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總是“背上長了一個瘡”然後就死了?

心兒

天空一聲炸響,有書君閃亮登場!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集智慧與帥氣於一身,淵博知識、學富五車的有書君。


生活在現今社會,我們最重視的問題有以下幾點:學習、工作、情感、健康。其中健康是重中之重,如果健康出了問題,其他什麼都不用想了。



人生在世最大的願望就是:多賺錢、少生病。現如今隨著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科技進步,人類很多嚴重疾病都可以治癒。但是在古代,就是現在最普遍的小疾病也可能要人命。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疾病就是很不起眼的一種皮膚病,叫做——背疽。疽是一種毒瘡,即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


病雖不起眼,但是在古代也是很恐怖的存在。它好似一頭黑色巨獸張開血盆大口在肆意吞噬著古人們的生命。有很多知名人士,如:范增,劉焉,劉表,曹休,孟浩然,李克用,宗澤,徐達,楊一清,楊光先等就是死於背疽。



有書君曾經背部就長了好大一個疽,後來我把它擠破之後排出其中的膿水,擦上一些消毒藥水,漸漸地它就癟下去風乾掉了。


但是有書君算是很幸運的,因為這種瘡或者瘤之類的病症是不能私自處理的,如果一個不小心就會感染,從而激發起其他病毒細菌侵入身體形成更嚴重的疾病。


古代的人們和我們一樣也會因為一些作息或者飲食習慣形成皮膚病。在臉、手、背、臂處長出這種毒瘡。手、臉、臂都是明處,容易處理,而且妥善保護也不容易破掉。


但是背部一般容易清潔不到,有時候再趕上免疫力低下的時候,金葡菌就會侵入皮下組織,形成背疽。


古時候富貴人家倒是可以穿著綾羅綢緞面料的衣物來防止背疽發生,因為這類面料質地柔軟細膩,對皮膚的保護作用很好。但是老百姓和大眾人家多以麻料衣物為主,因為背部緊貼衣物,不易清潔,生成背疽之後趕上夏天炎熱出汗,被麻料的衣服貼在身上摩擦,很容易破損化膿。





那麼背疽有什麼忌諱呢?有書君還真是特意關注了一下前面幾位名人的病發和死亡原因,總結出以下兩點:


首先是忌諱:患了背疽之後忌食“腥、鮮、辛辣刺激發物”。前面說的幾個人裡徐達就死於此。


民間流傳徐達功高震主,朱元璋懼之。徐達患有背疽,忌吃河鵝,朱元璋偏賜蒸鵝全宴予徐(中國民間傳說鵝為“發物”),明朝規定賜宴必須即時食、全食。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流著眼淚把鵝肉吃完,不久毒發而亡。



後來有書君深入瞭解了一下,發現此故事並不真實。因為鵝肉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質和脂肪,並不含有導致背疽惡化的毒素,反而能增強患者的營養,因此根本不“忌口”。


那徐達到底是死於什麼食物呢?有書君覺得當年朱元璋賜的很可能是鮮魚湯而並非鵝肉。


其次就是情緒和心態。從以上幾位歷史人物之死來看,他們在情緒上都有憂憤之甚,氣鬱成疾的情況,情緒波動較大,造成情志內傷而離世。


所以,有書君想在最後提醒大家:“對平時易引起的普通小疾病也要有足夠的重視,一次感冒發燒、頭痛腦熱或者小小的皮膚病症都可能要了你的命!”



有書共讀

古文記載的背上生“瘡”,根據現代醫學的解釋,比較大的可能性是:癰或者褥瘡。

癰是什麼呢?我們或許會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上火了”,臉上就會長痘,痘痘到最後一般會自行消退或者變成一個白頭的小膿包,一擠就破掉流出白色至淡黃色的膿液。這種小個、侵犯單個毛囊的皮膚膿腫稱之為癤,如果多個癤互相融合,就成了癰。

