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為何最後還能葬於明十三陵?

年華258

明十三陵本來就是明朝皇帝安葬的陵寢,崇禎帝作為正兒八經的皇帝,不管他是自殺還是被別人殺,都有資格入葬十三陵。只不過最大的問題是崇禎處於身死國滅無人收屍的尷尬局面,他能不能入葬,還是要看後面統治者的意思。




首先是李自成,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懸賞捉拿崇禎帝。後來有人發現了崇禎帝吊死在煤山上,李自成便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裝入柳木棺內,搭蓋了臨時靈棚。可是令人痛惜的是,靈堂搭建了好幾天,那些深受皇恩的明朝官員沒一個敢去祭奠的。唯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李自成感慨其忠義秉性,對其勸降。李國楨說到:“讓我投降可以,但必須要善待皇帝遺體,並且以天子禮儀下葬。”李自成一一應允。只不過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李自成只好將帝后屍體葬入此前已建好的田妃墓中。田妃墓只不過是一個妃子的墓穴,其規格大小遠遠比不上帝陵,但對於一個亡國之君來說,已經是一個不錯的安息之所了。

再次,清朝建立後,田妃墓才真正升級為帝陵。崇禎帝死後,此時的明朝在南方還有一定的統治基礎,再加上人們紛紛同情這位亡國之君的遭遇,清廷順勢而為打起了為漢人“雪君父之仇”的旗幟,擊潰了李自成的農民軍,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後,統治者為籠絡人心,爭取漢人的支持,極力優待美化前朝皇帝崇禎,不僅將崇禎帝上吊的那棵槐樹定名為“罪槐”加上鎖鏈,而且還對崇禎帝入葬的田妃墓進行擴建,正式命名為“思陵”。崇禎帝這才算真正意義上入葬了明十三陵。



崇禎帝能入葬十三陵有多個原因。一方面源於後代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而收買人心,另一方面也源於崇禎帝的個人魅力和氣節。崇禎帝並不是桀紂周幽之類的暴君,雖然他有點剛愎自用好大喜功,但他做到了勤政為國愛民如子,奈何大明已病入膏肓,崇禎帝雖有心匡扶社稷,卻也獨木難支無力迴天。最為難得的是崇禎帝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終其一生不逃跑不投降,不向叛逆低頭,在國家危亡之際,為民請命以身殉國。這樣鐵骨錚錚的氣節正是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脊樑。不要說在當時,即使是在幾百年後的現在,我也依然被崇禎帝的這種氣節感動到熱淚盈眶。崇禎帝雖亡國,但卻沒有愧對祖宗,他有資格入葬明十三陵,更有資格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尊敬!



阿兵品歷史

崇禎皇帝在十三陵的陵寢被稱為思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因此,思陵也是整個十三陵中規格最小的陵寢。

公元1644年3月,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崇禎自縊的原因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攻陷了北京,為了保存皇室的體面,崇禎在煤山一棵槐樹上以自殺的方式殉國,這也體現了明成祖當時提出的遺訓:天子守國門。

李自成進北京之後,在煤山發現了崇禎皇帝和太監王承恩的屍體,如何處理崇禎皇帝的屍骨成為了李自成進北京後的首要大事。

帝后棺槨在東華門所設靈棚連停數日,明朝的官員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送去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說: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

但難辦的是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其原因按清朝的查繼佐《罪惟錄》記載是這樣的:“崇禎初年,徧求天壽,無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劉誠意孔昭(誠意伯劉孔昭)及張真人甲(真人張甲),協視地,得薊州鳳台山(即今河北遵化清東陵所在地)。雲地善而難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禎十七年)以後,不及事。”於是李自成只好決定將崇禎帝、後葬入田貴妃的墓中,並將王承恩的屍骨也葬在旁邊。

此後,由於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導致吳三桂投降了大清,帶領清軍打進了北京城。吳三桂打進北京的口號就是:替崇禎皇帝報仇。而且連清朝也認同為崇禎皇帝報仇這一口號,還將崇禎皇帝上吊的槐樹綁上鐵鏈,稱其為“罪槐”。


