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晚年為何提倡種植鴉片?

蝶戀花緋

文/炒米視角

林則徐為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但是諸位請勿忘記林則徐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士大夫”。雖然他走到了歷史前沿,看到了與在京城裡皇帝老子看不到真實歷史場景。但是他同樣是以傳統認知的東西來感受世界的,他並不能夠站在我們現代人的歷史高度上去看待當時發生的一切。


“虎門銷煙”實際意義與現在海關緝私不是同一個概念。當時中國並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海關和緝私制度。而那些被銷燬的煙,在外國人眼裡,都是正兒八經的商品。清國人銷燬這些煙都是野蠻的破壞經濟規則的不法行為,因為你清國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禁止鴉片貿易”。


而在林則徐的邏輯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欽差大臣代表大清國皇帝要求將這些害人的東西銷燬,誰敢有意見?

這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然而這種信息不對稱還將繼續下去。英國人很快就不滿意了,大英帝國的海軍要為他們的商民出頭了。

然而一個近乎荒唐的邏輯支撐著林則徐繼續強硬。那就是我不怕你英國人,因為你們英國人吃肉,所以必須要喝茶葉化解,否則會腹脹而死。你要是膽敢挑戰我,我將上奏皇上,禁止茶葉貿易,你蕞爾小國能撐幾天?


結果英國人服你林大人,乾脆直接繞著沿海北上直接找皇帝去了。這下林則徐急了,有本事你來找我,你找皇帝幹嘛呀?道光皇帝也急了,你林則徐不是說英國人沒茶葉就……算了,趕緊先琦善去跟英國人談判,派伊里布去查明原因。那時候能人還真多,琦善和伊里布一商量,把林則徐撤了不就好交代了麼?後來接替琦善的奕山吹牛這仗能打,結果又敗了。那罪魁禍首林則徐就只有發配新疆的命了。

然而林則徐經過這次挫折之後,開始認真地研究起英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瞭解。最終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林則徐晚年看鴉片已經無法禁絕,於是提倡國人自己種植土煙,以求自供,以減少鴉片貿易造成的鉅額貿易逆差。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暢通,如人一身血脈灌注貫注,何礙之有?”

處於意識的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處於國防力量巨大懸殊的情況下;處於工業科技嚴重滯後的情況下,在林則徐的倡導下。1860年,以雲貴川等地為試點,後全國迅速普及擴展, 截至1882年,大清國實現了鴉片的自給自足,而且開始出口返銷至歐美。最終倒逼英法等國開始主動提出禁止鴉片貿易。

然而林則徐林大人並沒有得見此幕,他泉下有知,不知道該是高興還是更覺悲涼。但是如果林則徐看到了今天的中國,那應該是可以瞑目的。


炒米視角

我們看歷史書的時候,對林則徐的第一印象是大義凜然,義正言辭,民族英雄的這樣一個人物,認為林則徐是虎門銷煙的功臣,代表了當時清政府對禁菸的態度。

結果,人們找到了林則徐虎門銷煙後提倡種植鴉片的言論,所以詆譭之詞,鋪天蓋地而來,好好的民族英雄,竟然就成了民族敗類。

其實,禁菸並不是林則徐提出的,種植鴉片也不是林則徐提出的。

道光帝上臺後,鴉片屢禁不止,已經成為腐蝕清政府的毒瘤,關於鴉片的問題,已經關係到清政府的統治基礎,長期走私鴉片導致的結果是,國人呈現一種病怏怏的狀態,而白銀又大量外流。

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大一部分官員認為,關於禁菸就和治理河水一樣,有時候堵還不如疏,因此,他們認為國內應該種植鴉片,第一,能夠抵抗外來鴉片的傾銷;第二,能夠防止白銀外流(在當時,白銀外流被看作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第三,可以降低吸食者的負擔。

當然,他們是不敢放在明面上說的,而且廣州官員,其實挺歡迎鴉片走私的,當時清政府關稅也就在2%左右,結果這幫貪官硬給加到20%的水平,這大概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貿易壁壘(貪官形成的貿易壁壘,所以,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迫切的要關稅協定,定的稅率還是5%,其實是讓廣州這幫貪官給弄怕了)。

所以,主張禁菸的人也都主張禁食鴉片,而不是禁銷鴉片。林則徐則主張,既要禁食鴉片,也要禁銷鴉片,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道光皇帝便派林則徐到廣州主持鴉片。

