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格力股價與美的差距越拉越大?

子木奶奶1

股價本身不代表什麼。重要是看看中國這兩家家電巨頭的市值、營收、利潤等幾方面的核心數據。

根據最新數據(2018年5月11日收盤數據),美的集團總市值3538億元,格力電器總市值2857億元。美的市值比格力高681億元,相當於美的多出格力24%左右。

再來看兩家公司2017年財報。

2017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2407億元,同比增長51%,淨利潤156億元,同比增長16%。淨利潤率達到5.8%。

2017年美的入主經營機器人智能自動化的庫卡集團後,美的集團的業務佈局已經包括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和智能供應鏈。其中消費電器貢獻了41%的營業收入,暖通空調的營收佔比也將近40%,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營收達270億元,佔比11.23%。

業績的增長讓美的集團得到不少外界的肯定。2017年末美的集團市值達3630億元,全年漲幅超過100%;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美的集團排名較2016年上升31名。

格力方面。2017年全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1483億元,同比增長37%;淨利潤224億元,同比增長45%。淨利潤率達到15%。

最為對比,中國還有一家家電巨頭——青島海爾。2017年海爾營收1582億元,淨利潤69億元。

從家電行業地位看,美的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家電企業,海爾其次,格力第三。但在核心的淨利潤方面,格力在董小姐的帶領下成為最賺錢的家電企業。2017年默默地賺了220多億元,相當於美的和海爾的總和。

如果給中國家電兩巨頭海爾、美的和格力各貼三個標籤,我的選擇是:海爾——管理、品牌、國際化;美的——研發,研發,研發;格力——營銷、營銷、營銷。在三家家電企業中,美的對科技的研發投入最大,也最為偏執。

2017年美的研發投入超過70億元,過去5年投入超過200億元。而格力的研發投入約為40億元,海爾更少只有30億元。從幾年前的實力相當,到現在的美的異軍突起。研發投入的效果終於顯現了。相比於美的花真金白銀在研發上,格力更願意把銀子花在營銷方面,電視、網絡、片面上格力的廣告隨處可見,董小姐甚至親自上陣推銷,“好空調,格力造”。


紅谷新視界

截至9月29日,格力股價為37.9元,公司總市值為2280億元。自公司股價在7月下旬突破40元關口後,股價有所下跌。

美的股價走勢在前期和格力一樣,也是7月末股價達到高位,然後回調。但是從9月15日開始,美的又迎來一波上漲。截至9月29日,公司股價為44.19元,總市值2881億元。

1.國際化之別

人們常常把企業分為一流企業和二流企業,在八個一流企業的標準中,其中之一就是有沒有國際化經營能力。而在國際化上,美的正在向一流企業邁進,格力還有所欠缺。

財報數據顯示:格力,2016年營業收入1083.03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31.86億元。主營業務中,內銷佔71.04%。外銷15%。

美的,2016年營業收入1590.44億元,其中國內市場佔比56.51%,海外市場43.49%。

當然現在美的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德國庫卡和日本東芝的並表,但是美的將庫卡和東芝的家電業務消化後,就將邁向國際化。

而格力在國際化上的舉措沒有美的大。其海外產品銷售也多為海外品牌代工為主,國際化對比美的走的慢。

2.產品之別

美的依靠多種產品支撐,不少產品的佔有率都已經是國內數一數二。

而格力走空調單品路線(佔營業收入的七成以上),但是在美的與海爾的夾擊之下,格力的空調市場能不能保住留有懸念。

根據財報,2012年,格力創始人朱江洪退休的同一年,美的空調市場份額為19.7%,2016年增長到了23.9%。

3.產品技術和創新。

美的口號是 “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四大核心工作是“聚焦產業、做好產品、確保規模、改善盈利”,以產品為主。

而格力以前的口號是“好空調,格力造”也是以產品為主,但是後來換成了“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側面表明了公司戰略的轉變,由技術驅動轉為營銷驅動。

部分投資者認為,現在格力的業績全靠以前的研發技術作為支撐,一旦技術耗盡,格力在空調市場能否擋得住美的,還得另說。


麵包財經

2017年即將過去,本年度最亮眼的當屬白馬股行情,該群體龍頭貴州茅臺在極為優異的基本面支撐下突破700元大關,並創出A股歷史天價,該股已經成白馬以及整體A股絕對標杆,有種封神的感覺。