傅斯鴻

眾所周知,崇禎是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他一生剛腹自用,雖勤於國事,但朝廷腐敗無能,無力迴天,最終吊死在煤山。有關他死後埋葬情況很少為世人所知,最近,我在一本文史資料上看到牟小東介紹的思陵文章,披露了崇禎皇帝死後埋葬情況,現結合歷史史料介紹如下:
在十三陵地上、地下建築中,以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築規模最為宏大,嘉靖皇帝的永陵和萬曆皇帝的定陵由於受封建禮制、祖制的限制,在規模上不能超過長陵,但它們工程更為精美,細緻,各具特點。其它的陵格局和這三座陵基本相似,但規模都要小些,尤其是光宗朱常洛的慶陵,天啟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思陵規模就更小了。
從十三陵分佈看,多數陵寢都散列在長陵附近,只有思陵偏在西南一邊,而且規模也很小,現今護牆,享殿多已倒塌,道路雜草叢生,樹木枯枝焦,這樣的情景不難讓人想起亡國的皇帝的悲慘命運來。有人不禁要問,思陵晚於長陵200多年修築,反而不如長陵堅固、保護完好?其實,只要細細想來就不難找出答案來,長陵是在明朝強大時期修築的,當然精心施工,豪華壯麗,思陵是在明朝滅亡以後,所以很難和其它陵寢相比。


按照慣例,明代帝王都是在生前預先選定山陵修建陵寢的,可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登基時正處於明朝崩潰前夜,他還沒有來的及為自己修築陵墓,就和他的朝廷一起被農民革命的風暴埋葬了,崇楨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農民革命軍攻佔了北京,發現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日景山)下令將他和自縊在宮中的周皇后的遺體一起送往昌平,就陵園中的田貴妃墓下葬。田貴妃是朱由檢的寵妃,死於崇楨十五年七月,陵園中的這座墓是朱由檢專門為她修建的。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位可憐的皇帝身後歸宿,竟然住進自己給妃子修建的陵寢。
經辦這件事昌平吏目趙一桂曾將當時開壙下葬的情景記錄下來,內容是這樣的:
這座墓的地宮隧道長十三丈五尺,闊一丈,深三丈五尺,地宮分前、後兩層,各有石門,第一層石門內為享殿三間,陳設祭器,正中有石案,兩旁列有五色綢緞製成的待從宮人,生前所用器物和衣服都貯在大紅 箱內,中間懸掛“萬年燈“兩菚,東間有石寢床一座,鋪設栽絨氈,上疊被、褥、龍枕等物件,第二層石門內,通長大殿九間,內有石床,高一尺五寸,闊一丈。田貴妃棺槨就放在上邊。根椐趙一桂的記載,崇楨十七年,四月初四申時,朱由檢和周皇后的棺材運到,就停放在祭棚內,陳設豬、羊,金銀紙札等祭品,趙一桂同大家一起舉哀祭奠。然後趙一桂領著伕役進入地宮,將田妃棺移在石床之右,再將周後的棺安放在石床之左,最後把朱由檢棺放在正中。田貴妃下葬時國之無事,棺槨俱全備,趙一桂等人看到朱由檢的棺無槨,就把田貴妃槨挪來用上。三棺之前,各設香案,祭器,接著趙一桂把”萬年燈“點起,然後把兩座石門關閉。(見彭孫貽《平冠志》卷十一,北京圖書館排印本)

趙一桂的記載雖不夠詳盡,但我們可以看出其中佈局大概,如果它與定陵地下宮殿比較不難看出,它們只是規模不同,佈局基本一致,但其它地宮肯定比田貴妃墓大多了。
清初文人,朱彝憐編有《日下舊聞》一書在談到田貴妃墓時有這樣幾句話:“思陵(指朱由檢)下葬那天,仁和龔佳育(曾任光錄寺正卿)正流寓昌平,地宮照例要寫某皇帝之陵,合以石板,奉安在皇帝棺槨之前。當時非常侖促來不及磨石,就用磚代替上面鈐之以鐵,是龔佳育書寫。龔佳育和我說過:(田貴妃墓)壙始開時,(按:田貴妃靈柩下葬於崇楨十七年(1644)正月,與此次墓壙再開相距僅二個多月),進入石門,地很溼,其中衣、被等物大多變黑,只一床被子是錦繡的,其佘都是布的。“長明燈”(按即是萬年燈)的油僅有二三寸,缸底都是水。金銀器皿都用鉛銅充數。這是當時經辦太監偷工減料造的假,真令人遺憾。
明王朝任用太監專權,最為突出,建造皇陵是項肥缺,自然要操縱在宦官們手裡。他們瞞上壓下,弄虛作假,層層盤剝,田貴妃墓中的情景只不過是一個小小例證而已。