林則徐到廣州之後也是雷厲風行,秉公執法,在虎門進行銷煙,道光皇帝為了嘉獎林則徐,還讓他到兩江去任總督,林則徐表示,鴉片一日不禁,一日不離開廣州。結果英國藉機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大敗,英國人提的要求清政府都答應了。

其實,這個時候林則徐已經意識到西方的實力已經超過中國了,而且,鴉片戰爭後,鴉片運往中國,還逐漸有合法之勢,走私的鴉片量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環境下,林則徐也逐漸傾向於提倡種植鴉片,但是,林則徐的這種說法是私下裡面和朋友說的,並不是公開提倡,這種行為就好比我們告訴青少年,看小片是不好的行為,可是私下裡有時候也會自己看一看。

林則徐給朋友的信中這樣說的:“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暢通,如人一身血脈灌注貫注,何礙之有?”

所以,林則徐一直以來都是兩個林則徐,一個是我們看到的,義正言辭的,虎門銷煙時的林則徐,而私下裡的林則徐則是提倡種植鴉片的人。

當然,林則徐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已經是率先開眼看世界的人了,當時的清政府估計也沒有幾個比林則徐還了解西方的了!


史論縱橫

林則徐確實提倡過,不過不是為了種鴉片而種鴉片,而是要和英國打經濟貿易戰,不得已而為之。英國通過向中國輸入鴉片,從中國賺取了大量的利潤,保守估計在3億~6億兩白銀,而中國對英國的貿易卻舉步維艱,拿手的茶葉、蠶絲也被英國學了去,在印度、歐洲種植茶葉搶佔了國際市場,英國立頓紅茶至今佔據國際大部分茶葉市場份額。清朝白花花的白銀通過一杆杆大煙槍流向了英國。當時清朝吸食鴉片的人非常之多,難以杜絕。清政府的經濟造成了空前的威脅。

林則徐晚年確實提倡過,但是他沒來得及實施就去世了!後來張之洞實施了,清朝形成了一個奇特局面,一面種鴉片,一面禁鴉片(有限性抽鴉片)。

同時代的名臣張之洞發現,許多地方不種植水稻種罌粟,張之洞極力支持禁菸,鴉片造成人的身體素質下降有目共睹,並且這個成癮的東西掌握在英國手裡,等於被別人紮了根一直抽血的管子。可是當張之洞去湖北上任後,卻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張之洞支持種植鴉片。為何?張之洞發現,種罌粟不但能賺來大量的白銀,還能抵擋英國的經濟入侵,並且老煙槍們並不能完全戒掉鴉片,禁菸造成了鴉片價格更高,英國賺錢的利潤更高。讓老煙槍傾家蕩產被英國人賺不如自己賺!

於是,在李鴻章、張之洞的支持下,在湖北大規模種鴉片,稻田變成了鴉片,很快,清朝不但實現了自給自足,質優價廉的鴉片打敗了英國鴉片,開始出口英國創匯。英國等最後受不了清朝如此猛烈的鴉片輸出,倫敦大街小巷都有清朝鴉片,倫敦居民也在吞雲吐霧中,銀子又流出了英國。

於是,首先英國受不了,在英國的倡議下,英國和清政府在上海簽訂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禁毒協議!鴉片被列為違禁品,吸食鴉片違法!


嘟嘟讀讀

林則徐禁菸,首先站在一個經濟學的角度考慮的問題。

那就是,英國從印度向中國走私大煙土,打破了中國一向的金融平衡。在此之前,中國一向是對英國出口大於進口,這樣一來,白銀從國外流入國內,而白銀是當時社會上民眾交易的硬通貨,當白銀流入過多於人口、市場對白銀的需求時,白銀購買力也會下降,但是清朝末年中國人口增長也較快,這樣剛好滿足市場需求。

而自從開始了鴉片走私之後,英國逐漸扭轉了同中國的貿易關係,中國的出口總額小於了進口總額。這下子,中國向英國輸出白銀,而中國國內新增的白銀產量難以平衡白銀的市場需求,逐漸導致白銀的短缺,購買力上升,物價隨之也變得高了很多。再任由英國人繼續走私下去,中國國內將會陷入無銀可用的地步。



林則徐禁菸,另一個考慮的問題就是,民眾普遍吸菸,很多的軍官士兵也都已經開始吸大煙了,若干年後,將會無可戰之兵。

從這一點來看,林則徐深刻認識到了鴉片對於中國人的毒害,還在於對國民身體素質的破壞。如果不果斷控制大煙的發展,那麼將會讓整個國家的勞動力喪失掉。那將會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這個國家到時候連能打仗的人都沒有了,還怎麼保衛國家呢?



