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香港」生機出筆端

是次春拍中國嘉德香港將引領藏家透過井上有一

大氣凜然、蕩氣迴腸的大筆縱書;席德進剛柔並濟、抒情恬然的色墨交揉;方君璧疏密有致、收放自如的精緻構圖;趙春翔隨心揮灑、激盪中西的潑墨潑彩;彭薇集唐宋風骨及雅韻於一體的古風墨筆,以及董小蕙沉著內斂、格物致知的栩栩繪筆;細品載滿東方情思、文人雅韻的經典畫貌,體悟眾多傑出藝術家畫筆中蘊含的勃勃生機!

情思與生命的凝鍊

井上有一80年代創作經典《舟》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12

井上有一(1916-1985)

墨 紙本 l 1983年作 l 126 × 164.5 cm

Yuichi Inoue

Fune (boat)

Ink on paper l Painted in 1983

出版

1998 年,《井上有一全書業第三卷 1977-1985》,Unac Tokyo 出版社,東京,圖版第83006號

展覽

1993 年,「93 未發表作品展」,日本

來源

日本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280,000 – 480,000

自40年代開始學習書法後,井上有一經歷種種探索,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邁向得心應手,進而變發展至1980年代成熟沉澱的時期。完成於1983年的《舟》即為其創作黃金時期代表。彼時,井上有一的書法已經拋開了對技法的追求,創作對他而言,像是一場「人與字的格鬥」。

他在下筆之際沒有絲毫遲疑,先是寫出字形上的一撇開端,接續用有力道的筆道勾勒出字的主體,再點出中間一點,最後運筆、揮灑出中間的一橫,一個「舟」字就這樣一氣呵成,好似水面上的一葉扁舟,安靜而蘊含力量。筆墨力道飽滿而不失靈活,上半部分隨性的墨點,若「船槳」尾部的停頓,及划槳後的漣漪,在湖面上盪漾出水花,泛起粼粼波光。字面雖然簡單,但筆墨來回之間帶來深淺層次,由形似而帶入意境,大氣凜然,蕩氣迴腸。在創作時,井上有一特地回避了「舟」下半部分的一點,僅留著上半的一點,若一個孤立坐著的人,為作品帶來了擬人的詩意。

與土地的深情對望

席德進《水鄉》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6

席德進(1932-1981)

水鄉

彩墨 紙本 l 1980年作 l 55.5 × 75.5 cm

Shiy De-jinn

Riverside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l Painted in 1980

來源

臺北阿波羅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200,000 – 300,000

對華人藝壇而言,席德進是不容忽視的一號人物。他1923年生於四川,先後受教於龐薰琹、林風眠二人,確立其追求藝術之心志。後因戰亂之故,輾轉避居臺灣,從此就在這塊他視為第二個故鄉的土地上,開創出他極其璀璨的藝術成就。

《水鄉》為席德進於完成於1980年的水彩畫作,他刻意將橫幅畫面一分為二,湖光與天色分佔幾乎相同的比例,在視覺上形成了絕佳的平衡。目光平視而去,地平線上一間白色矮屋依著一排樹木而立,與靠近畫面右側的淡黃色穀倉、遠方墨染的樹叢相互呼應;水面上,除了屋舍的輪廓約略可辨,其他事物都化為高低起伏的一抹淺灰淡藍,流洩出一片朦朧而靜謐恬然的詩意。至此,鄉間尋常的田園風光,在席德進的彩筆之下,不僅成為一個時代的地景記錄,更轉化為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和諧之美,堪稱他與這塊土地深情對望的最佳見證。

才女匠心 黃花有情

方君璧《竹棚黃花》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47

方君璧(1898-1986)

竹棚黃花

彩墨 紙本 l 84.7 × 60.8 cm

Fan Tchunpi

Yellow Flowers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來源

原藏家直接得自藝術家家屬

HK$ 120,000 – 180,000

作為第一位考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的中國女性方君璧,她與關紫蘭、蔡威廉、潘玉良齊名,為二十年代的中國極少數在藝壇嶄露頭角的女性畫家之一。《竹棚黃花》中,方君璧以鮮豔盛開的黃花為主題,與點綴的綠葉形成一派和諧的春之美景。作品在空間上一分為三:上方的竹棚,和盤踞於畫面左邊的竹竿相形呼應,凸顯出溫潤的質感,與中間生姿搖曳的黃花形成一靜一動、一重一輕的對比,底部藤蔓靜靜蜿蜒生長,這般由上至下、由密至疏的精妙構圖,饒有意趣。其細膩而敏銳的藝術天分,反映在和諧的用色及細膩的線條上,成就宋朝詩人姚述堯筆下「霜前白雁初傳信,籬下黃花獨有情」般的詩意景緻,更反映出方君璧在創作時,內心超然脫俗的東方美學精。

