《易经》里“大哉乾元”的话语。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明朝的国号取自“弥勒降生,明王下世”之义,与明教有关,明教其实就是源于波斯的摩尼教,摩尼教传入到中国以后,称之为明教,明教的信仰与佛教白莲宗的弥勒佛信仰又有密切的关系。

清朝的国号与《诗经》里“维清缉熙,文王之典”的意义有关,《尚书》里又有“永清四海”的说法,取“清”为国号,都是言大清受天命而拥有天下,具有正统性。


腾飞说史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先说前秦时代的三个王朝。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如唐朝人张守节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也就是说夏是大禹的封号。不过也有的说“夏”是由地名演变为部落名,最终成为国名的,相比较而言,这种说法更为可信。

关于商朝的国号来源有一个传说。相传有娀氏女简狄与二个女子洗澡,有玄鸟飞过堕其卵,简狄取而吞食,因而怀孕生下契。契就是商人始祖,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也是由地名演化为部落名。夏朝末年,商族的首领汤起兵,建立商朝。

周朝的祖先早先并无“周”的概念,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因受周边民族的侵袭,不得不离乡远徙。他们历尽艰辛,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后来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开创周朝。周平王因为迁都洛邑,因此称为东周,之前的阶段称为西周。

秦朝的国号同样来自于地名。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秦始皇统一后,仍然以秦为国号。

项羽大封诸侯王,将刘邦封在汉中,号为汉王。此后刘邦与项羽进行了楚汉争霸之战。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仍用“汉”为国号。公元8年,王莽夺取政权,他“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定国号为“新”。公元25年,汉朝皇族刘秀称帝,因前汉的都城在西,故史称西汉;因洛阳在东,故史称为东汉。

魏国的国号来自一则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后来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在魏地建国。此后曹丕称帝,因而以魏为国号。蜀国实际上的国号并不是蜀,而是汉,刘备以汉朝继承人自居,后人因它处于蜀地,故称其为蜀汉。吴国的来源是因为孙权的封地在吴郡,因此被封为吴侯、吴王,后来以吴为国号。

晋朝的国号同样来自爵位。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先封为晋公,后封为晋王,最后由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因此以晋为国号。五胡乱华后,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南迁建康,重建晋朝。因建康位于东南,后人称为东晋。而司马炎的晋朝都城在洛阳,因此被称为西晋。

东晋过后是南北朝,南朝有宋齐梁陈,他们的建立者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以自己的爵位来确定自己国号的。北朝的魏以正统自居,所以将国号确定为魏,而北周、北齐是因为他们的开国皇帝之前的爵位是周公、齐王,又因北朝地处北方,所以后人在其国号前加北字。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隋朝国号来自杨坚的爵位,杨坚继承其父杨忠随国公的爵位,后来因“随”字有走之,故写成“隋”。唐朝国号的来自与隋朝相同,唐高祖李渊继承父亲唐国公的爵位,即位后以“唐”为国号。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曾被封为梁王,因此建国以此为国号。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祖上为沙陀族,原姓朱邪,后被赐姓李,为拉拢人心李存勖一直以唐室自居,重建唐朝。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因姓刘而认定自己是汉室后裔,因此国号为汉。后周郭威以周朝后裔自居,因此以周为国号。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因他曾担任宋州节度使,因此将国号定为宋,将宋州定为南京。1127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临安,史称南宋。当时并立政权辽金,他们国号也有一种说法。完颜阿骨打曾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1271年,忽必烈称帝,他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改国号为“大元”。1368年朱元璋在称帝,建国号“大明”,有的说是为表示承袭自小明王韩林儿之号;也有的说是因为明朝建立者因为明教的缘故;还有的说,根据五德终始说,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关于清朝国号的来历说法也不少,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认为,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另一种认为“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克制明朝,根据五行相克,明为火,清为水,以水克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