雖然這個說法有點危言聳聽,但是從當時大家對吸大煙的直觀觀察來說卻也一點都沒錯。

後來林則徐又開始提倡種植大煙,無非兩點,第一,防止白銀外流。第二,增加稅收。

白銀的外流是很可怕的,當時白銀因為大量外流,銀價飛漲,已經造成了一些經濟和社會問題。清朝年入稅收大概兩千多萬兩白銀,後來更是增加了很多戰爭賠款,這讓清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林則徐等當時的一些士大夫乾脆提出在國內放開種植大煙,主要是當時經過鴉片戰爭,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開放口岸,允許了英國向中國進口大煙,而更多的民眾也對其產生了依賴,可以說一天也離不開了。

既然如此,不如規範一下其在國內的種植,然後邪王可以減少對英國大煙的進口,同時還能給政府增加稅收,何樂而不為?

於是中國的罌粟種植,從兩廣和雲南開始,向著國內迅速鋪開。一時之間,賞罌粟花竟然也能成為一道風景。罌粟種植面積在一些省份超過了種植糧食的土地面積,煙土產量更是節節升高,到了最後,中國已經不需要進口煙土了,甚至如雲南、四川因為氣候條件,產的煙土不差於印度,還能出口一下。

更加上煙土種植屬於經濟作物,清政府雖然收的稅低於進口煙土的稅,但是總體來說稅收高於糧食等種植作物。如此順勢而為,幫助國家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林則徐這樣的古代士大夫,雖然看似只是一輩子在讀四書五經,其變通能力絲毫不差,其對經濟的理解更是深入,還有一個很深刻的管理理念:如果不能禁止,不如索性規範。


阿慶還是阿慶

1842年8月29日,在長江的英國軍艦上清政府簽訂了近代以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條約之中最為我們詬病的是割讓香港島,賠償軍費和開放通商口岸這三者。而最最讓一般民眾氣憤的莫過於割地賠款了,普天之下,莫非中土,就我們漢民族在千年居住的歷史來說,割地賠款是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因為這是屈辱啊,這是侵犯了我們的領土主權完整,可是人們在抨擊割地賠款的這樣那樣的屈辱時忽略了其中比割地更加嚴重的開放通商口岸

白銀在外流

開放通商口岸意味著清朝與英國商人在多個商業交換點,在政府不過於干預的情況下雙方交易經濟產品。一方是農產品,一方是物美價廉的工業品,因為英國商品在進口關稅“直百抽五”的條約規定中,清朝官員再也不能隨意抽取百分之二三十的關稅,而與之對應的是內陸區域政府對於商人的抑制政策。這樣一來,英國商品與本國商品比較而言,就價格上面也存在巨大的優勢,很容易設想在與英國平等交易中的清朝商業所受到的打擊。就如同浙江縣誌記載那樣“今洋紗遍市,而土紗銷塞。”條約簽訂的後果就是,就當是中國與英國的公平貿易往來,中國只會出現白銀外流的情況,而且數量巨大,這是必定的。

林大人在行動

而所謂的“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真的看出來了中國白銀外流的真正原因?我覺得不是,林則徐無論我們今人多麼推崇他,他依舊沒有突破當時官僚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的角度。就神光寺事件中體現的林則徐顯得很真實的一個帝國官僚的嘴臉。當時南京條約已經簽訂,而閒居在福州的林則徐瞭解到英國要在福州地界租界房子,而我們的林大人號召福州知府將英國人趕出福州,而這件行為是違背南京條約的規定的,這種行為是一種國家信譽的缺失!都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然而林大人沒有正確認識到真正的國際慣例,在處事方面依然是一種官員方式,就種植鴉片的事情上也是這麼原理的。林大人看到了當時中國白銀外流的現狀,而他將外流的現象歸結於國人對於鴉片的依賴,出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王朝制度下面的官員處理方式,種植鴉片合情合理!因此在江西官員詢問林大人是否有法子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也能讓更少的白銀外流,於是在林則徐超高人氣的影響下面,大清國實現了鴉片“自給自足”

以官員的名義

從一個極端的清朝官員的角度去思考,虎門銷煙,是林則徐在做兩廣總督之時為完成道光的旨意進一步給自身政績添彩的事情,而種植鴉片,同樣可以在當地幹出戰績迎合皇帝。出於片面的經濟交易中,白銀流到英國的白銀流入帝國官員手中!

