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植物有什麼獨特的象徵?

Babybunny191749992

在中國文化中,“梅蘭竹菊”常被稱作“四君子”,象徵著中國人的一種氣格。

而在西方的文化和藝術中,也有很多花花草草具有獨特的象徵

下面,

小玉來給大家盤點幾個。

1.玫瑰花:維納斯女神的象徵之花

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

玫瑰,在我們現代的花語中,毫無疑問是愛與美的象徵。

而在西方傳統的文化和藝術概念裡,玫瑰花始終是愛神維納斯的象徵。就像波提切利的《維納斯誕生》一畫中,維納斯女神站在貝殼之中緩緩出生,而天空中下著的,正是玫瑰花雨。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局部

少婦手中拿著的,正是玫瑰花團。雖然畫家表現的對象是凡人女性,但是拿著玫瑰聖花,其實也是在告訴觀眾畫中女性是維納斯,和畫作題目相呼應。(當時表現LUO體女性形象,不能是凡人,所以就拿女神做幌子。)

2.水仙:自戀

說水仙之前,我們先來講一個美少年那喀索斯的故事。

那喀索斯(Narcissus),源自希臘神話,是河神刻菲索斯與水澤神女利裡俄珀的兒子。這個小鮮肉長得非常英俊,於是叢林中的很多仙女和女神們都愛慕他。不過,人家美少年卻對這些美人們冷若冰霜。

有一天,那喀索斯在叢林的湖水邊休息,結果從湖面看到了自己的容顏,被自己的美貌完全吸引住了。於是一直目不轉睛的欣賞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後憔悴而死香消玉殞

尼古拉斯·普桑《回聲與水仙》

那喀索斯死後,水邊長出一株株的黃色水仙花。它非常美麗,在風中婀娜多姿,湖水中也倒影出水仙的美麗影子。而這些水仙正是那喀索斯的化身

於是,為了紀念美少年那喀索斯(Narcissus)和他的自戀氣質,英文中Narcissus,也就成為了水仙花的意思,象徵著自戀。“那喀索斯情結”,指的也是心理學上的一種自戀人格

關於藝術中的花花草草和象徵意義,

你還知道哪些呢?



art張小玉

列維斯特勞斯的書非常有趣,只是有時候他太高估了讀者的淵博。比如這一篇,他一開始就說:“阿波利奈爾的詩《秋水仙》盡人皆知,我沒有必要引用全文”,接下去就直接進入的分析,害我好一番尋覓這首詩的原文。

不過網上一直找不到這首詩的原文,後來還是求教法語專家、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黃建華先生。黃先生查了資料後告訴我,這首詩,在國內確實沒有人翻譯過,但詩的原文,他可以馬上翻譯給我聽。

經黃先生的普及,這首詩是詩人寫給一位英國女子的,秋水仙是一個比喻,它有毒,又很美。這用於比喻愛情,無疑非常合適。但假如僅止於此,那就不是列維斯特勞斯了。

列維斯特勞斯擅於給出異於普通人所能看到的象徵義。比如在這裡,他看到的秋水仙,遠遠不僅僅是“美”和“有毒”這兩個特徵。他說,秋水仙有一個特點是無性繁殖。它的雌雄器官相距很遠,這種有距離的雌雄同體幾乎可以導致想象出分開的兩性的遠距離結合,一個器官要想接觸到另一個的器官並使之受孕,必須經過相當的一段距離。秋水仙屬於無性繁殖的大家族,靠鱗莖的分化,誰是母體誰是子體分不清。

在神話裡,這等於是一個類似於火,自己不斷重生不斷再起的特性。相對於詩裡提到的其它意象——步行的母牛、噪雜的孩子——而言,秋水仙能因為自我繁殖的能力,而具備了“穩定和長久”這樣的含義。

令我感到有趣的是,東西方的不同。在吾國,很多植物的象徵義,是不言而喻的,根本沒有這麼多複雜、曲折、深入的含義。比如荷花總是象徵高潔,青松總是象徵頑強,而這些象徵義的起源,往往是非常武斷的。

比如杏樹。

在《西遊記》裡有一章非常特別,這一章的妖怪都是由植物組成,那就是第六十四回的荊棘嶺一難。唐僧和大檜樹、老柏、老松、竹子、丹楓等等變成的妖怪坐而論道之後,遇到了杏仙,杏仙姑娘大有“見愛之情”:“挨挨扎扎,漸近坐邊,低聲悄語,呼道,人士客莫者,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幾何?”

好了,我們的問題是,為什麼調情者,偏偏是杏樹而不是桃樹李樹梨樹或者蘋果樹呢?

