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總用到“嬰兒”的比喻,要說明什麼?

中青文閱讀


老子為什麼要我們回到嬰兒狀態?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會追問,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有人認為金玉滿堂是幸福;有人認為美女在側是快樂;有人認為端坐廟堂之上俯視眾生是威武;有人認為五湖煙海之中泛舟是逍遙。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決定了人生道路的不同。

在道家特別是莊子看來,人生短暫到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所謂的功名利祿位高權重,最終不過是掛在牆上爛在地裡而已;所謂的蝸角虛名與蠅頭小利,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人生的一切神馬都是浮雲。


所以,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當下能把握住的幸福。你給愛人的一個微笑;你撩起戀人被風吹起的頭髮;你在日暮鄉關的時刻想起故鄉的炊煙;你在寒夜的街頭吃一塊熱氣騰騰的烤山芋,等等。所有能把握住的東西,能帶給你暖意的東西,才是最寶貴的。

當然,我們這些所謂的幸福,都是紅塵的幸福,都是跳脫不開塵世的幸福,在老子看來,這些幸福太俗了,沒有達到哲學的高度。

在哲學家老子看來,人生最寶貴的是能保持人天真爛漫的童心,回到嬰兒和赤子的狀態。在老子的筆下,嬰兒與赤子是多麼令人神往: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讚美嬰兒,把赤子和嬰兒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老子看來,只有嬰兒才是與他心中的“道”合二為一的。老子的道是自然,是效法天地自然運行的哲學。在他的道中,“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而嬰兒也淳樸自然,天真無邪,一切任性而發,率性而為,沒有絲毫的矯揉做作。

嬰兒之所以能成為老子的人生理想,主要是兩大優勢,這是成人世界中早已丟掉或者說再也找不回來的優勢。一是“精之至”。所謂“精之至”,是說嬰兒處於襁褓之中,還沒有價值判斷,一切都是生命本初的樣子,沒有受到滾滾紅塵的汙染,沒有受到利益、美色的誘惑,沒有孜孜以求的功利之心,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審美的。嬰兒內則柔和淡泊、外則天真無邪,大自然的所有精氣和靈氣都集中在他身上,得自於天地之間的精氣還沒有散發掉。二是“和之至”。

所謂“和之至”,是指嬰兒能自然地遵循中道,你看嬰兒終日號哭卻不會嗓音沙啞,原因就在於嬰兒啼哭時能沿著氣管運行;嬰兒從來不會將就、為難自己;從來不會為了某種目的而討好別人;從來不會因為有了好事而欣喜若狂;也不會因為失意而垂頭喪氣;他保持著自然天性,隨自然萬物的變化而變化,自然而婉轉。

事實上,我們再也回不到嬰兒和赤子的狀態了。老子也並非幻想回去成為嬰兒和赤子,作為一個道家哲學家,老子崇尚仁的“精之至”與“和之至”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要求人們,泯滅利益得失、是非好惡等俗世之相,徹底消除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區分界限,達到一種無知無慾、無拘無礙、與“道”合一的人生本體境界。人若能如此,則將無敵於世界。

老子指出善於保養自己身體的人,能“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兵無所容其刃”。這倒不是說善於養生的人,成了萬物不侵的神人,而是說在我們的心理層面,如果能忘卻了自我的肉身存在,消除了一切功利慾望,就能消災避禍,進入赤子嬰兒的人生境界。

也就是說,雖然世人有所謂的災與禍,但我在內心卻不以災為災,不以禍為禍,這樣,災禍就無法侵害我的身心了。這就是一種“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境界,這就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有的境界,這就是閒看庭前花落花開自然恬淡的境界。我的心是一潭靜水,沒有什麼能打擾我乾淨的靈魂,不管是得意還是失意,我都能淡然處之。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嬰兒的境界呢?老子為我們狼奔豕突的人生,開出了二個藥方。