順治十六年(1659),清政府為了籠絡漢族,特別是漢族地主階級,按照皇陵的建制,為朱由檢的這座陵墓加修了地面建築:明樓,享殿,和碑亭,從此命名為“思陵”。但是規模很狹小,無法與其它陵相比。現僅存遺址了。


歷史小痴


大家都知道,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在煤山上吊自縊。而大家也知道李自成是非常痛恨明王室,甚至把無惡不作的福王朱常洵給煮了。按理說即使崇禎自殺了,李自成也不會放過他,但是為什麼後來還是把他葬在了明十三陵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到處搜尋崇禎的蹤跡,但是一直沒有找到,以為崇禎逃出了京城,但沒想到卻得到了崇禎自縊於煤山的消息!於是李自成命人將崇禎的屍首收殮入棺,置於東華門,讓明朝的官員弔唁,但明朝的百官無人敢來弔唁,只有襄城伯李國楨前去哭悼。李自成命他投降,李國楨提了三個要求,其中一個就是要厚葬崇禎,李自成全部答應。但是崇禎死時,還沒有修建陵寢,所以葬在什麼地方成了一個難題!最後決定將崇禎後葬于田貴妃的墓中。由於當時沒有多少錢,下葬所需錢還是募捐而來,一共才募捐350千文,就這樣草草的h完成了崇禎皇帝的下葬工作



後來,清軍入關之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大臣及前朝遺老,順治皇帝下旨重新修建了崇禎陵寢,營建了地上建築,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思陵”。在改造過程中,降清的前明將領吳三桂捐銀千餘兩幫助修建思陵。



崇禎的一生,可謂是在與起義軍和滿清爭鬥,估計崇禎死前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竟然會由生前的敵人來安葬自己,併為自己修建陵寢。


李哥講史

話說崇禎皇帝無力迴天,在崇禎十七年三月份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自縊身亡。而崇禎皇帝死後是怎樣安葬的呢?我來說一說。

從《明史》上來看,首先看《李自成傳》,上面記載道:“已,乃知帝后崩,自成命以宮扉載出,盛柳棺,置東華門外,百姓過者皆掩泣”。就是說李自成用宮門將崇禎帝以及皇后的屍體用宮門放在東華門外。附圖。



而後來據莊烈帝本紀記載:“丙辰,賊遷帝、後梓宮於昌平”,結合上文,在李自成佔領時間,崇禎帝死後的蹤跡大致如此,先是被放置在東華門外,然後與皇后的屍首被合葬在昌平。



崇禎皇帝正式被厚葬,是在清軍去北京城後的五月份,據《明史》記載,清軍入城後,“以帝禮改葬,令臣民為服葬三日,諡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而《國榷》也同樣記載了“攝政王令六日設我先帝后於帝王廟,臣民哭臨三日,議諡葬”。

從以上史料得出崇禎皇帝應該是被清廷厚葬的。值得一提的是,清廷通過此舉立有收買人心之效果。


論史

做皇帝,是天底下無數人的夢想;然而,皇帝也是天底下第一高危職業。尤其是末路皇帝,皇室成員大多數都難以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明朝有兩個堪稱勞模的皇帝,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一個是末路皇帝朱由檢。可是朱由檢發揚了朱元璋同志的勞模精神,卻沒有遺傳到朱元璋同志統治駕馭群臣的政治手段。光有一腔熱血,沒有治國用人的實才,所以最終無法挽救風雨飄搖的大明朝。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攻入紫禁城。崇禎皇帝看著自己的結髮之妻周皇后懸樑自盡,沒有絲毫惋惜,只說了句:死得好!隨後崇禎又到長平公主的身邊,說聲:

“汝何故生我家!"。揮劍向太平公主砍去,太平公主用手臂一擋,半截臂膀就直接飛出去了。接著,崇禎皇帝,又去昭仁殿殺死了自己六歲的女兒昭仁公主以及無數嬪妃宮娥後,一個人拋下宮殿,披髮跣足,一直逃到煤山上,吊死在一棵槐樹上,徹底解脫了。

李自成進城後,到處找崇禎皇帝,想跟出身龍種的皇帝照個面,可是連崇禎皇帝的屍體都沒有找到。直到見到已經逃出宮殿,卻被宦官們抓住的太子朱慈烺時,李自成才知道崇禎已經死了。

李自成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問:明朝為何丟天下?太子說:因為誤用了奸臣周延儒。太子問為何不殺他,李自成說,你沒有罪,我為什麼要妄殺?太子說:“如是,當聽我一言:一不可驚我祖宗陵寢,二速以皇禮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殺戮我百姓。”(出自清 計六奇:《明季北略》,第458頁。)