就像前面阿波利奈爾的詩,我們也想問,為什麼偏偏是秋水仙而不是桃花李花或者蘋果花呢?

杏樹何時被擔負起淫蕩之名呢?查資料獲得,很可能得自李漁,《閒情偶寄》中這樣說:“種杏不實者,以處子常系之裙系樹上,便結子累累。餘初不信,而試之果然。是樹之喜淫者,莫過於杏,予嘗名為風流樹”。

從此杏樹得此淫名,至於李漁的實驗,想必也沒有幾個人實踐過。在這裡面,東西方文學作品中對植物的象徵義的運用之區別,也可見一斑,因一言一詩而被貼標籤,杏樹欲辯已忘言矣。


陳思呈

古典詩詞裡,常常出現各種植物,如《詩經》中,出現的植物種類有160多種,有野菜類,栽培蔬菜類,栽培穀物類,藥材,果樹,纖維植物,染料,喬木,觀賞類植物,還有一類是象徵性植物。有些植物常常用來喻事或具有象徵意義。

本文就幾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植物略談一下看法。


葛: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周南·葛覃》。

比喻事情糾纏不清或形容人囉嗦不知節制。


桃: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周南·桃夭》

桃木象徵作辟邪之物,民間有悠久的用桃木辟邪的傳統。桃花也常常用於比喻女人的面容。


藻: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小雅·魚藻》

藻是杉葉藻,象徵柔順,廉潔。周代女子祭祀時,獻供藻為祭品,以示女德。官服上的藻飾,以示廉潔。由於藻為水草,也有壓避火災的象徵意義。所以常把藻紋用在建築物房樑上。


艾: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王風·采葛》

端午節有采艾辟邪的習俗。古人也將艾葉剪成虎形,戴在頭上,用以辟邪。艾也象徵辟邪之物。


澤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鄭風·溱洧》

蕳:澤蘭,著名的香草,常用作象徵君子,配之以美人。如“紉秋蘭以為佩”,“蘭湯沐浴”等。


菟絲子: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鄘風·桑中》

松蘿:兄弟匪他。蔦與女蘿,施於松柏。未見君子,憂心奕奕;《小雅·頍弁》

唐,就是菟絲子,女蘿就是松蘿。菟絲子和松蘿,都是依附在其他植物上才能存活,所以常用來比喻或象徵夫妻間的相互依附。




狼尾草和狗尾草:既方既皂,既堅既好,不稂不莠。《小雅·大田》

稂,指狼尾草,莠,指狗尾草。田中雜草,常用來象徵壞的東西或人。如成語“稂莠不分”。


蒺藜: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鄘風·牆有茨》

茨,蒺藜。常用來象徵不祥或不佳之物及不良之人。人皆欲除之而後快。

最常用的幾種具有象徵意義的植物如“梅蘭竹菊”,文人稱為“四君子”,象徵君子的品格。梅,象徵高潔,堅強,謙虛;蘭,象徵高尚;竹,象徵氣節;菊,凌寒傲霜,象徵堅貞不屈。還有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象徵不媚於俗,不合於汙。由象徵常青不老的松、象徵君子之道的竹、象徵冰清玉潔的梅三種植物組成,稱為“歲寒三友”,因其寒冬臘月仍能常青。


歸去來76564325

我特別喜歡植物,哪怕在租來的房間裡,只要放一株綠植或是一束鮮花,整個氛圍都變得不一樣,

對於歐洲人來說,充滿植物的花園花園是他們社交娛樂的天堂,陽光充足的午後,置身於滿眼的翠綠,讀書、曬太陽、喝茶 是他們一種小確幸。這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影響了從莫奈,到後來的波納爾、薩金特、克利 、康定斯基和 馬蒂斯一大批大藝術家。

他們畫花園,住在花園,甚至親手設計花園,產生了相對於印象派的印象派園林。他們把 對油畫的審美、對 光和色彩的理解,轉嫁到他們的花園中。

這些充滿著小確幸的植物已經成為藝術家精神的世外桃源。 就像雷諾阿所說的, “也許成為畫家這件事還要 歸功於美麗的植物。”

《在花園裡作畫的莫奈》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1875

印象派的漫溢著生命力的花園是他們靈感和幸福的源泉,而中國的園林又繼承了傳統文化中“君子”的德性。

中國山水畫就像平面的中國園林,中國園林就是立體的中國山水。

中國人講究 “格物”,小到做一件傢俱,大到建築 一座園林,都要求它們要有人的德性,所以園中喧囂又安靜 的植物也被賦予了無限多美好的想象。

讀《詩經》、讀《楚辭》,用植物來比喻君子是我們漫漫文學河流 中向來的堅持。日本人細井東陽的《詩経 名物図解》就給我們描 繪了幻想中《詩經》裡各種帶著東方仙氣的植物。

