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的皇帝真的能隨意任免官員嗎?

執著4406303

漢家王朝皇權是沒那麼膨脹的

今天的人對於古代皇帝,總認為是權力無邊無際的。皇帝動動嘴,大臣跑斷腿,君讓臣死,臣不得不得不死。

但實際上,在漢族封建王朝中君主的權力是沒有那麼瘋狂的。當然也不排除幾個了例外,像是秦皇漢武這種雄主,天生自帶唯我獨尊的個性,殺伐獨斷,但也不會有大家想像的那麼任性。

想殺誰就殺誰,那不成暴君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能隨意殺人,即便是無人能制止他,古代的史官也會獨立地記錄下來。嬴政怎麼著都得顧及下自己身後的名聲)

古代臣子的政治理念都是以天下為己任,以直言敢諫為榮,用今天的話來講叫做“政治正確”。

並且古代對於皇帝和政府都設有監察機構,專門對二者的言行和施政方針進行監督。早在秦代就開始設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和皇帝言行。

到唐代升級為御史臺,有了獨立的司法權力,宋代御史臺更是可以直接彈劾丞相,而到了明代,御史臺改稱都察院,明代都察院御史更是敢罵天罵地罵皇帝。

而且在明代不只是都察院御史敢罵皇帝,恨不得是個人都敢罵天子,以示自己為國直言的忠貞氣節。

明萬曆時期的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在萬曆十七年寫的一本《酒色財氣四箴疏》,專門抨擊萬曆皇帝怠政,不幹活,懶,好色,嗜酒,貪財,總之把萬曆說的是一無是處。

萬曆皇帝雖然為此大為光火,但最後也只是將雒於仁削官為民,也沒拿他怎麼著。

畢竟萬曆皇帝面對捱罵,早就習慣了。

在明代罵罵皇帝都是小兒科,而在一些關乎立場的問題上,臣子更是絕不會和皇帝妥協的。

還是以萬曆為例,萬曆生前最喜歡鄭貴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想立其為太子。但是按照漢家的規矩和明代的法律,儲君需立長子。不過萬曆不喜歡自己的長子朱常洛,所以一直遲遲不立太子。

而大臣們都是支持皇長子朱常洛的,於是大臣們和皇帝爆發了明代著名的“掙國本”事件。

這件事僵持了十多年,歷經幾代首輔大臣,最後終以萬曆的妥協,大臣的勝利而完結。

可見,在漢族王朝中,皇帝是不能為所欲為的。

(天天捱罵的萬曆)

之所以現代人對於皇權的認知出現偏差,其實主要受到滿清的影響。

因為滿清是有在關外的滿洲人建立的“征服王朝”,作為一個異族政權,有一些民族壓迫是肯定的。

如果以明朝作對比的話,起碼在明代言論是自由的,大臣可以公開指責皇帝。但在清代這是不可想像的。但凡你說錯一句話,犯了皇帝的忌諱,你全家的人頭就都沒了。

清朝皇權專制是中國歷史上的頂峰,清代臣子儼然成為滿洲皇帝的家奴,對於皇權的制約能力蕩然無存。

(乾隆皇帝:只允許你誇我)


千佛山車神

老話題了。

國家的管理分三個環節,皇帝管理百官管理百姓。只要一環隨心所欲,國家便隨心所欲的沒有了。只要一環有意見,國家便開始地動山搖。請尊重皇帝的智商,也尊重知識分子和老百姓的智商。

明朝朱元璋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錦衣衛,又是皇帝受害綜合症,終於光明正大弄掉了丞相胡惟庸。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權專制拉開序幕,皇權的地位至此不被撼動。

明朝是歷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分水嶺,明朝之前,有百官之首丞相,皇帝發個詔書,沒有丞相點頭蓋章,詔書上的命令便過不去。明朝以後,朱元璋千辛萬苦廢掉丞相,相權收歸皇權,皇帝成了獨裁者。之後的清朝,對獨裁的保護,相比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照此說來,明朝之前有丞相那會兒,皇帝受丞相制約,便不能隨意任免官員。明朝之後,明清兩朝皇帝站到了獨裁的位置上,就有隨意任免官員的權利嘍?

