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機動戰士高達UC紀元名詞解釋

這裡來解釋一下上期時間線介紹中的名詞【盤點】高達UC紀元時間線(簡史1)

名詞解釋

米諾夫斯基粒子:

盤點:機動戰士高達UC紀元名詞解釋

在U.C.0065年米諾夫斯基物理學會的研究員,在研究米洛夫斯基型反應堆時發現了一個不能被合理解釋的電磁波現象。在隨後數年找出了原因:在helium-3反應時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粒子,這種粒子隨後被命名為米諾夫斯基粒子。米諾夫斯基粒子靜止質量幾乎為0,動能增加時質量也增加、可以攜帶正負電荷的特性。

米加粒子為正、負米諾夫斯基粒子融合後所產生的基本粒子。於粒子加速器內發生的米諾夫斯基粒子,其電荷由T力構成立方格結。此立方格結構透過強力的I力場壓縮,米諾夫斯基粒子退縮,正、反兩個米諾夫斯基粒子融合,併成為米加粒子。

使此時立方格結構縮小的米諾夫斯基粒子,質量增大至表面之上。成為融合的米氏粒子之際,其一部份質量消滅後轉化為能量。此效果便是以E=mc²之公式所為人知曉的質能互換。因為此粒子從最初便具備了高度動能,無須利用龐大加速器,產生時只要收束於特定方向,就能成為實用上具十足威力的光束武器。

藉由米諾夫斯基粒子的融合而獲得高度運動能的米加粒子,其運動方向透過I力場整理並集束釋放,此即粒子炮的原理。作為米加粒子炮的優點為,其具有能源轉換效率達85%以上,接近激光四倍的性能,再者,與帶電粒子炮所不同的一點,則是其光束擴散率低,不太受到地磁場的影響。


MEGA粒子炮:

米諾夫斯基粒子分為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的兩種,兩者呈對狀存在,大量的米諾夫斯基粒子會因粒子間的電磁力和重力相互轉換作用自動形成立方晶格,I FIELD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將正與負的米諾夫斯基粒子加以縮退、融合,就會形成中性的“MEGA粒子”。

MEGA粒子在縮退時積蓄的能量中的一部分將會再轉化為動能。高能狀態下的MEGA粒子在蓄積至足夠的量之後將會以“彈”的形式發射,但這種發射僅僅是無秩序的擴散。因此,需要在I FIELD所形成的“炮身”內收束及反覆加速然後才能發射。IFIELD具有遮斷MEGA粒子的特性,因此在FIELD內MEGA粒子只能前往唯一的通道——“炮口”。這就是MEGA粒子炮的原理。


Mobile Suit(簡稱MS):

盤點:機動戰士高達UC紀元名詞解釋

在宇宙世紀作品中,機動戰士是宇宙泛用戰術機械(Mobile Space UtilityInstrument Tactical)的意思。

在宇宙世紀的世界觀中,主要有兩種科技導致機動戰士的設計及生產:第一種為AMBAC技術(Active Mass Balance Auto Control,主動式質量平衡自動控制技術);第二種則為米諾夫斯基粒子。

最初期的AMBAC技術測試機體ZI-XA1(此機雖為機動戰士概念機,一般都不被認為是機動戰士)只有兩肢,後來則發展為四肢,在此係統的幫助下,在宇宙無重力的環境中,只需要利用揮動四肢時所產生的反作用力,就能夠在幾乎不需要使用推進劑的情況之下修正機體方位。

而米諾夫斯基粒子則使得核聚變發電爐能夠大幅地小型化,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動力給予機動戰士此類小型機體。而且米諾夫斯基粒子能夠隔絕紅外線或波長在其之上的電磁波,亦能夠霧化戰場,一定程度阻隔可見光,使雷達等傳統長距離索敵方式變得無效。再加上米諾夫斯基粒子帶有強大的電荷,所以亦會破壞沒有受到保護的電子零件。它除了導致雷達導引導彈無法使用外,就連紅外線導引導彈或粒子束導引導彈等亦因保護方法太過昂貴而難以大量使用。而在沒有雷達的輔助下,瞄準方式更退化到近乎二戰時代的技術。所以令原本長距離的宇宙戰變成必需以近距離可見光感應器為主的目視戰。這使得宇宙戰的戰術有了革命性的改變。因為利用主動式質量平衡自動控制技術的機體在宇宙中能發揮出遠比舊時代的宇宙戰機為長的作戰時間,運動性方面亦能保持一定水平,使原本堅持大艦巨炮主義的地球聯邦軍艦隊不能再保持火力優勢。

機動戰士外觀設計主要分為三終類別:聯邦的眼罩系;高達式雙眼系;以及吉恩的獨眼系。這主要是因為機體所使用的機動兵器感應裝置有所不同而使得頭部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獨眼系的機動戰士都有較為圓滑的線條,設計上亦比較接近軍事用途的機體。眼罩系及雙眼系的機體,則比較有種英雄式的設計。這主要是設計方式的不同所致。吉恩方的設計師主要是先設計外裝甲,然後再在裡面設計怎麼放置內部零件。而聯邦方面,則主要設計內部骨架,再設計怎麼放置零件,最後才加上裝甲。而聯邦的設計方式,之後亦發展出可動骨架。


V計劃:

盤點:機動戰士高達UC紀元名詞解釋

V計劃包含在地球聯邦RX計劃內。熟知V計劃的人遠比RX計劃的人來的多,而這裡要糾正的的說法是:RX計劃是完整的聯邦MS開發計劃,而V計劃則是包括加快開發RX計劃和MS搭載艦戰時預算計劃。

V計劃是個增加軍費開支預算提案,頂多是一個加速方案。V作戰計劃是以開始發動以新型MS及專用兩棲攻擊艦的連攜為目的的計劃。UC0079年4月到8月是開發期。阿姆羅·雷駕駛的RX-78-2高達作為RX系列的第三個產品,聯邦軍起初是以目標為泛用性MS來開發的,與他機同樣可以通過回收戰鬥數據實現多角度的應用。但最終變成無視量產可能性,投入當時最為尖端的技術研發的機體,擁有在一年戰爭時期中最強的性能。泛用性極度的高,可以在無整改前提下實現宇宙戰和水中戰,具備單機突入大氣層的能力。


6個多小時的奮鬥,終於完成了,個人感覺雖然比不上機體盤點那麼有乾貨,但起碼也是挺硬核的,希望大家能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