《魯頌·泮水》中的“思樂泮水,薄採其茆。”茆就是蓴菜

《王風·黍離 》“彼黍離 離 ,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中的黍。

《鄭風·有女同車》中的木槿,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衛風·伯兮》中的諼草就是萱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便我心痗。

不止是我們的《詩經》,西方人愛一種植物,除了當做觀賞植物,調味,藥用之外。也要讓這種植物反覆出 現在文學作品裡,就連在原始版《睡美人》童 話,昏睡了一百年的睡美人,不是被白馬王子吻醒的,而是被 一束迷迭香給喚醒的。

莎士比亞也熱愛用這些以美好幻想為肥料長大的植物。據不完全統計,整個莎士比亞戲劇中裡至少描寫了 200種以上的植物。

莎士比亞寫 “我知道一處百里香盛開的水灘,長滿著櫻草和盈盈的紫羅絲, 馥郁的金銀花,薌澤的野薔薇, 漫天張起了一幅芬芳的錦帷。” 多麼美的詩啊,櫻草與紫羅蘭,金銀花與野薔薇。

不但給觀眾帶來的是美麗的景色和無窮的想象,還用這些植物背後的含義為一個個人物和故事賦予了特別的 形象和比喻,也許這也是莎士比亞戲劇之所以成為文學經典的原因之一吧。


南妹妹

梅蘭竹菊四君子,看出了古人對這四種植物的喜愛,那到底有哪些人特別喜歡它們並稱頌它們呢。

先說梅花,首先主席就很喜歡梅花,曾寫道: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王安石也喜歡梅花,有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盧梅坡也寫道: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林逋寫的十分有意境: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陸游十分喜歡梅花,表達的更加直白: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詩人們喜愛梅花,取其耐寒高潔的品性。而主席詩更妙,把梅花比作報春使者,在嚴寒中第一個開放,好比是革命的先驅。

再來看蘭花,李白曾寫道: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蘇東坡也曾經寫道: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

鄭板橋也曾經寫道: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

劉伯溫也寫過:幽蘭花,在空山, 美人愛之不可見,裂素寫之明窗間。

蘭花絕世獨立,常在山谷之間,不為大眾所熟知,但是清香飄遠。常常用來表達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境。

寫竹的詩文又有哪些呢。劉禹錫曾經生動的描寫了竹子: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

蘇東坡十分喜歡竹子,曾經寫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為了竹子,寧肯不吃肉。

鄭板橋也是竹子的忠實愛好者,畫竹寫竹都是一絕: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傅龐如對竹子是直抒胸臆的讚美: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不流斑竹多情淚,甘為春山化雪濤。

竹子常年多青,挺拔直立,中間又是空的,常常用來表達謙虛的謙謙君子。


再來說下菊花。陶淵明喜歡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元稹喜歡菊花,還給自己找了個理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黃巢也喜歡菊花: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鄭思肖喜歡菊花,讚美到: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在秋季開放,古人取其耐寒品質,與梅花比起來,菊花要濃郁鮮豔的多,表達情感方面更多了一絲悲壯的氣息。

周敦頤曾經說過,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其實喜歡蓮花的人不光是他,也有很多。

楊萬里寫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還寫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柳永寫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句描寫據說引發了金主對江南的無限豔羨。

李白也讚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荷花就代表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


那周敦頤不以為然的牡丹花呢。

劉禹錫寫過牡丹的氣派: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

白居易寫過牡丹的富貴:一叢深花色,十戶中人賦。

皮日休寫過牡丹的絕世豔麗: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誇天下無雙豔,獨佔人間第一香。

可以看出來,牡丹確實代表了富貴和不可一世的氣派。

在文學表達裡,寄情於物是常見的表達手法,這些美好的花草樹木不僅可以讓我們欣賞,更能寄託我們的情思,讓我們的文學語言更加的優美多姿。


一覽眾河小

對文學藝術作品研究不高,現在就拋磚引玉一下。

世人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呈不同的喜好。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以下不少植物,如梅花,最經典一句話就能概括出其象徵意義“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象徵其不畏嚴寒,純潔堅貞的精神。再比如荷花,大家都應該記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象徵了其廉潔自律的精神。數不勝舉。

文學作品中,作者都會考慮將大家廣泛共識的植物特殊象徵意義代入作品中,並襯托在人物身上,使之形成鮮明的人物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