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領導人一週之內相繼訪俄,說明美歐、俄歐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

毛開雲

德國默克爾法國的馬克龍前後腳到訪俄羅斯,嗅覺靈敏者說美歐、俄歐關係發生了變化,這個說法和發生變化都在我的意料之中,而且在以前的文章裡都有所表述,一點也不奇怪。

美國與歐洲的關係出現裂隙,是美國自找的,而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變暖則是美國當了“催化劑”;故而,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是否發生質的變化就看美國的政策度是否夠大夠深。

簡單梳理一下以前的觀點。

一,巴黎氣候協定是世界的福音,也是法國非常驕傲的功勞,更是法國為世界做出貢獻的政績(當時的總統奧朗德現在到訪我們敘舊),誰知特朗普一上臺就退出,全然不顧世界各國的勸告和盟友的感受。

二,伊核協議的簽訂並非一蹴而就,也是費了九牛二五之力,跌宕起伏九年時間。記得好像是看到要成功了又出了岔子,看到要成功了又出了岔子,當時的各國代表就住在酒店裡,其會談多邊的,雙邊的穿梭進行,據說談判就是根據需要自由組合,最終代表才完成使命。而特朗普說要廢除,馬克龍、默克爾跟頭撲爬的到美國,就是為了挽救即將到了特朗普給的最後期限的“伊核協議”。特朗普不但不為勸說所動,反而迫不及待的不到5.12就宣佈退出伊核協議,把盟友無情地晾曬在了一邊。

三,美國宣佈要遷址大使館到極具爭議的耶路撒冷。不與歐洲商量溝通,也不提前通氣互動,就是新聞發佈了之。這從在聯合國表決時,區區幾個小國家支持美國就明白,就此也可以看出美國的決策一點兒也不把歐洲放在心上,放在眼裡,這不是盟友之間的交往道義。

四,美國做以色列的靠山,歐洲心知肚明,但那是暗地裡的事情。5月14日美國遷址使館,引發衝突,而美國不分是非,一味偏袒以色列,這不符合歐洲一向標榜的價值觀。

五,美國攪亂中東其終極目的是為了脅迫歐洲依附於自己,而不能心生二意。以色列則是美國加長的手臂,是美國插手中東事務鉗制歐洲的抓手。

六,美國的鋼鋁加稅,退出伊核協議後要對與伊朗貿易的公司出手制裁,都是對歐洲各國尤其是德法英等強國大國傷筋動骨的不友好的舉動,勢必讓這些國家寒意陡生——“我們還是不是盟友關係”?

七,撕毀伊核協議,會使中東更亂,以色列巴勒斯坦交鋒,敘利亞、伊拉克等戰亂蔓延,炮火紛飛,滋生出恐怖主義、難民潮、危及歐洲國家安全、經濟安全、民眾福祉...其過程、後果無不是由歐洲承擔,而美國則置身事外,隔岸觀火。歐洲憑什麼要為美國的喜好而承受結果?

八,伊朗需要歐洲在美國的重錘之下“挺住不要趴下”。然而伊朗的體量太小,產業單一,不足以彌補歐洲與美國掰持後所受的損失。而俄羅斯從經濟、人口等方面看,對歐洲的威脅不足以致命,歐洲配合美國製裁俄羅斯,讓歐洲自身受損,美國的損失卻是微乎其微,如果與俄國全面改善關係,能把俄羅斯市場加上,再緊密的聯繫亞洲各國,歐亞密切合作,美國不念及舊情,不顧及盟友道義,刻薄的對待歐洲,那麼歐洲絕對有底氣和美國一較高下或“分道揚鑣”。當然這全取決於歐洲能否團結,能否有勇氣。

美歐、俄歐關係的變化全看美國施加的力道。

總之,國家間關係都是大戰略之下的小九九盤算,真要鐵板一塊,真不容易,絕不容易!


