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把德國拎出來批鬥,要逼中德俄要手拉手?

5月17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特朗普在白宮會面,總統先是肯定了秘書長同志去年的工作表現,對北約取得的一些成就表示讚賞。

然後,特朗普掏出懷裡的小算盤,闢哩叭啦拔算珠,跟斯托爾滕貝格算帳,“法仔欠我一毛二,意仔欠我一毛三,德仔欠我三塊三……當然,並不是所有小弟都賴帳。”

特朗普把德國拎出來批鬥,要逼中德俄要手拉手?

特朗普還問秘書長,“你有能力處理好這些,對吧?我有信心!”

特朗普把德國拎出來批鬥,要逼中德俄要手拉手?

秘書長只好報以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特朗普就是這麼一個率真的老男孩,小弟們一個個表現如何?他心裡門清,得到小紅花的有:

英國,波蘭、羅馬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希臘!七位同學。

除了小跟班大英帝國,居然沒有一個是西歐國家,跟美國跟得最緊的反而是曾經的蘇聯,東歐國家。這隊伍帶的,不是打自己臉嗎?

表揚結束,小同學要再努力哈!接著老男孩終於繞到真正的話題了。

“尤其是德國,沒有做出其應有的貢獻,而且德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受益者——坦率地說,德國得到的好處要比美國大得多。” 他還批評德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另外,你知道,德國向俄羅斯購買大量的天然氣,支付了數十億美元。”

結合特朗普上臺之後,德美關係種種不睦,德國應當很清楚明白美國在發出嚴厲的指控:

一,德國的“份子錢”必須大幅度提升,不要再想薅美國羊毛。

二,跟俄羅斯眉來眼去,德國就是北約“二五仔”。

對“欠費”成員國,特朗普威脅要處置(be dealt with)它們,至於如何執行家法?特朗普沒進一步說明。

北約權力內鬥

德國與美國在北約事務上爭吵,本質上是權力之爭。

德國已不甘心接受美國賦予它的“領導地位”,德國更關注的是歐洲集體安全領導權,而美國要保持對歐洲安全事務的絕對領導權。

1997年馬德里峰會確定北約東擴路線,1999年北約首次東擴,接著在2004年,保加利亞,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2009年,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先後加入了北約,去年黑山共和國加入。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三個前蘇聯共和國加入,意味北約進入了俄羅斯核心戰略空間。

儘管北約成功東擴,但德國與美國在北約的主要功能,職能劃分,未來方向,境外軍事行動權等問題上,分歧越來越大。根源還是兩國對北約的作用認知不同:

美國認為北約是它領導歐洲,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控制石油產區的工具。

德國認為北約是維護其自身安全的屏障。

美國不在乎北約擴張是否會加深德國安全危險,而德國認為北約如果不利於它的安全,寧可弱化北約。

任由美國無限擴張北約範圍,那麼日本和澳大利亞將成為北約的新夥伴(名義上可以不是),這就完全偏離了德國的安全目標。

德國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選擇:

一,退出北約(目前不可能)

二,提高在北約權力結構中的地位,掌握更多話語權。

兩德時期,西德將北約視為唯一安全基石,德國統一之後,它的外交政策最重點是推進歐洲一體化進程,蘇聯解體之後,德國最關切的是巴爾幹局勢,如它所願--南斯拉夫徹底分裂了。

到這時為止,德國通過北約得到了戰略紅利。在此之後,北約對德國的安全功能在不斷下降,而歐盟地位在不斷提升。

德國最理想的安全架構是建立在歐洲集體防務之上,只要處理好與俄羅斯的關係,德國就沒必要追隨美國,承擔與它無關的戰爭風險。

在北約內部,德國想方設法將德國人安插進重要崗位,但一直被美國壓制,同時,德國在歐盟主要部門安插重要官員,就比較容易。

德國的權力未來在歐盟,而非北約。911事件爆發,小布什執意繞過國際法則,拉上英國一道出兵伊拉克,德國公開反對美國單邊主義行動,這時,德國站在了歐洲利益的立場上,得到了法國支持。

為了顧安大局,小布什政府沒有跟德國撕破臉,但德美矛盾一直在累積。

2008年,德美矛盾終於公開化,4月2日北約在布加勒斯特舉行峰會,德國否決了賦予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成為“成員國行動計劃”的資格,毫不猶豫地將兩國趕出北約門檻,美國非常不滿。

特朗普把德國拎出來批鬥,要逼中德俄要手拉手?

到了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爆發軍事衝突,俄羅斯軍隊越過國界線,進入南奧塞梯地區與格魯吉亞軍隊激戰,8月12日,梅德韋傑夫宣佈停止軍事行動。

德國心裡清楚是美國一手策劃了這場小型衝突,以試探梅德韋傑夫和普京的底線,所以美國要求北約國家介入俄格衝突時,德國拒絕了,它認為這場衝突剛好驗證了否決票的正確性。

十年之後,我們再看德國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它的目標就是創造一個穩定的歐洲安全秩序,避免跟俄羅斯發生直接衝突。

如果,烏克蘭成為北約成員國,當克里米亞衝突爆發時,德國要承擔保護烏克蘭的軍事義務,正是那張否決票,使得德國避免了惹禍上身,這一點,法國佬是佩服德國佬戰略眼光的。

特朗普要德國加錢,錢不是問題,但德國不願意把錢加在北約之上,沒有權力交易,特朗普想白白要錢,很難!

