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芯片創新用錢砸?

關注|芯片創新用錢砸?

在意識到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後,中國半導體產業勢必會發生重大變化,其中的一大特徵就是資金在進一步聚集,但只靠密集資本實現技術攻關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據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大基金)已宣佈規模約3000億元(約合474億美元)的新基金,預計該筆資金將有更大比例的金額投入芯片設計等環節。同時,在大基金的帶動下,日前,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公司也宣佈與大基金、上海堯芯集成電路公司等共同出資成立半導體產業基金,總規模為16.16億元。

目前,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體量巨大是硬道理,只要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地投入巨資,就能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從而掌握核心科技,改變中國“缺芯少魂”的現狀。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教授、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認為,中國的現有體制存在巨大慣性。可以預料到,地方政府接下來會成立很多的半導體產業基金,通過砸入巨資來推動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如此巨大的投資,對應的很有可能是中低端半導體巨大的產能過剩。

通過密集資本進行技術攻關來獲取核心技術,存在巨大的風險。因為整個信息工業發展到今天,已經進入摩爾定律物理極限的時間窗口。”他說。

據瞭解,摩爾定律的內容為,每隔約18至24個月,單位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會增加1倍,性能也提升1倍。在信息革命中,這種趨勢已經持續20多年。

集成電路設備研發水平已經從130納米發展到7納米,接下來的研發挑戰就是如何突破到5納米。然而,每1納米的推進所需要付出的經濟成本呈指數上升趨勢。如此巨大的成本是一般的商業資本無法負擔的,只能靠國家資本去推動。但是,由於摩爾定律進入即將失效的時間窗口,國家資本的推動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據瞭解,目前,我國設備廠商的研發水平為14納米,生產水平處於28納米階段。

劉煜輝表示,5至10年內,中國集成電路研發水平也許可以突破7納米,達到現有的國際水平。然而,即使研發成功,國內企業還需要通過血腥的價格戰,從臺積電、三星、海力士等國際知名企業手中搶奪市場份額。

“更大的風險在於,隨著半導體物理極限的時間窗口來臨,其基礎科學研究面臨轉向,而這正是由美國所主導的。”他說。半導體的研究方向是否會從電子轉到量子?如果基礎科學研究實現突破,人類尋找到更有效的數據存儲和傳播的方式,那麼,中國向電子方向砸入的數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一夜之間就可能變成一堆廢銅爛鐵。

中國在工業領域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些成就的獲得更多的是因為中國經濟體量龐大,而不能代表中國的工業技術已經具備了核心競爭力。

從投資角度來看,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而能靠密集資本解決的問題,也都不是中國目前需要關注的問題。”劉煜輝建議,中國想要真正實現科技自主創新,需要靠體制的變革提升軟實力,比如更自由的教育、獨立的開創精神、完善的資本市場、高度的法制經濟、契約精神等,這需要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


延伸閱讀

全球AI芯片排行榜發佈七家中國公司入圍

近日,市場研究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發佈了最新研究報告,公佈了全球AI芯片排行榜,華為海思、寒武紀等七家中國公司入圍。

在全球前24名的AI芯片企業排名表中,英偉達(Nvidia)、英特爾(Intel)、IBM分別位列前三名;中國公司佔據七個席位,分別是:華為海思(HiSilicon)位列第12名;聯發科(MediaTek)第14名;Imagination第15名;瑞芯微(Rockchip)第20名;芯原(Verisilcon)第21名;寒武紀(Cambricon)第23名;地平線(Horizon)第24名。

報告指出,過去三年,這24家公司除在AI芯片的研究和開發投入之外,還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高達600億美元。目前,有超過1700家創業公司對AI芯片感興趣,同時業界對於AI芯片的需求也在加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