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南宋兵敗,宋末帝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他們為何不退守臺灣或海南或東南亞?

天地之間一氣而已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

(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當時,南宋小朝廷已經被蒙古兵追趕了很長時間,從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了福建,之後又逃到了廣東,最後趕到了廣東新會縣城南50公里的崖山海面上。蒙古兵和南宋兵打了最後一次海戰。

這場戰役,雙方的指揮官都是漢族人,蒙古兵帶隊的是漢族人張弘範,南宋小朝廷帶隊的是張世傑、陸秀夫。最後,蒙古兵擊破了南宋的1000多艘戰船,陸秀夫擔心皇帝受辱,於是揹著8歲的小皇帝跳海自殺,隨後10多萬南宋軍民也跳海自盡,包括張世傑。

海面上漂浮著10萬人是什麼樣的場景?也許這真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一面,此後南宋滅亡。而消滅南宋的張弘範也沒有得到一個好下場,次年身亡,到了孫子輩時捲入了蒙古皇帝繼承爭分中,遭遇滅族。

(崖山到臺灣)

南宋10萬軍民跳海自盡,永遠不能讓人忘記。不過,很多人分析,這些人為啥不逃亡海南島或者臺灣呢,這樣可以積蓄力量,捲土重來。

一次,周總理到崖山視察工作,看到《崖門覽古詩》中的“萬里窮何路,雙崖壯此門。籲天惟決戰,航海豈圖存”時,轉過身來與在場的群眾評說這場海戰。他說:“我看陸秀夫不應該跳海,他應該帶兵到海南島去,帶兵到臺灣去,在那裡搞根據地,還可以再打嘛。”

那麼,南宋君臣為啥沒有逃到戰略的大後方呢?我們首先說下臺灣。應該說,南宋朝廷從杭州逃出來後,首先到的是福建。如果想逃到臺灣,應該說是從福建最近。其實,也是有人提出到臺灣發展,但是最後沒有通過,主要是因為以下兩種原因。

1、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但是,宋朝並沒有對臺灣島進行實際管轄。在南宋朝廷中,臺灣屬於不毛之地。此外,如果南宋王朝逃到臺灣,還需要打敗當地的土著居民,說實話,已經被蒙古兵攆的,沒有徵服臺灣島的信心。

2、更主要的是,南宋朝廷逃到福建的時候,大陸有很多地盤,還有翻盤的機會。所以,南宋皇族否定了逃到臺灣的機會。當他們逃到廣東的時候,距離臺灣就遠了,沒有可能逃到臺灣了。

(崖山到海南島)

崖山海戰前,南宋軍民已經十分勞累,也有人提出要趕到海南島,從那裡捲土重來。但是,南宋的掌權者放棄了這個計劃。

1、當時的海南島,漢人並不多,而且全在沿海地帶,而且漢人和土著黎人關係很差,最後元軍進攻時,是黎人策應元軍並抓了宋朝在海南的主官趙與珞獻給元軍使海南迅速淪陷的。

南宋末年,海南還發生了內亂,幾年後才由駐紮現在欽州一帶的宋軍馬成旺、馬撫機父子進入花了兩年才平定,那時是公元1270年到1272年,離南宋滅亡已經不到10年了。大約1276年時,宋軍和元軍的靜江之戰中宋軍大敗,當時海南的軍隊也參與了這次大戰,大戰之後,海南的駐軍已經很少了,這樣一個漢人根基較差還有黎人做內患的地方也不是很適合做基地。

2、元軍也擔心宋軍逃亡海南島,所以先攻打海南島,之後再打的崖山,海南島淪陷的時間是1278年,而崖山之戰是在1279年,失去海南島的崖山,不僅失去了最重要的糧食供應地,而且基本面臨了被包圍的局面。

3、南宋朝廷雖然實際管轄海南島,但是認為那裡是不毛之地,一直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南宋一直沒有重視開發海南島,所以那裡經濟十分落後。

4、還有一個原因,南宋統治者當時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小島比大島好防禦。因為小島,一旦敵人上來的話,能看到,但是大島就不行了。敵人一旦登陸,可以在島上尋找補給,給自己帶來不利。此外,如果蒙古兵登錄大島,可以上島尋找補給。

種種原因,南宋朝廷沒有選擇去海南,而是在崖山和蒙古兵一戰。

(南宋的逃亡路線)

那麼,崖山是南宋朝廷的最終落點嗎?肯定不是,因為那裡不適合長久居住,也不利於捲土重來。南宋朝廷認為最合適的落腳點是在占城,也就是今天越南南部。為啥逃到那裡呢?南宋認為離元軍越遠越好。但是,南宋的腳步慢了,最後被困在了崖山,基本前進不了了。