到底是流入英國好還是官員手中好呢?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歷史中的眼淚

其實林則徐對於鴉片的態度是一貫的,並不存在根本性的轉變。

1838年林則徐向道光皇帝上的《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原片》折中說:

……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這句話,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上早就重點強調的“禁菸理由”,也是林則徐作為“嚴禁派”得到道光皇帝最終支持的關鍵。

事實上,作為大清朝的產權擁有者,嘉慶和道光兩代皇帝本人就是最大的“嚴禁派”,但是他們對於“嚴禁”能否真正禁絕鴉片缺少實質的信心,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統御的官僚組織有著深刻的瞭解,清楚地知道並不是一道上諭就能禁絕煙毒。

所以在整個朝廷的嚴禁與弛禁的辯論維持了很長時間,直到黃爵滋於1838年上《嚴塞漏卮以培國本疏》痛陳鴉片之弊和他的禁菸妙招,道光皇帝迅速將此折下發各地將軍、督撫,令“各抒己見,妥議章程,迅速具奏”。

這時候,其實道光皇帝已經準備攤牌了,只是要觀察一下具體執行自己意志的督撫的態度。

從《籌辦夷務始末》一書中可見,復奏黃爵滋建議的共有29份奏摺,出自東三省將軍及關內各省總督、巡撫之手,29份奏摺全部贊同對販煙、售煙加強緝拿和處罰力度,但只有湖廣總督林則徐、兩江總督陶澍、署四川總督蘇廷玉、湖南巡撫陳寶琛、安徽巡撫色卜星額、河南巡撫桂良、江蘇巡撫陳鑾、東河總督慄毓美等8人贊同黃爵滋提出的“吸菸者死”。

在19份主張嚴禁海口的奏摺裡,又有8份奏摺直接將矛頭指向廣東,認為禁菸必須正本清源,卡斷鴉片的來源,隨後,道光皇帝終於拍板派遣林則徐到廣東禁菸

——請注意,以上的封疆大吏的討論集中點, 都在“進口鴉片”和“販運鴉片”、“銷售鴉片”上,而不在於“禁種”。

之所以如此,我們可以看下1833年林則徐在《會奏查議銀昂錢賤除弊便民事宜》折中的表述:

以臣所聞內地之所謂葵漿等種者,不甚行銷,而必以來自外洋方為適口。故自鴉片盛行之後,外洋並不必以洋錢易紋銀,而直以此物為奇貨,其為屬於國計民生,尤堪髮指!

……且以兩害相較,使內地有人私種,其所賣之銀仍在內地,究與出洋者有間

再對照一下1847年,也就是一般人說的林則徐晚年“支持”國產鴉片的說法:

至於變通之說,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黃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

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為紹興之美醞、湖南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尊意曲折詳盡,洵為仁人君子之用心,第恐此種食煙之人未必迴心向內耳!”(語見《復署江南撫州府文海》,楊國楨:《林則徐傳》第433頁)

其實很明顯,1833年和1847年的林則徐著眼點都不在於“禁毒”,而在於白銀外流,對於土產鴉片,不僅他認為“還好”,就連堅持“嚴禁”,甚至對吸食者殺頭的黃爵滋也在奏摺裡寫道:

“或又曰開種罌粟之禁,聽內地熬煙,庶可抵當外夷所入,積之漸久,不致紋銀出洋。殊不知內地所熬之煙,食之不能過癮。不過興販之人,用以挽和洋菸,希圖重利。”

黃爵滋認為中國國產的鴉片“食之不能過癮”,這一點,和“弛禁派”的旗手許乃濟的觀點可謂相互印證:

今若寬內地民人栽種罌粟之禁,則煙性平淡,既無大害,且內地之種日多,夷人之利日減,迨至無利可牟,外洋之來者自不禁而絕

也就是說,在缺少近現代醫學知識的情況下,許乃濟、黃爵滋和林則徐都認為中國國產鴉片“勁兒小”,“平淡”,“無大害”,最有害的是“洋菸”……


劉三解

說實話看到這問題,讓人大吃一驚,林則徐曾經的禁菸英雄林大人,竟然晚年“提倡種植鴉片”,真的難以讓人相信,開始懷疑這個問題是不是本身就存在誤解或者不實,由於缺乏獲得第一手歷史資料的有效途徑,因此只能通過網絡搜索,但是帶來了更大的問題與疑問。

