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皇室為什麼能夠在辛亥革命中全身而退,沒有被滅族還被優待?

自由不自在250

史載,清室之所以宣佈退位,實乃外受袁世凱之威脅,內受“某親貴”之勸逼。這裡說的“某親貴”,指的就是慶親王亦劻。

慶親王奕劻,昏庸無能,卻異常貪財好貨,袁世凱投其所好,在他執掌軍機處時,就奉送大量銀兩,供其開銷、揮霍。之後,袁世凱等北洋集團高層還集資為亦劻興建府邸、花園,還大量採買奇珍異寶、新鮮洋貨取悅、趨附他。袁世凱曾迭遭攝政王載灃打壓,待他東山再起時,亦劻見袁已尾大不掉,勢不可擋,琢磨著實權已不可得,不如多撈點實惠,於是使人暗示袁世凱。

亦劻以權換錢的伎倆,正中袁世凱下懷,他慷慨地送上50萬兩銀子,於是亦劻保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等於將清廷朝政大權全部握於手中。

武昌起義後,袁世凱唆使北洋將領段祺瑞等47人聯名通電,呼籲清帝即日退位,成立共和政體,目的是安皇室而定大局。極富戲劇性與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不到一個月前, 也是這些北洋悍將們,集體通電反對共和,要誓死捍衛清室行君主立憲之制,袁世凱將翻雲覆雨之權術玩的至臻化境,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袁世凱數次逼宮,正用得著亦劻。他請亦劻到府裡,對其表示,如果能勸說隆裕太后自動退位,便立下了不朽之功業,至於錢嘛,要多少隨便你提。他還承諾事成後一定會優待慶親王,可立字據,一切自不必多言。

慶親王本為重利之人,哪裡會將清室的未來放在心上,但此事攸關滿洲皇親貴戚近300年的基業,非同兒戲,他不得不假裝思索一番,在財富和效忠面前,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本就是為了一大堆白花花的銀子,但也得裝出一副忠君愛民的家國情懷,袁世凱很是高興,不免頌揚、恭維一番。

次日,慶親王奕劻入宮對隆裕太后陳述清室退位主張,他跪地磕頭,哽咽地說道:“民情風靡,士不用命,大勢去矣······”!隆裕性格軟弱,遠無慈禧之能,她也泣曰:“事竟至此乎”?亦劻忙呈上北洋將領們的通電和各省響應消息,並將袁世凱對國事的分析陳述一遍,謂朝廷已無兵可調。到此絕境,隆裕太后方知大清已經油盡燈枯,無力迴天,只得命亦劻召集御前會議,並擬就退位詔書,宣統小皇帝退位告成。

清帝宣佈退位的翌日,袁世凱果不食言,派人送去一張50萬兩的銀票給亦劻,隨後還任命他為永久管理清皇室事務長官,以酬其大德。

據說,袁世凱接到清帝退位詔書,當天夜裡就迫不及待地剪掉了辮子,顯得興奮異常。袁世凱大約在想,大清的錦繡江山,這麼輕易地就轉到自己手上,代價不過50萬兩而已,太便宜了,怎麼不開心呢?由於南方革命黨人的軟弱、退讓,袁世凱提出的滿清皇帝以及宗室退位後依舊享有當初的各項權利,他擬定了一份“優待清室條例”,革命黨人全盤接受。按袁世凱的意思,清帝主動退位後,他和其宗室親貴們仍能享受國民政府提供的各項優渥待遇。

《清室優待條例》主要內容包括:清帝退位後仍保持皇帝的尊稱,民國政府待以外國君主之禮;皇帝仍暫居紫禁城,一段時間後搬至頤和園;民國政府每年撥付清帝歲費400萬元;原禁衛軍人數以及軍餉不變;王公勳戚們的世襲爵祿依舊;皇族享有國民公權;皇家的私產一律受到嚴格保護,

《優待清室條例》等於承認了共和制度的建立是出自清帝的“恩賜”,故皇帝要受到充分的崇敬。從另一方面看,該條例的制定與頒行,最大限度的保護了退位後的滿清皇室免遭屠戮,並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他們的利益,也算優待之舉。而且,一個有名無實的“小朝廷”的存在與保留, 也為日後野心家們留下一個製造變亂的傀儡工具。

【答題碼字不易 剽竊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憑什麼滅人族呀?

