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個環狀的,為什麼能做成玉璽呢?

亞布力晨曦

為什麼會有這個疑問?

一是“璧“的古今詞義和用詞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致誤導很多人慣性思維直接聯想到了博物館裡的那些璧!“璧“在當時泛指品質上乘之美玉,並非特指圓餅狀的璧;二是未意識到犯了常識性錯誤。一兩公分厚的玉璧怎刻成璽?明知不可為、偏又不信,紛紛去翻史籍以求出引,只能說精神可嘉。



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當初在山中找到的實際是璞玉,也就是未經加工的玉的原料、外面還有石質層包覆!因此當他拿著這璞玉去獻給楚厲王、楚武王時,才會被認成石頭而砍去雙腳!直到楚文王繼位找到他重新鑑定後才發現果然是世所罕見的寶玉!由此可以斷定,和氏璧玉質絕佳、規格至少尺餘(陝西出土同等規格的戰國玉璧)!



事情的經過只能說明卞和實足玉痴、不諳世故,未經雕琢的璞玉拿去讓外行的君王看,就像今天玉石市場的“賭石“,沒因大不敬罪殺頭就不錯了。這也說明楚文王鑑定時,一定是琢開了外面的“包漿“看到了裡面的玉質才信了卞和。



後來秦始皇命李斯將和氏璧雕刻成瓦璽,並不是李斯是雕塑系畢業、而是李斯是戰國末大書法家,一手篆書冠絕天下!印璽製成,李斯一揮而就:“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關於傳國玉璽,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鐫刻而成。這枚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的“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篆字,是秦以後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秦以後,歷代想謀取帝王之位的人你爭我奪,致使這枚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一千多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那麼,這枚傳國玉璽究竟有多大?到底是用什麼材質做的?已經成了歷史之謎!

假設古籍中 “卞和獻玉”、“完璧歸趙”、“李斯制璽”等有關和氏璧與傳國玉璽的記載是真實的,那麼和氏璧有沒有可能製成玉璽?又會製成生麼樣的玉璽?

早在戰國時期,對玉璧就有了明確定義,不是所有的玉器都能叫做“璧”,而是“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肉指的是邊,好指的則是孔,邊為孔徑的兩倍便是璧,玉璧通常不會很厚,大概如下圖的樣子。

目前來看,關於和氏璧外觀正面介紹的資料並不多見。但根據描述,和氏璧大概和下面這些圖裡的玉差不太多。可見,和氏璧並非龐然大物,也不太厚實。那麼,要將和氏璧製作成傳國玉璽,難度很高,因為玉璧較薄,再就是玉璧中間穿孔。

從上述情況來看,我個人認為,將和氏璧這樣的常規形狀的玉璧改造成玉璽的可能性不大。那麼,題主問題的前提是“環狀的和氏璧能做成玉璽”,這樣,我認為只有兩種可能:一是用和氏璧做成的玉璽小而薄,沒有影視劇和人們想象的那麼大;二是“玉璽”或“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的原玉做成,環狀帶孔的和氏璧是一種形式的成品。


行攝驛站

這個問題非常好,宋代學者李心傳就對和氏璧能否磨製成玉璽提出過疑問。

傳國璽乃用和氏璧磨製的說法,最早出自北魏崔浩語:“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見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宋代學者李心傳考慮到玉璧和玉璽的形制,對這個說法表示懷疑。他認為按照玉璧的一般形制,和氏璧的大小無法改造成玉璽。我們這個題目中提出的問題恰好和李心傳提出的問題相同。

史書記載,秦始皇刻了一枚表示秦得到了天命的玉璽,這枚玉璽在秦滅亡後被劉邦得到,從漢代開始這枚玉璽就被視作國家政權的象徵,歷代王朝將其寶藏,這就是傳國璽。但是傳國璽最遲在五代後唐時就失蹤了,也有說在東漢董卓之亂時就失蹤了。傳國璽到底是什麼樣子,只能根據文獻記載進行推測。

