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GDP那麼高,為什麼很少看到美國製造?

在路上157801529

美國GDP高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高,反映的是經濟總量,以及映射出的世界地位。美國製造指的是什麼?通俗講,就是美國製造的產品。

【小哥哥】曾在美國生活過幾年,實際上在平時生活中,見到的美國製造並不少,並且由於美國製造一般來說,質量較高而價格也不菲,以食品為例,比如說在大型超市購買的有機蔬菜、牛奶等食品,可能是普通商品價格的兩倍甚至更高。



在美國超市中,有機蔬菜一般會標示“organic”,明碼標價,不會以次充好,以便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消費水平和喜好來購買。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消費者經常會到一些價格偏低的超市去買東西。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美國的工業化水平和高科技水平高,美國製造在整個全球的價值鏈和製造環節中基本上處於上游,這就是我們對美國製造產生錯覺的原因,貌似接觸不到。



比如說,平時生活日用品服裝鞋帽等,大部分是中國進口,Made in China,現在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了,衣帽鞋襪等產品從東南亞地區國家進口的也很多,而美國真正擅長的高端製造業,比如,航天科技、化工製造、精密機械設備、軍工產品等等。這些都是平時生活中接觸較少的領域。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上臺以後,非常重視美國製造,希望通過減稅措施促進製造業迴流,去除工業空心化現象,而從奧巴馬總統開始,美國就意識到發展實業的重要性,擺脫美國經濟發展脫實向虛的狀態。在這一點上,與眼下的中國製造2025,可以說也是異曲同工。




小哥哥打算盤

GDP是什麼?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單就GDP這個概念而言,它就不只是和製造業掛鉤。如果把GDP實力和美國製造等同,顯然有些片面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製造”一詞,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製造就是把原材料加工成使用的產品或將原材料加工成器物。單從字理解,製造業就是原材料、勞動力、資源的集合體。

在實際生產中,製造業又可分為高端製造業和低端製造業,高端製造業擁有高技術壁壘和高附加值,低端製造業則完全相反。發達國家本身人力成本高,低端製造業不符合資本市場化需求,更傾向於將低附加值的製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再從工業的發展階段看,我國尚處於向製造業強國邁進的階段,而美國已經處於後工業化階段。按照學術的定義,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其特徵是,經濟以服務性經濟為主;專業和技術人員在社會佔有相當的比例;知識經濟成為社會的中軸;運用新的智力技術來進行決策。

\t雖然我們很少看到美國製造,但是美國製造業強國和科技霸主的地位仍然沒有人質疑。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34億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6953億美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5219億美元。即便美國的第二產業佔比已經相當低了,但仍居於全球第二。從製造業集中度來說,美國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導彈、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等領域。這也正印證了前面的表述,這些美國製造業的產品並非我們日常生活直接使用的消費品,自然也就感覺很少看到美國製造了。

最後,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圍觀一下美國的科技霸主地位。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美國共誕生了30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總量高居榜首其遠遠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這些諾獎得主在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領域成就卓著。在世界上最好的前200所大學中,美國佔比37.5%。在全球十大頂尖科技公司中,美國獨佔8家,可以說全球絕大多數應用科技都離不開硅谷的支持。雖然很少看不到美國製造,但其實美國製造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每日經濟新聞

首先要做幾點解釋:

第一、美國是全球GDP較高,但卻不是最高的國家。正如我在前幾天的評論中所說,美國的長處和優勢在於把高GDP和國家能力緊緊捆綁在一起,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把那些富而不強的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第二、美國在製造業方面,雖然依然雄居世界前列,但是美國的製造業卻並非全球第一,而且有日漸外流和衰退之勢。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第二期要竭力倡導製造業迴流。

美國製造業之所以會出現衰退,某種程度與最近幾十年美國的立國之本發生變化有一定的關係。最近幾十年美國的國家發展重點,逐漸偏向科技和金融立國,在製造業方面的資源投入相對減少,因此美國原有的一些發達產業,比如汽車產業開始日漸衰落;而在科技與金融方面,美國卻紮紮實實地走在了世界前列。

因此才有了上面問題中提出的疑問: 為什麼美國GDP那麼高,而美國製造卻非世界一流?