每日漢字

南宋數十萬君臣為何不逃往臺灣,請看視頻\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1d01ea993c8c622be5342a4fa924496a\

明月下的人

唉,一談到這個問題,我們腦子裡總是有一大串問號,為什麼呢?為什麼宋朝的結局會這麼慘烈?能不能避免這個不幸呢?要想找到這個不幸的真相,我們必須瞭解一個歷史事件---崖山之戰,這是探討這個問題的關鍵。崖山之戰的重要之處在於,其是導致趙宋滅亡乃至中華文明古典主義浪漫時期結束的蒙元滅趙宋戰爭的收官之戰。

崖山之戰

亦稱宋元崖山海戰,崖門之役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廣東省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導致南宋覆亡,因此它是宋元之間決定命運之戰。戰爭的結果是元朝漢人水軍以少勝多,宋軍在元軍和颱風的雙重打擊之下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良將都追隨末帝殉國,十萬軍民亦不幸遇難。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隕落,同時也宣告華夏文明的殘存勢力徹底敗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徹底征服,華夏文明的價值體系,認知體系,文明體系等都被摧毀,以至於近百年後明朝建立時,不得不大體沿用元朝的體制,因為,誰也不知道宋以前是個什麼樣子了,史書傳下來的僅僅是有關前朝的隻言片語。南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浪漫主義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從此華夏民族精神和氣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故史學界有“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帝國轉型的嘗試化為泡影。宋朝嘗試放棄集權農業帝國的形態,向官僚商業帝國轉變,技術革新正在飛速發展。這個過程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然而蒙元的崛起,特別是漢人部隊加入蒙元作戰體系後,歷時38之久的襄樊攻防戰最終趙宋力戰不支,40餘萬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直接導致宋朝在數年之內丟失了幾乎全境,一切文明成果化為灰燼。

至1279年元月的宋元崖山之戰時,南宋到了存亡的最後一刻,能跑的,投降的都已經走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準備死心塌地跟著南宋一條道跑到黑的死腦筋了,或者說是有氣節,有追求的人了。此時,蒙元方面的主將是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他認識到了這一戰的重要性,因此並沒有急於進攻宋軍,而是等到各路元軍陸續到達崖山地區,再畢其功於一役,徹底剷除趙宋餘孽。至2月初六,元軍在崖山方向共集結了約30餘萬人的部隊,大部分為漢人部隊,主力為蒙古騎兵,陸上作戰方面元軍在半個多月期間摧枯拉朽的完全掃清了宋軍殘餘。在崖山海域的宋軍漂浮於海上,斷糧斷水,無以為繼。元朝的漢人水軍部隊約2萬餘人,戰船四百艘,從河口面向大海進攻,雖然人少,但是翼側有河岸保護。因此,態勢上看,元軍從北東西三面對宋朝軍隊形成了包圍,南面是大海。此時宋朝軍民合計近20萬人,其中作戰部隊應不過5萬,因為宋主將保康軍節度使張世傑(也是個姓張的,但兩人的命運迥異)此前敗退時的部隊不過2到3萬人,加上小朝廷的兵力能達到5萬就已經了不起了,戰船約一千餘艘,相信還有大大小小的民船不計其數。開戰前由於遭受圍困,宋軍人困馬乏,這場戰役可以說宋朝軍隊是不得不打,不想打也得打,被逼到絕路了,最後全軍覆沒沒什麼可以驚訝的,力量對比實在是太懸殊了。你看看,漢人替蒙元逼死漢人,這事情有多可悲。(漢奸才是滅亡趙宋的關鍵)本來崖山戰敗也並不至於宋朝殘餘勢力全軍覆沒,但是決戰的最後一夜,湊巧趕上臺風登陸(人要是倒黴,喝口水都能被嗆死),把一切漂浮在海上的船隻都送入了海底,絕大多數的趙宋擁躉盡沒於此。至此,華夏文明古典浪漫主義時代以戲劇性的方式落下大幕。