革命不是天然有理,殺人更不是你殺你就有理。

人類社會,改變規則的道路無非兩條,一條是改革,一條是革命。

革命應儘量避免,漸進、穩妥、理性的改革,才是成本最低的選擇。如果革命實屬必要,否則自由、人身、財產都面臨著最嚴峻的威脅,那麼英國那種不流血的光榮革命——既不伏屍遍野,更不剝奪個人財產,既不觸及人的靈魂,更不消滅人的肉體——才符合人道。人道即是正道!總之,革命是“有思想的和善良的人們的最後不得已的辦法”。

別說國內革命了,就是國外戰爭,目的也不能是殺頭,而是通過戰爭,迫使對方答應自己的要求而已。

滅族,殺頭,是中國歷史週期率裡的二桿子行為,它不是文明,不是進步。而辛亥革命告訴我們,中國的改朝換代,還有另一種可能,不流血,不殺人。

1911年,武昌起義意外成功,革命黨於1911年12月2日佔領了南京,有了與清廷南北對峙的可能。面對14個省的獨立和南京的失守,戰還是和呢?戰,朝廷也還有一定的本錢,畢竟政府軍的主力還在,斷不至一戰即潰,甚至還有贏的可能,但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和,則需要拿出脫胎換骨的勇氣,做出最大限度的讓步,重新贏得民心。清廷最後選擇了和,希望通過與南方和談來解決紛爭。

和談的難度在於,南方革命黨人要民主共和,北方的總基調則是君主立憲。儘管北方代表嚴復強調,現在民主共和的條件還不具備,中國之所以貧弱腐敗,也不全是滿洲人的問題,與漢族人自身也有很大關係,可南方革命黨人根本聽不進去,堅稱必須民主共和,滿洲人可以優待,皇室可享尊榮,但君主必須遜位。北方首席談判代表唐紹儀早年留學美國,本就嚮往美式民主,在南方談判代表伍廷芳的忽悠逼迫之下,竟然違背了袁世凱定下的談判紅線,稀裡糊塗地同意了南方的民主共和要求,將議和變成了善後。

12月25日,在南北和談的關鍵時期,長期滯留國外的孫中山抵達上海。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其後數日,灤州新軍、伊犁新軍、山東同盟會會員相繼起義,成立軍政府。16日,袁世凱被炸,好在有驚無險。袁世凱獨木難支,向隆裕太后分析了當前的困境,請隆裕太后早做決斷。他建議隆裕太后接受南方的優待皇室條件,尊嚴體面地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討論考量之後,隆裕太后發佈了退位詔書,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終結。

滿清皇室之所以能全身而退,是當時各方政治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政府沒有瘋狂地反撲革命,你革命更沒理由殘無人道地滅族。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緊要關頭,做出的一個正確選擇,沒有象百年前的法國大革命一樣,造成血流成河的人間慘劇,是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

最後說一下優待。人家好說好商量地退位了。不優待一下你好意思呀。別的不說,你就是把大清比喻成一家上市公司,人家土地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打工仔四個億,端的是江山如此多嬌,資產如此豐饒,公司現在也談不上倒閉破產,只不過老董事會集體退位,由你們革命派組成新的董事會接盤重組而已,你說你們好意思不給老董事長髮放退休金與養老金呀。還說呢,國家契約簽得好好的,最後被一個名叫馮玉祥的二半吊給單方面撕毀了,直接影響了民國政府的政治信譽,甚至,一個更二半吊的孫殿英,乾脆去盜人家東陵了,別說政治信譽了,起碼的底線都沒了,流氓強盜不過如此。至於接盤以後的經營能力,嘖嘖,新董事會很多方面不如老董事會呢,戰爭不斷,紛爭不斷,新舊員工連個正常打工的環境都沒有。看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27年在北京郊區搞的社會調查,多少百姓,還在想念老董事呢,在皇帝好還是民國好的選項上,多少人選的皇上好!