心似孤僧半生苦,墨韻藝彩終綻放

趙春翔的藝術大境

林風眠得意門生之一的趙春翔,自1958年起,移居當時引領世界藝術潮流的大本營紐約,並在那裡結識了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帕洛克(Jackson Pollock)、克萊因(Franz Kline)、羅斯科(Mark Rothko)與普普藝術的代表藝術家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人,彼此經常往來切磋,讓他對於東西方藝術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並進而開創自已特出的語彙。趙春翔試圖打破傳統「意在筆先」與「胸有成竹」的繪畫觀念,認為創作應當隨心所欲,並擅長將充滿文學與哲學的符號象徵融入潑墨潑彩的技法,使其繪畫在緊緊跟隨傳統中國文化精神的同時,產生了嶄新的視覺實驗趣味,至今仍獨樹一格。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38

趙春翔(1910-1991)

淨潔靈秀

彩墨 紙本 l 1978年作 l 90 × 61.5 cm

Chao Chung-Hsiang

Pure Rainbow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l Painted in 1978

出版

1994年,《趙春翔遺作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第86頁

展覽

1994年6月4日至7月24日,「趙春翔遺作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

來源

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價 Estimate:

HK$ 110,000 – 180,000

《淨潔靈秀》中,趙春翔利用了同心圓與光譜的原理,讓色彩與墨韻大膽結合,加諸在純以濃淡墨色變化寫意而出的墨竹之上,正是他不寫胸中之竹,反而透過即興自動性技法來強調直觀物象與心神的具體例證,也為慣見的傳統繪畫題材帶來了嶄新的活力與想像。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40

趙春翔(1910-1991)

父母情深

彩墨 紙本 l 1990年作 l 96.5 × 60 cm

Chao Chung-Hsiang

Parental Love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l Painted in 1990

出版

1994年,《趙春翔遺作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第87頁

趙春翔從小愛鳥,從孩提時代就經常將落單的鳥兒帶回家飼養,及至後來到了紐約,更把鳥群視為分享生活事物的對象,對他而言,鳥兒非僅僅是繪畫題材而已,更多時候就像是他自身的寫照與象徵。其晚年於臺灣苗栗所繪的《父母情深》一作中,緊挨在畫面左方一大片流淌而下的墨色旁,趙春翔以同心圓的幾何造型勾勒出兩隻造型有別的大嘴鳥,似在保護躲在它倆羽翼底下那隻身形明顯較小的雛鳥。籠罩在鳥群之上的黃色光暈比喻了雙親慈暉的照拂的永恆光輝,而畫面上方題「父母情深」四字,更是將他半生浪跡天涯對於雙親的深刻思念表露無遺。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39

趙春翔(1910-1991)

花前月下兩相伴

彩墨 紙本 l 95.5 × 59 cm

Chao Chung-Hsiang

Love Birds

1994年,《趙春翔遺作展》,臺灣省立美術館,臺中,第88頁

一生彷彿苦行僧般堅持藝術創作的趙春翔,獨自在中西繪畫的相遇與碰撞中,找到了屬於他的寂徑,一如《花前月下兩相伴》一作中所描繪,欲振翅朝著上方象徵著未知之境的鳥兒一般,縱使清楚明白途中多有險惡,仍得鼓勇前進。細觀此作,你我當能更加體會他曾說過的一句話:「藝術,是在風暴帶來的苦澀雨水中開花的。」

沒骨藏花,素園依舊

當代文人水墨中的宋意清流

彭薇《素園組畫之二》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31

彭薇(b.1974)

素園組畫之二(三聯作)

墨 紙本 l 2012年作 l 138.6 × 70.6 cm

Peng Wei

Stone Garden No.2 (Triptych)

Ink on paper l Painted in 2012

出版

2016 年,《遺石——彭薇畫集》,廣西美術出版社,第83頁

:作品左聯題識應為壬辰年

估價 Estimate:

HK$ 700,000 – 1,000,000

大多數生於60至70年代的國畫家在新時代的衝擊下力圖求新變革,有別於大鳴大放的國畫改革先鋒,彭薇向來心好古風,在創作中把傳統題材加入個人化的語境,以心境意識為主導,再透過多層次圖像來展現自己的突出觀點。