幾天過後,李自成下令購買一具棺材,將崇禎皇帝的遺體抬到東華門入殮,百姓經過,泣不成聲。李自成下令,以皇家的規格,把崇禎安葬在昌平天壽山腳下的明朝諸陵中,因為來不及建新陵,於是把田貴妃的陵寢挖開一個洞,直接把崇禎皇帝的棺材塞進去。因為是明思宗朱由檢的陵墓,因此被命名為思陵。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教。如果大家喜歡我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你們的認可,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Lee說

崇禎作為明朝皇室正統,無論他死在哪裡,以什麼方式死,都有權葬於明十三陵。我國古代帝王,不但在生前對於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皇權看的很重要,他們對自己死後之事更是十分看重,因為古人認為死亡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一般皇帝即位一年之後就要為自己修建皇陵,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可以在生前就知道自己死後住在哪裡,更能為陵墓修建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而崇禎,作為一個末代皇帝,整日忙於戰爭和宮廷鬥爭,在生前是無暇顧及自己身後之事的。



所以,1644年,崇禎梅山自縊之後,尷尬的是,自己連安葬的地方都沒有。或許,他根本就沒想過自己死後的事,他已經沒有精力去思考這種奢侈的問題了。死前,崇禎下遺詔,告訴李自成大軍,說朕可任你們侮辱,但請你放過這些臣民。不管崇禎生前如何剛愎自用,作為一個末代皇帝,能說出這樣的話,不得不讓人佩服。


死後,李自成答應了大臣和百姓的請求,把崇禎葬入田妃的思陵。當地百姓湊了二百多兩銀子,把崇禎葬了,十分寒酸,後來,大家又湊了些銀子,給崇禎的墓周圍砌了一圈磚,崇禎這才算在思陵“住”下了。後來,順治皇帝來十三陵,看到崇禎的墓,非常感慨,心想要不是你,哪能有我們的今天啊?!你在裡頭好好安息,我要厚葬你,於是命人重新修建了思陵。


歷史密探

這要歸功於闖王李自成,也取決於崇禎自己的部分個人魅力

崇禎能葬於明十三陵,是名正言順,毋庸置疑的。而李自成也想要以此來表現自己的“寬宏大量”爭取更多的政治支持,只是太過於鼠目寸光,導致此事非但沒能給他臉上增光,反而成為他的汙點

雖說是明十三陵,但是除了崇禎所在的思陵以外,其他的陵墓都氣勢恢宏,唯有思陵不僅規格最小,隨葬最差,甚至說連這個陵都不是為崇禎準備的

而原因也讓人唏噓,古代帝王都習慣於即位後開始陵寢修建,動輒十幾二十年的修,自然是氣勢恢宏,而崇禎皇帝由於國家當時比較困難,一直沒有對自己的後事提上日程,以至於最後無奈下葬於此

可能正是這種為國家殫精竭慮,拋棄個人享受的精神,打動了李自成,並決定將其葬入十三陵

只是李自成也不是什麼大方的人——費用是安排別人出的,他只是做了這決定而已


攻入京城的李自成,竟然有點感動和心軟

城門被攻破,遠在紫禁城中的崇禎皇帝,還試圖鳴鐘號召大臣議事,但面對空曠的大殿,他終於絕望了

景山之上,盡去朝服、以發覆面的崇禎上吊而亡,並在藍色朝服上留下血書,王承恩隨之殉主。找到二人屍首的李自成見到了血書,無限感慨。

這個曾今的大明天子,沒跑也沒求饒,還頗有天子氣度的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是個爺們啊!

崇禎和其皇后的屍體被停在東華門所設的靈棚,趕上李自成下令收容降臣,恰好辦事處路過此處。這些明朝降臣迫不及待的趕往報名,真正來哭祭的也不過三十人而已,也是讓李自成感慨不止

隨後,李自成決定將崇禎下葬至十三陵,奈何崇禎並未給自己準備壽宮,只好選擇將其葬入為其妃子準備的陵寢中


一手包辦此事的李自成,卻十分小氣的表示要地方官員來負責費用。或許就是這一點,讓滿清後來入關有了理由——為崇禎報仇

如若李自成下令厚葬崇禎並出錢出力,或許民心就不會失的那麼快

二百兩有餘的葬儀,對於崇禎來說已是奢求

下令安葬崇禎的李自成,並沒有出錢也沒出力,因為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大順的重臣大將還是明朝的降官們也是一樣——忙著分錢分土地,沒人搭理崇禎

