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是怎樣學會說話的?

嚴文吉

嬰兒是怎麼學會說話的?想弄清楚孩子語言發展規律,我們需要弄清楚的第一問題是:


區別什麼是“語言理解”和“語言生成”。

“語言理解”的發展是早於“語言生成”的。

也就是說,孩子是先聽得懂,然後才會說。

爸爸媽媽肯定有這樣的經驗,你叫寶寶的名字,他會回頭、會對你笑,會用跟多方式去回應你,但是他自己不會說自己的名字。

這就說明寶寶在還不會說話前,已經能聽得懂語言了

不僅如此,在整個嬰兒期,語言理解這個能力的發展也比語言生成這個能力的發展要快得多。

例如,在嬰兒期,對單詞的理解是以每個月22個的速度增長的,但一旦孩子開始說話,單詞的生成速度每個月只能新增9個。所以,即便這時候寶寶完全不會說話,語言的交流也已經開始了。

那這個時候聲音和語言的交流是什麼樣的呢?

爸爸媽媽們肯定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你的寶寶還是很小很小的嬰兒的時候,你們待在一起,你會聽見寶寶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咕咕的叫聲、哭聲、咯咯的笑聲、嘟嘟囔囔的聲音等等。

儘管這些聲音沒什麼意義,但正是這些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其他非語言的方式進行的交流,就叫做“前語言交流”了。

“前語言交流”,聽上去是不是很學術很專業的樣子?舉個例子,你就很容易明白了。

如果現在,你的寶寶正好幾個月大,你可以跟他玩這個遊戲試試:

你對著寶寶說:“啊~~”,寶寶也會重複“啊~~”,然後你再重複“啊~~~~”“,寶寶又再跟著“啊~~~~”你在說“啊~~~~~~~~”寶寶也會跟著“啊~~~~~~~~,雖然你的聲音和寶寶的聲音都沒人能懂,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你發現了沒:

這個過程就類似一種對話交流。

這個過程讓寶寶意識到:交流需要雙方參與,輪流進行。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

:牙牙學語。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前語言還有其他的含義。比如手勢:

大家腦補這樣一個場景:當那你的小寶寶想伸手夠一個球,但發現自己拿不到,生氣的哭起來,於是爸爸馬上明白了寶寶的需求,趕緊把球遞給他。那一瞬間,交流就發生了。

儘管這個交流技術沒有用到我們通常認為的語言,屬於前語言的,但已經有了很大的飛躍。

再過幾個月,前語言的技能就要被取代了,寶寶的新技能是:一個真正的字。

爸爸媽媽一定還記得,當你的寶寶第一次說出“mama”或者”baba”這個音的時候,你是怎樣的心情?有沒有喜出望外?他已經可以說出一個真正的字了。

一旦孩子開始生成詞語,詞彙量就開始快速增長了。到了15個月,孩子寶寶已經平均掌握了10個單詞,並且詞彙量還會有系統系統地擴充,直到18個月左右,語言發展的單字階段結束。也就是說,寶寶不再只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往外蹦了。

在這之後的短短的一段時間裡,寶寶的詞彙量就會出現一個突然的爆發式增長,一般會從50個單詞增長到400個單詞。隨著詞彙量的爆發,

寶寶又發展出一項新成就:可以把單個的字詞連成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比如寶寶會說:“媽媽抱,狗狗叫,寶寶吃”。你看,像不像幾十年以前,電話不普及的時候,人們發電報一樣,特別省略?所以我們把這樣的語言稱作“電報語”。

寶寶省去了一句話中不太重要的詞,比如:“寶寶想吃飯”很可能就被寶寶省略成“寶寶吃”了,就像我們成人發電報時,為了省錢儘量減少字數一樣。

電報語儘管和我們成人常用的語言不一樣但它是寶寶語言發展巨大的進步。因為雖然簡短,只有兩個詞,但這兩個詞的順序是對的喲!至少他說的是“寶寶吃”,不是“吃寶吃”,更不是“寶吃寶”。