首先我們來推測下和氏璧的尺寸。史書記載,和氏璧的原料是一塊外表像石頭的玉料,楚文王時經過玉工的打磨雕琢製成了和氏璧。所謂的“璧”,是正中有孔的平圓形玉器。根據出土玉璧實物測量,戰國時期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異,一般佩帶的系璧尺寸較小,直徑在10釐米以內,殮葬用璧和作為禮器的璧稍大,直徑在15一25釐米之間;玉璧厚度在一般在1釐米左右。直徑超過25釐米的玉璧比較少見的。(宿晨:《中國曆代玉璧形制舉例》)春秋時代製成的和氏璧,形制可能與戰國時期玉壁差異不太大,推測直徑10-25釐米,厚度不超過1釐米。

上圖為戰國晚期玉璧,外徑21.7、內徑8、厚0.8釐米。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2號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我們再來推測下傳國璽的大小。傳國璽為方形,上面還雕刻有盤龍鈕,具體尺寸史書記載不盡相同。《三國志》《北齊書》《宋史》等記載方四寸,璽紐為盤龍。(三國至於南北朝,1寸約為2.45釐米,宋代1寸為3.12釐米)《唐六典》記載:方六寸,髙四寸六分,厚一寸七分。( 唐代1寸為3-3.6釐米,1分為0.3-0.36釐米。)如果是方六寸,那麼傳國璽的邊長為18-21釐米,厚5-6釐米,玉璽鈕高14-17釐米;如果方四寸,邊長約10-13釐米,按比例縮小厚度就大概為3-4釐米,高7-8釐米。

玉璧中間有孔,邊與孔的比例為二比一。即使按方四寸計算,傳國璽的一邊大概為10釐米,需要玉璧直徑在30釐米以上,厚度7釐米以上。這麼大的玉璧是很罕見的。所以把和氏璧改制成傳國璽還真是不大可能。

上圖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年間江蘇進獻的仿製傳國璽,高6.1釐米,印面6.7X6.8釐米,頂方3.6釐米。

傳國璽可能是用陝西藍田玉製造的。傳國璽是用藍田玉製成的,這個說法最早見於東漢末衛宏所著《漢舊儀》;而和氏璧說最早見於北魏崔浩。拋開形制問題,僅從傳國璽的流傳歷程來看,衛宏的說法也更為可靠些。古時就有不少學者認為,東漢董卓之亂時傳國璽就失蹤了,史書記載孫堅發現的所謂傳國璽應該不是真的。南北朝時期曾出現了多個真假難辨的傳國璽,大都是仿製的。東漢的衛宏肯定是見過真傳國璽的,崔浩見到的可能是仿製品。而且藍田離秦都城咸陽較近,在漢代就以產美玉而著稱。《漢書·地理志》稱藍田這個地名的由來是因為產玉。《竹書紀年》說:“惠王命秦子向為藍田君。”這說明說至少戰國時期藍田這一地名就存在,所以戰國時秦人就應該知道這個地區產玉。秦始皇下令從首都附近採玉製作皇帝璽,可能性非常大。


饕餮的盛宴

真正的和氏璧和玉璽都已經失傳,難以查證,但是從其有限的文字記錄裡猜測其一二而已。但是我不得不糾正你的觀點,你可能認為玉璽就像電視劇裡的那種要大盒裝的才威風,其實並非如此,古人的印璽都是比較小巧的,遠的不說,就拿近幾年出土的漢廢帝劉賀印璽來說,就那麼一點而已。



和氏璧最早見於《韓非子》記載: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又有完璧歸趙的故事,所以和氏璧才聲名遠播!加上傳說和氏璧被秦始皇製成了玉璽,所以就更加彌足珍貴了!



戰國劉向《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這裡說的和璞就是指和氏璧這樣寶貴的璞玉。而秦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西晉·傅鹹在《玉賦》中說:"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 五代時前蜀道士杜光庭

《錄異記》卷七"異石"中記:"歲星之精,墜於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楚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琢為受命之璽,李斯小篆其文,歷世傳之"。這就是秦始皇將和氏璧製成玉璽的來歷,相傳這塊玉璽傳至隋朝而失,但是值得考究的。



那麼,究竟和氏璧能不能製成玉璽呢?

