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的“踩绘”是怎么回事?

牟伦海

在日本历史上,曾经有一段和清朝一样的闭关锁国时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于基督教传播的担忧,这多少可以看成是东方世界在大航海时代对于来自西方挑战的被动应对吧。



早在1549年,受葡萄牙国王乔安三世的委托,基督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弗朗西斯科・德・沙维尔(明朝的正式译名为圣方济各・沙勿略;日语为フランシスコ・ザビエル)抵达日本,号称在日本传播基督教的第一人。此后,西方传教士开始逐渐以九州为中心热心宣传基督教,扩大势力范围,甚至有些大名也加入基督教,称为基督大名。他们中的一些人依靠对外贸易积蓄了相当的财富,和西班牙及葡萄牙人相勾结,威慑到了1587年征服九州的丰臣秀吉的利益。秀吉为了加强对贸易的统制,于当年发布了“伴天连追放令”(バテレン追放令):强调日本是“神国”,否定教会领地,明确禁止葡萄牙人把日本人作为奴隶买卖,下令流放称作“伴天连”的西方传教士。但是由于当时日本与欧洲贸易的盛行,这一政策实际效果并不太明显。


1598年,发动侵略朝鲜无果的丰臣秀吉因病而死。此后,德川家康在1600年的关原大战中打败拥戴丰臣秀赖的石田三成,取得日本的实际统治权。1603年,家康成为征夷大将军,修复江户城,作为新幕府的统治中心。

尽管德川原本也不愿意基督教在“神国”日本传播,但立足未稳之际主要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过1615年家康攻下大阪城消灭丰臣秀赖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通过发布“一国一城令”、“武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等法令,强化了对国内的统治。


1616年家康去世,接替他担任德川幕府第二任将军的德川秀忠一上台后,很快就把同欧洲的贸易置于严格的统制之下,特别是明确提出禁止基督教的政策。其中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元和大殉教”,1622年包括传教士在内的55个基督教徒在长崎被处死。

通过以上的史实梳理,我们应该明白日本为什么要禁止基督教了吧?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在神面前众生平等的基督教观念与江户幕府主张的身份制度以及当时日本所处封建社会的属性相互冲突与矛盾。

2,幕府担心日本的基督教徒起来造反。

3,幕府担心基督教中的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会侵略日本。

4,德川家族试图加强对贸易的统制。


1623年,秀忠把将军之位传给其子家光。德川家光上台之后,1629年对基督教采取更为严厉的禁止措施“踩绘”(踏み絵)——为了证明不是基督徒,必须用脚踩踏印有耶稣或圣母玛利亚的画像或者金属画板。

拒绝踩踏者就会被视为基督徒处以极刑,一般使用残酷刑法或者活活烧死。同时,还实行“寺请制度”,规定所有的家庭都负有加入佛教宗派的义务,以此来对抗基督教的传播。


此外,幕府还进一步加强对贸易的统制。1623年,关闭平户的英国商馆(此前1616年幕府要求对欧洲的贸易必须限制在平户、长崎进行)。

1624年,幕府拒绝与西班牙经商、1628年日本与葡萄牙、荷兰的贸易一度中断,后又恢复。

1630年,禁止输入与基督教有关的书籍。

1631年,制定“奉书船制度”,授予“老中奉书”允许贸易,限制贸易船的派遣,打击与基督教相关的葡萄牙的贸易,加强与中国及荷兰的贸易。

1633年,禁止奉书船以外的船只进入。

1635年,开始全面禁止日本船只前往列岛以外的地区,禁止在外日本人归国。


1637年,基督教信徒较多的岛原・天草地区因为不满政府的禁教政策而发生暴乱,幕府花了6个月时间动用12万兵力终于将暴乱镇压,此后对于基督教进一步打压。

1639年,幕府驱逐了所有的葡萄牙人,并禁止葡萄牙的船只进入日本,规定以后只能同中国及荷兰进行贸易。1641年,将荷兰商馆从从平户迁移至长崎的出岛,至此,幕府确立海禁体制,进入“锁国”时代。

但是日本的锁国与大清的锁国略有区别,他依然保持同中国及荷兰的贸易往来于情报交流,以后又同朝鲜之间恢复贸易,主要在对马进行。同时还允许在萨摩同琉球贸易,在松前同虾夷(北海道)进行贸易交流。


这种锁国体制持续到佩里的黑船来航,对日本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幕府垄断了贸易特权,加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强化了国内统治。其次,发展了日本的独特文化。再次,同世界只保持有限的交流,不利于外国情报与技术的输入。但关上大门的同时打开了一小扇窗,也不至于同世界完全隔绝,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延续了一条血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