“寶寶吃”已經很清楚地,用我們所熟悉的的順序表達出了自己的意思。

到了兩歲之後,小朋友就更加厲害,可以說完整的簡單的句子了。

比如“爸爸去上班,哥哥拿給我”。“你我他”這些代名詞也開始會用了。

還有

形容詞也出現在了寶寶的語言裡。

不知道爸爸媽媽注意到了沒有,寶寶小的時候,會說的大部分都是名詞:書、車車、糖……然後大一點,會說一些動詞,比如跳、跑、吃之類的;最後才會說形容詞。

2歲多的小朋友已經可以說“好漂亮,好香”這樣的語言了。是不是進步越來越大了呢?孩子對語言越來越有興趣。

一張表格總結一些孩子語言發展的規律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寶寶在頭兩年應該就學會說話了。早在他說出第一個字前,他就已經瞭解了語言的規則,知道成人如何使用它來溝通。

寶寶開始用他的舌頭、嘴唇和任何慢慢長出的牙齒髮出聲音(在剛出生一個月到兩個月,寶寶首先會“哭”,然後會發出“哦”和“啊”這樣的詞)。很快這些聲音就會變成真正的詞語——“媽媽”和“爸爸”。(小蜜桃剛說出這兩個詞,可是讓我和先生超級激動的!)

從那時起,寶寶會從家長和周圍的其他人那裡學到更多的單詞。在18個月到2年之間的某個時候,他會開始說出兩到四個單詞的句子。當寶寶情緒高漲和行為上有所發展時,他越來越能用語言來描述他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的、思考的和想要的。

嬰兒如何學會說話的?

  • 在子宮內

許多研究者認為,當嬰兒還在子宮內時,理解語言的工作就開始了。正如未出生的嬰兒習慣了母親心臟的穩定跳動一樣,孩子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並記住這個聲音。

  • 出生3個月

哭泣是寶寶的第一種交流方式。當然,不同的發聲有不同的含義:尖叫,可能意味著寶寶餓了;而嗚咽、斷斷續續的哭泣可能暗示他需要換尿布了。當寶寶再長大點後,他會發出咯咯的笑聲、低聲說話、甚至嘆氣。至於他理解語言的能力,也在慢慢發展。從單詞到詞組到句子,寶寶一直從周圍的環境中在學習中。

  • 4~6個月

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牙牙學語。大約6個月後,他就能對自己的名字做出反應。

父母可能偶爾聽到孩子說“媽媽”或“爸爸”。雖然它肯定會融化家長的心,但孩子還沒有理解這些字詞,和我們所期待的意義可能不同。寶寶在嘗試說話,聽起來就像是自言自語,“嬰兒式”語言與無休止的話串在一起(大人聽不懂很正常啦)。孩子在嘗試用舌頭、牙齒、軟顎和聲帶,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音。

在這個階段,不管家長在家裡說中文、英語或其他語言,對孩子來說,發音都是一樣的。可能會注意到孩子喜歡某些聲音(比如“ka”或“da”),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因為孩子喜歡他們說話的方式和他說話時的嘴的感覺。

  • 7~12個月

寶寶會發出和家長類似的聲音,那是因為他們正在嘗試類似父母使用的音調和模式。家長可以多和他們說話,給他們讀書,來鼓勵孩子們“嘮叨”。

  • 13~18個月

現在孩子正在使用一個或多個詞,而且也知道意思。他甚至會練習變音,在問問題時提高聲調,因為他逐漸瞭解到交流可以幫助滿足自己的需求。

  • 19~24個月

雖然現在可能說不到幾十個單詞,但孩子現在理解得比說的還要多。他每天都會學到更多的單詞,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說的話(文明用語哦)!孩子甚至可以把兩個詞連在一起,做一些基本的句子,比如“揹著我”。

到2歲的時候,孩子可能會用兩~四個單詞的句子來唱簡單的曲調。他會開始談論他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想什麼和感覺什麼。代詞可能還比較混淆,這就是為什麼他可能會說“寶寶扔”而不是“我扔。”