一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在老子看來,慾望是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源。人生要輕鬆自在,就要首先節制自己的慾望,節制自己的情緒。所謂“見素抱樸”,就是要保持心境的纖塵不染、澹泊恬靜,達到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的最高境界。所謂“少私寡慾”,就是要人們把物質利慾降低到非常有限的程度。在老子看來,文明帶來異化,慾望帶來痛苦,過多的慾望,就是人生的一種罪。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慾望讓我們成為物質的奴隸,成為名利場中的犧牲品。在老子看來,對待物質慾望,不是孜孜以求去滿足它,而是以超然的態度對待它。老子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這句話被蘇東坡寫進自己的文章裡:

“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

蘇東坡說,人們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開災禍,因為幸福可使人歡喜,而災禍卻使人悲傷。人的慾望是無窮的,而能滿足我們慾望的東西卻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醜惡的區別在胸中激盪,選取和捨棄的選擇在眼前交織,那麼能使人快活的東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這叫做求禍避福。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慾望給人生帶來的不自在和幻滅感。

老子開的第二個藥方是“無為而無不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人們對待自然社會現象要順其自然、聽之任之,不要人為地去幹預它。“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是自然哲學家,他對自然的觀察是精緻細微的。他說,你看那些閒花野草,沒有人培植它,卻長得枝繁葉茂;熊羆虎豹,沒有人餵養它,卻發育得肢體矯健。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魚蟲正是因為沒有人力打擾,才生長得自由自在,呈現一派勃勃生機。同樣,人生在世,對世事也應該淡然置之、自然無為。所以,人生應該是這樣: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以無為而為,以無事為事,以無味為味,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不計較個人的一己私利,不讓世俗的喜怒哀樂擾亂自己的恬淡心境,自始至終保持自己得之於天地的精氣,這樣就能達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回覆到赤子嬰兒的人生境界了。

在今天看來,老子的藥方確實很苦。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能沒有慾望,更不能完全做到清靜無為。

但是,人生總是要有一些哲學思考的,假如我們能用老子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和“自然無為”的精神,時刻提醒自己,少一點不切實際的慾望,多一些心靈寧靜的思索,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然後再上路,無論是坦途大道還是滿地荊棘,我們都能發現人生與眾不同的風景。


好玩的國學


至柔至剛

記得我的第一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給我的感覺她是那麼的柔弱,如雲似霧讓人不敢輕易觸碰,生怕一不小心就會傷到她。

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忘記了所有煩惱,眼前只有她,她的哭泣她的笑鬧。

可是在她用她那纖細柔嫩的小手,勉強抓住我的一根手指的時候,我愕然的發現她抓的那麼用力,讓我都有了痛的錯覺。

看到她我的心底不由泛起無限憐愛,所有塵世帶給我理念,在她身上都不適用,只想用自己內心最柔軟的一面愛她,用盡自己所有力量守護她。



她不用一言一語就可以讓我為她無條件付出,不需要任何手段就可以讓我對她完全敞開內心。

人在世間行走了久了,大都已經學會把自己的內心隱藏在堅硬的外殼之中,害怕對著別人展示內心會被傷害。

可是絕大部分人,在看到嬰兒的那一刻,都會不由自主的放下所有的戒備,用心去關愛他們,哪怕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

許多人拼盡全力都不能讓別人為他敞開內心,而柔弱無比的嬰兒,卻可以輕易擊碎世人內心所有的防護,至柔至剛。



老子和我們一樣,在看到嬰兒的那一刻,也會不由自主的放下心防,而在那一刻睿智的他瞬間明悟,至柔至剛的含義。

如果人始終能保持住嬰兒的這種天生的境界,可以讓世人瞬間放下所有成見,那麼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在這個世間,幾乎每個人都在試著讓更多人接受自己瞭解自己,可是往往做出很多努力卻收效甚微,甚至適得其反,就會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強,或者方法還不對,然後繼續去拼命努力。

而他們卻忘記,柔弱無比的嬰兒卻也可以輕易讓所有人接受他,傾聽他的聲音,注意他的一舉一動,不時還會為他的舉動露出發自真心的微笑。

有時候人們喜歡看嬰兒,還因為可以在嬰兒身上,能展望到無限可能,嬰兒這時候就猶如老子心中的道,道代表無限可能。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經常提到嬰兒和水,認為他們是最接近道,擁有無限可能,又能潤萬物與無聲無息之間,至柔至剛。