昌平州吏目——相當於縣政府秘書長趙一桂,成為此次崇禎下葬的總負責人。由於戰亂關係加上多年前財政就已經枯竭,他只能通過募集的方式為皇帝準備下葬的錢

233兩銀子是最終的數字,而這筆錢的來源,是部分商人自願的捐款。在趙一桂的精打細算下,崇禎得以稍微“風光”的入殮

這筆錢,每一筆的用處都被詳細記載,無論是請工人、還是工作餐、甚至說禮部官員招待費用都一清二楚,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要知道國難之時以家窮為由拒絕捐款一毛不拔的陳寅大學士,見了劉宗敏分分鐘就從家裡掏出來四萬兩現銀!

崇禎皇帝,終於下葬了,到場之人眼見皇帝之陵寢如此寒酸悽慘,又現場募捐了五兩銀子,給皇帝陵寢包了一圈轉頭

這就是思陵的全部開銷,可以這麼說,思陵之中毫無任何值錢高檔的陪葬品,因為費用問題根本無法實現,甚至說連一般富商墓中所點長明燈,在思陵中都是被迫偷工減料的——只有薄薄的一層,下面是水,因為實在是費用緊張

鼠目寸光的李自成,終究只能是巨寇而非帝王

講完了思陵的修建過程,我們只能對李自成的所作所為打個30分。你既然有心安葬崇禎,那就別應付啊,至少要做做樣子吧?

可是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李自成,只是做了自以為是面子工程的寬厚決定,就忙於搜刮民脂民膏去了

通過現存的史料記載,我們也能大抵了解當時人民對於李自成的不滿,否則不會對於崇禎的下葬過程有著如此詳細且令人心酸的記載

李自成也好,劉宗敏也好,只顧著撈錢撈女人,卻不知打下的江山需要穩固。首當其衝的就是前朝皇帝的安排啊。可結果卻是,非但沒能做好秀,反而是打了臉

以至於到現在,我們去明十三陵,都能為崇禎當年的悲慘遭遇感到同情,連墓前石供都是錯誤的規格(為太監準備的),更別提整個陵墓甚至不如一些王爺、妃子了

不以為然的李自成,不僅沒有引以為戒,反而是縱容手下肆意妄為,結果因為女人問題惹惱了吳三桂,並最終敗亡九宮山

退一萬步講,崇禎終究是進了明十三陵,跟自己的列祖列宗躺在了一起,雖然地方小了點,環境差了點,但畢竟還是進來了

畢竟他當初留下了“盡去冠冕、以發覆面,死去無顏見祖宗”的遺言,是因為不好意思面見宗祖,也沒想過要進皇陵的

入殮這樣規模欠佳的陵寢,就當是他自己為丟掉大明天下贖罪吧!

而自以為大度的李自成,雖然沒費力但卻不討好,最終被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一舉擊潰,也算是給崇禎報了仇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禎帝最後,葬於明13陵的主要原因,在於清朝政府和李自成的態度,對於明朝的態度是以繼承人自居。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後,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其實本意也並不小,給崇禎皇帝入賬,但是,也是沒有辦法,畢竟他還是要以,對待前朝皇帝的,正統尊嚴來處理,崇禎,不能夠以一個逆賊的方式,來隨意對待崇禎


但因為崇禎皇帝沒有陵墓,所以,就在於崇禎入賬的時候,將崇禎埋葬於13陵當中崇禎之前的一個妃子的墓中。而且大興王朝不撥款,還是完全,有昌平當時,本地的人,來集資給崇禎入賬,所以是非常薄的


清朝,入關之後打的旗號,其實,就是為了替明朝報仇,所以答案,所宣揚的是要消滅反賊李自成。


這樣,打敗李自成之後,就必然會面對一個問題,給崇禎皇帝的問題,因為清朝的統治者將自己作為明朝繼承人的原因,所以他必然會給崇禎皇帝入賬,但很明顯,當時,天下幾乎已經大定,對於崇禎皇帝的入葬。


所以清朝對於明代13陵,不但沒有破壞,還有一些保護,對於崇禎皇林也適當的作了修繕


草莓小臭臭9301

“正統”二字,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所有大部分新朝代都會承認前朝的正統,推翻你是因為你的作為對不起人民了,所以不但會按皇帝禮儀下葬,還會假模假樣祭奠一下,這個對繼任者沒什麼壞處,反而是宣告自己接續了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