  • 25~36個月

孩子可能會掙扎一段時間才能用合適的音量說話,當然時間很快。他也開始掌握代詞的用法,比如“我”、“我們”和“你”。

在2歲到3歲之間,孩子的詞彙量不斷擴大,對家長說的話理解得也越來越多。他會把名詞和動詞串在一起組成簡單的句子,比如“我現在就走”。

當孩子3歲時,可能就很“健談”了。他將能夠進行一次持續的交談,父母能夠理解他所說的大部分內容。


蜜桃姐姐

我寶寶兩歲,1歲時開始說話,現在基本什麼話都會說,說說我的經驗。

首先,養育者一定要多說。看到什麼,做什麼都說,不用在意孩子是否聽懂。因為孩子大腦像一片空白,可容性特別強,沒有足量輸入是不會有語言輸出的,例如從她出生開始,只要醒了,我就離她很近,看著她的眼睛說,哦,寶貝睡醒啦,肚子餓了嗎?哦又拉臭臭,寶寶的臭臭像香蕉,你猜臭不臭呢,如果我拿東西要走開,我也會說寶寶,媽媽去拿尿布啦,拿來換了你的小屁屁就舒服啦,總之看到什麼就說什麼。

其次,養育者一定要敏感多觀察,多重複說。看孩子眼睛盯那裡就說,哈哈,寶寶想要那個東西嗎?那是什麼,做什麼用的等等,出門玩,看到小狗,小貓,去超市看到東西,都指給她,這是什麼,是做什麼的,寶寶知道嗎?下次來再說,寶寶要是說出一個音,趕緊笑著表揚,寶寶說的真棒。

再者,給寶寶看貼近她生活的繪本,一個個告訴她是什麼,然後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在告訴她這是什麼,反覆和孩子確認,當孩子把繪本和現實對接起來,她就特別有成就感,特別願意說。


總之,對於小寶寶,養育者一定要當話癆,不停的說,因為孩子模仿能力特別強,每句話對她都是新鮮的,持續的輸入就會有輸出,聽多了就自然會說了,期待可以幫到你。


職場媽咪育兒記

我個人認為嬰兒學會說話,要先有發音的準備期,再有對語言的理解,再回說。

1.語言的概念。

語言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交通工具,是某個民族詞彙系統與語法系統的總和。

2.語言發音的準備。

嬰兒發音準備經歷三個階段。

(1)簡單發音階段(1~3個月)。

新生兒因呼吸而發聲,哭是最初的發音,成人注意聽,當發聲停止時,能聽出ei,ou的聲音。

2個月後,成人逗她時,能發出ai,a,ei等音。這些音不需要較多的唇舌運動,張口氣流從口腔衝出而自然發音。

此階段的發音是一種本能行為。

(2)連續音節階段(4~8個月)。

嬰兒吃飽,睡醒,舒服時,自動發出“ma——ma”“pa——pa”這種發音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成人若將這些音與具體事物相連接,可使嬰兒形成條件反射,使發出聲音更有意義

(3)模仿發音階段(9~12個月)。

增加了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音調多樣化。聽起來像是在說話,只是為幼兒發音做準備。


3.語言理解的準備。

(1)語言直覺能力的準備。

新生兒對言語刺激非常敏感,出生不到10天能區分語音和其他聲音。

(2) 語詞理解準備。

8~9個月幼兒,能“ 聽懂”成人一些語言,並做動作,但此時幼兒以動作回答的反應是針對語調和整個情境,不是針對詞本身的確切意義。

4.語言的形成。

一歲幼兒進入正式學習語言階段,2~3年內,幼兒能初步掌握周圍環境常用的基本語言。
幼兒言語發展基本規律是,先聽懂,後會說。

(1)不完整句階段。

(1)單詞句階段(1~1.5歲)。

幼兒開始能主動說出有一定意義的詞。他們說出的詞有,單音重疊,一詞多義,以詞代句的特點。

(2)雙詞句階段(1.5~2歲)。

一歲半後,幼兒說話積極性高漲起來,不大說話變得愛說話,說出詞彙增加。2歲能說出200多個。這一階段說的話由雙個詞或三個詞組合在一起的句子,形式如同“電報句”或“電報式語言”

5.完整句階段。

主要表現在1.能說完整的簡單句,並出現複合句,2.先理解句型,再說句子。語言所表達的內容發生質的變化,從只能以眼前事物為話題,到逐漸把過去經驗表達出來了,具備討論過去和將來的能力。


謝謝觀看,給個贊鼓勵一下吧!