見腫消世界

這個要看今後半年局勢的發展,現在完全看不出來!但我對俄歐關係並不樂觀,雙方沒有什麼共同利益,比較值得說的就是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


帝國曆史觀察者

我覺得這個“分析”是很不靠譜的。

何以這樣說?因為事實上就在馬克龍訪問俄羅斯幾乎同時,以歐洲國家為主推動的、針對馬航MH17的調查剛剛拿出“最後正式結論”,直截了當地指責俄羅斯應對這次事件負責,甚至具體點出導彈型號、防空部隊番號和具體發射方位等,這是非常嚴重的指控,嚴重到了迫使普京親自站出來反駁的地步;同樣,就在默克爾和普京會晤差不多時間,包括德國和歐洲東部一線國家增加了對俄方向兵力部署,並且加強了和美國的軍事合作。

這表明什麼?這表明導致俄歐關係緊張的最根本原因——俄干預烏克蘭內政、吞併克里米亞並首創戰後單邊改變國際公認邊界,非但未被時間所沖淡,反倒因為危機久拖不決和普京一再重複上演同樣戲路,讓歐洲始終耿耿於懷。

同樣,另一個最新的導致俄歐關係緊張的觸媒——英國發生的雙料間諜父女中毒案引發的外交戰,也毫無鬆動痕跡,俄雖然一再拋出眼花繚亂的“證據”,但並沒辦法洗脫嫌疑(就更不用說這些年在英國的俄“特殊人士”有多少被“花樣消滅”的事實了),這件事是英國先發難,德法帶頭跟進,美國反倒因為特朗普的原因最後才出手。

此次德法領導人和普京談的,主要是貿易(尤其天然氣管道)、伊朗核協定等問題,這些問題俄歐間從來就沒有任何分歧,是彼此間始終有共識的項目,這些項目可能因為大環境或頂層設計的限制一時受阻,但它們的單邊推進卻不足以改變俄歐關係的大局。

大國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盟友間也未必所有意見都一致,比如歐盟和美國聯手干預並推動科索沃獨立,但西班牙卻堅決不承認,蘇聯和中國當初鬧翻,但兩國仍然共同支持越南抗美,蘇聯援助物資和武器源源不斷從鐵路穿過中國領土進入越南,蘇聯也每次都在聯大表決中國入聯問題時投贊成票。再比如是否承認以色列首都為耶路撒冷問題,歐洲和美國、西歐和東歐、東歐A國與東歐B國都各不相同,決不能因某個“低層”關係的冷就忽略“頂層框架”的暖,反之亦然。

俄歐在經貿合作、尤其天然氣交易方面就沒有什麼堅冰(如果說有,也是俄一度居為奇貨試圖漫天要價,以及烏克蘭和波蘭趁火打劫鬧出的),在伊朗核問題上則“5+1”中只有美國一家標新立異,但俄歐間最根本的矛盾在克里米亞危機和“間諜中毒門”,在這兩個根本矛盾上,雙方迄今立場相差萬里,因此不能因為前者的暖意,就認定什麼“俄歐關係回暖”——一如不能因為上世紀70年代初中蘇在援越抗美問題上協調一致,就認為兩國在這個時期關係親密無間,什麼珍寶島、鐵力克提事件都是謠傳。


陶短房

美國和歐盟是鐵桿盟友,最近一段時間,歐盟在伊核協議和鋼鋁關稅問題上均對美國展現強硬姿態,美歐關係出現了裂痕。這個裂痕是美國一手炮製的。美歐關係“變冷”,必然導致俄歐關係“回暖”。

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烏克蘭問題爆發以來,俄歐關係非常緊張,俄羅斯目前還在收到歐盟國家的經濟制裁。隨著特朗普對歐盟徵收鋼鋁關稅、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勸說特朗普無效的情況下,不得不與俄羅斯改善關係。歐盟的老大、老二前後腳訪問俄羅斯,不僅讓俄羅斯總統普京風光無限,更讓俄羅斯看到了俄歐關係“回暖”的希望。