這時候有現代小夥伴腦洞大開的想到,為什麼趙宋的10餘萬人不去臺灣和海南島,或者進軍東南亞呢?嘿嘿,願望是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我們再來看看宋朝這幫人的處境就知道答案了:首先,宋朝的軍民當時已經失去陸上基地,在沒有淡水,沒有糧草中度過了近一個月,當時已經到了喝海水度日的程度,眼看就要支撐不下去了,這種狀態下航海去臺灣,去海南島根本不現實。其次,當時宋軍的戰船和民船的條件非常不好,絕大多數船不適合航海,航速低(最快7節),抗風浪能力差,橫渡海峽非常困難,只能沿著海岸航行,但沿途都被元軍攻佔的情況下,又有元軍一路尾隨,去海南島或者去臺灣,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三,自然條件也不允許,史料記載,崖山之戰結束的當晚有一場大風雨,把戰敗的宋朝軍民又洗刷了一把,無數戰船泯滅,葬神海底。很難想象在廣東的冬季,居然有颱風這樣的大風浪,莫非真是天亡大宋。呵呵,我們的初衷是好的,企圖為趙宋保留一下血脈,寄希望於他們改寫歷史,然而願望往往只是願望,那十幾萬宋朝人也不是傻子,他們肯定想到了,只是沒辦法實現而已。接受吧,這就是歷史。如果把你傳送回南宋末年,就算你有心救國也是無力迴天啊。(當你比別人聰明太多時,往往適得其反,會被視為妖怪或者瘋子,到頭來也是一事無成,更有可能性命不保,感覺可以拍個電視劇啦,哈哈!)

最後發元朝滅宋的第一功臣,身為漢人的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的肖像圖鎮樓。

元鎮國大將軍張弘範(這個漢人,唉,不說啥了)



南宋宰相陸秀夫(抱歉唯一記住你就是跳海)





崖山之戰宋主將保康軍節度使越國公張世傑


o七杯茶o

《非不退 不能也》

孤兒寡母膽氣足,文臣武將身死節。

感嘆趙宋非昏聵,崖山一戰絕壁亡。

“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崖山邊曾經樹立的這字樣,無時無刻不觸動心靈。觀史,常扼腕痛惜。

最光輝的朝代被覆滅,文明進程被打斷,中華民族因此又在歷史中曲折輪迴數百年


在回眸一看,原來歐陸侵略者,他們曾經的成就,我們數百年前已經實現不少。

曾經看過一本架空小說“驍騎校”《鐵器時代》

裡面就曾經yy過,宋朝滅亡前,宋朝皇室在大將張世傑和文臣武將輔佐下,攜數十萬軍民跨海來到占城,以占城為中心,逐步佔領整個東南亞,重建宋國。

那本書上的宋,貿易立國,海軍強國,遠交近攻,征服東南亞,與西洋爭鋒,和蒙元對抗,可謂盛極一時。

可惜歷史沒有架空。沒有推倒重來這一說,無論我們如何感嘆。真實的歷史就是,“崖山之後無中華”

那麼回到問題本身,為何當年宋朝,寧可在崖山背水一戰身死國滅,也不願意南下臺灣或者更遠的東南亞地區重建宋國。


我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元軍兵鋒急,速度太快,遠渡重洋的條件不具備。

當時真實情況是,數十萬軍民,攜老扶幼跟隨宋庭,可是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並不太多。

人太多就會消耗太多物資。最合適的是攜兵突圍,可是趙宋作為最以人為本的朝代必定不會做。於是只能堅守期望背水一戰,絕境重生。

第二,當時戰局不如我們現在的預想,我們都不曾在那個時候,不瞭解當時情況,但是我相信,宋庭不是傻瓜,長期的遠洋貿易,他們早就知道東南亞有大片土地,不可能不知道退守重建的可能性。

那麼沒有這麼做,必定是後路已斷。元軍肯定是已經佔領海南,並在海上佈下伏兵。宋朝冒不了這個風險。


第三,趙宋朝廷本身的問題,我們知道,最後主政宋的不是皇帝,皇帝還只是小孩子,主政是楊太后,據說這個女士非常有氣節。寧死不降,比男人強多啦。

可是他深居皇宮的人生經歷就決定他,必然無遠見可言,而且會有優柔寡斷特徵,一沒遠見,二優柔寡斷,就會在最關鍵時刻猶豫不決,然後,所有的時機就錯過啦。哎!!!

第四,宋朝對如何在海外重建的擔心,這個問題又和統治者有關,擔心自己人口不足,擔心過去之後戰火連天,擔心跑啦後元軍窮追不捨。

絕對有這樣的擔心。可是啊,一個事你可以設想最差的結果,用最大的努力去做啊。為何未戰先卻,最後只能遺憾。

第五,所謂的硬氣誤國,退無可退,就寧死都不在逃跑啦,和後世明崇禎皇帝何其相似啊。(無法評價是迂腐還是頑強)