只不過,這些底層民眾的聲音,被我們喧囂的革命話語系統完全遮蔽了而已。

總之,滅人族沒理由,優待人家則是理由很充分,只不過接盤的董事會,沒搞好公司,也不講信譽,既導致了溥儀個人的悲劇,也導致了國家政府的悲劇。試想,溥儀不被趕出宮,清東陵不被你們挖,他能被日本人誘拐走麼?


端木賜香

辛亥革命得成功與否一直爭論不休。

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在思想上是一場思想啟蒙,讓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然而最後勝利的果實卻被袁世凱盜取。


袁世凱雖然最後盜取了勝利果實,其後還妄自稱帝,留下千古罵名!

在當時清王朝八旗兵,根本沒有戰鬥能力。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要鎮壓南方的革命力量必須依靠北洋新軍。說到北洋新軍就不得不說袁世凱了,因為他才是北洋新軍的實際控制人,北洋新軍在當時堪稱中國最先進的軍隊,在配備上武器是最先進的西方裝備,在編制和作戰演練上都是效仿德國等大國。

袁世凱就拿手裡的北洋新軍為資本,一邊答應清王朝鎮壓革命軍,但是再鎮壓革命軍時候,袁世凱一邊鎮壓一邊和革命軍議和,這種議和實際上在當時的形式並不是袁世凱懼怕革命軍,相反的是革命軍並沒有十足的把握能一口吃了袁,革命軍首先提出了“招安”但是袁呢,不接招,我要的官不是你招安我能給我的,我不滿足,隨即革命軍提出“議和”。

袁就是依靠在鎮壓革命軍上,你清政府必須依靠我,那麼袁本人就有和清政府談條件的資本。對於革命軍來說,當時的革命力量並不是很大,沒有十足的把握面對新北洋軍。沒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革命軍在議和時候也沒有過多的話語權。

袁在這場革命中,左右逢源,兩邊撈好。我們來看看最後議和內容和最後的結果是清帝退位,結果呢,袁世凱當了總統,

實際上在當時的情況清帝已經退位了,滿清皇室沒有被清算還得到了優待其實是一種政治交換。

這種交換是清王朝和革命軍對袁世凱的妥協。清帝退位是清王朝的妥協,不清算清帝還給於優待是革命軍的妥協,這兩種妥協其實都是對袁世凱的妥協。

對於清王朝來說迫在眉睫的是鎮壓革命軍,在無人可用,無利軍可用情況下只有依靠袁世凱。但是袁世凱他不真心打呀,我讓你滿清看到害怕,如若我袁世凱退軍不打,待革命軍攻入紫禁城,可能滿清就會有滅族之災禍。那麼作為袁世凱就作為一個和事佬只要你退位,優待你,革命軍退。

對於革命軍來說,革命軍深知想要讓清帝退位就必須過袁世凱這一關,假如袁世凱死保清帝,革命軍也確實沒折,這時候袁世凱的和事佬面孔又出來了,清帝退位可以,你必須選我當大總統,還要善待優待滿清皇室。

在當時的情況不管是滿清還是革命軍都必須妥協的接受他的威脅,不接受,革命軍就達不到推到封建統治的目的。不接受,滿清害怕有被革命軍滅族之禍。如果兩邊都不妥協袁,可能就是袁世凱對於反革命不聞不問,任由其進軍紫禁城,最後他袁世凱進京鎮壓革命軍自己來一場自導自演的清帝禪讓,自己當皇帝。這種結果不管對於清帝還是革命軍都是滅頂之災。

最6的就是袁世凱


隨口華歷史

革命不是過家家,一言不合就滅族?滅族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歷代王朝更迭,把前朝皇室滅族,無非是基於以下理由。