我們都知道網上信息繁雜,真假難辨,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查了一下,關於林則徐晚年提倡種植鴉片的說法,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林則徐在被貶新疆後,他的一個學生在地方為官,寫信問林則徐發展經濟的方法,林則徐提出種植鴉片,抵制洋菸,防止白銀外流,帶動當地的GDP,這種觀點的說法是林則徐內心是反對鴉片的,但是當時的歷史現狀,種植鴉片,是當時抵制洋菸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無奈之時的變通方法;

網上另一種觀點出自楊國楨的《林則徐傳》第433頁上面記載:“弛禁鴉片卻是當時的主要呼聲。一向以禁菸著稱的林則徐,此時也贊同允許內地種植、生產鴉片。他所反對的只是吸食洋菸而不喜歡土煙。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林則徐表示“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民嗜洋菸而不嗜土煙。”看了網上這一段話,我差一點噴血了,不知道是網上信息錯誤,還是怎麼了,竟然寫1874年林則徐竟然,還活著,他穿越了,實際上林則徐在1850年就病逝了。姑且是時間寫錯了,根據這個史料,大概可知:當時種植鴉片呼聲很大,林則徐反對只是洋菸,不反對土煙,也只是贊同種植鴉片,也沒有說是提倡種植鴉片。

網上信息真假難辨,很多人就是聽風就是雨,甚至意淫和編撰歷史,誤導讀者,令人很是無語。說實話,除了專業人士之外,我們很難接觸到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導致很多信息良莠不齊,甚至存在誤導讀者的現象,謊言成為主流觀點,令人毛骨悚然。尊重歷史,保持嚴謹的態度,不誇大和抹黑歷史人物,客觀、實事求是,是我們的責任,拿不準的儘量不要多說,讀者要抱著探究的態度去研究和辨別,同時亟待相關機構提供一個有效獲得客觀或者正規歷史資料的途徑!各位,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呢?


密探零零發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林則徐,一個禁毒的民族英雄一生的踐行。

林則徐關於鴉片對中國的毒害認識的十分清楚,他曾經在奏摺中寫道:當鴉片未盛行之時,吸食者不過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這就是林則徐,我認為不能憑著一些隻言片語就去搞什麼為歷史翻案的事情。林則徐晚年看不到中國禁絕鴉片的希望,在深深的無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想著能否先解決國家的經濟問題而已。

歷史上的很多次,在反抗無果的情況下,中國人總是無奈的說:事情就是這樣,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與其無望的徒勞反抗,不如變通一下,這就是窮則變,變則通。當大家沒路走的時候,而又去面對,就只能退回去重新找路。去開路的人很少,這樣的人全部都是開創時代的人,林則徐顯然不是開創大道的人,他只是一名睜眼看世界去學習的先行者。所以只能去嘗試著變通。

於是,大勢所趨的形式下,同治皇帝同意了李鴻章的奏請,開放了毒品種植業,果然立竿見影,幾年的時間產量就超過了外國,白銀外流的情況得到了遏制,但是副作用更大,產品實現國產,那就意味著價格大跌,這鴉片便宜了很多,於是抽大煙的人範圍更大,人數更多了。

所以這是個飲鴆止渴的辦法,從清末一直到民國吸食鴉片都未禁絕,國家烏煙瘴氣,煙館遍地,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基本禁絕,但是到了今天又死灰復燃。在中國兩萬名的緝毒警察每年的傷亡都在兩百多人。可以看出來禁毒的是一項多麼艱鉅長久的事情,吸毒的公眾人物層出不窮。

所以歷史的事實就是:林則徐在清廷內部有反對的聲音,國內有洋行和外國鴉片商人沆瀣一氣,外國人為了賣鴉片,國家竟然出動的軍艦保護販毒的情況下,仍然勇往直前的去查禁鴉片,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不是清末一般士大夫所能做出的舉動,雖然他最後也許是被整個時代裹挾著寫了封支持國內種植鴉片的信件。但是對於林則徐我們中國人依然會去敬佩他,視為國家的脊樑。