靜靜思考的風


一看到老子總喜歡在《道德經》裡用"嬰兒"做比喻,就大聲嚷嚷說老子叫你做"巨嬰"的那些人可以歇歇了。你"巨嬰"也好,啃老也罷,都是自己作的,老子可不背這個鍋。"嬰兒"在老子心中可是極其重要的象徵,絕不是教你做一個身堅志殘的可憐蟲。

《道德經》共八十一章,主要可分為"修身"和"治國"兩類型,在講述個人修養的多篇幅裡,其中有五章就用到了"嬰兒"作比,足以見老子對"嬰兒"身上的某些特質的推崇。具體是哪些特質,以及老子為什麼要如此比喻,我們可以結合相關文段來理解。

一、 "嬰兒"出現處及其具體含義

【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譯文: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慾狀態嗎?

這裡的"無慾"指的是嬰兒還不知好惡,他是處於性全的狀態中。他的思想還沒有受到外界的汙染,是脫身於母體的自然狀態。

【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

譯文:眾人都熙熙攘攘、興高采烈,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無動於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嬰兒還不會發出嘻笑聲。

這裡的"未孩"中"孩"同"咳",形容嬰兒嘻嘻笑的聲音。用嬰兒還不知道以笑聲來取悅大人為比喻,將"我"的質樸愚笨與世人的功利虛榮作對比,更顯示出老子的道德追求。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譯文: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覆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

這裡主要側重於嬰兒表現出的單純、簡單的狀態。

【第四十九章】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百姓們都專注於自己的耳目聰明,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孩。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兇惡的鳥不搏擊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和氣純厚的緣故。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貪生縱慾就會遭殃,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於"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這一章對厚德之人像嬰兒(赤子)的解釋,將老子的思想表達的十分透徹。首先,將厚德之人和嬰兒做比較,足以表現出嬰兒在老子心中屬於

完美道德化身的形象。其次,說到了嬰兒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精氣充沛,和氣純厚。最後,得出人在思想上順常節慾,才能得到身體的長生長壽。

二、以"嬰兒"做比喻的原因

通過上文提到的"嬰兒"出現的地方以及它的具體含義,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在《道德經》中用"嬰兒"做比喻,看中的是嬰兒身上那種無慾無求、純厚朴實、簡單似愚

的感覺。但是要注意,老子所說的那種無慾無求並不是說完完全全的禁慾,而是不縱慾,順應人性自然狀態為之;那種"淳樸厚實"更多的是和老子不提倡的"智巧詐取"作對比,強調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之道,而非勾心鬥角;至於"簡單似愚"是最高的一種境界了,它是思想層面上類似嬰兒的地方,前兩種還處於具體行為的範疇中。老子想說的這種思想狀態並不是說把一個成年人一巴掌拍成個傻瓜,而是一種大智如愚,是成年人在經歷了世事紛爭之後仍然能夠保有一份赤子之心,或者說是你已經懂得了許多道理,卻仍願意迴歸自然本真,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

老子不僅用"嬰兒"做比喻,還經常用"水""川穀"等來做比喻。作為一位哲學家,他的思辨方式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對立"。比如剛才提到的"嬰兒""水""川穀"等,在一般認知裡多是出於不利或弱勢的一方,而老子偏偏認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柔弱勝剛強"。原因就在於,這看似"柔弱"的一方,有著強大一方所不具有的品質——安靜守定、不爭無求。與安靜守定相對的是輕率急躁,這是老子反覆批判的性情,他認為這種性情容易滋生雜念,擾亂內心的質樸,所以是有違人的自然本心的,是不好的。而與不爭無求相對的是不知足貪慾,在老子看來不知足是最大禍害,貪慾是最大過失。反而不爭無求的一方是"知強卻為弱;知明卻為暗;知榮耀卻甘守卑微",他們主動處於低位,知足安樂,這正是迴歸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也正是這種

不爭的態度使得"天下莫能與之爭"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老子的種種對立,最後還是回到了他所說的"萬物本根"之中。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個人生命的本根就是迴歸一種混沌未開的嬰孩狀態,這在老子看來是順應自然法則的,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所以以"嬰兒"特質來引導自我個體,是符合老子哲學觀的,符合"道",符合長久安寧的生命追求。