據有人以現有出土文物作比較,推測和氏璧厚度有10釐米左右。接著我們再看古代印璽的規格。《史記·秦始皇本紀》:"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璽。"這就是玉璽的出處,根據《通典》所載:"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所好也。……秦以印稱璽,以玉,不通臣下……齊,……並依秦漢之制。皇太子諸王金璽,皆龜鈕。公侯五等金章……光祿大夫、卿……四品五品將軍,皆銀章。尚書令、僕射……諸州刺史,皆銅印。"可見,"璽"是帝后以及諸侯王所用,臣下則根據實際地位稱"章"、稱"印"。也就是說印璽這種東西是給皇帝專用的,臣下是不能用的。又據推測秦始皇時的玉璽大約也就11釐米左右,如果是這樣的話,和氏璧是可以被製成玉璽的,至於雕刻金龍啥的,難不倒古代的工匠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說到這裡,因為和氏璧和玉璽都不見了,很難有一個比較準確的結論。但據出土的漢南越王文帝行璽的規格來看,長3.1釐米,寬3釐米,高1.8釐米,這樣的規格想必和秦漢時期相差不大的,但也只是旁證而已。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玉璽,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一直都是王權正統的象徵。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裡,玉璽是皇帝印章的專用名詞,代表的是最高統治者的旨意,是封建社會最具權威的印鑑。成為檢驗一個“帝王”是否正統的唯一標準。

“傳國玉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最初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清乾隆皇帝在描述“傳國玉璽”時曾說,為了一枚印章,曾使得血流成河,十分貼切地總結了“傳國玉璽”的命運,從古至今,在它的身上衍生出了無數的故事,或悲、或喜、或血腥殘忍,見證的是一段段驚心往事。

由於歷代統治者極力宣揚獲得傳國璽是“天命所歸”、“祥瑞之兆”。歷代帝王皆以傳國玉璽為符應,將其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清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後來,開修黃河獲得一塊玉璽進獻乾隆皇帝,乾隆考證為贗品。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據史書記載,“傳國玉璽”直到明朝,因不滿削藩政策的燕王朱棣起兵成功,建文帝朱允炆兵敗後下落不明。據傳,建文帝帶著朱元璋秘密傳給他的匣子,裡面藏著此“傳國玉璽”和逃生錦囊從密道中逃出京城之後,見前往北 方的道路已被燕王的軍隊圍阻,化妝一路輾轉到武昌羅漢寺,羅漢寺的住持達玄和尚看過建文帝的度牒後,趕緊將建文帝引入寺中躲藏,在寺中一段時間後,建文帝等人見此處易於被燕王的爪牙發現,在達玄和尚指引之下一路南下,幾經周折才到了泉州開元寺。

據泉州開元寺志記載,建文帝到了泉州開元寺隱匿在寺中,當時的開元寺住持念海和尚正是羅漢寺住持達玄和尚的弟子。住持念海和尚派人尋找出逃海外的機會,終於有一天他們坐上了一艘阿拉伯商人的貨船,隨行來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達臘島,開始在此隱居。

當地的華人至今還保留著每年農曆五月十六建文帝登基那天舉行拜皇爺的隆重節日,所以,後來的朱棣才讓鄭和下西洋,實則是帶有尋回“傳國玉璽”隱藏之任務。

那麼失蹤的“傳國玉璽”是怎樣被發現的?

現持有者荷蘭籍華人李漢斯教授原是一名考古學家,愛好收藏。在一次東南亞考察中,偶然在印度尼西亞的一座寺廟中發現了此物,當時玉璽被擺在祭壇上,用一塊紅布蓋著,李教授當時就斷定這是一個關於歷史的重大發現,花了不少重金才把它帶回荷蘭。

回到荷蘭後,李漢斯教授廢寢忘食的研究,查資料對史實,這幾年來用最先進的高科技手段及字型模比,得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失蹤幾百年的“傳國玉璽”在他手裡。



“傳國玉璽”取材於和氏壁,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

  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發現它的卞和也因為和氏璧而聞名古今。卞和不僅因為遭到楚厲王、楚武王的誤解而失去了雙腳,更因為楚文王聽從了他的解釋而剖開了璞石最終發現了這塊寶玉,並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寶玉而獲得了生命的價值。隨著秦昭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取這塊寶玉的故事流傳開來,和氏璧的身價扶搖直上。最終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傳國玉璽,成為檢驗一個“帝王”是否正統的唯一標準。



玉璽在燈光直射下變成大紅色。每年隨季節天氣和溫度條件下會更黑色和黃白色之變化



“傳國玉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身為中國自由貿易商協會聯盟文化藝術委員會榮譽主席李漢斯教授說:雖旅居歐洲,作為個人的收藏,最大的願望是在有生之年,把這塊“傳國玉璽”送回到祖國,送回到紫金閣。

