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年华258

明十三陵本来就是明朝皇帝安葬的陵寝,崇祯帝作为正儿八经的皇帝,不管他是自杀还是被别人杀,都有资格入葬十三陵。只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崇祯处于身死国灭无人收尸的尴尬局面,他能不能入葬,还是要看后面统治者的意思。




首先是李自成,李自成在攻破北京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悬赏捉拿崇祯帝。后来有人发现了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上,李自成便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灵棚。可是令人痛惜的是,灵堂搭建了好几天,那些深受皇恩的明朝官员没一个敢去祭奠的。唯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李自成感慨其忠义秉性,对其劝降。李国桢说到:“让我投降可以,但必须要善待皇帝遗体,并且以天子礼仪下葬。”李自成一一应允。只不过崇祯帝生前并没有预建陵寝,李自成只好将帝后尸体葬入此前已建好的田妃墓中。田妃墓只不过是一个妃子的墓穴,其规格大小远远比不上帝陵,但对于一个亡国之君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安息之所了。

再次,清朝建立后,田妃墓才真正升级为帝陵。崇祯帝死后,此时的明朝在南方还有一定的统治基础,再加上人们纷纷同情这位亡国之君的遭遇,清廷顺势而为打起了为汉人“雪君父之仇”的旗帜,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争取汉人的支持,极力优待美化前朝皇帝崇祯,不仅将崇祯帝上吊的那棵槐树定名为“罪槐”加上锁链,而且还对崇祯帝入葬的田妃墓进行扩建,正式命名为“思陵”。崇祯帝这才算真正意义上入葬了明十三陵。



崇祯帝能入葬十三陵有多个原因。一方面源于后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收买人心,另一方面也源于崇祯帝的个人魅力和气节。崇祯帝并不是桀纣周幽之类的暴君,虽然他有点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但他做到了勤政为国爱民如子,奈何大明已病入膏肓,崇祯帝虽有心匡扶社稷,却也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最为难得的是崇祯帝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终其一生不逃跑不投降,不向叛逆低头,在国家危亡之际,为民请命以身殉国。这样铁骨铮铮的气节正是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脊梁。不要说在当时,即使是在几百年后的现在,我也依然被崇祯帝的这种气节感动到热泪盈眶。崇祯帝虽亡国,但却没有愧对祖宗,他有资格入葬明十三陵,更有资格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尊敬!



阿兵品历史

崇祯皇帝在十三陵的陵寝被称为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因此,思陵也是整个十三陵中规格最小的陵寝。

公元1644年3月,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崇祯自缢的原因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了北京,为了保存皇室的体面,崇祯在煤山一棵槐树上以自杀的方式殉国,这也体现了明成祖当时提出的遗训:天子守国门。

李自成进北京之后,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皇帝和太监王承恩的尸体,如何处理崇祯皇帝的尸骨成为了李自成进北京后的首要大事。

帝后棺椁在东华门所设灵棚连停数日,明朝的官员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送去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李国桢投降。李国桢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

但难办的是崇祯帝生前并没有预建陵寝。其原因按清朝的查继佐《罪惟录》记载是这样的:“崇祯初年,徧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诚意伯刘孔昭)及张真人甲(真人张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即今河北遵化清东陵所在地)。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祯十七年)以后,不及事。”于是李自成只好决定将崇祯帝、后葬入田贵妃的墓中,并将王承恩的尸骨也葬在旁边。

此后,由于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导致吴三桂投降了大清,带领清军打进了北京城。吴三桂打进北京的口号就是:替崇祯皇帝报仇。而且连清朝也认同为崇祯皇帝报仇这一口号,还将崇祯皇帝上吊的槐树绑上铁链,称其为“罪槐”。