有網友說,看到過愚蠢的人,沒有看到過像特朗普一樣愚蠢的人。特朗普把自己的鐵桿盟友德國、法國、英國等,紛紛“趕到”自己的敵人俄羅斯一邊,既讓盟友感到非常傷心,更讓俄羅斯感到非常開心。尤其是在美國和俄羅斯關係降到二戰以來最低水平的今天,特朗普的做法,完全是把自己逼到了絕路,把別人送上了天堂。

特朗普倒行逆施,歐盟遠離美國、靠近俄羅斯是正確選擇。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歐盟要單獨與美國叫板,自然顯得勢單力薄。歐盟走近已經與美國對抗多年的俄羅斯,既是給美國重重的一記耳光,也是給俄羅斯雪中送炭。所以,在美歐關係裂痕加大的背景下,歐盟和俄羅斯都展現出改善雙邊關係的強烈意願。

特朗普是生意人,既不懂政治,也不懂外交,錯誤地認為經濟能夠決定一切,鼓吹和奉行“美國第一”“美國優先”,不僅讓自己眾叛親離,變成孤家寡人;更讓美國不斷衰落,美國民眾失去未來。特朗普很有可能遭到彈劾,也很有可能成為美國的罪人,被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毛開雲

如果說這些行動沒有體現美歐關係、俄歐關係任何變化的話,顯然不符合事實;但如果說歐盟與美俄兩國的關係發生的大的改變,又肯定是誇大了事實。


美歐關係近期有趨於冷淡之勢,主要是特朗普的幾個動作所致:不顧歐盟勸阻,決意退出伊核協議,並威脅歐盟與之同步;執意把大使館遷入耶路撒冷,引發地區動盪;沒有給予歐盟在鐵鋁關稅上的完全書赦免。美國這些行為令歐盟處境比較尷尬,所以它要尋找外部支持。


歐俄關係近期有趨暖之勢。德法領導人訪俄及其成果就是證明。歐盟之所以走近俄羅斯,除上文提到的減輕美國的壓力之外,歐盟還有在伊核協議上求得俄羅斯的支持。此外,歐俄之間的經貿聯繫也比較多,尤其是歐盟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較大,它們不想像美國那樣與俄完全撕開臉皮。

當然,我們還應看到美歐、俄歐關係變化的有限性,畢競美國與歐盟是親密盟友關係,隨了它們之間密切的經貿聯繫之外,歐盟的安全還要靠美國保護。俄羅斯再重要,對歐盟來說只能是外人,短期內還沒有國家能代替美國在歐洲的地位。


姜運倉

馬克龍稱“(俄)重新獲得的強大領導力賦予新責任。我很好地察覺到俄羅斯在一些國際問題上不可替代的作用。”並表示,法國願意與俄羅斯在多邊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新合作模式。對此,普京也投桃報李當即表態稱"法國是我們傳統、可靠的老夥伴。為什麼說可靠?因為法國在國際事務中一直有自己的立場,總是致力於,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致力於捍衛本國主權。我們對此高度評價。”………法國是美國在歐洲的重要盟友,一直在軍事上追隨美國,並充當遏制俄羅斯的急先鋒。並且在敘利亞英美一起對敘利亞進行了襲擊!普京拍了馬克龍的馬屁!同時也有打自己臉的感覺……



特朗普以美優先!歐盟對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特朗普要解決的,美國的錢都被你們掙了,長久下去,美國怎能穏住霸主地位!並且退出伊核協議,強迫歐盟切斷在伊朗投資的一切!而歐盟雖然沒有跟隨特朗普退出!但身體很誠實!大批企業撤資!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將導致歐盟要經受經濟上的損失……也不能完全保證以色列與伊朗會引發直接衝突,可能造成更多的難民……那時,歐盟又要應對難民危機,除了經濟損失這也是歐盟不願跟隨特朗普退出的原因!