一往文學


《道德經》原文中,多次提到嬰兒。這是嬰兒與道有共通性,所以,說出來,只是為了加深人們對於道的印象理解。

嬰兒與道有什麼共同性呢?老子可不會隨便亂比較,這可是經過認真觀察瞭解之後,才會說的。但是呢,很多人其實理解上有偏差,所以也多數人就讀不懂《道德經》了,自然更加體會不了嬰兒有什麼與道相同的特色啦。

我們呢,觀察嬰兒,會知道,嬰兒剛出生那會,是不辨親疏的。對於吃的呢,酸甜苦辣,都不會刻意追求,當然了,辣這個不可以嘗試哈,不然嗆到了。但是呢,比如苦的,嬰兒是照吃不誤的,管你苦的鹹的酸的甜的?不介意,有的吃就行。再大一點,就開始認人了,也對味道有辨別之心了,不夠甜不夠香,不願意吃了。所以奶粉商家,就會製造一些加了增香劑的東西了,這是後話啦。

老子說天地不仁,聖人不仁,都是和嬰兒一樣,哪來的好惡呢?哪來的親疏厚薄之分呢?哪來的貪慾呢?這些,都是後天人為的添加上去的啦,搞得自己很麻煩,還以為這些就是人生目標呢?其實離道越來越遠了,以致於老子不得不公開傳講《道德經》了。因為這個社會,已經很混亂了,再不亡羊補牢,恐怕後果難料,人們也難獲幸福自在。

講到這裡,大家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老子總愛談論嬰兒呢?


命理師陳一宏


老子以“嬰兒”來比喻心性的淳樸,勸導人們迴歸天性本性,以無為自然的方式修身治國。

《道德經》中多次用到“嬰兒”比喻,有: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咳。——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二十八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第五十五章

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重在“專氣”修身,摒除雜念,一心內守,“致虛極,守靜篤”,“無之以為用”,“為腹不為目”。

第二十章“如嬰兒之未咳”,二十章全章內容都在描繪一個修道者的情狀,象還沒有開笑的嬰兒,混沌而又清明。

第二十八章“復歸於嬰兒”,回覆到嬰兒純德的狀態,守雌為溪,德性秉於天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是剛出生的嬰兒,德厚如赤子,以此修身,則精之至,和之至,以此治國,則玄同天下。

嬰兒無知無慾,德性純厚,老子以此循循善誘,誨人以“現素抱朴,少私寡慾”,彰顯天道。


一東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用嬰兒作比喻,說明什麼呢?

主要是說明“道”的自然屬性。“能嬰兒乎”?“比於赤子”、“復歸於嬰兒”。都是主張讓人們回覆到嬰兒般的純真無邪的狀態,只有回覆到嬰兒般的純真無邪的狀態,才合乎“道”。老子一貫認為,剛強是“有為”的表現,不合於“道”,而柔弱則是“無為”的表現,合於“道”。人們回覆到柔弱的嬰兒狀態,就是合於“道”的“無為”的表現。而且剛出生的嬰兒(赤子)對自是誰都不知道,對社會更是一無所知,沒有貪念,沒有慾望,只有本能。所以,赤子就是自然,就是無為,就是“道”的化身。

老子的“嬰兒”說,“赤子”論,也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提出來的。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統治者(諸侯)的慾望無限膨脹,爭霸戰爭連綿不斷,當時的情景是師旅頻發,戰馬不足,母馬入陣,“戎馬生於郊”,“師之所處”,荊棘叢生,弒君亡國,不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天下一片混亂。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的困難境地。所以老子要求統治者(諸侯)們,治理國家應當像嬰兒一樣無慾無為,順應自然本性,不加任何人為因素。只有復歸到“嬰兒”、“赤子”的“無為”狀態,天下才能安定和諧。

老子的願望雖然是美好的,但是在當時乃至後來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當然,老子讓人保有“純真無邪”、防止貪慾膨脹的主張還是有借鑑意義的。