彭薇的畫以「沒骨」與「破墨」為主調,在用色清雅之餘,在用水方面更別樹一格,精研用水於色墨互破上造成畫面圖像的清晰與融混對立統一,相得益彰。故其作往往帶有一種朦朧屬於古美術的雅緻,濃而不豔、嬌而不俗、充滿人文情味,達「寧靜致遠」之境界。是次拍品《素園組畫之二》正是個中經典。

上唐古風 南宋雅韻

成畫於2012壬辰年的《素園組畫之二》,其款識截取自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和以直言諫君而聞名的宰相魏徵之手的《九成宮醴泉銘》。此銘素有「天下第一銘」、「楷書極則」之崇譽。彭薇愛好楷書,取文自《九成宮醴泉銘》固然有向「以人為鏡以正衣冠」的魏徵其「剛正不阿」的精神致敬和天下第一楷書之「端正方直」的本質、後世之「君子有別於小人匹夫」等的氣度與風骨。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素園組畫之二(三聯作)》作品局部

師法二宋追求以自然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素園組畫之二》的山石與款式固然有彭薇所崇尚大唐的雄渾一體,其佈局滿溢「減、移、入、收」等營造技法,加以留白之妙,去花鳥蟲竹以求在有限空間內,僅靠縱深展開山石重重的佈局,造成錯落變換的時空感。錯落在山石中的空白虛化空間,如孫立之龍水飛流,空餘一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江山未變的唏噓。除此之外,三聯佈局把空間一分為三,讓觀者在伊人獨對之時,恍惚被吸進一個空靈的世外桃源,隱隱有鳥語花香深藏幽谷之意,飄緲夢境之前只要再踏一步,便是楊萬里《小池》中活潑自然,饒有諧趣的景色:「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格物致知的自我觀照

董小蕙的靜物繪畫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50

董小蕙(b.1962)

綺窗 ‧ 紅茶花

油彩 畫布 l 2017年作 l 72.5 × 60.5 cm

Dong Shaw-hwei

Red Camellia

Oil on canvas l Painted in 2017

HK$ 75,000 – 150,000

《綺窗 ‧ 紅茶花》與《豐秋 ‧ 芭蕉》為藝術家經典的「黑桌靜物」系列代表作品。董小蕙自200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該系列創作,此源自對舊木桌沉靜樸實的質地特別有感,這是其家居生活的情感延伸,也是一種珍惜寧靜素樸生活的人生態度。與早期靜物風格比較,木桌靜物轉為較為內在的心境表現,畫家放棄了光影亮麗的視覺意象,呈現出一種沉靜內斂而具有厚度的底蘊。景物、背景的空間處理趨向於簡化的構圖安排,畫面具有不同視點的透視效果,光影氛圍則來自於真實的生活意象,在隨心抒情的意境內涵中,卻有著表現張力極強的造型結構力量,這是畫家獨具的個人特色,亦可謂對靜物畫的主題做了嶄新的延伸與詮釋。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Lot 51

董小蕙(b.1962)

豐秋 ‧ 芭蕉

油彩 畫布 l 2017年作 l 80 × 65 cm

Dong Shaw-hwei

Plantain from the Harvest

HK$ 90,000 – 160,000

兩件作品中所呈現的物象皆來自於寫生,藝術家生動地表現出物象的真實質感,如陶器花瓶的胚地質感、杯碗器物的溫潤釉色、玻璃瓶的光澤厚重、芭蕉的厚實飽滿,以及茶花的研麗姿態,無不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描繪功力。然而畫面中卻又具有象徵意義的表現內涵,例如芭蕉、水果代表著豐腴收穫,也是對自然大地的感恩;美麗的花卉意謂著生命的喜悅、茶杯代表著閒適的心境、書本顯示出對人文智慧的喜好、明信片代表著對宋人畫境的景仰;而瓷碗中的花瓣更流露出珍惜人生的美感意境。作品在方寸的尺幅間,凝縮了藝術家對於生命的價值理想,以及物我靜觀的人生態度,且遙相呼應了中國文人的隱逸傳統。此也樹立了一種新樣式的中國油畫風格。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中國嘉德香港2018春季拍賣會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拍賣

4月2日(星期一)

11am

香港JW萬豪酒店3樓 拍賣廳 A

預展

3月31日 - 4月1日

香港JW萬豪酒店3樓

長按上方二維碼選擇識別

即可瀏覽電子圖錄

點擊查看中國嘉德香港2018春季拍賣會更多精彩內容: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更多有關中國嘉德香港2018春季拍賣會詳情將陸續公佈

敬請密切留意!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長按右側二維碼

選擇識別,即可關注

「嘉德香港」生机出笔端

↙ 點擊原文鏈接 訪問嘉德香港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