(CCTV城市中國 張秋報道)


44120773

看到的解釋不夠有說服力。和氏璧是從塊大的璞玉雕出的,基於玉質寶貴,它肯定不是薄片狀的常見玉璧,而是可能有較大的厚度。近年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類型,很有條件做成玉璽。

下面的戰國遊絲毛雕獸面紋玉佩,雕工簡潔生動傳神,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皮殼之下有沁色,沁色之上有高亮玻璃光,說明入土前經過長時間把玩。是現代工藝做不到的。

在這個玉佩的背面,因質地較厚,被雕上了一個玉璧。玉璧為珍珠地,地子整齊排列,泛玻璃光。

表面開窗,開窗處露出的玉質顯示為青玉。


水清木華64719228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參考一條考古界的新聞:陝西鳳翔一座秦朝墓出土的兩件大型玉璧,大的直徑在29.7cm ,小的直徑也有19cm,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和氏璧做為價值連城的,讓各國國王眼紅的寶物尺寸大小不會低於29cm 。而根據史書記載,玉璽“大小方圓四寸”,換算成今天大約是直徑為9.2cm,這樣看來和氏璧並不小,從他上面摳出來一個長寬高不到10cm的玉璽應該有可能,遺憾的是,傳國玉璽在元末明初下落不明,我們也沒有機會看到他的真面目了。


千里馬尋伯樂

首先,我真的不懂這個,我的想法只能是一種無端猜測,沒有任何史料和實物可以提供證明。――和氏璧,無疑是圓盤狀中有大孔的玉製品。但是從石中剛剛解出來的時候,必定不是扁扁的一片,而是接近於橢圓形。匠人取玉石中最為精華的部位,製成了古今馳名的“和氏之璧”。但是其他的部分,雖然質地沒有達到極品和絕品,仍然是“和氏璧”的一部分,它們的價值和珍稀程度仍然不是普通玉石能夠比肩的。這些餘料應該就是秦始皇“傳國玉璽”的用料。楚文王解石得玉,整塊玉的命名就叫“和氏璧”,切走一片,剩下的還是叫“和氏璧”,比如麵包被切走了一片,剩下的還是麵包。“和氏璧”也並不是單指那一片稱名為“和氏之璧”的玉璧。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看個樂子,敬請留情。


平南候_裴希

其實很簡單,古代玉石下料和現代玉石下料,雖然有差別,但大致差不多。和氏璧是一塊整料,出了一個圓型碧,出了一顆心料玉璽。圓形碧是玉璽獸頭外的草帽環。

玉璽象徵君權,草帽環圓形碧在正宮王后冊封時授予正宮,是一塊原石雕刻而成。分別代表王與後。

手鐲芯做印章。同一塊大玉料。很簡單的事情。

只是,大塊的無暇美玉更難得。

玉璽為雄,圓璧為雌。只是民間亂傳,無知秀才讀不懂很正常。

玉壁是玉工為皇家設計的婚配冊禮。由皇帝和皇后分掌兩部分。

汴河獻的是原石。所以會有兩塊都稱為和氏璧,一塊圓璧,一塊玉璽。

藺相如故事,是趙國雕成了這個禮器,鬼谷門人從楚國暗地送給趙國的,趙國趙王太嫩,就收下了,結果就為秦國攻趙形成了藉口。藺相如被迫帶了禮盒出使,

後世,袁紹與孫堅也是吸取了秦趙經驗教訓,把玉璽送給了袁紹。

玉璽象徵皇權,圓璧象徵土地和財稅,所謂價值連城,不僅是圓璧本身值錢,更是相當於兵家虎符,是財政稅收的徽記。

懂了唄?


AUTUYG

先看看對璧這個字的解釋、

基本解釋

1. 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禮時用作禮器,亦可作飾物。

2. 美玉的通稱 :~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日(像璧玉一樣圓而亮的太陽)。~月。

明顯,璧有兩個意思。和氏璧的璧字不是玉璧的璧,是美玉的意思。和氏璧可以解釋為和氏美玉。一塊美玉做成玉璽,沒有問題。

最後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拍電視電影的人咋就不能多一點點歷史文化知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