烽火冰河

歷史總是令人錯愕,很多歷史書只把名人最優秀的一面展現出來,剩下的方面,如果不去仔細研究,根本不知道原來跟想象中的差距那麼遠。

就比如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朱熹,居然抵制不住自己的慾望,跟兒媳婦通姦;

或者是那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小學生,小時候鑿壁偷光的匡衡,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貪汙腐敗的大官。

再比如那個被一個蘋果🍎砸到,無比信奉科學的牛頓,晚年竟然公然支持神學;

而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林則徐,因為虎門銷煙、抵制鴉片,被尊為民族英雄,在晚年居然提倡種植鴉片。

可能說出來大家無法接受,其實林則徐硝煙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挽救國人的身體素質,而是因為清政府的財政壓力。

在虎門銷煙之前,鴉片在國內已經很流行,流行到什麼程度了呢?據清朝李圭的《鴉片事略》記載:

其初不過紈絝子弟習為浮靡,尚知斂戢,嗣後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買菸具,為市日中。

比之今天的香菸,也不遑多讓,甚至比香菸更深,各行各業,三教九流,全都在吸食鴉片。

因為這個問題,使得國內的白銀外流嚴重,長此以往,造成通貨膨脹,金融危機,清政府的財政枯竭。

當時朝廷為了防止白銀外流,研究是應該在國內種植鴉片,以供全國人吸食,還是應該全面禁止鴉片,杜絕再吸食。

很欣慰的是,儘管是因為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林則徐仍然選擇了禁止鴉片,一方面可以解決財政問題,一方面也確實可以拯救人民的身體,在這一點上,林則徐還是可以稱得上英雄的。

本以為大清朝泱泱大國,禁個煙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想來那個不知道從哪個旮旯裡冒出來的洋鬼子,也不敢說個啥。

可是他沒想到的是,被他看成是“旮旯小國”的英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強國,殖民地遍佈世界,號稱“日不落帝國”。

以當時英國的實力,很輕易就敲開了清政府的國門,兩次鴉片戰爭後,不僅逼著清政府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還使得鴉片貿易更加猖狂,因為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鴉片入境基本上連關稅都沒有,清政府要收多少關稅,還需要跟英國商量。

據記載,嘉慶二十五年至道光十九年這39年間,平均每年入境中國的鴉片為16362箱;

而鴉片戰爭後,道光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九年這7年間,平均每年入境中國的鴉片為33000箱;

道光三十年到咸豐四年這5年間,平均每年入境中國的鴉片為50400箱;

咸豐五年至咸豐九年這4年間,平均每年入境中國的鴉片為64200箱。

短短數年間,入境鴉片就增長了5倍!僅在鴉片戰爭後的10年中,白銀外流量就達到了1.5億兩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只能撿起方面沒實施的辦法,在中國種植土煙,以“土”抗“洋”。

就連當初禁菸英雄林則徐,面對這種情況,也只能說:

“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阿芙蓉,指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說到底,還是因為落後就要捱打啊!


戲曲說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林則徐為什麼要禁菸。

林則徐本人的解釋是: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幾無可以充餉之銀。


林則徐認為,英國對華的鴉片走私會引起白銀大量外流,最終會使得朝廷國庫空虛,沒錢去擴充軍備。

也就是說,林則徐並不會考慮人民吸食毒品後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他只是擔心白銀外流所造成的財政危機。

但在鴉片戰爭後,東南沿海門戶洞開,這時候再想禁絕鴉片那肯定不可能了,各地方政府為拉動經濟,也紛紛通過種植鴉片來抵制進口鴉片對市場的搶佔。1847年,林則徐任陝西巡撫期間,結合新的經濟形勢,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


他說: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暢通,如人一身血脈灌注貫注,何礙之有?

可見,林則徐已經轉變了之前的嚴禁觀點,逐漸接受了弛禁的主張,這也是基於自由貿易不斷髮展的需要。他唯一擔心的是,自家種植的鴉片質量比不上洋菸,然後在市場競爭中被打翻在地。

但林則徐的擔心顯然多餘了。自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鴉片進口被明確合法化,這刺激了民間的鴉片種植。到1882年前後,中國的本土鴉片不僅完全自給自足,竟然還能大量出口創匯。

就這樣,40多年前因鴉片而外流的白銀,如今又奇蹟般地流了回來,真是事事難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