一是王朝惡貫滿盈,殺了很多很多人,新朝建立後要報仇。這種事農民起義軍乾的比較多,像唐末黃巢進長安,把沒逃走的李唐宗室全殺了。明末李自成,打下一個地方首先找姓朱的王爺,全家誅殺。

二是王朝還有很高的威信,不殺的話說不定他逃到外地一聲號召,帶著人殺回來繼續做皇帝。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孤兒復仇的事之前有過教訓的,《趙氏孤兒》的故事,眉間尺的故事,戲曲班裡都演了幾十年啦。

如果前朝皇室已經名譽掃地,沒有威脅,也就沒必要滅族,不殺的話正好顯得自己寬大為懷豈不是更好?

周朝牧野一戰滅了商朝,但商朝王室後裔被封到了東邊,活的很好,其中的宋國在春秋時期也算是一個大國了。曹魏滅漢,晉朝滅魏蜀吳,漢獻帝,蜀後主劉禪,魏主曹奐,吳主孫皓,都沒殺沒關,得到了妥善安置,三國的末代君主甚至死在了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後面。

清朝末年,內憂外患。辛亥革命一聲炮響,雖然推翻清朝統治已是大勢所趨,但革命軍的力量並不強,他們倒是想報仇想殺滿清皇室,但得先打得過袁世凱的新軍才行啊!而袁世凱所有的地位都是清朝賜予,在革命後的位置爭奪中,他當然要竭力維持清王朝的法統。因為維持清朝的法統,就等於抬高了他自己的地位,在後來的民國總統爭奪戰中,也就站到了有利地位。孫中山想打打不過,就只有同意在優待清朝皇室。不過其他城市的滿人聚居區——滿城可就遭殃了,西安、新疆為代表得很多滿人旗人都被屠殺殆盡。

清皇室還有個特殊之處在於他是滿族,對廣大漢族沒有號召力,也不用擔心他死灰復燃。

另外不清算清朝皇室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清朝皇室當時是統一象徵,多年的滿蒙聯姻,讓蒙古認清朝皇室。保留清王室,有利於維護統一。孫中山對此有一個認識過程,從他最初革命口號是“驅除DA奴,回覆中華”,後來講“五族共和”就能看得出來。

【荊人夜雨,80後,《體壇電競》主編。我的電競類賬號:夜雨憂笛。】


荊人夜雨



我們知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然而作為清王朝的最高權力代表——皇室愛新覺羅氏在這場革命中卻保全了自己,生命與財產沒有被革掉,反而通過南北議和獲得了所謂的“優待”,這可謂是古今中外幾乎從沒有發生過的奇葩現象。



政治的妥協:民國給予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

辛亥革命,我們應該很熟悉了,終結了將近三百年國祚的清王朝,導致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發展。當時,革命黨人因為實在時機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倉促地發動了武昌起義,雖然武昌起義取得了勝利,可是卻不表示革命黨人已經擁有推翻清政府的實力。清政府委派袁世凱負責鎮壓起義事宜以後,革命黨幾乎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不是袁世凱在藉機“教育”清政府的話,武昌起義只會是武昌起義,而不會是辛亥革命的開端了。只是讓袁世凱沒想到的是,革命黨人竟然會用革命果實“總統之席”來引誘他加入革命隊伍去推翻清朝。

此時,袁世凱所掌控的北洋新軍成為了清王朝統治的最後支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勢力卻沒有足夠推翻清朝的力量,袁世凱處於中間位置,他想誰傾斜,那麼勝利的便是誰。袁世凱選擇逼迫清帝退位,而不是直接打過去,既是為了得個好名聲,也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的實力,可是想讓清帝和平退位,總要許些好處,於是便產生了所謂的優待條件。試想,如果清帝不同意退位的話,那隻能打了,必將造成無數的流血犧牲,又怎麼可能有這麼和平的政權過渡?