傅斯鸿

众所周知,崇祯是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他一生刚腹自用,虽勤于国事,但朝廷腐败无能,无力回天,最终吊死在煤山。有关他死后埋葬情况很少为世人所知,最近,我在一本文史资料上看到牟小东介绍的思陵文章,披露了崇祯皇帝死后埋葬情况,现结合历史史料介绍如下:
在十三陵地上、地下建筑中,以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筑规模最为宏大,嘉靖皇帝的永陵和万历皇帝的定陵由于受封建礼制、祖制的限制,在规模上不能超过长陵,但它们工程更为精美,细致,各具特点。其它的陵格局和这三座陵基本相似,但规模都要小些,尤其是光宗朱常洛的庆陵,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规模就更小了。
从十三陵分布看,多数陵寝都散列在长陵附近,只有思陵偏在西南一边,而且规模也很小,现今护墙,享殿多已倒塌,道路杂草丛生,树木枯枝焦,这样的情景不难让人想起亡国的皇帝的悲惨命运来。有人不禁要问,思陵晚于长陵200多年修筑,反而不如长陵坚固、保护完好?其实,只要细细想来就不难找出答案来,长陵是在明朝强大时期修筑的,当然精心施工,豪华壮丽,思陵是在明朝灭亡以后,所以很难和其它陵寝相比。


按照惯例,明代帝王都是在生前预先选定山陵修建陵寝的,可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时正处于明朝崩溃前夜,他还没有来的及为自己修筑陵墓,就和他的朝廷一起被农民革命的风暴埋葬了,崇桢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革命军攻占了北京,发现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日景山)下令将他和自缢在宫中的周皇后的遗体一起送往昌平,就陵园中的田贵妃墓下葬。田贵妃是朱由检的宠妃,死于崇桢十五年七月,陵园中的这座墓是朱由检专门为她修建的。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位可怜的皇帝身后归宿,竟然住进自己给妃子修建的陵寝。
经办这件事昌平吏目赵一桂曾将当时开圹下葬的情景记录下来,内容是这样的:
这座墓的地宫隧道长十三丈五尺,阔一丈,深三丈五尺,地宫分前、后两层,各有石门,第一层石门内为享殿三间,陈设祭器,正中有石案,两旁列有五色绸缎制成的待从宫人,生前所用器物和衣服都贮在大红 箱内,中间悬挂“万年灯“两菚,东间有石寝床一座,铺设栽绒毡,上叠被、褥、龙枕等物件,第二层石门内,通长大殿九间,内有石床,高一尺五寸,阔一丈。田贵妃棺椁就放在上边。根椐赵一桂的记载,崇桢十七年,四月初四申时,朱由检和周皇后的棺材运到,就停放在祭棚内,陈设猪、羊,金银纸札等祭品,赵一桂同大家一起举哀祭奠。然后赵一桂领着夫役进入地宫,将田妃棺移在石床之右,再将周后的棺安放在石床之左,最后把朱由检棺放在正中。田贵妃下葬时国之无事,棺椁俱全备,赵一桂等人看到朱由检的棺无椁,就把田贵妃椁挪来用上。三棺之前,各设香案,祭器,接着赵一桂把”万年灯“点起,然后把两座石门关闭。(见彭孙贻《平冠志》卷十一,北京图书馆排印本)

赵一桂的记载虽不够详尽,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布局大概,如果它与定陵地下宫殿比较不难看出,它们只是规模不同,布局基本一致,但其它地宫肯定比田贵妃墓大多了。
清初文人,朱彝憐编有《日下旧闻》一书在谈到田贵妃墓时有这样几句话:“思陵(指朱由检)下葬那天,仁和龚佳育(曾任光录寺正卿)正流寓昌平,地宫照例要写某皇帝之陵,合以石板,奉安在皇帝棺椁之前。当时非常仑促来不及磨石,就用砖代替上面钤之以铁,是龚佳育书写。龚佳育和我说过:(田贵妃墓)圹始开时,(按:田贵妃灵柩下葬于崇桢十七年(1644)正月,与此次墓圹再开相距仅二个多月),进入石门,地很湿,其中衣、被等物大多变黑,只一床被子是锦绣的,其佘都是布的。“长明灯”(按即是万年灯)的油仅有二三寸,缸底都是水。金银器皿都用铅铜充数。这是当时经办太监偷工减料造的假,真令人遗憾。
明王朝任用太监专权,最为突出,建造皇陵是项肥缺,自然要操纵在宦官们手里。他们瞒上压下,弄虚作假,层层盘剥,田贵妃墓中的情景只不过是一个小小例证而已。