初冬565656

寶寶學會說話,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寶寶學會說話,需要經歷聽覺,記憶,發聲,理解,再到說話的過程。

所以,寶寶說話有早有晚,且與智力發展有關,並不是說到了時間就會說話。

通常,寶寶在七、八個月前後能發出雙音節的“爸爸”或“媽媽”。

也有一部分語言能力較強的寶寶會提前學會說話,這是寶爸寶媽努力的結果。

家長多說話,才能讓你的寶寶更快地學會說話。



寶寶學說話的關鍵因素是,聽覺!

有醫學研究證明:早期胎教,能讓寶寶更早地熟悉爸爸媽媽的聲音。

懷孕開始,寶寶與媽媽就建立了聯繫緊密的“共生關係”。早胎教,通過媽媽與寶寶的對話,講故事,能更早地讓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

寶寶出生之後,父母經常對寶寶說話,或者使用有聲音的物體與寶寶遊戲,訓練寶寶的聽覺,則能幫助寶寶更早地學會說話。

所以,更早地引導和訓練寶寶的聽覺,是寶寶學會說話的關鍵因素。



7個月前後,是寶寶語言發展敏感期。

寶寶7個月前後,對語言非常敏感,正是寶寶模仿和學習語言的好時機。

所以,這個時間段爸爸媽媽們與寶寶說話時,就應該要注意使用正確的表達方式。肯定的句子要更加肯定,疑問的句子要加重語氣。

比如說,書包就是書包,不要說成“包包”;

比如說“寶寶吃飯啦”,應該說成具體的比如“吃麵條”,或“稀飯”或喝奶。因為吃飯是一個統稱。寶寶,儘量也不要用“寶寶”,直接說出寶寶的名字,反而更好。

當然麵條裡有什麼蔬菜,也可以邊喂邊說,讓寶寶獲得最直觀的感受。



幫助寶寶學會記憶和理解,能幫助寶寶更好地學會說話。

幫助寶寶記憶,就需要對單詞進行重複。比如某個物體,你需要多次告訴寶寶它的名字,用途,從而加深理解。



發聲,是身體發育過程中正常現象,無法強求。寶寶發聲晚或不發聲,並不代表寶寶不理解。

有的寶寶,會對爸爸媽媽用手向某一件物體,但是不想發出聲音。有這樣的“懶寶寶”哦!

這時候,家長應該先冷卻一會兒。然後也可以用手指向物體告訴寶寶,這是什麼名字,什麼用途。

但是不要急於拿給寶寶,等到寶寶急了或發了聲之後再拿給寶寶。寶寶壞脾氣,也需要治一治哦!



寶寶學說話的過程,父母不要過於擔心,急於糾正!

寶寶說話有早晚,卻與智力沒有太大關係,至少沒有科學能證明,所以家長不要過於擔心!

學會與寶寶好好說話,並且多說話,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就ok啦!


爸爸不講理

教嬰兒說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教孩子說話的大人們,媽媽,爸爸,甚至長輩如爺爺奶奶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得多說,從孩子出生起,就跟孩子多交流,抱著孩子,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一些簡單的話。比如,我是你媽媽。你在看什麼。看看,那邊就是你的爸爸。這是你的奶瓶。我給你拿尿布去了等等。

其次就是要耐心的,專心的聽,而且一定要給予適當的回應。當孩子大些,試圖跟你交流的時候,你一定得有所反應。三四個月或者再大些,他就發出一些聲音,你可以邊做家務邊用聲音回應他。噢,你在說什麼呢?渴了還是餓了?要喝牛奶嗎?想要媽媽陪陪你?等等。用一些簡單的詞彙語氣輕柔的回應他,給他語音刺激的同時也讓他感覺有人在關注著他。

他再大些,一歲多,會走了,有時候需要跟你描述一些事情,因為他年齡小,表達詞彙有限,可能一句話要說很長時間,一件事雜七雜八的說不清楚。這個時候你要停下手頭的工作,低下身子保持跟他一樣的高度,耐心專心的聽他說完,並給與適當的回應,表示你確實在聽。不要因為他描述不清或者不明確而心生厭倦,打斷他或者乾脆不停,讓他覺得他說的話是不受歡迎的,可能影響他說話的積極性。

