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文言文閱讀詞義障礙的8種方法

一、語境分析法(根據上下文意思推斷詞義)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定實詞的含義。

1.藉助句子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來推斷

例:辨析"應"在句中的實詞義

①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推斷: "應節拍"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應"可釋為"隨著,和著"。

②(屈原)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推斷:"應"和"對"連用,都處於謂語動詞的位置上,而"對"為"回答"之意, "應"為"應答"。

2.藉助句子外部語境(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來推斷

例:選出下列劃線句正確的一項

齊武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後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當面稱述他說:"這是一個狡猾的孩子,應當讓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當面稱讚他說:"這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必將有所成就。"

解析:從"生而聰慧""篤愛之"等詞語可見"黠兒"為褒義,故選B。

應對文言文閱讀詞義障礙的8種方法

二、結構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並列詞句等對舉的語言現象很多,在這些句子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相對,這樣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義、詞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於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 。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如:

1."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

這句話前後正好語意相對,由此,可推斷"亡"與"有"的意思也應相對,當"無"講。另外,有時亦可藉助整齊的句式,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如

2."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中"固"的含義:

可根據句式整齊這一特點。由"地"推出"固"也應為名詞,可譯為"險固的地勢"。

3.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跬"與"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敗)

5.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以,對應"用",被任用)

6. 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腰"與戴對應,動詞,腰戴)

7.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

(族"字義同"滅"字)

含義相同相近:

求全責備——求,責; 要求,對人或對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無缺點

民殷國富——富,殷;富裕

登峰造極——登,造;登上,到達

文過飾非——飾,文;掩飾,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扶危濟困——扶,濟;扶助

比肩接踵——接,比;緊接著,緊挨著

含義相反相對:

黨同伐異——伐,攻擊;黨,偏袒指結幫分派,偏向同夥,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夙興夜寐——夜,晚;夙,早;興:起來;早起晚睡。形容勤奮。

寤寐求之——寐,睡覺;寤,醒來

避重就輕——就,接近、趨向

欲蓋彌彰——彰,彰顯

結構分析法小結:

1.找並列結構(看哪部分與哪部分並列)

2.找並列成分(哪個詞跟哪個詞並列)

3.比較推斷詞義。

應對文言文閱讀詞義障礙的8種方法

三、語法分析法(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推斷詞義)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句子的語法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的順序排列的。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定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形容詞充當,狀語大多由副詞充當等。

步驟:分析成分——推斷詞性——推測詞義

例如:

1.《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後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

2.《促織》中"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中"高"字上帶賓語,用如動詞,聯繫原文,可推斷為"抬高"。

四、鄰詞推斷法(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它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複詞,一是同義複詞。偏義複詞,用義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語素只是起陪襯作用;同義複詞是同義複用。

同義複詞: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石》(考:敲打)

2.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鴻》(過:責備)

3.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趁:追趕)

4.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幸:希望)

應對文言文閱讀詞義障礙的8種方法

五、成語對應法

在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我們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語後,便可以根據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出文言詞義。

下面列舉一些課內實詞與成語的中某些詞的含義一一構成同義的現象。

1.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殫精竭慮。殫、竭:盡

2.趙奢之倫制其兵——不倫不類。 倫:類

3.夫晉,何厭之有——貪得無厭。厭:同"饜",滿足

4.使弈秋誨二人弈——誨人不倦。誨:教導、指導

5.明於治亂,嫻於辭令——長治久安。治:安定,太平

6.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人浮於事。浮:超過原指人的才德高過所得俸祿的等級。現指工作中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7.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屢試不爽。爽:差錯。屢次試驗都沒有差錯

8.因遺策——因循守舊。因(循):沿襲。

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可藉助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

①孫臏期曰:暮見火舉而齊發(不期而遇 約定)

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③登高而呼,聲非加疾也(疾風知勁草,強 )

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求全責備,尋求,尋找 )

⑤勢拔五嶽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

⑥召醫而尤其故(怨天尤人,責問,責怪)

應對文言文閱讀詞義障礙的8種方法

六、字形分析法

即根據漢字的構字方法(主要是形聲,會意)來猜測字詞的意義。

解釋下列句中“糴”字的含義:

1.貧民雖平價不能糴。

2.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解析:會意字,上為"入",下為"米",整合可知。解答:糴——買進糧食(翻譯: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同交阯連接,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 糶——賣出糧食

⑴用"貝" 作偏旁的字與"錢財"有關。

例: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賂:賄賂)

②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指南錄後序》﹙購:懸賞,重金收買﹚

⑵用"糹"作偏旁的字與"絲織品、繩索"有關

例: ①一曲紅綃不知數。《琵琶行》﹙綃:絲織品﹚

②夜縋而出,見秦伯。《燭之武退秦師》(縋:用繩子拴著從城牆上往下吊)

如:"理",從玉(左偏旁寫作王),凡形旁從"玉"的字,本義都與玉石珠寶有關,據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韓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

凡形旁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詞義與兵器有關;凡"馬、牛、羊、 犭、鳥、蟲"等與動物有關;凡"訁(言)、忄(心)"與心理有關,"辶(辵)、彳(行)"等與人的行為有關;

可見字形對於推斷詞義有比較大的作用。通常來說,凡:形旁從 "禾"與五穀有關;從"皿"與器具有關;從"阝"與地名或高地有關;從"求"與毛皮關;從"隹(zhuī) "與鳥雀有關;從"系"與捆綁有關;從 "攴(pū) "與敲擊關;從"歹"與死亡有關,從"月"與肉有關,從"頁"與首有關,從"目"與眼有關。

總之,根據字形推斷出詞的大概意義範疇,再根據上下文,就可以確定詞的具體含義。

應對文言文閱讀詞義障礙的8種方法

七、代入檢驗法(還原法)

即將題目中的解釋當作正確的用法,看它在句中和文中是否都通順。

例:對下列句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季布匿濮陽周氏。 匿:隱瞞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為郎中。 拜:授官。

D.諸將皆阿呂后意。 阿:迎合。

"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計布匿濮陽周氏。"

八、合體拆分法

單音節詞與雙音節詞的辨識。有些詞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現代漢語中也使用,但詞義已發生變化,有的擴大或縮小了,有的已發生了轉移,翻譯的時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妻子"在這裡就要拆分成"妻子兒女"。

2.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放鶴亭記》) 適當:恰好擋住。

3.重法不用,而民自治。(《韓非子 五蠹》)自治:自然得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