從這個截面圖上不難看出,癤是比較輕的感染,癰則嚴重的多。一般而言,癰的多見於年老體虛、抵抗力嚴重下降、糖尿病患者,

所以發生癰本身就意味著患者的健康狀況已經嚴重惡化。這類患者如果不加以積極救治,感染將難以控制,發展為敗血症和膿毒血癥,最終死於多器官臟器衰竭。

另一種可能是褥瘡。褥瘡也叫壓瘡,一般容易發生在背部、腰骶部、臀部、足跟等部位。正常人平躺狀態下會不時改變體位,不至於使一個受壓部位長時間受壓。假如患者長期臥床或者癱瘓,不能自主活動身體,導致平躺狀況下受壓部位血液供應長時間得不到改善,就會發生壞死。

所以古文記載的背上生瘡而後死亡,生瘡本身代表身體免疫力下降或者癱瘓、長期臥床;而生瘡則會進一步導致健康惡化,最終致使患者死亡。


菲利普醫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真正的專家來了。

瘡,其實就是細菌感染形成的膿腫。

在今天,膿腫僅需要幾分鐘外科小手術,在服用抗生素就可以輕鬆對付。

在抗生素誕生之前,中國人平均壽命也就是30多歲。

具體為:中國人歷代平均壽命為,夏商時期不超過18歲、周秦約為20歲、兩漢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35歲。

古人一旦因為細菌感染出現膿腫以後,基本就是三種情況。

第一,不管不顧,自愈

其中免疫力好的,細菌感染不嚴重的,有可能自愈,但很多會留下疤痕。

就比如水滸裡面的宋江的身體不錯,得了膿腫以後一度靠自己硬頂。結果生命垂危,這才被迫求醫。


第二,不管不顧,死亡

尤其是年級較大的老人或者婦孺,更容易送命。

比如項羽的軍師範增,就是因為膿腫嚴重加上年老體弱,最終病死。


第三,人工進行割破或者引流

但古代沒有消毒的概念,割破引流的工具也不會消毒,這樣往往會形成二次感染。

原本尚不致命的,這一下反而致命。

即便做了手術,因缺乏抗生素,其實不能減輕病情,往往患者還是會死亡。

有意思的是,漢文帝的同性戀情人鄧通,就是在皇帝生了大腿根部生了膿腫以後,鄧通竟然用嘴洗乾淨。這等於救了漢文帝的命,由此才得到寵幸。

其實,古人死亡原因很多,比如尋常的感冒就會死亡,跌破跌傷一些表皮就會破傷風私人,大部分古代軍人都死於感染,而不是死於刀劍直接致死。

至於膿腫,也是古人的一個死因。


當然,這也不見得百分百是膿腫,還包括一些其他的嚴重疾病表象,比如:嚴重的糖尿病、癌症等等。


薩沙

很多人都有身上長個痘痘,鼓個包的經歷,雖然又疼又難受,但過幾天都會生龍活虎,但是在古代,卻經常出現背上長了一個瘡,然後沒有然後的死掉了,這到底是一種什麼病,為什麼現代很少見了?

這種病被稱為背疽,在古代,死於這種病的人有很多,比較出名的比如范增、孟浩然、努爾哈赤等等。

據稱這種病嚴重時,病人會感受到整個背部被慢慢瘡掏空,是求生不能,只求速死的絕症。有多痛苦呢?古人甚至把患背疽而死當做一種毒誓。

其實,這種病現在也存在,叫做背部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一般是心情抑鬱,遭遇人生大起大落,或者背部清潔不到位,或者是免疫力低下,感染了金葡菌引起的。

就算放在現在,這也是種挺可怕的病,需要進行引流手術,也就是在患處放個小管管,一直排出膿水,再服用抗生素才能治癒,甚至有些糖尿病人因為免疫力低,需要終身服用抗生素,來抵禦再次復發。

所以說,之所以古人得一個死一個,主要是因為古代抗生素的缺乏,古代外科手術並不發達,很難達到無菌消毒,也不是誰像漢文帝一樣有鄧通吸瘡,所以在古代,得了這種病,一般就是想吃點啥,吃點啥的狀態了。

不過,也有人說,古人之所以總得這個病,而且還都是些名人,主要是因為丹藥吃的多了,抵抗力也變差了,什麼水銀、鉛塊、鐘乳石等等,現代人恨不得離得遠遠的東西,在古代很多都被用來強身健體。