布衣閒人10



儒家的教育使我們從禽獸,成為小人。再從小人成為中人。再從中人成為大人。大人者,君子也。儒家的教育是我們從動物人,成為社會人。君子是儒家的追求——仁義孝悌,禮義廉恥。

而道家的教育則不然。首先,道家行不言之教。最重要的,是道家追求的不是大人。而是使人成為小人——嬰幼兒。老莊謂之——赤子。

在《莊子》一書中的孔子完全是一個木偶,被作者玩弄於股掌之中。僅孔子困於陳蔡一事,被屢次提及,且有五個不同版本。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孔子在絕境之中,依然向弟子宣揚道家思想;另一類則是孔子起初並未得道。但被道家高人點撥後,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撇下弟子,拋棄學業,扔掉書籍,脫下衣服。光著屁股跑到山林之中,追逐野獸,與之為伍。

《莊子》中的孔子最為可愛,好似一兩歲的嬰孩,光著屁屁,露著雞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道家崇尚自由和人類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這兩點在孔子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道家崇尚赤子。是追求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


楊朱學派


道是什麼?我們都會說是規律!是變化!是無為!

也就是說,在“道”中,沒有“人為思想”的東西,而是有一種潛在的力量,不需要知道,它自己就會自然而然的運行。

不需要刻意的力量,不需要人用有意識的想法來左右,不需要什麼“強為”的東西,道,就會指引著從當下這一刻,變化成下一刻!

無所謂失去什麼,也無所謂得到什麼,因為沒有思前想後,從而讓自己始終處於“道”這個變化狀態的當下一刻中,只是遵循自然的道,在其中自在的存在,如此存在狀態下的自己——近乎於道!

所以,道,其本質,我理解為——規律指導下的每一個當下存在!

在這個存在中,只是存在,無所畏懼、無所苦樂、無所得失、無所高低強弱、無所美醜……即,不二之心!

通俗講,就是一種不帶評判的當下存在!不思過去、不念將來、不知當下!

真正能夠活在當下那一刻的人,是不知當下的!你一旦“知道”時!當下就丟失了!只有“在其中”時,才是真正的當下!

嬰兒,是人,並且擁有了道的精髓,他喜怒無常卻從不駐留,只會在其中!平靜好奇的眼神,看到什麼都是新奇,不駐留隨見變化喜好,磕碰了就肆意哭泣,再見到新東西又能戛然而止,同時又一切近乎於無為,當下經驗著,過往不究、未來不寄,只是當下存在著……

活在當下,即為道!

道,即為規律!

規律,即變化!

變化,即每一個存在!

成人的世界,只有在“覺、悟”之後,才能重回那種近乎道的狀態,能夠不被習性左右,打破固有思維內的知障、執障,重獲只是那種感受當下存在的狀態時,

喜怒哀樂,就只是喜怒哀樂,但是不會“心受其害”,從而得自在!


辯明事理火火烽


嬰兒是新機,身體內還沒有下載運行五花八門的APP,只有正版操作系統運作。運行流暢不卡頓,處於最接近道的狀態。多次人間投胎者雖然被動攜帶各種信息,但那些信息已經被加密隱藏。

嬰兒頂門未合,信號滿格。先天意識來去自由,一個進出,元炁充盈。

一般情況下,孩童生來就有“眼通”這種功能,隨著年齡增長,吃五穀雜糧飛禽走獸,“眼通”功能逐步退化。《西遊記》第一回,悟空剛出生就金光焰焰,震動天庭。經千里眼順風耳觀察:“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 天天吃大魚大肉,那點能力吃棗要完。

既然知道了人間煙火的副作用,就需特別重視,約束口腹之慾,清淡適度才是正道。

復歸於嬰兒就是收回散亂的意識,約束身口意。有所取捨,不被動輸入大量無用信息。逐步清除垃圾意識,看待事物不貼標籤,思無邪。如嬰兒般淳樸,保持一顆柔軟心。明鏡佈滿塵埃,隨著不停清洗擦拭,圓明的本質顯現。種種先天功能隨之恢復,一臺能與天地保持暢通的超級終端就這樣被修復。天地母親,我回來了。


輪迴人間經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