當然不是,其實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有任免官員的權利,只是不能加隨意二字。隨意就是看皇帝心情,看皇帝好惡。一個看心情的國家,誰敢呆?治國又不是過家家。

有錢可以任性,有權則不然。中國自古有個潛規則叫走後門,這便是隨意任免下屬的一種方式。此影響對社會風氣的敗壞,老四相信幾乎每個人都有耳聞吧。坊間傳言那些,花錢好辦事,我上頭有人等,單單發生一兩次,社會上便會形成一些非常惡劣的三觀。如果統治者看心情治國,寒窗苦讀有什麼用,努力工作有什麼用。假如,你上班的公司老闆是個不問青紅皂白、隨意任免下屬的人,你會繼續幹下去嗎?辭職是輕的,沒抽他不錯了。

歷史上有很多皇帝隨意任免官員的例子,賣官鬻爵、外戚、宦官,這幾種便是某些皇帝隨性治國的最大產物。好多封建王朝衰落也都是基於此。但,這都是與治國理論相悖的用人方式。科舉作為中國選才的制度實行千年,倘若皇帝可以隨心所欲,科舉完全沒有存在的理由。

最後回答一下小標題,皇權和律法誰大?

每代王朝更迭,都會有新制度新律法產生。秦朝的《秦律》、隋朝的《開皇律》、唐朝的《永徽律》,明朝的《大明律》,這些律法,主要作用是維護社會安定,吸取前朝經驗,維護統治者的正統地位。所以,兩者其實沒有可比性的。律法一旦制定,即便皇帝也得遵守。但律法的發起人是皇帝,所以按照這種關係看,皇權凌駕於律法之上。天子敬天地,諸侯敬社稷,(社稷可以理解為國土的意思)由此說,普天之下皇帝是最大的。


老四有顆後槽牙

從始皇帝開始,直至清末,皇帝名義上都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但也沒有實權就另說。從理論上來說,皇帝金口一開,言出法隨,任免官員殺殺人都是小意思。

可理論畢竟不是現實,在現實中,沒權的皇帝不用說了,有權的皇帝也分兩種,一是昏暴無能之君,二是除了前者的其他實權皇帝。

先說後者。

封建社會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存在著兩種對立統一的權力爭鋒,那就是皇權好相權,秦漢時期,相權極大,丞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皇權威脅極大。

這讓漢武帝感到擔憂,於是他通過創立中外朝制度等方法來削弱相權,他換丞相換的也非常勤,然而相權大的問題並不能在短時間甚至是一個朝代就解決。

相權是大臣的代表,它統帥群臣與皇權分庭抗禮。而皇帝任命丞相的原因就是因為皇帝一個人治理不了那麼大的國家,所以很多國家事務其實都是丞相開府和大臣們商議決定,皇帝一般不會也很難過問,其中,就包括了官員的任免。

官員任免都是由丞相事先擬定,然後交由皇帝,除了某些強勢霸道的皇帝(如漢武帝),一般推翻不了丞相的想法。所以皇帝沒法子隨便動,要動,就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

還有殺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雖然只是說說而已,但皇帝也不能想殺就殺,即便沒有法律制約,可還有史官的筆桿子呢,殺太多惹惱了群臣,保準史書上給你黑一把。

相權實在太大,所以一代代皇帝都致力於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魏晉南北朝時,士族大家與皇族坐天下,皇帝的位置很尷尬,說無權比傀儡好點,說有權卻處處受到掣肘。到了隋唐時期不一樣了,世家大族被打壓,皇帝實行三省六部制,增加相的人數來分割相權,但門下省依然對皇帝詔書有封駁權,可拒絕副署令之無效。

宋代進一步分割相權,但宋朝祖制不殺言臣,兩宋也就宋高宗殺了一個,其餘都是貶,搞得文官都以罵皇帝為榮。

到明朝,丞相一職被廢除,勞模朱元璋大權獨攬,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官員任命也要插手,但他也定下不殺言官的祖訓,所以明朝言官罵皇帝比宋朝還狠,以被廷杖為榮

此後的明朝皇帝沒有朱元璋的精力,權力又分了出去,不是內閣就是宦官,反而比丞相還可怕。

接下來清朝登場,歷史教材提到皇權加強,總要說一舉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標誌著皇權達到巔峰,這個巔峰持續了很多年。在皇權的絕對壓制下,臣子不是人,是奴,奴才的官那不是想給就給、想奪就奪,人也是想殺就殺。

