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時候美食物的故事(二)——做豆腐、吃豆腐

小時候臨到過年,家裡才會做豆腐。首先磨豆子,用家裡的磨盤磨,磨盤是石匠用大青石鑿刻成的石磨,碩大的青石鑿成圓形的盤面,盤面上雕刻紋路,分上盤和下盤。磨東西要靠上下盤的紋路交錯產生的磨力,磨盤又是石頭做成,故把磨盤拉動起來是很費力氣的。磨東西主要靠驢拉磨,磨之前,給驢套上特製“眼罩”和“驢套包”,在旁邊大人的督促下,驢就一圈又一圈拉著磨轉起來,大人趕緊把事先泡好的豆子酌量添進上盤留的圓形開口槽裡,一會豆子就被磨成細細的漿汁順著上下磨盤中間的縫隙流淌下來,流進磨盤底座上面的環形槽子裡。等槽子裡的豆漿滿了,就裝入布袋子裡,開水倒入布袋子裡,收緊袋口,用力甩動,細膩的豆漿就透過袋子滲透出來,後倒入大鐵鍋旺火煮。

那些小時候美食物的故事(二)——做豆腐、吃豆腐

還在煮豆漿時,我就在灶臺邊等著了,眼巴巴地看著鍋裡,熱氣虛虛騰起。奶奶看饞的厲害,就拿一隻大瓷碗,舀出一碗豆花給我吃,我呲溜呲溜地的喝進肚裡,滿嘴的濃香,滋養了胃,愉悅了心。

豆花煮好後要用滷水點,俗語“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滷水邊撒進鍋裡的豆花裡邊不停攪動,這是門技術活,需要把握好那個適度的點,點多了點少了都不合適,點到合適的量,多了豆腐會變老變硬,口感不好,點的嫩了也不好吃,到最後滷水都是一丁點一丁點的加,只要看到豆湯一變清就馬上停止加入滷水了,看著豆漿慢慢結塊,形成凝固的豆花,點了滷水的豆花有特別的香氣。這就是最經典的“老豆腐”了。最後一道程序是出豆腐。在鍋上架上籠屜,鋪上紗布包,把大鍋內的豆花迅速舀到紗布包裡,豆花裡的水都流到籠屜下面的鍋裡,布上留的就是香噴噴的豆腐嘍!豆腐做好後,趁熱吃,濃濃的豆香味道,鮮有人討厭吃豆腐的,男女老少皆宜,特別是牙口不好的人,吃豆腐基本不費力。

那些小時候美食物的故事(二)——做豆腐、吃豆腐

小時最常吃的一道菜是家常炒豆腐,做法很簡單,把豆腐切成小方塊,先把油燒開,把豆腐放進去兩面煎一下,盛出來放盤裡。鍋裡重新倒油燒熱,依次放入肉片、蔥、和蒜,翻炒後加入煎過的豆腐一起炒,最後加入鹽,一會一盤香噴噴的家常豆腐就出鍋了,還沒端上桌,我就拿著筷子迫不及待的偷吃兩塊,嘴被燙的扭在一邊,舌頭卻在享受著那濃香。還有一道常吃的吃法就是小蔥拌豆腐,將小蔥切成蔥花,豆腐切成小塊,放入熱水鍋焯去豆腥味,再在涼水過一遍,瀝乾水,把小蔥和豆腐一起裝在盤裡,加入鹽和香油攪拌均勻即可,要的就是清淡的原汁原味,吃起來清香飄逸,鮮嫩爽口。

那些小時候美食物的故事(二)——做豆腐、吃豆腐

豆子變豆腐,從黃變白,大味至簡而香味依舊,無聲無息中撫慰了小時的胃,軟弱無力中養硬了小時的骨頭;家常豆腐中還蘊藏著家的味道,樸實、平和中有股溫情默默的溫暖,不僅滋養了味蕾,溫潤了時光,還滋潤了心田,成為了永遠懷念的家的味道。

那些小時候美食物的故事(二)——做豆腐、吃豆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