伊朗 卡內特說,伊朗希望(希望)歐盟迅速行動,保持與該國的石油貿易,並考慮直接用歐元向伊朗央行付款,以繞開美國的金融系統。 並表示,“美國退出之後...歐盟對核協議的政治支持度不夠。” 歐盟領導人承諾,將努力保持與伊朗之間的石油貿易和投資,但也坦承這不太容易。

伊朗提出的三點要求,也就是讓自己國家人民相信我們的強硬!我們不怕美帝!美帝陰謀不會得逞!



歐盟留在協議還開以繼續觀察伊朗核發展情況,從這一點上來說對美國是有利的!但歐盟也決不會倒向伊朗。只是對美動了自己的奶酪不滿!但也理解美國,畢竟美國是他們強大的靠山!伊朗現政權倒下,利益可以重新分配!

兩國領導人之間互訪,是很正常的事情,!馬克龍在襲擊敘利亞時也向普京傳達了消息! 普京改變不了什麼,現在依然改變不了什麼!

謝謝閱讀,喜歡的關注!


小敏150437098

除非歐洲國家做好了傷筋動骨的準備與決心,否則在美國面前,終究會低頭的!不要指望一個:前一個月還跟著美國一起“群毆”俄羅斯,現在就跟俄羅斯“卿卿我我”!

1.因為美國的“退群”導致歐洲國家未雨綢繆開始跟俄羅斯走進,畢竟40%的能源來自於俄羅斯。但現在說歐洲與俄羅斯關係得到本質上的改善,為時尚早。

2.現在是否能夠保住“伊核協議”,最大的看點是:歐洲到底有多大決心?不要看現在法國、德國動作頻頻,真的到了關鍵時刻,哪些歐洲國際企業,是否會跟自己的國家政府出現衝突?畢竟,美國的巨大市場與伊朗相比,任何一個企業都會現在規避風險,追求利益最大化。

3.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現在實質上遇到了阻力,尤其是與歐洲國家的阻力。

4.從經濟上考量,歐洲國家真心“尷尬”:

(1)不想跟俄羅斯走進也的低頭與現實,假裝跟俄羅斯關係很好,但是北約東擴的問題,根本就無法與俄羅斯達成一致;

(2)美國特朗普在“退群”是就考慮到歐洲國家的反彈,但估計沒想到現在反彈如此嚴重。但美國的市場、對全球金融影響力還有軍事威懾力,還真的不是歐洲國家能夠抵抗得了的。

(3)昨天報道:兩位俄羅斯蠱惑大俠,直接忽悠的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說出了:要對普京身邊親信、寡頭下手......先不說約翰遜的智商問題,就說這個信息透露的本質:歐洲國家現在根本就沒有團結力,在美國8月份開始對伊朗進行經濟制裁,第一個低頭的國家會是誰?英國還是法國?

(4)單說軍事方面,歐洲國家一直想建立國防部隊,但到現在都沒有頭緒,為什麼?因為德國!德國是北約的領導集團,但是德國的軍隊戰鬥力如何?前段時間爆出:在去年北約軍演,因為有德國軍人不滿意政府沒有給發放“加班費”,所以不幹了!德國軍人參加演習,加班費每天每人800歐元。就這樣的德國軍人素質,還想大勝仗?!

所以,如果組建歐洲國防部隊,德國的軍人與德國的經濟實在無法匹配!當然造成這樣的原因,跟當初二戰後的歷史事件與決議有關係。

綜合以上分析:除非歐洲國家做好了傷筋動骨的準備與決心,否則在美國面前,終究會低頭的!不要指望一個:前一個月還跟著美國一起“群毆”俄羅斯,現在就跟俄羅斯“卿卿我我”!