清朝皇室的退場:識時務者既保住了命又保住了錢

優待條件規定,保留清帝的尊號,民國每年還要支付清帝400萬的“工資”,民國也要保全清朝皇室的生命財產安全,是實實在在的特權階級。在清末的時候,局勢已經是很明朗了的,雖然像攝政王載灃這種竭力維護清朝統治的仍然大有人在,可是已經是在垂死掙扎了。如果清政府非要在袁世凱投向革命陣營以後繼續頑強抗爭的話,也還能支撐幾年,但結果是不會改變的,清政府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最終才同意退位,然後以“退位”為條件爭取更多的利益。

載灃很清楚清朝的結局,時代的潮流更是不可逆的,因此他選擇退出舞臺。在張勳搞復辟的時候,載灃都沒有參與。溥儀跟著日本人跑到東北以後,溥儀和日方都希望載灃一起去東北,載灃倒是去了一趟,可是也很快回北京了,為什麼?因為他知道清朝已經亡了,已經沒戲了,更重要的是,日本並不是真的要幫愛新覺羅氏復國,這點是人盡皆知的,溥儀也知道,只是心存僥倖。載灃的政治視野很好,看的很透徹,反觀他的兒子溥儀就顯得像是個政治白痴。載灃這樣的人能得善終,活到1951年不是個奇蹟嗎?

在清朝皇室中,不是不想學蒙元跑回老家繼續當老闆,可是時代已經不同了,他們沒有實力啊。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清朝的軍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流向了漢人將領,沒辦法,滿族裡優秀的將領實在太少了。載灃當攝政王以後後背都是冷汗,因為兵權在袁世凱手裡,於是趕緊讓袁世凱回老家釣魚去,誰知道袁世凱“釣魚”的本事很好,魚線很長,操縱魚竿的手法更是讓人驚歎,穩穩地在老家“釣著”軍權。

在大勢面前,過慣了養花鬥鳥的日子的清朝皇室,選擇當個“識時務者”,老老實實拿著好處,然後讓出權力。


吾與吾國

我們先來說說辛亥革命的意義:

1、推翻了清朝,

2、結束了中國帝制,

3、是中國近代偉大資本階級革命,

4、有了民主開端,

5、打擊當時外國的侵略,

6、開工廠,辦銀行風氣大盛,實業救國,打下近代資本主義開端。



辛亥革命是由孫 中 山領導的,當時他跟清朝實權人物袁世凱協議,只要推翻清朝,讓他當大總統。(孫 中 山當時只是臨時大總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的浪潮,席捲全國,滿清覆滅在即。孫 中 山領導的南方革命軍打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但袁世凱利用革命軍威脅清朝,利用清朝說服革命軍,大力主張南北和談,以達到自己目的。

最終雙方談判成功,清帝退位,民國政府優待清朝的皇室成員。

那為什麼當時清朝政府敗局已定,孫 中 山和袁世凱為什麼要和談?還要優待滿清皇室?

一、當時孫 中 山領導的南方革命軍實力還是有點弱,還要藉助外在力量。

二、在南京雖然成立臨時政府,但是沒有賦稅支撐,打仗沒有錢,北伐只剩下口號。

三、袁世凱主張優待皇室是因為,當時滿清在北方還是有影響力的,如果打壓,一些愚臣愚民肯定反抗。

四、袁世凱這個人比較能忽悠,兩頭中間取巧,跟南方革命軍說:我能幫你推翻清朝;跟清朝太后和皇室說:要順應歷史,只要你們發詔書退位,我怎樣怎樣優待你。(要不歷史說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


以史說實

滿清為啥沒被滅族?

從歷史經驗看,似乎不合理。自第一個封建王朝秦開始,末代皇帝子嬰被殺,到了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也自殺了——與其被反賊虐殺不如自盡。總之,末代皇帝們幾乎沒有好下場,其家人和親戚往往也跟著倒黴,最屈辱的大概要數北宋欽微二宗。

清皇室為什麼免遭此類大禍?