除了貴州茅臺所在的釀酒板塊,整個消費類白馬股均出現集體大漲,家電板塊也同樣如此,兩隻龍頭美的集團(000333)和格力電器(000651)齊頭並進,是家電板塊絕對的領頭羊。

不過雖然這兩隻股屬於家電兩隻絕對龍頭,但其中也有明顯的差距,以2017年12月29日收盤兩大數據為例:

1、股價差異:美的55.43元,格力43.70元;

2、總市值差異:美的3614億,格力2629億;

3、2017年度漲幅差異:美的全年上漲104%,格力全年上漲91%;

美的集團(000333)

格力電器(000651)

為什麼同樣的家電龍頭,股價卻差了十幾元,市值差了將近1000億?相信這是很多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對此天檀的觀點如下:

1、先舉個例子:一個演員如果只會演一種角色,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戲路太窄。83版《射鵰英雄傳》中飾演郭靖的黃日華因為一部戲登上了人生的最頂峰,但之後再有沒有塑造出超越郭靖的角色。同樣的例子還有《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扮演者歐陽奮強和陳曉旭。

上述例子已經說明了我們的觀點,那就是格力空調好到極致後,也被鎖死在這一種產品上,這其實也是最大的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格力並沒有做出其他更深入熱心的產品。沒錯,產品線太過單一是格力與美的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企業國內與國外市場:美的比格力更均衡。

3、外延式併購:美的比格力佈局更深

一個企業的成長需要內生性增長和外延式併購同步進行,在創業早期階段或規模不大時需要專業化,集中精力和資源做好一個產品,一個市場,或一個服務。

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以及企業所在的市場趨於飽和或競爭白熱化時,同時企業所在的行業在沒落的過程中,應該及時考慮多元化並儘快優化商業模式。

總的來說,格力與美的的差距只綜合因素作何用的結果,不過,企業的多元化必須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之上,企業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才可能去關注、分析、尋找合適的多元化領域。

同時,企業多元化要避免機會主義,因其往往導致巨大的機會成本,所以應儘量選擇自己能夠駕馭的多元化之路,如果不能駕馭,再好的多元化之路也是死路。


天檀

截止到12月11日,格力電器(000651)的股價為43.33元,在11月的下跌之後有了短暫的增長勢頭,而美的集團(000333)的股價為53.62元,與格力的增長情況類似,但美的在今年這段時間的增長幅度相較格力更快。

對於電器股來說,短期之內的股價其實並不能說明太多東西,但是股價與競爭對手的差距越來越大(三個月已經增大到5塊錢),市值差距增大卻反映了投資者對於兩家公司的不同期待。

從業務上來講,格力專攻空調(收入結構佔到94%以上),而美的的業務範圍卻涵蓋所有家電,空調收入僅佔到46%,不依賴空調的收入讓美的在收入的提升利潤增厚上更有空間,美的在電飯煲,電磁爐,電壓力鍋,電水壺的市場佔有率上都排名全國第一,洗衣機,空調,微波爐市場佔有率排名全國第二,在未來的發展上也更有潛力。而格力僅在空調的市場佔有率保有優勢,但是身家卻全壓在空調上,業務發展空間也相對較窄。目前格力也在積極開展其他業務,如手機,但是手機的生產營銷方式又與家用電器不同,想要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有一定的難度。

從渠道上來講,新零售對於家電這種較為注重購物體驗的產品的購買流程重塑較慢,但是美的已經在開始佈局了,根據企業年報,美的在線上的銷售收入已經佔到總收入的14.5%,而格力僅佔4%。

格力很注重品牌的營銷,所以也把領導者董明珠作為一個ip在進行宣傳,近來在各種媒體上也看到格力在員工福利上的各種通稿,但是最影響市值和投資者印象的,仍然是營收和未來的業務發展前景,也不僅僅的領導者這一個ip。


鉛筆道

一看業務增長,二看管理層的穩定性。

營收方面,美的差不多是格力的兩倍,並且格力近幾年還出現過營收下滑的狀況,美的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管理層方面,美的近幾年管理層更迭較為穩定,而格力的人事變動充滿著不確定性,其以後的管理層將是哪種風格,更是不得而知。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市場更加青睞穩定的美的。美的企業的整體管理機制,在全國可能都能排進前五。儘管瞭解內部情況的人不多,但是低調的美的毫無疑問是本土企業的卓越代表。其運行效率與架構設計無一不是行業典範。不得不說,格力具有管理層風險,美的沒有。