而且美國在做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德國在特朗普三番五次催加軍費的情況下。前天,默克爾順水推舟,在議會呼籲增加德國國防軍的軍費,希望議員們能理解並支持。

特朗普把德國拎出來批鬥,要逼中德俄要手拉手?

如果沒有特朗普死命催錢,德國總理公開提出增加德國國防軍軍費,整個歐洲會尖叫,現在好了,默克爾還裝出被逼無奈的樣子。

德國現在軍事上就是擺出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缺槍少炮,戰機散架。它要是想重整軍備,是分分鐘的事情,就差一個藉口。

特朗普天天就拿著小算盤啪啪啪,有人說他為中國提供神助攻,對德國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德俄關係

普京在2004年被美國忽悠過一次,在北約第二輪東擴時,因為反恐統一戰線存在,態度軟化。

現在普京將烏克蘭和格魯吉亞視為北約紅線,美國有本事可以試試看,但德國決不願意背上這兩顆定時炸彈:

一,德國在統一後,向俄羅斯承諾過不會同意北約推進到俄羅斯最核心地帶。從德國自身安全來說,俄羅斯一旦復甦,大毛熊的反制手段將十分激烈。

二,俄德要相互顧及感受,為了遙遠的美國而得罪近鄰德國,這決不是明智的選擇。

三,德國一直是俄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近幾年被中國超過),跟著美國製裁俄國,已使得德國損失慘重。在能源方面,德國39%的天然氣,35%的原油,25%的煤炭進口來自俄國。

有了如此密切經濟關係,德國最佳角色就是扮演俄美矛盾調解人,斡旋人。如果讓烏,格進入北約,德國的外交能力會受到極大破壞,因為它成為了衝突方。

四,德國的外部安全環境,已經好得不能再好,西邊的世仇法國在軍事不可能威脅到德國,因為法國滿足了,它得到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東邊的俄羅斯,正在恢復期,急需跟德國合作。

還有誰能威脅德?美國和英國。英國是一天不攪屎,就悶得慌,它不能接受德國領導歐洲,而美國在烏克蘭,在中東的野心,時刻在威脅著德國利益。

16日,默克爾在保加利亞索菲亞宣佈,將為被受到美國對伊朗制裁波及的德國中小企業制定政府補償措施。

德國敢這麼,歐洲各國也會跟上,美國最煩的就是政府補貼企業來佔據市場優勢。在美國心中,只有它能補貼自家企業,其它國家都不行。

特朗普把德國拎出來批鬥,要逼中德俄要手拉手?

明天,默克爾將到索契跟普京見面,談的主要是敘利亞和烏克蘭問題,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也在索契,不清楚默克爾是否要跟他見面。

阿薩德前些天說過,如果沒有外國干涉,他一年就能穩定敘利亞全境,進入重建階段。

對中國,德國來說,敘利亞重建意味著滾滾財源,但這種生意風險很大,需要一個強大的國際力量維護和平環境。

今天,中國外交部宣佈德國總理默克爾將在5月24日至25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這是德國新內閣組成後,默克爾第一次訪問中國,累計次數已達11次。歐洲媒體猜測多時的默克爾訪華日期終於確定。

現在,一個並不清晰的模糊輪廓正在形成,中德俄三國在共同利益下,手拉手向一個目標前進。

不利因素:

德俄之間,烏克蘭問題久久無法解法,已經影響到德俄之間的能源合作。

中德之間,意識形態,價值觀分歧很大,特別是在涉藏問題上,中國非常反感德國指手劃腳,德國也十分警惕中國對東歐的政治“滲透”。

從中俄背靠背,到中德俄手拉手,並非不可能,前提是建立政治互信。這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特朗普能不能再加把勁“促成”這一格局。

特朗普把德國拎出來批鬥,要逼中德俄要手拉手?

特朗普這次把德國拎出來單獨批鬥,表揚英國,波蘭等國,收穫的只有矛盾。

乍一看,歐洲安全結構只有北約和俄羅斯兩個主體,實際上,美國藉助北約深深嵌入到歐洲之內,並控制了歐洲安全事務。

美國與德國之間,控制和反控制的博弈將日趨激烈,反過來也影響著歐洲的安全結構。

特朗普反覆無常,德國如果單憑自己的力量,還無法對付美國,它必須在歐盟之外尋找強有力的政治力量聯手對抗美國的蠻橫做法。

中俄德聯手,存在邏輯上的可行性,這召示著國際秩序將有巨大變化。

特朗普把德國拎出來批鬥,要逼中德俄要手拉手?

要不特朗普來個狠的,在某個深夜醒來,發個推特宣佈美國退出北約,一了百了,這賠錢的黑社會老大不當也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