兩個原因。

第一,清王朝的“死亡方式”很特別。歷代統一封建王朝步入沒落時,一般都要武力掙扎一下,清王朝則是“和平死亡”。取而代之的袁世凱過去是清王朝的大臣,這有點類似取代北周的趙匡胤,趙和袁都沒理由對過去的“老闆”下毒手。隆裕太后答應退位的條件之一,是保證她和小皇帝的人身安全以及必要的生活保障。趙和袁為什麼沒有把事情做絕?最重要的並非他們不夠狠,而是“前老闆”已經毫無反抗能力,且完全在“新老闆”手心裡控制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不趕盡殺絕,而是寬待和優待,反倒顯得“新老闆”宅心仁厚,可以為自己攢名聲。

第二,清王室趕上了好時候。即使不是袁世凱取代清王室,而是革命黨直接推翻清王室,很可能也不會對清王室怎麼樣。當時,西方文明已經開始引領和主導世界,革命黨受西方文化影響,思想比較現代化,儘管提倡和踐行革命政治,卻無意對失敗的清王室斬草除根。革命黨認為,現代國家的標準特點是“選舉”,既然清王朝不肯做或者做得差勁,那就用暴力的方式將其“選舉”下去再說。對這樣的失敗者,不必趕盡殺絕,革命黨才能證明自己和過去的“造反派”不一樣。


腦洞大開的歷史

其實已經回答過了,但沒有引起注意。



滿清皇室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清皇室接受了退位的要求。這樣就造成了優待作為實現和平和共和的條件。這種情形,就算不優待,你也不好採取別的行動。

第二、其實是袁世凱救了滿清貴族。因為清帝退位後矛盾迅速轉移為南北矛盾,轉移為帝制派與共和派的矛盾。後來則演變成割據軍閥之間的矛盾。長期軍閥混戰,誰還能想得起滿清對於漢人的那些壓迫。矛盾全變成了地方派系之間爭權奪利的矛盾。



如果袁世凱不幹那事,繼續與南方革命軍作戰,沒準中國會有一個好結果。因為帝制倒塌是大勢所趨,人心向背,今天打不過你,明天就不好說了。如果以暴力奪取革命勝利,那迅速走向共和和穩定發展可能性是很大。這樣雖然會流很多血,但是比起後來袁世凱沒有完成歷史使命,造成中國陷入更大的混亂要好太多。袁世凱成功地將矛盾轉移,他作為唯一一個有能力守護這個國家走向正常的人,親手把中國帶入混亂局面。也就是說讓清帝退位換取和平的功勞不僅沒有保住,而且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中國錯過了二戰前最後的穩定發展機會,所以也就導致日本有機會展開侵華戰爭。

以馬後炮的角度看待那段歷史,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最大的罪人。如果沒有他,不過是辛亥革命多打兩年,不過是驅除韃虜口號喊得再響亮一些,普及民主共和的宣傳再加大一些。這樣其實還會讓民主共和有了民眾基礎,並不見得是壞事。通過凝聚,通過無數人站出來,那樣暴力奪取的勝利,至少可以儘快進入國家穩定發展期。如果是通過這種模式走向共和,那滿清貴族一定會得到清算。因為矛盾一直都在。

當然並不是要為了清算,而是這樣的結果對中國更好。按後來歷史的發展看,會少死上億人的。

而且孔子有句最科學的名言叫以直抱怨。不能罪得其所,你就會永遠都耿耿於懷。如果當年中國人報復了日本人。今天兩國關係會好很多。以德報怨非常不健康、不衛生,因為作惡就該受到懲罰。被原諒的如果沒得到教訓,他也不會反省,原諒他人的也並沒有放下,會永遠耿耿於懷。別說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都該是選擇個適當方式做個了結,從此心態拉平。


國病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轟動整個大清帝國。當歷史的車輪展開喧囂滾滾向前,屠殺前朝統治者、皇族,歷代的勝利者沒少幹。起碼清朝入關屠殺老朱家後裔,是毫不手軟,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那麼,作為失敗者,滿清皇族為什麼反而受到了民國政府的優待?