顺治十六年(1659),清政府为了笼络汉族,特别是汉族地主阶级,按照皇陵的建制,为朱由检的这座陵墓加修了地面建筑:明楼,享殿,和碑亭,从此命名为“思陵”。但是规模很狭小,无法与其它陵相比。现仅存遗址了。


历史小痴


大家都知道,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在煤山上吊自缢。而大家也知道李自成是非常痛恨明王室,甚至把无恶不作的福王朱常洵给煮了。按理说即使崇祯自杀了,李自成也不会放过他,但是为什么后来还是把他葬在了明十三陵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到处搜寻崇祯的踪迹,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以为崇祯逃出了京城,但没想到却得到了崇祯自缢于煤山的消息!于是李自成命人将崇祯的尸首收殓入棺,置于东华门,让明朝的官员吊唁,但明朝的百官无人敢来吊唁,只有襄城伯李国桢前去哭悼。李自成命他投降,李国桢提了三个要求,其中一个就是要厚葬崇祯,李自成全部答应。但是崇祯死时,还没有修建陵寝,所以葬在什么地方成了一个难题!最后决定将崇祯后葬于田贵妃的墓中。由于当时没有多少钱,下葬所需钱还是募捐而来,一共才募捐350千文,就这样草草的h完成了崇祯皇帝的下葬工作



后来,清军入关之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大臣及前朝遗老,顺治皇帝下旨重新修建了崇祯陵寝,营建了地上建筑,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思陵”。在改造过程中,降清的前明将领吴三桂捐银千余两帮助修建思陵。



崇祯的一生,可谓是在与起义军和满清争斗,估计崇祯死前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竟然会由生前的敌人来安葬自己,并为自己修建陵寝。


李哥讲史

话说崇祯皇帝无力回天,在崇祯十七年三月份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自缢身亡。而崇祯皇帝死后是怎样安葬的呢?我来说一说。

从《明史》上来看,首先看《李自成传》,上面记载道:“已,乃知帝后崩,自成命以宫扉载出,盛柳棺,置东华门外,百姓过者皆掩泣”。就是说李自成用宫门将崇祯帝以及皇后的尸体用宫门放在东华门外。附图。



而后来据庄烈帝本纪记载:“丙辰,贼迁帝、后梓宫于昌平”,结合上文,在李自成占领时间,崇祯帝死后的踪迹大致如此,先是被放置在东华门外,然后与皇后的尸首被合葬在昌平。



崇祯皇帝正式被厚葬,是在清军去北京城后的五月份,据《明史》记载,清军入城后,“以帝礼改葬,令臣民为服葬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而《国榷》也同样记载了“摄政王令六日设我先帝后于帝王庙,臣民哭临三日,议谥葬”。

从以上史料得出崇祯皇帝应该是被清廷厚葬的。值得一提的是,清廷通过此举立有收买人心之效果。


论史

做皇帝,是天底下无数人的梦想;然而,皇帝也是天底下第一高危职业。尤其是末路皇帝,皇室成员大多数都难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明朝有两个堪称劳模的皇帝,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末路皇帝朱由检。可是朱由检发扬了朱元璋同志的劳模精神,却没有遗传到朱元璋同志统治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光有一腔热血,没有治国用人的实才,所以最终无法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朝。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紫禁城。崇祯皇帝看着自己的结发之妻周皇后悬梁自尽,没有丝毫惋惜,只说了句:死得好!随后崇祯又到长平公主的身边,说声:

“汝何故生我家!"。挥剑向太平公主砍去,太平公主用手臂一挡,半截臂膀就直接飞出去了。接着,崇祯皇帝,又去昭仁殿杀死了自己六岁的女儿昭仁公主以及无数嫔妃宫娥后,一个人抛下宫殿,披发跣足,一直逃到煤山上,吊死在一棵槐树上,彻底解脱了。

李自成进城后,到处找崇祯皇帝,想跟出身龙种的皇帝照个面,可是连崇祯皇帝的尸体都没有找到。直到见到已经逃出宫殿,却被宦官们抓住的太子朱慈烺时,李自成才知道崇祯已经死了。

李自成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问:明朝为何丢天下?太子说:因为误用了奸臣周延儒。太子问为何不杀他,李自成说,你没有罪,我为什么要妄杀?太子说:“如是,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出自清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458页。)