雖然清朝皇權強大,但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皇帝也不是見人就殺的,因為濫殺必然引起人心浮動,嚴重的國家都不安穩。

這也是之前的皇帝們接受那些制約原因,畢竟相權再強,皇帝是有辦法繞過去的,如唐朝,皇帝使用手詔即可不交付門下省審核而直接傳遞尚書省執行。

同理,對於那些殘暴之君,他們顯然不相信濫殺會有什麼問題,對這些制度什麼的一點都不尊重,最後也沒幾個落得好下場。


平沙趣說歷史


封建社會的皇帝,也不是能隨意任免官員、隨意殺人的,個別朝代暴君、昏君除外!

別說任免官員、殺人的公事,就是皇帝的家的私事,立廢皇后、太子,還得朝廷討論同意,搞老婆、娶媳婦的婚姻自主權都沒有!

民間傳說的皇帝“金口玉牙,說啥是啥”,是大打折扣的!

一.先說任免官員,舉個例子,因為《水滸傳》而令大家熟知的高俅。

高俅,原為中國文學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蘇東坡的“小史”,類似現今私人秘書的家童,聰明機警,略有文識,詩詞歌賦皆通,善蹴鞠,既今日足球的前身,會使槍棒,是一個多才多藝,用今天的話說,“文藝青年”!

蘇東坡外放地方官時,將其推薦給皇親駙馬爺、小王都太尉王詵,因而結識端王——後來的徽宗皇帝,深得賞識。

徽宗即位後,有意提拔,奈其無科舉正途,這是宋朝提拔任用官員的首要條件,皇帝也奈若何;都說皇帝“金口玉牙,說啥是啥”,看吧,任命一個官員也是不行的,也是有制度規定約束的!

於是,宋徽宗發揮其善槍棒的特長,派其到北宋名將五元帥之一劉錡父親劉仲武的軍中,以期獲取軍功予以提攜,這是無科舉正途的旁門佐道,“曲線救國”,後位至掌控禁軍太尉高官。

小說《水滸傳》中,將高俅列為奸臣,大筆墨渲染,但也沒有什麼實質劣跡。 其實,高俅不在“宋末六賊”之列,只是其善於奉迎徽宗,取得信任,非科舉正途而升遷,使人不悅。估計,《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作為屢試不弟的書生,憤憤不平,而將其描寫成奸臣,也有點洩私憤吧!

據史載,高俅為官還是比較謹慎的,不似蔡京專橫跋扈,僅在任太尉時,軍事訓練搞些非實戰的花架子,取寵徽宗而已!

而且,高俅為人,知恩圖報,位居高官,手握重權後,對老主人蘇東坡、劉仲武家多有關照幫助,提拔重用劉錡,成為名震天下抗金五元帥之一!



二.再說殺人,自秦漢制定法律,犯罪致死刑,從最基層的縣政府往上各級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是有執法部門依法律審理,最後報皇帝裁決;決非任皇帝胡來,殺伐無度的!


比如,宋高宗趙構,下了殺岳飛之心,也是要秦檜、万俟咼等審理出個“謀反”罪名斬殺的!

當然,歷史上的暴君、昏君,置法度於不顧,濫殺無辜也是有的,但是,少數而已!


z山海

在我們固有的認識當中,皇權是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它讓所有人羨慕,也讓所有人恐懼,更讓所有人追求,然而現實中,皇權真的無所不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實際上,你們仔細想想便能明白。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個交換的世界,所有的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後果,從來就沒有什麼至高無上的東西存在,就如同沒有永動機一樣,所以先賢們總結了一句最聰明的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覺得這句話應該再加上一句:包括皇帝在內!


皇帝是被賦予了高於社會其他所有人的權力,但是這個權力卻受到各種制約,也就是說,權力也是有遊戲規則的,可不是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那麼對於官員的任免上,皇帝到底有多大的權限呢?

我們拋去那些歷史上無權的,昏聵的和一切限制民事行為人的皇帝,單說這有權的,他就有好幾類官員是無法任免的!

