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前十名怎麼排呢?

小檸朦

文無第二,武無第一。

說起三國謀士,大家都喜歡爭誰最強。

反正就是吵一萬年,也吵不出個定論,誰也不服誰。

今天我就大膽一次,給謀士們排個座次,這個排名你服嗎? 不服來辯!

第一名,浪子郭嘉

浪子郭嘉,戰略眼光獨到,精於人心《十勝十敗論》增強曹操擊敗袁紹的信心,預言徐州戰事和孫策身死。為曹操在戰略方針指定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名,義士陳宮

義士陳宮,他輔佐有勇無謀的呂布一度攻佔了曹操的所有地盤。但無奈匹夫就是匹夫,陳宮本事再大也沒辦法。最跟著呂布兵敗身死。


第三,毒蛇賈詡

算無遺策,三國之亂因他一言而起,弱勢張繡用他計策敗曹操。在立嗣問題上,一句話奠定,了曹丕的地位。也保住自己的安全。

第四,烏龜司馬懿

烏龜的代表人物,德川家康的老師,韜光養晦的集大成者,鬥諸葛、鬥曹真曹爽,死後子孫吞併三國。


第五,國士田豐

總是料事如神,出奇得勝,攻公孫瓚,勸袁紹迎漢獻帝。戰略眼光好,但袁紹不用,最後竟然羞見田豐而命其自殺,袁紹之才,費啦田豐。

第六,神仙諸葛亮

諸葛亮,戰略眼光好,治理國家是大拿,可是用計不是他所長,打仗太過謹慎。 他不能算謀士,而是政治家,可是我如果不評肯定會被罵死。

第七,江東陸遜

奇襲關羽、擊敗劉備,蜀漢三兄弟弄死二,後期還出將入相,一代人傑。哎,不說啦,說多都是淚。

第八, 陰人龐統

一個天才的陰謀家,左右逢源的戰術高手。最後死於非命。可惜。

第九,徐州陳登

玩弄呂布於股掌之間,掌握徐州與手掌之內,獨自抵抗孫權,讓東吳10萬大軍寸步難進。


第十,智多星李儒

他如果活的時間長一點,必定在前三。董卓因為他成為天下實際的掌控者,呂布因為他來投。事蹟不為人知而已。

過去喜歡歷史僅僅因為愛好,現在書寫歷史更多是和大家探討。😝😝😝


阿斗不傻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準,請磚家繞道!

排名以取得的成就和要取得成就所對應的難度為準。

NO1.諸葛亮

1.三顧茅廬之後,劉備比起曹操勢實力差太多,但是諸葛亮保劉備不滅;

2.決定三國鼎立的赤壁之戰,諸葛亮智謀不可小覷;

3.在龐統死後,諸葛亮助劉備取得益州(龐統死後有名的謀士就剩諸葛一個了);

4.在法正死後,諸葛亮獨擋一面,幾乎處理了所有南征北伐以及東吳關係(蜀國國力應該只有魏國五分之一)

NO2.周瑜

1.助孫策取得江東(簡單);

2.赤壁之戰奠定三國鼎立(難度很大);

3.第一位和諸葛亮交手的人,雖然演義周瑜有點燧,但是在重大問題上和諸葛亮想法相同。

NO3.司馬懿

1.魏國建國人才死亡後頂樑柱;

2.諸葛亮的老對手,雖然未敗,但處於守勢;

3.從奪權看出有著不輸於曹操的詭計。

NO4.曹操

1.魏國的奠基人物功勞遠大於其他任何手下;

2.和劉備相反的方法駕馭了眾多良將謀士;

3.和袁紹智謀團、陳宮、賈詡、周瑜、諸葛亮等直接對抗,雖然有失敗但都不致命。

NO5.郭嘉、荀彧

1.智謀團的典型人物,專業出謀劃計能手(荀彧政治能力很高)

2.郭嘉雖然傳說厲害,但幾乎都是曹操的下手,感覺還是曹操為主。

NO6.龐統、法正、陸遜、賈詡、荀攸等

出場率不高,屬於曇花一現人物,在某一段時間或者某次戰役中表現出色。

總結來看:蜀國肯定是最強的,因為國力太弱以及君主不擅長智謀,魏國曹操實在時太厲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手下發揮,幾乎所有大的戰役都是曹操親自指揮或者遠程遙控;吳國出場率不高大多數時間屬於配角,四都督威名遠揚但是主場還是蜀魏之爭。


