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為啥是“輪迴”?

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為啥是“輪迴”?

最常見的情況是,因為手頭有其他事兒,收信人沒有注意到信息,或者暫時擠不出時間來關注其他信息,等到事情忙完了,又忘了回消息這檔子事。有朋友就曾抱歉地表示,當時以為回信了,看到空白的聊天記錄,才想起來只是腦子裡過了一遍消息內容。這樣“用意念回覆”的尷尬,也不少見。可見,慢回覆甚至不回覆,不一定就是有意在怠慢。

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為啥是“輪迴”?

評論君認為,這其實是即時通訊技術的發展,所造成的“共時性”和“異時性”之間的落差:隨時在線的通訊工具,讓人覺得隨時回覆信息沒有任何難度,已是交往常態,這和出於各種原因的推遲迴復形成落差,客觀上造成了信息發送者心理的不適應。正如學者所言,“通訊媒介本質上是異步的,但在功能性上卻顯得像是同步的”。尤其是在越來越依靠鍵對鍵的文字、表情、語音瞭解彼此的現代社會,人們可能更習慣通過回覆時間的長短、內容的多寡、表情包的動作,來推測手機屏幕前的你,究竟有哪些“言外之意”。

因此,要緩解乃至消除“不能時刻保持聯繫的焦慮”,最重要的還是放寬心態,主動做好技術應然和生活實然間的切割。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信息回覆習慣,對詞語、表情的“言外之意”也有不同理解。比如,有些同事說話比較謹慎,回覆任何問題都會多方面考慮,思慮周全後再行回覆;有些朋友手機不離手,“能用圖解決的事情儘量不說話”,一套三連動圖就足以表達他們對事物、問題的看法;有些長輩由於不熟練,打字慢,嗯、哦是最常用的回覆,相比之下更願意用語音、視頻,或者打電話。理解並適應不同人群的網絡表達方式,下一次交流時就能多一份淡定和坦然。這相當於設置了一個心理交流舒適區,方便雙方熟悉彼此的表達方式,不至於因為細節上的誤解而心生不快。

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為啥是“輪迴”?

無論是用文字、語音,還是用表情、動圖,網絡交流,說到底還是人際交往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關注對方的感受、照顧對方的情緒,理應是網絡交往的頭條法則。記得《老友記》中,有一次錢德勒等電話響了很多次才接起來,並解釋說不想讓別人以為自己沒有生活。這樣的心態,或許至今還在不少人的生活中重現。畢竟,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交流便利,不應成為一種負擔,更不應成為製造“社交焦慮”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看,

掌握好社交的分寸感、邊界感,是我們每一個社會人的必修課,這也恰恰構成了移動互聯時代最需要的交往美德。

這正是:秒回誠意彰,慢回亦無妨。各有人生態,知心最情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