一、皇帝接觸不到的!我們國家的政治規模從商周起就很大了,到了秦漢,更是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就說百里之縣,也早有數百上千個,先別說縣裡面那些官,鄉里面那些三老,遊徼什麼的,就單說這些縣令,想記住名字都不容易,你如何任免?有些人說縣令都是皇帝親自考封的,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大多都是形式,任誰也不可能有這精力去記住他們!既然你都接觸不到這些官員,你怎麼隨意任免?這些任免的權力運作,你必須交給制度,你只能在制度上抓一些關鍵點的權來控制這些你根本無法控制的權,才能最終控制人事任免,但這種控制也是大致上的,沒有精準度。



二、皇帝能接觸到的!皇帝一般能接觸到的官員基本都是中央政府的。這裡面分為三類人。第一類人,就是能把持軍權或政府高級權力的大臣。這類人必須都是皇帝信任的人,多數都是外戚擔任,因為畢竟是家天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些關鍵權力你不可能交給外人,對不?所以這些官員無非是這個親戚不當,那個親戚當,皇帝能選擇的範圍很有限。


這第二類人是人才之臣。我們常說的什麼肱骨之臣。國家有很多事,只有他們能去完成,或者一些關鍵的技術人才,只有他們能夠勝任,或者一些偏遠地方的守將,只有他們能夠鎮撫!你像這類人,你缺了他們就是給自己找麻煩,這就是為什麼各朝要在制度上加強監察的原因,你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你只能制約,如果隨意任免,倒黴的是皇帝自己。

第三類人就是京裡的普通辦事人員。這些人處理日常並不緊要但也有人處理的事情,雖然換了誰都行,但是這批人對皇帝來說太過不疼不癢,他只要沒惹到皇帝,皇帝也一般沒心情換他們玩,畢竟,一般朝務,給誰幹不是幹啊!





綜上,皇帝並不能隨心所欲的任免官員,社會如同物理規律一般,也有自己運行的規則,皇帝只能按照此規則辦事,超出規則做事,必然要受到懲罰,我想聰明的皇帝是不會隨意任性的,而那些任性的皇帝基本都是再給自己掘墓罷了。



史書上冬眠的蛇

皇權,並不是坐上那個位子,就可以真正掌控的。權力,都是爭取過來的,當皇帝在所有人共認的權力規則中爭取到大批人支持,他才擁有真正的皇權。

每個王朝開國皇帝,靠著強大的軍政或是用人能力一步步成功,隊伍不斷壯大,其中雖然存在一個個小集團,但是他們的利益完全繫於皇帝一身,因此,開國皇帝可以隨意更改規則、制定規則,改革也相對容易。

對於繼任皇帝,有一句話最好概括他們的權力爭取,這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其中的權力爭取,最好的例子是漢朝的文帝和武帝,文帝手腕高超老練,步步為營,在以藩王入主未央宮的路上,幾乎沒有差錯,如春風潤物細無聲般,牢牢的掌控了漢庭大權。武帝,卻有一番波折。

漢武帝少年繼位,卻是年輕氣盛,剛上臺就想駁斥大漢幾十年的國策。本來他剛上臺,支持他的勢力就只有外戚王田二族等少數利益集團,漢朝最大的列侯集團和軍方將領還處於觀望狀態,畢竟他們都不瞭解這位新皇帝的能力,就沒有為他的能力折服向他效忠。那麼漢武帝剛上臺的改革,就被黃老政治集團扼殺了,他也差點被廢。經歷了他就成長了,在後面執政期間,他以打匈奴為契機,提拔一大批將領,安插忠於自己的人在軍中,牢牢的掌控漢朝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同時在漢匈對戰的數次勝利中提升了威望,任免官員也無人敢反對。在心腹佔領重要職位後實行國內改革,推恩令、鹽鐵專營、五銖錢等都成功實行。

因此,皇帝能不能隨意任免官員,就看捆綁在他身邊的利益集團有多大能量了。這樣也就不能不提某些少數民族政權了。

少數民族政權最大特色就是先族群后階級。當一個族群知道自己面對另一個龐大族群,又想再壓榨龐大族群時,這個族群就必須牢牢的跟在領袖後面,而領袖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也會有意區分兩個民族,甚至以不公平對待培養兩者之間的仇視,使得他的本族不得不緊跟他,在必要時刻為他提供青壯和糧食。