几天过后,李自成下令购买一具棺材,将崇祯皇帝的遗体抬到东华门入殓,百姓经过,泣不成声。李自成下令,以皇家的规格,把崇祯安葬在昌平天寿山脚下的明朝诸陵中,因为来不及建新陵,于是把田贵妃的陵寝挖开一个洞,直接把崇祯皇帝的棺材塞进去。因为是明思宗朱由检的陵墓,因此被命名为思陵。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如果大家喜欢我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你们的认可,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Lee说

崇祯作为明朝皇室正统,无论他死在哪里,以什么方式死,都有权葬于明十三陵。我国古代帝王,不但在生前对于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皇权看的很重要,他们对自己死后之事更是十分看重,因为古人认为死亡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般皇帝即位一年之后就要为自己修建皇陵,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在生前就知道自己死后住在哪里,更能为陵墓修建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崇祯,作为一个末代皇帝,整日忙于战争和宫廷斗争,在生前是无暇顾及自己身后之事的。



所以,1644年,崇祯梅山自缢之后,尴尬的是,自己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或许,他根本就没想过自己死后的事,他已经没有精力去思考这种奢侈的问题了。死前,崇祯下遗诏,告诉李自成大军,说朕可任你们侮辱,但请你放过这些臣民。不管崇祯生前如何刚愎自用,作为一个末代皇帝,能说出这样的话,不得不让人佩服。


死后,李自成答应了大臣和百姓的请求,把崇祯葬入田妃的思陵。当地百姓凑了二百多两银子,把崇祯葬了,十分寒酸,后来,大家又凑了些银子,给崇祯的墓周围砌了一圈砖,崇祯这才算在思陵“住”下了。后来,顺治皇帝来十三陵,看到崇祯的墓,非常感慨,心想要不是你,哪能有我们的今天啊?!你在里头好好安息,我要厚葬你,于是命人重新修建了思陵。


历史密探

这要归功于闯王李自成,也取决于崇祯自己的部分个人魅力

崇祯能葬于明十三陵,是名正言顺,毋庸置疑的。而李自成也想要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宽宏大量”争取更多的政治支持,只是太过于鼠目寸光,导致此事非但没能给他脸上增光,反而成为他的污点

虽说是明十三陵,但是除了崇祯所在的思陵以外,其他的陵墓都气势恢宏,唯有思陵不仅规格最小,随葬最差,甚至说连这个陵都不是为崇祯准备的

而原因也让人唏嘘,古代帝王都习惯于即位后开始陵寝修建,动辄十几二十年的修,自然是气势恢宏,而崇祯皇帝由于国家当时比较困难,一直没有对自己的后事提上日程,以至于最后无奈下葬于此

可能正是这种为国家殚精竭虑,抛弃个人享受的精神,打动了李自成,并决定将其葬入十三陵

只是李自成也不是什么大方的人——费用是安排别人出的,他只是做了这决定而已


攻入京城的李自成,竟然有点感动和心软

城门被攻破,远在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还试图鸣钟号召大臣议事,但面对空旷的大殿,他终于绝望了

景山之上,尽去朝服、以发覆面的崇祯上吊而亡,并在蓝色朝服上留下血书,王承恩随之殉主。找到二人尸首的李自成见到了血书,无限感慨。

这个曾今的大明天子,没跑也没求饶,还颇有天子气度的留下“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言,是个爷们啊!

崇祯和其皇后的尸体被停在东华门所设的灵棚,赶上李自成下令收容降臣,恰好办事处路过此处。这些明朝降臣迫不及待的赶往报名,真正来哭祭的也不过三十人而已,也是让李自成感慨不止

随后,李自成决定将崇祯下葬至十三陵,奈何崇祯并未给自己准备寿宫,只好选择将其葬入为其妃子准备的陵寝中


一手包办此事的李自成,却十分小气的表示要地方官员来负责费用。或许就是这一点,让满清后来入关有了理由——为崇祯报仇

如若李自成下令厚葬崇祯并出钱出力,或许民心就不会失的那么快

二百两有余的葬仪,对于崇祯来说已是奢求

下令安葬崇祯的李自成,并没有出钱也没出力,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大顺的重臣大将还是明朝的降官们也是一样——忙着分钱分土地,没人搭理崇祯