如果真是這樣,為了長生不來,結果付出生命的代價,可真是得不償失啊。


找靚機二手機

經常瞭解歷史的朋友們可能都會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歷史中經常會有大臣因為背上長了瘡而丟掉生命,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中是數不勝數的。

在這個時候大家可能就會疑惑了,這個瘡究竟是什麼瘡?為什麼在古代人背上長了瘡就那麼容易丟掉性命呢?為什麼在現代就沒有聽說過人因為長瘡而丟掉生命呢?這裡面的原因大家可以往下看我講來。

其實在古代一般因為背上長瘡丟掉生命的人,很多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體力旺盛的年輕人或者中年人因為長瘡而丟掉生命的概率非常罕見,至於為什麼老年人會因為背上長瘡丟掉生命,而年輕人不會,說到這裡,我們得解釋一下古代背上的瘡到底是什麼。

背癰的病狀以及會帶來的影響

古代背上長的瘡在現代被我們稱為背癰,背癰一般在免疫力低下的老人身上非常常見,很多老人因為身上糖尿病的原因會導致身體的系統失去平衡,也因此被身體外的細菌找到有乘之機入侵身體,在細菌的感染下,人後背的皮膚就會隆起,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所說的背癰了。

這個背癰的面積覆蓋非常大,有時小半個背都會被一個癰爬滿,背癰的感覺是比較硬的,皮膚因為長久的隆起會出現一點的角質化,堅硬是在所難免的。


人長了癰之後背後會出現很多膿水,平時生活作息非常不方便,躺下來的時候會疼痛萬分,除了背後的疼痛之外,背癰是影響到整個身體的。

老人背後長癰之後會受到很多影響,比如會經常的頭暈、口渴、噁心、怕冷怕熱、還有吃東西會經常不受控制的嘔吐,嚴重的還會導致人神志不清、咳嗽不止。

如果是年輕人患上了這種病,平常多運動、多流汗,讓自己全身的血液經常保持活絡,這種癰在不久後就可以消除了,但是這種方法在很多行動不便的老人身上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才是導致古代老人長瘡死亡率高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種是敷冰塊、熱水的方法,這兩種方法也能暫時性的緩解背癰,但也僅僅只是緩解,在根本性上是沒有什麼改變的。

而且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古代冰塊是個很稀缺的東西,如果在夏天患上了背癰,雖然熱水也有著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大家想想在那個大熱的三伏天裡,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還要時不時的端著一盤熱水敷在背上,這種炎熱是很多老人忍受不了的,所以古代老人患上背癰的死亡率之高是我們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現代醫學以及古代醫學的差距

至於另一個原因是非常關鍵的,那就是古代醫療水平的嚴重不足,在這裡我們就得說到現代醫學的偉大之處了。

雖然中醫在很多慢性疾病上有著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多數疾病上中醫是遠遠比不上現代的醫學的。


就比如流感,現代我們的流感因為有著科學藥物、以及人為的隔離會導致死亡率非常小,往往幾十人、上百人的流感死亡對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新聞了,但是大家知道在古代流感的威力有多大嗎?

古代瘟疫流感所帶來的恐怖後果以及現代醫學的偉大

古代人們一般喜歡將流感稱之為瘟疫、鼠疫等,一般經過戰亂之後,細菌、病毒在人的屍體上滋長,因為戰亂人們無法處理這些屍體,所以最終導致病毒暴露在空氣中,開始擴散。


古代打仗後的人口銳減除了人為的殺戮之外,其他絕大多數都是流感導致的,東漢末年中國的人口還有著五六千萬人,因為打仗死亡了數百萬人,最後又在瘟疫流感的橫行下,最終奪走了數千萬人的性命,直到三國時期,整個中國只剩下了數百萬人不到。

還有被蒙古人展開大屠殺的歐洲,在蒙古人屠殺許多歐洲人之後,黑死病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籠罩了整個歐洲,奪走了歐洲1/3人口、數千萬條的性命。