但是,這種差距是否能體現兩家公司真正的企業價值,恐怕還值得商榷。壽險從市場份額來說,雖然營收不如美的,但是格力的利潤幾乎等於美的,並且格力空調的市場份額也在上升。對於單一產品,根本無需擔憂格力的市場。格力空調的市場巨大,還遠未達到天花板。格力僅僅依靠一個空調產品,就能做到千億的規模,並且多年以來一直保持極高的盈利水平,不得不說,格力是國內家電行業的典範。

所以,儘管市值暴跌了400億,但是在產品上,格力不會出現問題。受影響的只是他的利潤。就現金流來看,格力表現依然優越。並且這可能成為格力去庫存的催化劑,如果轉型成功,從此就可以輕裝上陣。


大貓財經

對白馬股研究不多,簡單說兩句。首先股價並不能說明問題,截止到現在美的總市值2892.30億,格力總市值2284.77億,但是市淨率基本是差不多的,可以理解成這兩支股票“差不多貴”。至於高出的那部分市盈和市值上的差距,個人覺得主要是市場還是覺得美的集團的公司治理比較好,格力的董大姐面臨明年連任加上一張嘴到處亂說以及和銀隆的關聯交易。

再說美的:

2017年3月,美的最新戰略表述為:“致力於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系統的科技集團。在美的未來戰略圖景中,雙智戰略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新產業佈局成為核心詞,科技創新則是驅動力。”

市場很認可美的的戰略以及以方洪波為首的管理團隊,尤其是對於庫卡的收購,給美的的投資者帶來了很強的想象空間,一旦庫卡的協同效應發揮作用,將會使公司業績產生很大的增長。

具體層面來看個人分析美的有以下幾個可能的增長點

1、 庫卡機器人的協同,庫卡業務提升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從六分之一到百分之五十。

2、 東芝家電的止虧。

3、 7月份新成立的清潔事業部,2020年目標直指100億營收。

4、 隨著中國家電進入新一輪的穩定增長期,空調和小家電隨著消費升級,開始向高端走,取得一定的品牌溢價。

5、 安得物流獨立上市。

6、 研發投入取得重要突破,應用於市場獲得技術創新的收益。

再說格力:

格力也是一家很優秀的企業,但是格力的核心問題是,只有董明珠一人。美的已經完成權利的更迭,而董明珠除了要應對競爭對手,還要……

核心業務,美的是白電全品類,格力是空調專精。除此之外,從核心的戰略佈局到宏觀規劃,我覺得兩家公司真的差別不大。


阿爾法工場

格力業務單一,美的經營多元化

美的在面對房地產週期更具抗壓力

家電行業一直受困於房地產週期的魔咒,其業績隨著房地產週期變動。這幾年房地產的火爆讓家電企業受益匪淺,但是房地產不可能永遠堅挺,投資者還要考慮家電行業的後路。美的的產品多樣化,佈局合理,東邊不亮西邊亮,不至於把雞蛋全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格力轉型方向不明朗,美的智能家居戰略可期

格力一直想扭轉業務單一的局面,無論是小家電,手機上的佈局,還是試圖造電動汽車的轉向,都乏善可陳,手握鉅額現金卻在轉型上的無力感和無助感讓投資者觀望情緒加劇。反觀格力,在收購庫卡後有助於在人工智能往智能家居上產品的開發,市場前景廣闊,打破了傳統家電企業的天花板,因此格力還是沒能擺脫傳統制造業的估值。

格力錯失海外佈局良機

美的在2016年前後收購日本東芝和德國庫卡,這兩家公司都是經營出現問題的情況下,美的敢於炒底收到帳下的。根據最新美的的財務報表,這兩家公司的業績超市場預期,庫卡和東芝分別貢獻267億和151億營收。這使得美的在家電行業不僅如虎添翼,更有利於接軌2025智造戰略。假如格力能收購這兩家公司,那形勢就發生轉變,多元化佈局也不會如此坎坷。


