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提起秦汉文物,很多人条件反射想到“秦砖汉瓦”,古拙而粗粝。

其实,秦汉时代的中国先辈匠人们,也用大量作品,描述了自然生灵,从日常生活中的禽畜,到深山大泽中的猛兽,再到想象中的珍禽异兽,这些形象或是存在于陶俑铜像,或是存在于浮雕彩绘,有的作为文玩把件,有的作为镇宅瑞兽,在我们祖先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展厅里最常见的动物形象莫过于马、牛、羊、鸡、犬、猪等“六畜”,早在先秦的《周礼》中就记载。从古至今,“六畜兴旺”都是丰衣足食的象征。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先民驯化野生动物,使其按照人类的需要转变为家养类型的遗传重组过程,以此保障肉食供给及其他需求。因此在秦汉时期,墓葬内大量出现了陶牛、陶鸡、陶猪、陶犬、青铜马等随葬品。

两汉时期,中国的养马业已经很发达,横绝大漠的骑兵就是最佳例证。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东汉青铜马及牵马俑 @图:文博圈

换个角度再看一次: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东汉青铜马及牵马俑(马面) @图:文博圈

比起驯顺的青铜马,这一匹就奔放多了。这个物件叫当卢,是马头上的配饰。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鎏金青铜奔马纹饰当卢

当然,并不是所有骑马的都是骑兵,也有些是放牛的,比如这位: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青铜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局部)@图:文博圈

上面这件宝贝出土于云南,当时滇中以贝壳作为货币,这个贮贝器就是古代版的储钱罐。

上面的牛,更像印度瘤牛,而这位牛,无论造型还是神态,就本土化得多了。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彩绘陶牛

再来个大特写: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彩绘陶牛(局部)

接下来轮到羊出场: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鎏金青铜羊型灯@图:文博圈

身为禽类的鸡,在六畜当中居然排名第四,可见,在古代作为一只鸡,地位还是蛮高的。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彩绘陶鸡

终于轮到人类的好朋友出场了: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彩绘陶狼犬与家犬

西汉彩绘陶狼犬与家犬,都是呆萌款,你能分清哪个更像狼吗?

豕就是猪,宀下有豕,就构成了温馨的“家”——就是这样的场景: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陶猪及猪圈@图:文博圈

然而,这些萌宠们的最终命运,让人有点不忍直视——好吧,请原谅我们人类就是需要蛋白质。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汉代陶制庖厨俑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汉代陶庖厨俑(局部)

对了,最后要说一下,“六畜”记载在《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中国最早的动物分类学研究,不是由动物学家,而是由厨子开创的。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除了家畜之外,秦汉时期的文物之上也不乏野生动物的身影,譬如“错金银嵌宝石虎熊对噬青铜镇”。尽管寻常人家不可能豢养虎、熊这类猛兽,但它们都是权力、力量的代表,故猛兽造型在秦汉两代经久不衰。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错金银嵌宝石虎熊对噬青铜镇@图:文博圈

放大给你看看: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错金银嵌宝石虎熊对噬青铜镇侧面

“报告:这里还有一头漏网之熊!”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玉熊形镇

除了本土的虎、熊之外,当时的猛兽界,也少不了外来的狮子。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东汉石狮@图:文博圈

这位不知道是什么兽,不过看起来好凶的样子。而且,这可是猛兽组里辈分最高的——来自秦朝。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秦代陶制兽纹瓦当

这两位骆驼,看造型不像是中国的双峰驼,倒像是来自更遥远的中东的单峰驼。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鎏金青铜骆驼形钮钟架构件@图:文博圈

在我国已经绝迹的犀牛,在秦汉时期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华中、华南。它们栖息在山林、薮泽之间,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我国古代大象、犀牛是极为常见的艺术形象,如本次特展展出的鎏金青铜犀牛、鎏金青铜象。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鎏金青铜犀牛@图:文博圈

大象的命运比犀牛好点,今天在云南还有野生大象,但比起它们秦汉时代的祖先,地盘是大大缩水了。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鎏金青铜象及训象俑@图:文博圈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常设展上,还陈列着一尊出土于陕西兴平豆马村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周身遍饰精细的嵌金流云纹,让金、银、铜三色金属交相辉映,完美地展现出犀牛皮粗糙厚重的质感。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牛尊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牛尊(头部)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无论虎、熊、大象、犀牛多么凶猛彪悍,终究都是现实中的野兽,缺乏一种宗教式的神秘感。因此,天禄、辟邪、朱雀、玄武等一批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异兽成为了当时艺术领域的新宠。

正如人类千百年前驯化野生动物为家畜,是为了实现从猎取者向生产者的转变。天禄、辟邪等神兽形象的出现与流行,适应了秦汉时期执政者彰显皇权至上,以及民间百姓追求避灾、祈福的神秘主义需求,受到上至将相王侯,下至庶民百姓的追捧。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天禄、辟邪皆为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禄。古人把它们对置于墓前,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座骑,寄托了古代中国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颜师古在为《汉书》做注释时认为“桃拔”又名“符拔”,是一种似鹿而长尾的形象。其中有独角者被称为“天禄”,而长有两角者则称为“辟邪”。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汉代陶辟邪座 @图:文博圈

这是未成年的辟邪幼体: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汉代陶辟邪座(局部-小辟邪)

再看看辟邪的背上,这是汉代的……蛤蛤,这可是吉祥、财富、健康的代表呢。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汉代陶辟邪座(局部-蟾蜍)@图:文博圈

在东汉时期的“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之上,不仅有天禄、辟邪,还也有另一神兽“三足乌”。西王母信仰由来已久,百姓认为她有长生灵药,可以赐福赐子,消灾解险。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东汉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

早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这里的“三青鸟”便是三足乌。《史记·司马相如传》中则有更详细的描述:三足乌,青乌也,为西母取食,在昆墟之北。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西王母

西王母信仰在东汉达到鼎盛。汉哀帝建平四年春,旱情严重,百姓间流传所谓“西王母诏谕”,可以化解危机。一时间,数十万百姓竞相涌入长安和各地建立祠堂祭祀。

西王母的形象,也从此开始,大量地出现在画像砖、铜镜之上,而三足乌也伴其左右,形影不离。在百姓眼里,她是能除灾灭祸的救世主和带来吉祥的神人;而她身旁的三足乌也自然成了神鸟。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三足乌

在青铜摇钱树上,住着三足乌。

要我说,论选地方的眼光,摇钱树上的三足乌可比梧桐树上的凤凰,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东汉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

而摇钱树下面的底座上,还有辟邪和他的兄弟天禄来拱卫。

藏在博物馆里的家畜与神兽

东汉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底座上的天禄与辟邪)

上述动物形象,或存在于陶俑铜像,或存在于浮雕彩绘,有的作为文玩把件,有的作为镇宅瑞兽,是我国古代先民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也为我们在当下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可资借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