昌平州吏目——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赵一桂,成为此次崇祯下葬的总负责人。由于战乱关系加上多年前财政就已经枯竭,他只能通过募集的方式为皇帝准备下葬的钱

233两银子是最终的数字,而这笔钱的来源,是部分商人自愿的捐款。在赵一桂的精打细算下,崇祯得以稍微“风光”的入殓

这笔钱,每一笔的用处都被详细记载,无论是请工人、还是工作餐、甚至说礼部官员招待费用都一清二楚,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要知道国难之时以家穷为由拒绝捐款一毛不拔的陈寅大学士,见了刘宗敏分分钟就从家里掏出来四万两现银!

崇祯皇帝,终于下葬了,到场之人眼见皇帝之陵寝如此寒酸凄惨,又现场募捐了五两银子,给皇帝陵寝包了一圈转头

这就是思陵的全部开销,可以这么说,思陵之中毫无任何值钱高档的陪葬品,因为费用问题根本无法实现,甚至说连一般富商墓中所点长明灯,在思陵中都是被迫偷工减料的——只有薄薄的一层,下面是水,因为实在是费用紧张

鼠目寸光的李自成,终究只能是巨寇而非帝王

讲完了思陵的修建过程,我们只能对李自成的所作所为打个30分。你既然有心安葬崇祯,那就别应付啊,至少要做做样子吧?

可是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自成,只是做了自以为是面子工程的宽厚决定,就忙于搜刮民脂民膏去了

通过现存的史料记载,我们也能大抵了解当时人民对于李自成的不满,否则不会对于崇祯的下葬过程有着如此详细且令人心酸的记载

李自成也好,刘宗敏也好,只顾着捞钱捞女人,却不知打下的江山需要稳固。首当其冲的就是前朝皇帝的安排啊。可结果却是,非但没能做好秀,反而是打了脸

以至于到现在,我们去明十三陵,都能为崇祯当年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连墓前石供都是错误的规格(为太监准备的),更别提整个陵墓甚至不如一些王爷、妃子了

不以为然的李自成,不仅没有引以为戒,反而是纵容手下肆意妄为,结果因为女人问题惹恼了吴三桂,并最终败亡九宫山

退一万步讲,崇祯终究是进了明十三陵,跟自己的列祖列宗躺在了一起,虽然地方小了点,环境差了点,但毕竟还是进来了

毕竟他当初留下了“尽去冠冕、以发覆面,死去无颜见祖宗”的遗言,是因为不好意思面见宗祖,也没想过要进皇陵的

入殓这样规模欠佳的陵寝,就当是他自己为丢掉大明天下赎罪吧!

而自以为大度的李自成,虽然没费力但却不讨好,最终被满清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一举击溃,也算是给崇祯报了仇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祯帝最后,葬于明13陵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朝政府和李自成的态度,对于明朝的态度是以继承人自居。


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其实本意也并不小,给崇祯皇帝入账,但是,也是没有办法,毕竟他还是要以,对待前朝皇帝的,正统尊严来处理,崇祯,不能够以一个逆贼的方式,来随意对待崇祯


但因为崇祯皇帝没有陵墓,所以,就在于崇祯入账的时候,将崇祯埋葬于13陵当中崇祯之前的一个妃子的墓中。而且大兴王朝不拨款,还是完全,有昌平当时,本地的人,来集资给崇祯入账,所以是非常薄的


清朝,入关之后打的旗号,其实,就是为了替明朝报仇,所以答案,所宣扬的是要消灭反贼李自成。


这样,打败李自成之后,就必然会面对一个问题,给崇祯皇帝的问题,因为清朝的统治者将自己作为明朝继承人的原因,所以他必然会给崇祯皇帝入账,但很明显,当时,天下几乎已经大定,对于崇祯皇帝的入葬。


所以清朝对于明代13陵,不但没有破坏,还有一些保护,对于崇祯皇林也适当的作了修缮


草莓小臭臭9301

“正统”二字,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地位还是非常高的,所有大部分新朝代都会承认前朝的正统,推翻你是因为你的作为对不起人民了,所以不但会按皇帝礼仪下葬,还会假模假样祭奠一下,这个对继任者没什么坏处,反而是宣告自己接续了正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