灞波兒奔WOO

大家好我是投資觀,是一研究股票投資十多年的老股民。格力是96年上市的,美的是13年上市的,從目前的股價上看,美的有後來者居上的意思,兩個公司的市值也拉開了距離目前格力的市值2800億是而美的的市值已經接近3500億。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公司的市值並不是決定公司強大與否的唯一指標。就像阿里,騰訊的市場都是上萬億的公司,但是在世界五百強的公司中排名卻很靠後,中國銀行的市值沒有他們大,世界五百強排名拉他們幾百名。所以股價的高低並不是衡量公司好壞的標準。廢話說完,看下為什麼格力美的的股價差距越來越大吧!

如圖所示格力和美的的財務概況,從年盈利上看格力和美的的年利潤差別不大,都超過了百億。但是從營業總收入上看,差距就大了。格力近五年的營收都在1000億左右而美的17年的應收高達2400億是格力的一倍還要多,營收的快速增長也反應了一個公司收入渠道的增加,盈利能力的增強。美的的營收已經利潤的大幅增加,難免會被廣大投資者看好,股價上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利潤營收雙雙超越格力,股價超越格力就很自然了。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知道,畢竟格力比美的早上市了17年,格力的除權分紅次數都不是美的現在能比的。如果把美的和格力的k線向後復權看,格力的現在的股價高達7000元而美的的只有210元左右。不管誰的股價高,這兩家公司都是我們中國少有的高品質公司,是國人的驕傲。希望這兩家公司都越來越好,就像格力的宣傳語那樣,讓世界愛上中國製造,像美的宣傳語那樣,原來生活可以更美的。


投資觀

格力老用戶2017年10月20日在遼寧省鞍山市立山區格力專賣店舉辦格力老客戶答謝會,一到會場就開始抽獎,然後來了個李經理,說是格力的經理,全是講空氣汙染水汙染的話題。忽悠讓我們參與購買,淨水器說是在新品發佈會要5千多元,為了答謝老客戶只賣3480元,還說名額只有20個忽悠讓我們當什麼榮譽大使參與購買。回家在格力官網也查不到,送的空氣淨化器也不是格力的,打客服電話說話含糊,知道上當。我們去是衝著格力的品牌,對他們的這種營銷行為太失望,對格力品牌失望,要求退貨退款。格力答謝會上賣的這款淨水機型號是wte-pg8-4023,明明是一款已經下架過時的產品,銷售人員卻說是還沒有上市,要2個月後才上市,只值一千多的淨水機卻說兩個月後上市要5千多,因為答謝老用戶只要3480元,在格力官網及商城這款商品下架不再銷售,格力電器公司卻拿來忽悠欺騙我們。 格力公司難道不管管這種行為嘛,看網上也不是一家兩家被騙,真是太可惡了,真是失望投遞


士心影記

對於美的,看得出管理層的穩定性以及業務的穩定增長,美的營收差不多是格力的兩倍,而且美的營收在逐年增長,格力前幾年出現過營收下滑的狀況。格力的人管理層更換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未來管理層的風格也就無法得知。由於這兩方面原因,市場更加看好確定性大的美的。接下來再談談這種差距是否值得懷疑。雖然格力營收不如美的,但是格力的利潤與美的幾乎相當,格力的空調市場份額是增加的,今年尤其明顯,市場對於格力產品單一的擔憂是多餘的,未來空調市場空間依然巨大,並沒有到天花板,隨著平均收入的增加,空調越來越變成一種必需品,以格力的市場地位,未來的成長空間並不輸過美的,因為美的的收購,也不見得能帶來很好的盈利,收購存在水土不服問題,公司文化不相容問題,跨行經營的障礙,想象是美好的,實際上做起來難度極好。對於投資者來說,格力的不確定性大於美的的不確定性,畢竟美的的收入擺在眼前,所以市場寧可忽略美的多元化存在的風險,放大格力存在的管理層更換風險。畢竟國企可以被一個人很快弄垮。美的就不存在被一個人弄垮的風險。撇開格力管理層更換風險,格力的確定性遠遠高於美的。這種取捨也是困難的。市場選擇了看好美的也是有道理的。如果不考慮格力管理層更換風險,格力有理由超越美的,因此買格力反而有明顯的獲利空間。格力的產品江湖地位牢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