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的“踩繪”是怎麼回事?

牟倫海

在日本歷史上,曾經有一段和清朝一樣的閉關鎖國時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對於基督教傳播的擔憂,這多少可以看成是東方世界在大航海時代對於來自西方挑戰的被動應對吧。



早在1549年,受葡萄牙國王喬安三世的委託,基督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弗朗西斯科・德・沙維爾(明朝的正式譯名為聖方濟各・沙勿略;日語為フランシスコ・ザビエル)抵達日本,號稱在日本傳播基督教的第一人。此後,西方傳教士開始逐漸以九州為中心熱心宣傳基督教,擴大勢力範圍,甚至有些大名也加入基督教,稱為基督大名。他們中的一些人依靠對外貿易積蓄了相當的財富,和西班牙及葡萄牙人相勾結,威懾到了1587年征服九州的豐臣秀吉的利益。秀吉為了加強對貿易的統制,於當年發佈了“伴天連追放令”(バテレン追放令):強調日本是“神國”,否定教會領地,明確禁止葡萄牙人把日本人作為奴隸買賣,下令流放稱作“伴天連”的西方傳教士。但是由於當時日本與歐洲貿易的盛行,這一政策實際效果並不太明顯。


1598年,發動侵略朝鮮無果的豐臣秀吉因病而死。此後,德川家康在1600年的關原大戰中打敗擁戴豐臣秀賴的石田三成,取得日本的實際統治權。1603年,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修復江戶城,作為新幕府的統治中心。

儘管德川原本也不願意基督教在“神國”日本傳播,但立足未穩之際主要還是採取寬容的態度。不過1615年家康攻下大阪城消滅豐臣秀賴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他通過發佈“一國一城令”、“武家諸法度”、“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等法令,強化了對國內的統治。


1616年家康去世,接替他擔任德川幕府第二任將軍的德川秀忠一上臺後,很快就把同歐洲的貿易置於嚴格的統制之下,特別是明確提出禁止基督教的政策。其中非常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元和大殉教”,1622年包括傳教士在內的55個基督教徒在長崎被處死。

通過以上的史實梳理,我們應該明白日本為什麼要禁止基督教了吧?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1,在神面前眾生平等的基督教觀念與江戶幕府主張的身份制度以及當時日本所處封建社會的屬性相互衝突與矛盾。

2,幕府擔心日本的基督教徒起來造反。

3,幕府擔心基督教中的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會侵略日本。

4,德川家族試圖加強對貿易的統制。


1623年,秀忠把將軍之位傳給其子家光。德川家光上臺之後,1629年對基督教採取更為嚴厲的禁止措施“踩繪”(踏み絵)——為了證明不是基督徒,必須用腳踩踏印有耶穌或聖母瑪利亞的畫像或者金屬畫板。

拒絕踩踏者就會被視為基督徒處以極刑,一般使用殘酷刑法或者活活燒死。同時,還實行“寺請制度”,規定所有的家庭都負有加入佛教宗派的義務,以此來對抗基督教的傳播。


此外,幕府還進一步加強對貿易的統制。1623年,關閉平戶的英國商館(此前1616年幕府要求對歐洲的貿易必須限制在平戶、長崎進行)。

1624年,幕府拒絕與西班牙經商、1628年日本與葡萄牙、荷蘭的貿易一度中斷,後又恢復。

1630年,禁止輸入與基督教有關的書籍。

1631年,制定“奉書船制度”,授予“老中奉書”允許貿易,限制貿易船的派遣,打擊與基督教相關的葡萄牙的貿易,加強與中國及荷蘭的貿易。

1633年,禁止奉書船以外的船隻進入。

1635年,開始全面禁止日本船隻前往列島以外的地區,禁止在外日本人歸國。


1637年,基督教信徒較多的島原・天草地區因為不滿政府的禁教政策而發生暴亂,幕府花了6個月時間動用12萬兵力終於將暴亂鎮壓,此後對於基督教進一步打壓。

1639年,幕府驅逐了所有的葡萄牙人,並禁止葡萄牙的船隻進入日本,規定以後只能同中國及荷蘭進行貿易。1641年,將荷蘭商館從從平戶遷移至長崎的出島,至此,幕府確立海禁體制,進入“鎖國”時代。

但是日本的鎖國與大清的鎖國略有區別,他依然保持同中國及荷蘭的貿易往來於情報交流,以後又同朝鮮之間恢復貿易,主要在對馬進行。同時還允許在薩摩同琉球貿易,在松前同蝦夷(北海道)進行貿易交流。


這種鎖國體制持續到佩裡的黑船來航,對日本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幕府壟斷了貿易特權,加強了自身的經濟實力,強化了國內統治。其次,發展了日本的獨特文化。再次,同世界只保持有限的交流,不利於外國情報與技術的輸入。但關上大門的同時打開了一小扇窗,也不至於同世界完全隔絕,為明治維新後日本的發展延續了一條血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