美國的這一國家定位發生的變化,與歐洲另一個大國 - 德國相比形成了截然反差。眾所周知,德國的經濟立國之本是製造業。這麼多年來,無論外界形勢發生何種變化,德國的這一定位始終沒有改變。2015年,德國提出了工業4.0,其最終目標也是以現代科技來推動和提升德國製造業的發展。因此人們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德國製造”依然是一個靚麗的品牌。

究竟是科技和金融立國,還是製造業立國?這是美國與德國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兩者各有優劣。但從我本人的立場以及從中國未來應該發展的方向而言,我更傾向於德國模式。這倒並非因為我對德國情有獨鍾,而是因為製造業的強盛確實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而科技和金融這是輔助這一立國之本的兩翼。這個道理我想大家都會同意。


邱震海

需要強調兩點。第一,美國經濟已經是後工業化階段,製造業不再是最大產業。第二,美國的製造業技術依然世界領先,尤其是高端製造業。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製造業國家

2017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193906億美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34億美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6953億美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5219億美元。三次產業的比重為0.9:19.1:80.0。其中製造業增加值22443億美元,佔GDP比重為11.6%。可見,美國已經是後工業化階段,工業不再是經濟的主導產業,以商業、信息產業和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

雖然美國製造業增加值只佔了GDP的11.6%,但依然高達22443億美元。從規模上看,依然是全球第二大製造業國家,僅次於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中國2017年製造業增加值為35947億美元,高出美國60.2%,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

美國製造業集中在高端行業

之所以很少看到美國製造的產品,主要原因是美國製造業很少生產供一般消費者直接使用的產品。他的製造業主要集中在附加值高和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製造業,比如集成電路(高通、英特爾)、航空發動機(通用)、火箭、導彈、醫療器械、藥品等產品。這些產品不再直接供消費者使用,因此一般人很少看到MADE IN USA。

我們以集成電路市場為例,全球三大芯片生產商有分別是英特爾、三星電子、高通。其中有兩家位於美國,合計市場佔有率約20%。

消費者使用的產品中也可以看到很過美國產品,如美國汽車(雪佛蘭、別克、凱迪拉克等)、蘋果手機、戴爾電腦、惠普打印機。


紅谷新視界

是GDP,不是GDB。

世界上的產業非常多,但美國人口畢竟有限,只有三億,美國又是唯一的超級大國,自然可以選擇一些輕鬆、環保、來錢快的產業,如金融、信息、娛樂,而將那些汙染大、辛苦、利潤微薄的產業(如製造業)轉移到其他國家。

所以,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逐漸開始了產業轉移,本國“去工業化”,由此催生了日本、四小龍、東南亞及中國的經濟騰飛。

現在,美國本土的製造業基本只剩下高科技產業和軍工了,之所以留下它們,因為前者利潤高,後者則事關國家安全和美國霸權。

國際上,產業層次大概分為幾種:

第一層,信息業,代表國為美國(誰讓人家是超級大國);

第二層,金融業,代表國為英國(前任世界霸主,與美國關係非同一般);

第三層,裝備製造業,代表國為德國;

第四層,高端產品製造業,代表國為日本;(可憐還有人在爭論德日兩國誰更發達,產業層次德國都比日本高一級。)

第五層,低端產品製造業。

第六層,能源原材料提供者。

不單是美國,產業升級,將落後產業向外轉移是正常的經濟規律。

例如英國,英國曾是“世界工廠”,單是汽車行業就有許多赫赫有名的品牌,而隨著“去工業化”,勞斯萊斯現在歸寶馬,賓利歸大眾,捷豹路虎歸印度塔塔,羅孚MG歸上汽……英國本土幾乎已經完全放棄製造業了,相對應的,倫敦卻超過紐約,成為了世界第一的金融中心。

香港、新加坡也是靠製造業起家的,而現在卻靠金融、服務行業為支柱。

中國的特殊性在於,中國太大、人口太多了,導致中國在向高端產業擴張的同時,低端產業也沒有放棄。原本在國際間進行的產業轉移,在中國卻從城市向農村、東部向西部,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了轉移。(知道原本有多少發展中國家等著承接中國淘汰的產業嗎?只是中國讓他們失望了,呵呵。)

同時,由於中國規模大,積累下來的相對數不大,但絕對數卻很高,使得可以有資本發展高端產業。

08年的金融危機,讓世界突然醒悟,沒有實體經濟做支撐,虛擬經濟也無法做的長久,所以美國又提出“製造業迴流”。只是,畢竟離開的太久,進行的不算順利,例如,奧巴馬就問過喬布斯,能否把蘋果的生產線搬回美國?喬布斯說,理論上可以,但需要足夠的工程師,在美國招滿足夠數量,需要半年,而在中國,只要一週。