最後就是在孩子再大些的時候,如果他發音不對,語法有問題或者詞彙使用不恰當,我的觀點是儘量不糾正他,因為糾正孩子會讓他有挫敗感。只要周圍的大人們用正確的語調,語法跟他交流他會自己慢慢糾正的。我不太建議我們用孩子自己用的兒話語跟他交流,我提倡用我們正常的詞彙和語氣與孩子交流。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孩子是在雙語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那麼他開口說話的時間就會比同齡的小孩子晚些,這一點家長不用擔心,他只要開口就是當然的雙語,甚至思維也是雙語的。


三寶媽媽育兒經

嬰兒肯定是依靠模仿大人說話來學習的,在嬰兒開口說話之前,一直是處在一種輸入的狀態。所以嬰兒開口說話的早晚,語言發展的快慢,跟養育者的養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嬰兒能夠早一點開口說話,對他的認知發展以及表達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都有很大的益處,所以,在養育嬰兒的時候,在語言方面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認為嬰兒什麼都不懂,所以與嬰兒沒有語言上的交流。其實,當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他就已經想和別人做交流了,通過眼神,表情,從剛開始就必須看著嬰兒的眼睛和他說話,在他的大腦裡,就會有對語言的輸入。

第二,儘量少用寶寶話,與嬰兒交流,有很多家長,會和嬰兒說,吃飯飯,看車車,這樣的寶寶話,這對發展語言能力是沒有益處的,我們就應該用吃飯,汽車這樣的詞語和小嬰兒交流。

第三,很多家長認為我開著音樂,收音機,或者電視給嬰兒看,他就可以學習語言啦。我們要記得,語言是人和人交流的工具,如果脫離了具體的人,他的語言發展也不會好。甚至像電視類的東西看多了,反而會嚴重影響他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

第四,對於孩子的需求,大人都要用語言做個表達,比如說孩子哎喊叫著想要書,我們可以說,寶寶,你是不是想要這本書呀?可以強調一下書。不要孩子一喊叫,就把書遞給他,這會導致他認為他的需求啊,不要通過語言就可以滿足,之後他就不願意開口了。

第五,家裡儘量只用一種語言交流。如果不可避免地用雙語,那麼儘量區分一下,比如爸爸用英語,媽媽就用中文。如果媽媽一會說中文,一會說英語,可能會給嬰兒造成有很大的混淆。雙語的家庭,嬰兒可能開口說話的會較晚,但是開口之後,他就直接會用兩種語言了。


蕾蕾老師話數學啟蒙

關於嬰兒是怎麼學會說話的,現在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

在心理研究領域,主要有如下五種理論:

第一、強化說。

言語的獲得是條件反射的建立,而強化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這種理論看,嬰兒發出無意識的語音時,大人獲得了這種語音,然後對這種語音進行強化,嬰兒建立了條件反射,慢慢就會說了。比如寶寶無意識地發出媽媽的音,你就總和她說媽媽,媽媽,她再發出媽媽的音時,就會伴有你的微笑和積極的回應。慢慢她就會說媽媽了。

第二、轉換生成說。

語言是利用規則去理解和創造的,而不是通過模仿和強化得來的;語法是生成的,嬰兒先天就具有一種普遍語法,言語獲得過程就是由普遍語法向隔壁語法轉化的過程;每一個句子都有其深層和表層結構,句子的深層結構(語義)通過轉換規則而變為表層結構(語音),從而被感知和傳遞。

挺複雜的,也不怎麼好理解。大白話說就是,這種理論認為嬰兒天生就有個語言庫,成人對寶寶說的話,就像一個按鈕一樣,把這個語言庫激活了,所以寶寶就慢慢會說話了。

第三、模仿說。

認為嬰兒言語是對成人言語的模仿,這種模仿是有創造和選擇的。

寶寶是通過對大人說話的模仿而學會說話的。

第四、認知說。

強調環境與主體相互作用對言語發生和發展的影響,認為語言是兒童的一種符號功能,語言源於智力並隨思維的發展而發展。

也就是寶寶的認知智力水平到了會說話的階段了,自然就會說了。

第五、相互作用理論。

這種結合了上面理論的優點,強調內部經驗和環境輸入之間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孩子自己本身就有語言庫,但還需要家長不停地對他說,來讓語言庫開發出來,並且越開發越好。

總之,不管是哪種理論,外界的語言刺激都是必須的。所以寶爸寶媽們,多和小寶寶說話,準沒錯!