在當時的歐洲,每三個人中都會有一個人被鼠疫奪去生命,在當時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人們甚至因為不知道原因所在,以為這是惡魔的報復,但實際上黑死病只是簡單的鼠疫而已,也是流感的一種。

現代醫學的出現使我們現代杜絕了這種因為疾病導致的人口大滅絕,在這個過程中抗生素的出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們現的老人如果患上了背癰,只要經過專業的處理,用點簡單的抗生素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但在古代那個沒有現代醫學以及抗生素的年代,背癰對很多老人來說往往會成為奪走性命的死神鐮刀,非常可怕。

這就是古人因為背上長瘡而死亡的原因,這些死亡群體主要集中在古代的老人身上。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慶幸我們活在了一個科學而繁榮的年代,我們現在每一個普通人的醫療水平以及生活享受上其實都是遠超古代許多人的,在古代因為醫療水平的不足,就連皇帝都可能被簡單的一場流感奪去生命,古代的大臣們除了平常打理政務之外,所有的人生就是吃喝拉撒睡,但是我們不同,我們活在了一個資訊發達的年代,我們活在了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年代,活在了一個只要你有能力就會有出路的年代。


孤客生

古書記載“瘡”,現在西醫應考慮為皮膚感染(癰、癤)的可能性最大,也不排除壓瘡、皮膚癌等。



中醫中藥有大量抗感染藥物,但古代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更不天下便是華佗、扁鵲。


滬上祝醫生

後背生瘡者特指脖子以下,腰部以上者為背瘡,腰以下者為纏腰蛇瘡。背瘡者:臨床稱為癰毒,或火毒瘡。民間稱為打背瘡。此瘡最為惡毒,不易治癒。此乃為內溼毒過重,侵及骨肌,毒氣無處外瀉,而攻破後背肌薄之膚處,先是以小火尖生出,然後化膿,再感染髮炎擴大成瘡。炎症不易消,時間一長便感染形成敗血症,通過壞血流通周身,先影響四肢,再波及五臟,最後達到肝腎衰竭而終命。此瘡生成有三怕:一怕感染併發症,二怕吃發物食品:如鵝肉,魚肉,動物內臟,韭菜,南瓜,杏等……。三怕女人。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古人的智慧論證。一旦生打背瘡,一般不能治癒者,命能延至百日以外。若碰女人者:口水親吻者,不過百日,肉體親愛者,發病三日,壽及半月,度過一月者不多矣。

淺論。謝謝。


福自福地來wjf

說個我同學的事,不知道跟這個是不是一回事。她背上針尖刺樣疼,目測什麼都看不出來,第二天就很疼了,去醫務室打了消炎針,目測有個小紅點。第三天就疼得厲害了,觸摸皮下有硬結。到我們那裡的中醫看,上了藥膏,疼減輕,第四天繼續上藥,目測背上有雞蛋大小的凸起,第五天醫生開刀,膿血出來,背上一個深血窟窿,上了藥,幾天後恢復。據說這就是傳說中的背癰,才兩三天就奇疼無比,說是從體內發出的毒。當時很危險。


笑搞

背後長上一個瘡,很多人對瘡這個意思不理解,誤認為是好像就是一個膿包一樣。它代表的是一種皮膚的潰爛,可能是一大片的,或大腫塊。但是古代文字記錄比較珍貴,所以都很嚴謹就用一個瘡來代替。所以給人的感覺好像就是一個小包。我估計提問者把它理解成了小痘痘。


古代沒有癌症?一個古人的壽命大概在四五十,想生也沒有時間,因為已經掛掉了,給人的感覺似乎現代人癌症特別多,古代的人癌症好像就沒有,然後把它歸結為環境汙染,其實這個應該歸結為壽命的延長。背後長瘡其實就是癌症的代表。

生病一般都是內部器官出問題,但是皮膚上沒有明顯的差異或許只是暗淡而已,背後長上了一個大瘡,或者整個潰爛,就說明它內部的器官已經完全毀壞,開始毀壞到皮膚,也就已經到了癌症後期。癌症後期現在都無藥可救,何況醫學相對落後的古代。當然必死。


知常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