這個問題還得從多方面來分析。

第一,袁世凱一直都很懼怕李鴻章,無論是遠赴朝鮮,還是小站練軍,袁世凱的仕途和人生一直都活在李中堂的陰影之中。袁世凱對待清室的態度雖然並沒有李鴻章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關於“逼迫清帝退位”這個問題,即便民國成立後,袁世凱也不敢正面回答。畢竟這個問題政治性太強,對於袁世凱本人也不利。袁世凱雖然骨子裡想“一手遮天”,可袁世凱並不想殺掉溥儀去揹負一個薄情寡義、背叛清廷的罪名。不過袁世凱勸說隆裕太后退位這一件事來說,可挺積極。


第二,作為革命黨,對於是否處死溥儀和皇族這個問題上,都沒有興趣。他們關心的只有推翻帝制,人人平等,創建共和時代。

第三,袁世凱這個人在辛亥革命前後,政治手段一直都留有餘地。立憲派勢力也很強,呼聲也很高,對待立憲派的主張,袁世凱權衡利弊,也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感受。

第四,辛亥革命是一次非常不徹底的革命,是否處決、優待清室也一直是辛亥革命後期主要的談判內容之一。

所以說,關於清室是否處決這個問題上,到了這個地步,不管是袁世凱還是南方革命黨,都已經做不了主了。袁世凱藉著談判,一方面脅迫清帝退位,推翻了帝制。另一方面也達成了南方革命黨推翻帝制的要求。袁世凱這樣做,不僅保全了皇室,滿足了保皇派、立憲派的要求,還讓清室保留了最後的一點尊嚴。

不流血的革命,也算很偉大了。


青衫素人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每一次改朝換代。無不血流成河,堆屍成山,一帝功成萬骨枯。後來者對前朝子嗣無不趕盡殺絕。願生生世世不生於帝王家!政治的血腥殘忍可見一斑,千古一帝,愛新覺羅玄燁對年逾古稀,苦守清燈古佛的朱三太子痛下殺手。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然而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我們生活的地球村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致使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以一種相對平和的形態壽終正寢。中華民國優待滿清皇室,這看似不合理的現象,有著諸多原因。(1)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和世界殖民體系正式確立。西學東漸,西方民主共和的觀念己深入人心,國人自一八四零年以來一次次思想洗禮。甲午之戰,庚子國變。己顯示清的日薄西山,驅除達虜,恢復中華是人心所向。世界局勢浩浩蕩蕩!大廈將傾,回天乏術。辛亥革命,這個中國近代飽受爭議的政治運動就在這時發生。(2)當時中國南方革命黨人,不具備獨立推翻清王朝的能力。同盟會人竟策反湖北清朝新軍發動了武昌起義。此時革命黨人的領袖孫中山身居海外。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是中國最強大的軍事集團。槍桿子出政權。袁世凱粉墨登上了歷史的舞臺。(3)武昌起義後,袁成了清的內閣首輔。成為滿清的救命稻草,北洋軍出兵武漢。初戰告捷,似乎袁會成為第二個曾國潘。但恰恰相反,袁打起了太極拳。想學北府名將宋武帝劉寄奴。一面消極進攻南方革命黨人,一面逼迫清帝退位,並許諾優待皇室。由於南方革命黨無力對抗北洋軍閥,只能妥協退讓。南北議和,清帝退位,暫居故宮。袁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為日後稱帝鋪開了道路!(4)當時世界上己有了很多君主立憲制國家,保留君主以及皇室並不突兀。況切宣統己退位並廢除年號,日本當時還是明治四十四年。(5)日俄戰爭後日本染指東北,一旦張作霖控制了皇室,滿清的龍興之地。日本介入,中國的政局便更多混亂。北京政變後,皇室遷出故宮。在日本的扶植下建立了偽滿州國。老謀深算的老袁下會讓這種事發生,反而遊說張作霖服從中央,加入北京政府。至此北洋政府形式上控制了大部分中國。三方形成了某種平衡,中國這個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還有人高呼吾皇萬歲。這是中國當時複雜的形式造就的怪胎!這就是辛亥革命不徹底,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主義的現狀。造成的異象!以上是本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理解,以供大家批評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