現在,美國希望以信息化與自動化來重整美國製造業,中國又提出工業2025。未來誰能勝出,還有待觀察。


雁去無痕ty

最近去了趟美國, 觀察發現美國個人GDP那麼高, 基礎建設卻比歐洲或中國還差, 內心忽有所悟, 其實看GDP根本沒甚麼意義, 因為國家雖然很有錢, 但錢都在極少部分人的手中, 平均下來只得到爽, 電影電視劇或新聞雖然不是政府經營, 但事實都只是在營造大美國美好的一面而已, 就是全憑一張嘴啦! 這假象讓世界人才拚命往美國跑, 有人說至少美國很自由, 但美國治理百姓可是斯巴達式的, 之前facebook一則真實新聞, 2個黑人在星巴克坐著等朋友而沒點餐, 星巴克經理竟然報警把2個黑人抓了, 而且警長並不覺得自己有甚麼錯, 實在太誇張了! 實在不知道美國這國家到底好在哪裡? GDP 跟美國製造 實在是二回事, 只能說美國很有錢但不代表美國百姓很有錢, 因為百姓不怎麼有錢所以只能靠大中國維持生活了! 哈!


cjkuo1225

2017年美國的GDP總量為18萬億美元,依然是世界第一。

歷史上,美國是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大到飛機、汽車,小到一瓶可樂、一罐午餐肉,都是美國製造。

20世紀70—80年代,美國的製造業大量外移,產業空心化愈發嚴重。低端製造業如耐克運動鞋,已轉移到中國或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中低端的IT設備轉移到臺灣或新加坡進行組裝,如早期的蘋果電腦都在新加披製造。汽車產業由於養老金成本高企,愈發不是德系、日系甚至後起的韓系車的對手,大量的美國產汽車滯銷,日系車大行其道,僅1984年日本即向美國出口了230萬輛汽車。

8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的重點愈發轉移到金融業、信息產業、文化產業上,90年代新經濟興起,信息產業成為美國的支柱產業,軟件和文化產品的出口成為主流,僅1996年美國軟件和文化娛樂產品的出口即高達600億美元。美國製造越來越由有形向無形轉變。

特朗普上臺以來,針對美國嚴重的產業空心化,大量失業人口聚居的“鐵鏽地帶”,提出了“買美國貨、僱美國人”的口號,吸引投資迴流美國,提出再工業化的方針。日本豐田已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新建工廠,蘋果部分高端筆記本的製造已遷回美國,而富士康亦打算在美國投資設廠。今後,美國製造可能進一步迴歸人們的視野。


史圖行者

我覺得有如下原因:

1.美國人的貨幣美元是世界貨幣,可以在全球買到任何它需要的商品,在全球範圍內流通,美國並不需要直接生產很多商品。它只要生產各國都爭相儲備的美元就可以了,這套制度運行了很多年。所以美國製造很少,因為它不需要製造大部分商品,拿美元從國外進口就可以了!

2.因為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憑藉這一有利地位,美國可以享有鉅額鑄幣稅,他的經濟總量就很大。

3.同樣的商品,別國生產效率高,質量更高,成本更低,美國如果直接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不划算。所以美國乾脆從國外進口,就不直接生產了。

4.各國需要美元作為外匯儲備,就必須向美國輸出商品,換取美元,這樣美國就不需要自己直接生產那麼費勁了!

5.美國主要從事高端製造業,低端的已經很少了,大部分轉移到了國外,或者乾脆讓別國生產好了,它就只搞高端,比如波音飛機,武器,芯片等等。高端製造的利潤更大,可以制約別國。比如這次中美貿易戰,嚴重依賴美國提供芯片的中興通訊就陷入了困境。


踏雪76986768

我講個最簡單的美國製造:小仔感冒變肺炎,一查是支原體(肯定有是小朋友之間傳播的)。住了一週院,快出院了,兒科醫生開個單子,進口阿奇黴素,白底藍字的那種,哪哪個藥房才有買,一盒一週一個療程,連續四個療程 ,才算徹底好,必須這種。我去買來一看,葛蘭素史克的。果然如醫生所說……四個療程。24一盒。就個阿奇黴素,國產都不夠用啊……


唯友絕對

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底遊的,海上航行的,太空探索飛行的等等各類運輸工具、各種高端的電子產品、各種大型醫療器械……都是美國製造或者美國享有專利,怎麼能說很少見到美國製造呢?一般輕工業生活用品因為生產成本原因美國放棄了製造,轉而進口質優價廉的中國等生產的產品。因該說美國製造重頭在高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