英武

馬克龍5月24日開始了兩天的俄羅斯訪問。正如相關人士說的那樣:“我感到這位充滿活力,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渴望迅速找到有關敘利亞,烏克蘭問題的解決辦法,但實際情況卻要複雜的多,解決這樣的問題,不僅取決於法國和俄羅斯,還取決於其它方面。”

在此之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了俄羅斯,雙方就伊核協議,敘利亞問題及北溪2號石油管道建設交換了意見。德法兩國領導人如此密集訪問俄羅斯,折射出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歐洲對未來政治走向的迷盲,不安與困惑。歐盟在尋找外交上的突破。

伊核協議可能是一道分水嶺,使美歐關係分道揚鏢,漸行漸遠。美國可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制裁歐洲那些與伊朗做生意的歐洲公司,歐洲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作為減壓措施,歐盟需要俄羅斯也需要北溪2號輸氣管線。歐洲既面臨著與美國關係上的困境,也面臨著能源進口上的擔心。

由於特朗普開始氣候問題,鋼鋁關稅,伊核協議等問題上遠離歐洲前盟友,使得歐洲原來的對外政策正在接受考驗。無論是對美關係,還是對俄關係,都顯示出了它的侷限性。對美關係的弱點,使它沒強大的能力來對付俄羅斯,這就是馬克龍急待要解決的。

無論怎樣,馬克龍對俄的態度是積極的,他是在找機會,準備和俄羅斯合作的,在一些敏感,緊迫的問題上,尋找最終的解決辦法。歐洲現在仍在制裁俄羅斯,這是馬克龍手中的票。但,在克里米亞問題上,普京沒有讓步的可能。至於敘利亞問題,雙方合作的可能性還是有的,關健是俄羅斯在這件事上有多少收益。


天太2

對於美國川普總統在一系列問題的處理上與歐洲大國(法——德)漸行漸遠,普京當然是心中竊喜。

美國與歐洲的矛盾,對俄羅斯來說,那可是福音,是天賜良機。

馬克龍訪問俄羅斯去幹嘛?去開會,去俄羅斯聖彼得堡參加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SPIEF)。

參加這樣的論壇,說明了什麼呢? 經濟利益大於美國(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政治博弈。

法國在國際事務以及外交策略方面一貫是特立獨行,沒有因為美國對俄羅斯態度的變化而變成“牆頭草”,隨風而倒。

馬克龍年輕氣盛,在國內大選中勝出實屬“黑馬”,執政以來,馬克龍的國內政策飽受詬病,遊行罷工運動此起彼伏。

急於轉移政治焦點的馬克龍迫切希望在國際舞臺上有所建樹和突破。

不過,話說回來,歐洲會歡迎俄羅斯,或者說俄羅斯會就此融入“歐洲俱樂部”嗎?

幾個世紀以來,俄羅斯到底是歐洲還是亞洲國家,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都令其領導人和民眾感到困惑。

馬克龍知道答案嗎?不一定。

換句話說,歐洲(德法)向俄羅斯靠攏不過是權宜之計,是暫時的規避風險、或者向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 不是長久之計。

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力量上來講,歐洲永遠都離不開美國;而這一次之所以與俄羅斯套近乎,主要還是懼怕美國的經濟制裁。

明白人都知道,和世界第一搞好關係會得到什麼回報,和俄羅斯這個世界排名十三的經濟體搞好關係又會得到什麼回報。


閒看秋風999

自蘇聯解體後,美國一直將俄羅斯視為主要威脅,不但在經濟上制裁俄羅斯,還通過擴大北約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企圖一步步地逼死俄羅斯。然而法德兩國與俄羅斯存在著千絲萬縷的經濟貿易聯繫,因此法德自然不可能無視俄羅斯的存在,需要加強與俄羅斯互通有無以減少美國的霸道行為給兩國造成的損失。而且對於法德來說,他們想“重返”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必須與在敘利亞有立足點的俄羅斯進行溝通協調,以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法德領導人的行為再一次證明了那句老話: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共同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