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一、外行人的內行問題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說你們寫書法的,是怎麼看書法作品的,怎麼看才顯得內行啊?

我一聽,就知道他是個外行人。因為只有外行人才會有這樣的困惑,內行人從來沒有。

那麼,到底什麼的人算是書法中的內行人呢?外行和內行人其實差在哪裡呢?

要想問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搞明白,書法,他到底是個啥,有哪些部分。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二、書法的邏輯構成

一提起書法,很多人就會想到什麼筆法、結構、章法。誠然,這當然是書法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可謂是缺一不可。

而所有的書法問題,幾乎都可以在這三者之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們細想一下,這三部分,其實在本質上,他都是屬於書法技巧方面的東西。

比如,筆法,筆法其實就是用筆之道。講究的是使用筆的方法和技巧;結構就是安排佈局筆畫的技巧和規律;章法就是安排字與字的技巧。

他們三者,都是技巧。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但是書法除了技巧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東西存在了嗎?

當然不是。

三、技巧之外

技巧,這個詞其實是比較書面一點的說法。如果通俗點來說,技巧其實更像什麼呢?

技巧其實就是套路。

可能很多人都不太喜歡套路這個詞,認為這是個貶義詞。尤其是在網絡這個環境中,套路總是給人一種很低下的感覺。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書法中的一些東西,就是套路。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套路就是經驗,也是無數書法先賢在無數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法則、規律。這些規律就是我們在學習書法中最重要的技巧。

四、技巧的獲取

但是古人、前輩不會直接告訴你技巧是什麼。即便是有對於技巧的描述,也往往寫得非常隱晦。或者是用很間接的方式加以表述。

比如對於短撇的寫法,在古代稱之為“啄”。這也是用字八法之一。

啄這個字,就用的很形象,但是具體的該怎麼描述你的手、筆配合動作,他們不會給你說的。也不會很具體的給你講,你的手指該怎麼動,腕部該怎麼扭,扭多少角度,書寫速度如何。這些古人都不會給你直接說。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比如。王羲之曾經就說,啄不可緩,緩則失勢。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寫啄法,千萬不能寫的太慢,速度要快。

但是這個快,具體是以多快的速度進行呢?

古人又說:“如鳥啄物,銳而且速。”

這個說法,就非常形象了。像啄木鳥或者其他鳥兒一樣,啄食食物的時候,快速、銳利。

寶蓋頭最後一筆,一個俯鉤。這個鉤,在某種程度上,很想短撇。而在寫法上,古人說這一筆:

如鳥視胸。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就好像鳥兒看自己的胸部,整理自己胸部的羽毛一樣。但是對於書寫速度,其實並沒有詳盡說明。

如果我們結合短撇以及這個寶蓋最後一筆的寫法,我們大致上就可以推斷出短撇該怎麼寫了。

但是最終我們的得到的,是一連串行為動作的具體指示麼?是我們在寫的時候,該怎麼動手、搖腕嗎?

不是,這些語句,給我們的,是感覺。

五、感覺的王國

也就是說,看過這些書論和古代前賢留下的理論,我們知道,我們在寫書法的時候,尤其是在寫這個小短撇的時候,一定要像鳥兒啄食一樣、快速、銳利。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因此,只要是感覺對了,那麼基本上短撇就寫好了。

所以,從上述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知,中國書法理論,尤其是古代的書法理論,更加註重我們感覺的體驗,尤其是對於我們書寫感覺的體驗。

這些體驗,甚至是我們技巧的一部分。

對於感覺和體驗的重視,其實是中國古代書法理論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雖然它會造成書寫不精確的現象,會有理解上的偏差,但是我想這是古人描述感覺最好的途徑之一了。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而這些感覺,究其根源,是在書法家書寫過程中的體會、感覺中總結出來的。

而這些感覺和體驗,我們可以稱之為身體感受,簡稱體感。

六、體感

以上我們通過對短撇的分析,可以看到,短撇在具體的書寫狀態下,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感覺。而這些感覺就是構成我們書法中,除了技巧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存在。

而體感的獲得,除了大量的書法實踐聯繫之外,並無其他好的方式。因此,我們才會在書法中,強調勤學苦練的作用,強調我們應該刻苦練習。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古語說,字無百日功,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只要好好練習,把體感練出來了,對於毛筆的感覺、掌控變得更具體,就會告訴我們哪裡寫的對,哪裡寫的不對。

七、書法內行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問題,什麼樣的人算是書法內行呢?

我認為不是懂得一大推所謂的專業術語、專業名詞的人,也不是那些僅僅是書法寫的比較好的人。而是那些擁有身體感覺和理論建樹的人,只有這些人,既具有理論上的支撐,還有身體感覺作為書寫指導,因此,這些人才算 真正的書法內行。

寫毛筆字,怎樣才算書法中的內行呢?

而我們欣賞一個人的書法,要想真正的內行的欣賞,就要先把自己變得的內行了。也就是要有體感和理論兩者支撐。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