經典之作三國志

三國是個人才濟濟的朝代,文臣武將輪番上陣。那麼,作為軍中的靈魂人物――謀士。三國中哪位最強呢?當然,評定高低還得看其成績。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排名,見仁見智。下面就是(秉燭讀春秋)對三國謀士的最新排名:

第十名陸遜:這位小霸王孫策的長女婿,白衣秀士有獨特的戰略眼光,又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其才華出眾,初出茅廬,小試牛刀,就取得了不凡的業績。

關羽萬人敵,威震華夏,卻在他與呂蒙合計下丟了腦袋。

劉備,一代梟雄,在夷陵之戰成了他的敗軍之將,最後困死於白帝城。他使蜀國從顛峰上直落而下,實現了吳“竟長江所極而有之”的有利局面,使東吳立於江東。奠定了除曹魏之外的佔據三國割據老二的格局。他是繼周瑜之後的又一個智謀雙全的水軍都督。

第九名賈詡:先從李傕,郭祀,後在張繡手下。最後投曹操。

投奔曹操後,他多次為曹出謀化策,為曹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官渡之戰中他起的作用更大。可以說在這場戰爭中,曹操獲勝同他是分不開的。他根據不同形勢、不同處境及敵我情況做出不同的決策。最終讓曹獲得勝利。


他對曹氏集團的最大貢獻是,使曹丕登上帝位。起先曹操特別喜歡曹植,有意傳位於他。而曹植的一些文人氣質也令他猶豫不決。賈看出了當時的情況,他覺得擁護曹丕比擁護植好,便多次出謀,讓丕在曹操的面前表現自己。

後來,也正是因賈的這句話,曹操手下的另一句聰明之士、曹植的主要擁護者之一楊修,被曹操借“雞肋”之事而除之,為丕的登基掃清了障礙,使曹氏集團得到了穩定。

第八名田豐:田元皓,權略多才、料事如神。他的謀略不亞於張良、陳平。只可惜遇人不淑,袁紹不聽他的計策,而導致官渡之戰的失敗。


他能料勝敗,官渡之戰未開戰時,他就料到袁必敗。可見他的戰略與智謀。曹操在聽說:田豐未隨而來,竟然大悅,說:紹必敗。可見田豐的智謀。

他能料生死,袁勝或許可以放他,袁敗必殺他。可見,他識人之能入木三分。

第七名龐統:龐士元論才智,本與孔明在伯仲之間。龐統號“鳳雛”。世人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之說。

益州和荊州一樣,都是戰略要地。龐統根據當時的形式勸說劉備取益州,雖然劉有取之意。卻因找不到名正言順的理由而猶豫,也正是龐統用“權變”之理,即湯武的“兼明攻昧”代劉備解決了心病,使其下定了決心。他一手策劃了益州之計,使劉備取得了益州。


只可惜在益州被亂箭穿心而死。最後事實也證明他的英明。蜀國能生存長達半個世紀,正是有了益州這個作為根據地。取得益州,無疑龐統的功勞最大。

第六名周瑜:白衣羽扇這是周瑜的標配。火燒赤壁是周瑜的傑作。周公瑾應該屬於智謀級兼統帥級的帥哥人物,卓越的軍事家。其風流瀟灑,赤壁之戰,指揮若定,火燒曹軍,令曹操佩服的五體投體。周瑜是個儒雅的將軍,他對琴棋書畫,各有造詣,當時有“琴堪誤,周郎顧”


之說可見其琴藝之高。

第五名魯肅:魯子敬堪稱三國時期傑出的戰略家。其胸懷大局,且虛懷若谷,以大事為重,是大智若愚之長者之謀。看似忠厚老實,實則頭腦清楚。

他提出的“鼎足江東以觀天下”。剿黃祖,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守之”“後為吳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計策,被孫權立為國策。使東吳與魏、蜀成鼎足之勢。可以說沒有魯肅就沒有東吳天下。


第四名荀彧:荀文若有“王佐之才”,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曹操統一北方他的功勞最大。

他善於審時度勢。他向曹操提出的“先固本”之策略。使曹操站穩山東。使曹操建立了三國中實力最大的魏國。

第三名郭嘉:世人皆言:“奉孝不死,臥龍不出”,可見郭嘉是個牛人吧。

郭嘉謀略迭出,是曹操最為推崇的謀士之一。他對北方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曹操曾想將後事託負與他,可見他的智謀超群。