本身就有一個人口達幾十萬甚至數百萬的族群支持,這樣的皇帝幾乎坐上皇位就擁有了巨大權力,在隨意安排心腹於朝廷重位,一言堂就成了。甚至最後達到了皇道合一(政教合一)的地步,把天下大義名分都佔據了。所以清朝幾乎沒有什麼出名的諫臣,誰敢說自己對皇帝錯啊?其他惡劣如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罄竹難書。


神晤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有關這個問題,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在宋朝以前,基本做不到;明朝的時候,比較困難;清朝的時候,簡單多了。

為什麼宋朝以前做不到呢?因為宋朝以前,官員的任免是由宰相說了算的。人是宰相用的,不是你皇帝用的,皇帝是沒法子隨便動的。尤其是可以開府、擁有自己幕府的官員,那些官吏更像是家臣,皇帝就更沒法子動了。至於說殺人,更不用提了,都是要有律法依據的,你不按照律法來,負責刑獄的官員是有權拒絕的。

但到了明代,隨著皇權的加強,皇帝對官員的任免干涉力度就加大了,因為沒有了“大管家”宰相,皇帝的意志可以貫徹到每一個細節之中了。但是對於殺人,皇帝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但凡是死刑都必須要經由三法司共同商定,只要有一個單位拒絕簽字就殺不了。

至於清代,那就沒譜了,這個王朝是如此的奇葩,以至於在自由和民權遍地開花的時候,在中國居然做家奴都是一種幸福。在這個背景下,無論是人事任免還是人頭落地,那都只能是皇帝的一句話的事情了。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正是如此。

說到底,這些都只是皇權的不斷加強所帶來的產物而已。



青言論史

從行政體制上來看除了清朝,其他時期的皇帝是沒有那麼大權力的。而即便是在清朝,也是僅限罷免官員,沒法隨意殺人,如果要殺人也得先羅織一大批罪名。無罪殺人依然是辦不到。所以,我們經常在古裝劇裡看到,某某誣告,然後被皇帝冤殺,這才是常規流程。

在清朝以前,由於實施的是幕府兵制度,這相當於很多地方諸侯。一旦隨意殺人會引起地方軍閥的不滿,或造成兵變。比如,唐玄宗就殺了安祿山的兒子,使得安祿山反叛到底。

其次,朝廷內部派系重重,他們相互制約反而是好事。皇帝並不能想殺誰就殺誰,一旦破壞了這個平衡性,就會導致另一黨派的人權力膨脹。比如,崇禎殺魏忠賢,結果導致東林黨膨脹不可收拾。

在清朝,由於施行了職業兵制度,收回了大臣的治兵之權,這使得地方軍閥沒有制約皇帝的能力。這是皇帝權力膨脹的原因。


優己

過去,皇帝是言出法隨,口含天憲。所以,理論上皇帝可殺任何人,任免官員。

某些時代,其他力量對皇權有所牽制,比如東晉,那是世家政權,皇帝基本無權。

唐代講究三省六部制約,門下省對皇帝詔書有封駁權,拒絕副署令之無效。

宋代講究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殺上書言事者(兩宋只宋高宗殺陳東一人)。甚至宋徽宗的女人李師師被官員嫖了,宋徽宗也只能找個藉口貶官而已。

就算皇權已經極為加強的明代,文臣風骨依舊,爭先恐後上書指責皇帝過失,以被廷杖為榮。

但是,這些制約只有在皇帝願意遵守的情況下才有效。

比如皇帝使用手詔方式,可不交付門下省審核而直接傳遞尚書省執行。

清代,皇權達到極致,臺鑒御史都是找大臣的麻煩,誰敢質疑皇帝命令?更不要說六科給事中敢封駁皇帝詔書了。


張勇達州

【家天下】

江海山川穀,普天莫王土;

草民將相侯,萬眾皆臣屬;

天下歸一家,殺伐憑喜怒;

跟莊似跟狼,伴君如伴虎;

順君意者依,逆帝思者屠;

兔死烹獵狗,鳥盡藏弓弩;

將軍定太平,太平將軍戮;

腥風漫監牢,血雨染刀斧;

朝堂多冤魂,鄉野堆枯骨;

晴天起風雲,旦夕有禍福;

臣民常自危,威權太恐怖;

水能載舟行,亦可傾船覆;

帝王輪流坐,循環又如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