因為以上種種或者還有很多我們無法深究的原因,崖山海戰背水一戰成為殉國之戰,宋朝滅亡。

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任何歷史事件都無法比的。

崖山之後,有風骨的人死亡殆盡,舊有的法紀,倫理,科技,道德消失了,蒙元文化帶來的暴力,破壞開始影響中國人。

社會風氣逐漸滑落,元雜劇中開始出現地痞惡棍,貪官蠹役,等等形象。經歷蒙元殘酷統治後,中國社會慢慢地痞化了。

在此戰以後,中國在歷史上可謂第一次完整淪陷於異族之手,比南北朝時期更甚。

崖山之戰可以說打斷啦中國歷史,和文明成長的過程,本來高度發展的經濟、文明、科技、受限的皇權、開明的政治制度都因此回到原點。

文明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代、守舊、輕工商業和加倍集權的制度。在用程朱理學作為科舉重要內容以禁錮人們的思維。原本蓬勃發展的華夏文明,又重回封閉狀態。

因此,人們定義宋代消亡,為古典意義中國的停止,所謂“崖山以後,已無中國”

(海岸邊的孤墳,無異是紀念和嘆息)



阿斗不傻

我是彭城居士潁州客,作為中華兒女,我也說兩句。


依稀回想起第一次到厓山海戰十萬軍民蹈海殉國的悲壯,我真的是淚流不止,因為這不但是趙宋漢家子民之殤,更是華夏文明之殤、中華民族之大劫難啊!


趙宋王朝是我國曆代王朝中經濟最發達對國民最仁義的朝代!她的經濟佔到當時全世界的一多半,工商業繁榮,資本主義手工業已經在壯大,政治清明,君權被相權制約的很好,加之北宋皇帝相對開明,是我國曆期歷代中最有希望最早邁入君主立憲制的王朝!



只可惜,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開國太祖擔心武官造反,推出了以文制武的軍事制度,造成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制度,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而王安石、范仲淹等人主導的改革也沒有涉及這一軍事改革,趙宋在強敵環伺中艱難生存!



由於當政者缺乏清醒的戰略眼光,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朝臣們先促成“聯金而滅夏”,後又搞“聯蒙而滅金”,一再敗退而形成偏安一隅的被動挨打局面,後來又出了個禍國殃民的蛐蛐宰相賈似道,把南宋殘餘勢力搞得更加糜爛!
上圖為蟋蟀宰相賈似道上圖中文天祥怒斥漢奸趙弘範


面對氣勢洶洶的強元,賈似道葬送了13萬精兵,南宋皇帝宋恭帝投降,剩餘主要陸軍水軍也一併隨恭帝歸降。這樣使得陸秀夫、張世傑等所擁之義軍優勢盡失,一敗再敗、一退再退,到了厓山退無可退,只能背水一戰,壯烈殉國!



十萬軍民寧可蹈海殉國、血染大海也決不投降!!!這就是華夏之魂!!!壯哉!壯哉!壯哉!悲哉!悲哉!悲哉!😭😭😭



彭城居士潁州客

當時的臺灣、海南還是蠻荒之地,遠離大陸的島嶼,島上人口數量不多,經濟不發達,農作物產出較少,難以容納十萬軍民,更難以成為反攻大陸的基地。退守臺灣、海南,無非是又一種偏安而已。

北宋滅亡後,南宋建都臨安,並在江淮沿線構築了反擊北方蠻族的陣地,中興四將抵擋住金兵的進一步入侵。江南地帶的溫潤富饒,足以支撐起南宋王朝延續國祚百餘年,並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南宋一直隱忍,偏安一隅,不去北定中原,終於熬到了宿敵金、遼的滅亡,卻未曾想遇到工業文明之前人類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軍事帝國蒙古。蒙古鐵騎橫掃亞洲鞭指歐洲,能夠抵擋蒙古的恐怕只有蒙古鐵騎的物理極限。南宋雖然頑強抵抗住蒙古的反覆入侵,並在襄陽和釣魚城等地成功滯阻蒙古數十年之久,已經創造了蒙古之外的國家抵抗蒙古的最長紀錄。宋朝得朝不正,歷代帝王皆提防武將再來次陳橋兵變,歷來重文輕武,軍事傳統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防止軍事將領擁兵自重乃至威脅王朝安全。南宋王朝作為以步兵為主要軍事力量的國家,我們幾乎已經不能期待南宋王朝能夠做得更好,在民族主義和華夏正統文明的激勵下,南宋王朝進行了殊死抵抗,可謂壯懷激烈。但運氣實在欠佳,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下,戰鬥力一個比一個強,直到出現了蒙古大軍,南宋王朝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國土幾乎全部淪喪,已無力再組織強有力的反擊,滅亡已成定局。