曹操討烏桓之戰中,他獻計讓曹操按兵不動,結果公孫與二袁自相殘殺,使曹操不戰而勝。從而使曹操統一了北方。

可惜他死得太早,曹操在赤壁失敗後,哭郭嘉,一是對他懷念,二是對其他謀士的批評。可見郭嘉的智囊作用。

第二名司馬懿:司馬仲達是大謀者能大忍,曹操活著時:“觀其鷹視狼顧”之相,他收斂自己的鋒芒,隱忍下來。他的隱忍,換來了為曹家的四代託孤之臣。

說他是大謀士不如說他更是一代開國之君。由於他曾事曹家四代,為曹家出力,且曹有危急之時,又挺身而出,使曹家轉危為安。

他確有智謀,其戰略並不在孔明之下。而其厚黑之能,連曹操、劉備均不可小覷之。

第一名諸葛亮:孔明未出茅廬已謀三分天下。他獻出了“隆中策”,使劉玄德由逆轉順,由弱走向強,智取荊、益二州,三分天下已成,使劉備稱帝於西蜀。

他的成功戰績太多了,前半生為劉備立足東征西戰。後期的六伐中原,表現了鞠躬盡瘁的精神。七擒孟獲,平定少數民族的團結。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注)


秉燭讀春秋

第一謀士司馬徽,讀三國演義,大家都把眼光放在頂級武將,軍師,明主身上,為他們的光芒所欽佩不已,然而三兮歸晉,天下還是落到了司馬家族的手裡,從這麼大的一盤棋看下來,其實魏蜀吳終歸是司馬徽的棋子。況且他還是諸葛亮的老師,因此排第一。第二是諸葛亮,理由不多說了,演義裡大量篇幅和事蹟都描述的很詳細了。第三是司馬懿,周瑜,龐統,分別是軍事上抗衡諸葛亮的謀士,火燒赤壁打敗曹軍八十三萬大軍的,以及名聲上與諸葛亮齊名的三位,既然能跟諸葛亮掰手腕了,那沒兩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以上三人雖然都多少沒鬥過諸葛亮,但是都屬於能抗衡孔明的存在,因此排在第三檔。第四是郭嘉,陸遜,荀彧,賈詡,這四位排第四檔次估計大家爭議最大,我說說理由,郭嘉雖聰穎,然而短命,這點和周瑜類似,但因為周瑜火燒赤壁立下的功勞太大,名聲在外,所以排周瑜之後,陸遜也類似,夷陵雖然火燒連營,戰功不小,但當時劉備方面沒有頂級智謀跟隨,因此難度上比赤壁略小,所以也在周瑜之下,荀彧則不同,打曹操起兵以來就跟隨曹操,不管是出謀劃策還是治國安邦都很優秀,跟諸葛亮這種大才略有不及,但是差距不大,排在第四檔次。賈詡,號稱三國第一毒士,只因他所出計謀都讓敵方死傷慘重,比如說給李傕郭汜出謀篡漢奪取長安,給張繡出計策伏擊曹操,如沒有典韋拼死保護,曹操休已,但是治國安邦,以及行軍打仗貌似不擅長,所以比起前面的那些全能型謀士有點差距,也列入第四檔次。第五檔,徐庶,田豐,許攸,李儒,陳宮,法正,徐庶元直,演義裡介紹的不多,大概三個場景,分別是當劉備軍師新野破曹軍先鋒,以及後來的奔曹營別離時介紹諸葛亮給劉備,以及再後來火燒赤壁識破龐統的連環計,由於出場不多,亮點太少,加上徐庶自己也曾說過,他比之孔明如繁星比皓月,所以算作第四檔。田豐在官渡之戰裡其實眼光還是高於其他謀士的,又衷心,有原則,是個好謀士,無奈袁紹昏庸啊。田豐被關大牢以後,袁紹這邊基本是許攸給出謀劃策,許攸為人不忠,性格不好,屬小人,但是腦子不差,官渡之戰時,袁紹未採取田豐以及許攸的幾個計謀時,許攸已經看出袁紹必敗了,因此後來降曹,助曹操破了袁紹,拋開人品之論智謀的話,許攸還是不低,歸入第四檔。李儒,董卓的女婿,當初董卓的很多交兵都是李儒給出謀劃策的,包括後來曹操行刺董卓也是李儒看出端倪,其人智謀不低,在賈詡之下。陳宮,當初和曹操一起起義,後發現曹操和自己並非一路人遂分開,去輔佐了呂布,無奈呂布後期並未聽得進去諫言,最後白門樓兵敗,誓死不降,做人有原則有骨氣,其智力不下荀彧,但是因為性格問題,情商較低,所以也歸入第四檔。法正,這個不多說啦,演義裡關於他的描寫還是不少的,我就不在描述了。這四檔已經涵蓋了三國前十的謀士了,至於具體排名,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有不詳,還望見諒。