友伴媽媽

關於孩子學說話,還真是新手媽媽們比較在意的一個話題,問題問得很好。

嬰兒學語言主要是跟他日常接觸最多的那個人開始的,如果那個人是說普通話與孩子交流的那這個孩子在會說話的時候就說的是普通話,如果平日裡與孩子交流都用家鄉話,那麼孩子會說話孩子最容易說出口的就是家鄉的語言。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一個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模仿。對了,嬰兒最初學習語言的途徑就是模仿,他看著說話人的嘴不自覺的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這其實是嬰兒的語言,在不斷的模仿中他找到了與他說話人這個人音調,直至越來越像,這樣慢慢脫離模仿,就會獨立說話了。

在這個習得的過程中,儘量與孩子說話要發音準確表達清晰。為了孩子的成長髮育,不要用家鄉話交流是要刻意說明的。


David媽咪

0-6個月

寶寶會說啥:寶寶出生後就能聽見各種聲音啦,這個階段他只會哭哭,或者用嘴唇和舌頭髮出哼哧哼哧的聲音。

寶寶能理解:他會試著分辨不同生物的發出的聲音。4周大的寶寶就能分辨出“媽”“爸”這樣的單音節了,但是到2個月左右,才能利用嘴唇發出不同的聲音。

4-6個月

寶寶會說啥:開始能發出g,k,m,w,p,b 這些聲母的音,喜歡重複經常聽到的話。在吱吱呀呀的時候喜歡重複說“媽”“爸”甚至是自己的小名兒。

寶寶能理解:4個月半的寶寶就能聽懂自己的名字啦!但是到6個月左右才能理解這是自己的名字。

7-12個月

寶寶會說啥:這個階段的寶寶特別喜歡重複自己聽到的音節,9個月左右的時候,就會手指想要的東西,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不過,得到10-12個月左右,他才能開口說話。一般學會的第一個詞都是“媽媽”“爸爸”。

寶寶能理解:簡單的詞語,比如“奶瓶”“奶”,但是句子對於他來說就是@#@%#……¥制止他的時候只要轉換語調,假裝兇巴巴的就可以了。

13-18個月

寶寶會說啥:寶寶學會第一個詞後,就會樂此不疲地嘗試更多。但是他們學的很慢,一個月只能學幾個詞,而且先會的都是名詞。這個階段的寶寶只會說詞語,說句子的能力為0。

寶寶能理解:寶寶能聽懂更多的詞了,也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所以,下次你說“過來”的時候,如果寶寶反而跑遠了,你就反思下是不是惹他生氣啦!

19-24個月

寶寶會說啥:寶寶的學習速度會突然變快,19-20個月是語言發展的高速期,有的孩子甚至一天就能記住9個詞,一定要抓住學習機會哦!2歲的寶寶一般能說2-4個詞組成的句子,但是他們經常混淆一些概念。這個階段的寶寶特別可愛,有天我教了兜寶“球”這個詞後,他居然指著公交車上的一位禿頂老先生,不停地說“球”“球”……

寶寶能理解:慢慢能理解表示動作的詞,這個階段寶寶說的話都是從爸爸媽媽那學來的,所以要多說,多引導。

25-36個月

寶寶會說啥:寶寶慢慢地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複述在周圍發生的事情,還會學說小故事。如果家裡人有口音,比如不能分辨f和h,在這個階段時最容易糾正。

寶寶能理解:能理解簡單的故事。

看完才知道,原來跟小寶寶說話,他們根本聽不懂!

哈哈哈哈,原來兜寶小時候我和他說的那些話都是對牛彈琴!不過,如果孩子到了2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寶媽寶爸要多和寶寶說話,哪怕是“對牛彈琴”,也要堅持。

除了多陪寶寶說話,還可以這樣幫助寶寶學習:

  • 聽學押韻的兒歌。

  • 重複寶寶的錯誤。如果寶寶說“奶喝”,寶媽不必糾正寶寶,可以直接跟著寶寶說“我要喝奶”,這樣寶寶慢慢就能學會。
  • 多進行親子閱讀。除了讀書給寶寶聽,還可以問問簡單的問題,增加閱讀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