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蜜蜂飛逃的原因及預防措施:餘玉生

中華蜜蜂簡稱中蜂,是我國蜜蜂寶庫中的優良品種。中蜂分蜂性強,當其生存環境受到干擾、發生病蟲害及受到敵害侵襲等情況時,易發生飛逃現象。飛逃是中蜂躲避危害及蜂群生存的“險惡”因素、實現繼續生存的本能表現。中蜂發生飛逃主要是由於缺乏飼料、遭受巢蟲危害、巢脾老化、引發盜蜂、發生病害、農藥中毒、外界環境的干擾等原因所致。1992 年小葉桉樹花期因中、意蜂互盜引發 10 群中蜂發生飛逃;1995年小葉桉樹花期因中、意蜂互盜引發 20 群中蜂發生飛逃;1997 年野藿香花期發現 1 群 4 框中蜂因巢蟲導致飛逃;2009 年 8 月份 2 群因巢蟲引發蜂群飛逃。從1992 年至今,我把怎樣預防中蜂發生飛逃及如何管理的方法介紹給同行,以便共同探討和提高中蜂的飼養水平。

1 中蜂群發生飛逃的原因

1.1 巢蟲危害

巢蟲又叫“綿蟲”,是蠟螟的幼蟲。常見的有大巢蟲和小巢蟲兩種。一般活動於春、夏、秋三季。外界氣溫達 25~35℃時,繁殖旺盛,蛀巢脾、食蠟質。不僅在巢脾上穿孔作洞、吐絲作繭、毀壞巢脾,而且傷害子脾,影響中蜂繁殖,嚴重時會引起中蜂群飛逃。

夏、秋兩季是巢蟲最活躍的季節,尤其在夏末秋初,蜂群經越夏期進入“秋衰”期,群內青壯年蜂減少,群勢下降,蜂群護脾能力減弱。此季節應加強蜂群管理,積極防治巢蟲,否則將導致巢蟲危害加大,易引發中蜂飛逃。

1997 年,在野藿香花期,我所中蜂試驗場小轉地到大落就村採野藿香蜜源,1 群 4 框中蜂發生飛逃。此群經過檢查,發現巢脾中生活著很多大大小小的巢蟲,確認巢蟲導致了中蜂的飛逃。

2009 年 8 月,又有 2 群蜂飛逃,結果檢查發現老巢脾中絲繭中裹著巢蟲,就連新的巢脾中都有小的巢蟲。

1.2 外界缺乏蜜源,引發中、意蜂互盜

1992 年和 1995 年小葉桉樹花期過後,本所周圍及外界缺乏蜜源,結果中、意蜂互盜,分別導致 10 群及20 群中蜂飛逃。究其原因:開始是中蜂先盜意蜂,後引發意蜂盜中蜂。由於中蜂防衛能力弱,其結果是飼料全部被盜光,最終導致舉群飛逃。有時一群飛逃,有時 1天幾群飛逃,甚至幾群合為 1 個蜂團飛逃。中、意蜂互盜引發飛逃現象,一般發生在夏季缺蜜季節。而冬季發生中、意蜂互盜,中蜂大量死亡,只有少量飛逃。

2 防止中蜂飛逃的管理措施

2.1 防治巢蟲

2.1.1 保持巢內清潔:利用活底蜂箱飼養中蜂,經常清掃箱內衛生,尤其是在雲南山區用水泥蜂箱或土基蜂箱飼養的蜂群,要定期清掃。每年的冬季要對水泥蜂箱或土基蜂箱連脾帶蜂提走,箱底用煮沸的開水澆 1 遍,以殺死巢蟲蟲卵,這樣第 2 年巢蟲寄生率下降,蜂群會健康發展。

2.1.2 去除老脾:因純蠟和新脾對巢蟲發育不適宜。在飼養過程中,利用大流蜜季節多造 1~2 張脾,隨時更換老脾,這樣就能減少巢蟲侵害的機會。

2.1.3 做到蜂、脾相稱:在飼養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蜂、脾相稱,而在冬季必須是蜂多於脾,抽去多餘的空脾。這樣讓蜂保持穩定的溫、溼度,同時又減少了巢蟲的危害。

2.1.4 割下的贅脾及時化蠟處理。抽出的空脾用昇華硫燻煙處理,待第 2 年使用。

2.2 保持蜂群內飼料充足,防止盜蜂

2.2.1 在大流蜜期,中蜂蜂場和意蜂蜂場應相隔3km 以上的距離,防止大流蜜期過後蜜源缺乏,發生中、意蜂互盜的現象。

2.2.2 當發生中、意蜂互盜時,應及時勸導意蜂場轉地。當意蜂場轉地後,調整蜂群,加強飼餵,使蜂群恢復正常狀態。如果採取先喂足飼料,然後再進行每晚獎勵飼餵,這樣蜂群群勢繁殖快。

總之,在飼養管理中蜂過程中,針對中蜂易飛逃的特性,要做到以預防為主、加強飼養管理、經常進行箱內與箱外觀察,及時發現和消除對中蜂生存及繁殖不利的各種因素,只有這樣,才能養好中蜂。

中華蜜蜂飛逃的原因及預防措施:餘玉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