非77068410

從我讀的正史三國志來看我排個名,如有疑問,可討論。下面是按軍事才能和以往戰績排的名:第一的當屬郭嘉隨機應變,因敵制勝,孫子兵法說: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戰場變化無常,不能以常理度之(官渡之戰,幫助曹操以少勝多,奠定大業)。還有一次郭嘉隨曹操出征時,曹操兵敗,糧草難行正無頭緒之時,郭嘉對曹操說:當以糧食為誘餌,結果曹操大勝。由於曹操一身打仗次數太多,我記不清是那一次的戰鬥了,反正有就是了。第二的當屬荀攸、賈詡(兩人隨曹操出征很少,沒有郭嘉跟曹操出征多,基本都是出征前建議較多)可算得上算無遺策,能一言命中要害。分析局勢和現狀(指靜態)可以,比起戰鬥中的變化(動態)略有不足。從曹操赤壁之敗,曹操說:若所郭奉孝在此,不使孤至此。可以看出曹操是認為郭嘉(字奉孝)在他們之上,當時荀攸和賈詡都還健在,只有郭嘉(官渡後平定袁紹殘餘勢力,定烏丸三郡中病危柳城)已經死了。排名第三屬陸遜:敗關羽,戰劉備硬是火燒連營七百里,以少勝多。排名第四的屬呂蒙:與陸遜合謀敗關羽,計策是呂蒙出的。排名第五的是周瑜:赤壁之戰,苦肉計和火攻其實都是黃蓋獻的,自己只是採納了而已。反間殺蔡帽。第六的屬曹操:一生縱橫天下三十餘載,鮮有失敗,三國志記載曹操好讀兵書,而且給孫子兵法做過註解,自己也是智謀之士。而且自己也作有兵書10萬餘字。第七的是魯肅:做元帥時戰績一般,對手一般,沒有遇到很厲害的對手。第八的是程昱:獻策較多,對手也一般。第九的屬曹仁:一生作戰卻很少有敗績,戰績顯著,被關羽困樊城,並水淹樊城,皆能通過自身謀略活到最後,我需要說明的是,曹仁之所以被關羽圍困,皆是因為于禁的援軍被水淹了,三國演義中稱為水淹七軍,援軍被破,孤城難守,在此之前曹仁曾多次困關羽,遭受不少麻煩。第十的是司馬懿,三國志從來沒有說過諸葛亮用過空城計。司馬懿心機較深,算得上是三國中最有城府的人,此人心機之深怕是無人能比,懂得隱忍和偽裝,懂蟄伏,潛龍在淵,又懂得利見大人,選主、把握時機都很厲害。由於在生之年軍事才能表現也不是很明顯,所以不便過多比較竟戰績較少。搞內政的諸葛亮(一生髮明較多,包括改進了弩可以連發或許可以稱作諸葛連弩,改進木牛流馬用來用來運糧草,減少勞力,和自己改善創作的八陣圖和發明了孔明燈等被人熟知,軍事戰績在赤壁之前對戰曹操就基本沒有贏過,只能用望風而逃,慘敗形容,後來六出祁山也都是以伐魏失敗而告終,他聞名於世也是因為世人敬重劉備的仁義,跟諸葛亮自身的忠孝,鞠躬盡瘁有很大關係,戰績真的一般。曹操自己也評價過諸葛亮說他軍事才能不足,後人多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影響)。和荀彧一樣內政功績更為明顯卓著,是國家數一數二的內政人才,治國興邦,發現經濟還可以,若在這亂世,平定天下,軍事就不行了,只能算一般。司馬懿是三國中最有城府的人,此人心機之深怕是無人能比,懂得隱忍和偽裝,懂蟄伏,潛龍在淵,又懂得利見大人,選主、把握時機都很厲害。由於在生之年軍事才能表現也不是很明顯,所以不便過多比較。在這裡排名是漏了蜀國的法正,大概能排到4~5的位置,他早年隨劉備出征漢中戰績顯著,有史可考,基本有他的都勝了,沒他的時候都輸了。後來劉備兵敗,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自己就感嘆過若法孝直在當能勸說主公不伐吳國,即使伐吳國也不值於敗到這種地步,我要說的是早年諸葛在世時,隨劉備出征的可基本上都是法正(字孝直),後面排名可作參考。問題不大,見仁見智吧!