在這種情況下,退守臺灣、海南或東南亞,恐怕連偏安都難,無非是延續數年毫無意義、毫無希望的存在。跳海殉國成了有著強烈民族氣節的十萬軍民的必然選擇,這種誓死不屈服於蠻族的精氣神,令人擊節讚歎。歷史沒有如果,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中華文明歷經劫難,期間經歷了多少亡國滅種的威脅,經歷了多少蠻夷亂華的危機,我們能夠延續文明至今,實屬不易。我輩當珍惜,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匯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磅礴之力。


澳洲龍蝦2018

退守臺灣或者東南亞也沒有用。

元朝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攻打日本,雖然都失敗了,但是是因為颱風的影響。宋末帝如果轉移,那肯定還會受到元朝追擊,能保證像日本一樣好運嗎?

而且,十萬軍民轉移到當時幾乎未開發的臺灣島,還不知要餓死多少人了。而且轉移難度太大。


倫理君

你好。關於南宋的滅國之戰,可謂是十分壯烈,始終是中國人心裡的一塊傷疤,至於為什麼沒有退守臺灣,這個問題在當時實際上是條件不允許的,決策層也沒有將退守臺灣納入計劃。當時的計劃是在廣東雷州登陸,但是由於戰敗,未能成行,於是只能繼續沿海岸南行。
&崖山之戰發生地

而退守東南亞,實際上是執行過的。早在景炎二年(1277年),七歲的宋端宗就因被元軍破泉州,而退守海上。在前往雷州的途中,遇到颱風,宋端宗趙昰差點溺亡,於是左丞相陳宜中帶宋端宗先行到達越南占城,最後又逃到暹羅後趙昰病死。


&宋末三傑

船隊一路南下,元將張宏範令封鎖海岸,讓宋軍無法上岸取得淡水,士兵被迫飲用海水,使得宋軍元氣大傷。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在崖山(今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被迫與元軍決戰,終因無後援和糧草,張世傑、陸秀夫和蘇劉義率二十萬南宋軍民力戰,終為元軍所破。陸秀夫在突圍無望中,令家眷悉數投海,他則背起年僅9歲的趙昺投海自盡,時年四十三歲。


而突圍而出的楊太后聽聞趙昺死訊也毅然投海自盡,張世傑頓覺復國無望,滿心悲涼,決意自身殉國。在隨後的颱風中,不願上岸避風,隨船一同沉入海底。於是立國三百年的宋代從此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現在讓我們想起來都禁不住長嘆一聲。
&漢族子孫在崖山祭拜南宋先人

所以當時南宋末帝趙昺並非不是想退守東南亞,只是漢奸張宏範步步緊逼,不容他們談到越南。而且先有宋端宗趙昰進入東南亞,只是可惜病死,不然張世傑還會去追隨。


風雲說收藏

這個問題,那十萬軍民也很納悶?我為什麼要跳海?

十萬人集體跳崖,那場面該有多壯觀啊,這絕對是個吉尼斯世界紀錄啊!

可其實事實是: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是八百人跳了,那10萬人是力戰陣亡 。


張弘範在石壁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而還,南宋到此宣告滅亡。崖門海戰極為慘烈,據估計,宋軍在此役中陣亡十萬,海上都是屍體。

當被張弘範艦隊囚禁著前往少帝所在的崖山,面對著一望無際的零丁洋,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那為什麼他們不去海南或者臺灣和其它地方呢?

我們大漢民族有種東西很重要,那就是氣節。

古人有民族氣節,寧死不屈的精神。


寧死不當亡國奴,這是我中華歷史上最悲壯,也是最有氣節之舉。


哼曲兒

1279年南宋兵敗於崖山,左丞相陸秀夫抱著年僅八歲的宋末帝趙昺,跳海自殺,十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殉國,宋亡。這就是看歷史時常看到的“崖山之後無中華,煤山之後無華夏”的前半句。


為何跳海也不退守臺灣,海南或東南亞,就地理位置看,臺灣那時屬於不毛之地,宋朝並沒有對臺灣進行實際管轄,以宋朝“天朝正統”的身份,肯定不會去,東南亞太遠,憑那時船舶的水平,不一定能安全到達,海南島有實際管轄,但那時的海南島一直是流放犯之地,地位在宋人眼中可見一般,更不會失了氣節去那種不毛之地。



從心理上講,宋人上到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以漢室正統自居,被一幫蒙古蠻子打到亡國的地步,是難以接受的。崖山之後,中國舊有的法紀,倫理,科技,道德消失了,有風骨的人也死亡殆盡,所以人們常說“崖山之再無中國”。

(崖山位於廣東省江門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