傑作之

三國我們可以說老幼皆知。

一半是故事一半是歷史。

這算是三國演義的功勞,如果沒有它,大家可能對三國不是那麼熟悉。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劉備,關羽,曹操,司馬懿,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

本來歷史就是真真假假,我們就不說是演義還是史實了。

三國排名第一的謀士應該是郭嘉,只可惜死的太早。

諸葛亮是戰略家,三分天下,東聯孫吳,北伐,但他不是

合格的戰術家。

北伐弄得蜀國人民很苦,北伐的戰略意義很大,以攻為守。但是成效不大,弄得國內人民也很疲敝。所以諸葛亮要差一點。

賈詡是個陰謀家!他是很聰明,他的位置很重要,但是他沒有胸懷天下,蒼生為念的胸志,這一點好像差一點。說白一點,他出個計謀很厲害,他不想幫助明主一統天下,就是隻有張良的才能。

謀士很多,什麼荀彧,龐統啦。我覺得這三個很典型,就簡單說一下。

手機打字辛苦,希望好評!


勾勒歷史的世界

三國謀士前十名怎麼排,這個排名自然用戰績來衡量最為恰當,因為好多謀士根本沒有交手過,自然談不上分個高低,只能依靠戰績才能比較客觀一點的衡量。

第十:東吳陸遜,代表作火燒連營

陸遜一生就打了一次大戰,那就是夷陵之戰。此戰陸遜擊敗70萬蜀軍,氣的劉備在白帝城要上吊。而且夷陵之戰後,陸遜還當任吳國的大都督多年,成為吳國的支柱,還娶了孫策的女兒。可惜就是最後陷入政治鬥爭之中,被孫權逼死。

第九:西涼李儒

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謀略的謀士,沒有此人,就憑董卓這樣一個武夫,實在難以成事。並且面對各種敵對勢力,可以為董卓理性分析,使得可以霸佔中原多年。

第八:晉祖司馬懿

雄才大略,善於隱忍。諸葛亮五次北伐的終結者,平定遼東的大功臣。更是簡簡單單的把曹魏的江山給奪到手,曹操奮鬥一輩子打下這江山,沒想到做了司馬懿的嫁妝。

第七:西蜀法正

法正雖然出場少,但是此人卻是天下三人的促成者。法正若在,那麼劉備將多一位可以比肩諸葛亮的謀士。在漢中之戰時,法正就獻計斬了夏侯淵。

第六:曹魏賈詡

賈詡可是打敗過曹操的人,而且還不是一次,整整兩次。後來投靠曹操之後,賈詡成為了曹操的第一謀士,官渡之戰破袁紹、潼關之戰敗馬超,這都有賈詡的功勞。

第五:西蜀諸葛亮

諸葛亮有定國安邦的能力,但是其謀略確實算不上是頂尖,諸葛亮治理蜀國確實是非常可以,但是這不是謀略。離郭嘉、荀彧還是有一定距離的。諸葛亮的名氣實在是和能力不匹配,只是後世神化了他罷了。

第四:北成田豐

袁紹的基業幾乎是全部有田豐的功勞,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幾乎都是靠田豐奇謀拿下來的,這戰績自然是可以排到第四的。只可惜袁紹不會用人,剛愎自用,否則官渡之戰何置於陷入被曹操打敗的境地。

第三:東吳周公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打敗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僅僅是這一個戰績,就足夠公瑾排進前五。何況周公瑾還輔助孫策打下了整個江東,只可惜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刻意醜化了公瑾。

第二:曹魏荀彧

曹操一句話就足夠荀彧封神了,曹操說了一句:“荀彧,吾之子房。”可以說三國除了郭嘉外,誰可說其戰績超過了荀彧。

第一的話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吧,我也就不說了,三國亂世中若此人不早逝,就沒有其他謀士什麼事了。


小司馬遷論史

以《三國志》為基準,以下排名為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來討論。

1.郭嘉

2.荀彧

3.周瑜

4.田豐

5.法正

6.賈詡

7.司馬懿

8.諸葛亮

9.魯肅

10.陸遜

其實這十位謀士各有千秋,不能用排名來說誰更厲害,還有很多謀士跟上面的謀士平分秋色,如荀攸等,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只怪天命難違阿


小杯柚子茶

唯結果論,唯史實論:

1 荀彧,曹操的大腦,曹氏政權的基石

2 周瑜,摧毀了曹操的統一計劃

3 司馬懿,為終結三國鋪好了路

4 諸葛亮,蜀漢後期政權的核心

5 魯肅,聯劉抗曹戰略的制定者

6 許攸,沒有許攸就沒有曹操後面的戲了

7 陸遜,沒有陸遜三國就變成兩國了

8 郭嘉,平遼東,為曹操出過主意

9 和10 張松和法正,劉備入蜀佔領漢中的規劃者

龐統,徐庶,名頭大,沒做成什麼事,小說不算數


上蘆欣

三國謀士前十,一直是爭議不斷的。首先什麼叫謀士,就是那些為國家立法、行政以及相關決策活動,提供個人智力成果併發揮重要作用的人。一般來說,他們具有“仕”的背景,沒有“官”的身份。古時的謀士相當一部分“學而優”卻不能“仕”的讀書人,常以“門客”、“軍師”、“幕僚”等身份,這就是謀士。下面我就說說我對三國的謀士的看法吧,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


三國第十謀士徐庶:

當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徐庶與崔州平經常與諸葛亮暢談天下形勢。經過司馬徽推薦,投靠劉備後,劉備攻打許昌在劉表不幫助的情況下,幫助劉備反敗為勝,劉備稱其為王佐之才。後引薦諸葛亮給劉備。徐庶只能排名第十是因為後來因曹操用起母親危險投降曹操,從此身在曹營心在漢。


三國第九謀士荀攸:

曾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而且力挺曹操殺掉袁氏諸子。曾參加眾多大戰,又是曹丕的老師,在他生病的時候,曹丕曾跪拜問候。之所以排第八是因為他的事蹟不是很詳,只有鍾繇最清楚,但是在鍾繇整理荀攸的事蹟到一半時鐘繇去世了。


三國第八謀士荀彧:

荀攸的叔叔.為曹操規劃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計劃,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荀彧大家都很熟了,我就不介紹了。但是如果按照他規劃的藍圖發展可能後世有事另外一個樣子了吧。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他之所以排名第八是因為他不擅長謀略,只擅長治理國家。要不是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也不會被曹操排擠而調離中樞了吧。


三國第七謀士法正:

幫助劉備奪取漢中稱王,又曾獻計給劉備讓其誅殺了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是劉備時代唯一一個有諡號的大臣。陳壽也把他比作魏國的程昱、郭嘉。之所以排第七是因為去世的不是時候,正是蜀國的要緊時刻。


三國第六謀士程昱:

曾於東阿率領民眾抗擊黃巾。後從曹操於兗州,封壽張令。曹操徵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後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倉亭之戰中,程昱向曹操獻“十面埋伏”之計,令袁紹軍隊一敗塗地,元氣大傷。排名第六是因為,曹丕正欲封他為三公就去世了。


三國第五謀士周瑜:

赤壁之戰的主角。曹操風頭正盛的時候齊大敗與他。其它事蹟我也不多說了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他排第五是因為,除了政治差了諸葛亮一大截,其餘各個方面,他均不輸給諸葛亮。


三國第四謀士陸遜:


三國第三謀士司馬懿:

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司馬懿之所以能排名第三是因為有個好後代呀!而且手是三國時代唯一一個能與諸葛剛正面的人。


三國第二謀士諸葛亮:

輔助劉備建立蜀漢,外聯吳抗魏。一生都在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諸葛亮排第二是因為我是諸葛迷。再加上背出師表,多麼痛的領悟呀。


三國第一謀士郭嘉:

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業,遂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更是對其計謀有很大的信賴。要不是英年早逝,後世能對抗老諸的人應該又會多一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