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來沒人說劉邦是千古一帝,而說漢武帝是千古一帝?

14206766

為什麼從來沒有人說劉邦是千古一帝?

中國的幾百位帝王中,我認為只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人才能稱得上是千古一帝,因為他們所作出的貢獻是前無古人的,而別人只能在他們的基礎上來效仿。

按照上面這個理由,劉邦確實沒有辦法被評為千古一帝。

一,劉邦在仿效秦始皇

劉邦結束大秦末時期的大亂建立了漢朝,雖然在漢朝人看來,他是開國之君,但是從歷史的整個時間軸上來看,劉邦所建立的大一統的王朝,只不過是對秦王朝的複製。

二,劉邦沒有解決掉所遇到的問題。

劉邦雖然建立了大漢王朝,但是他任內卻沒能解決掉面臨的困難。當時他面臨兩大困難:

  • 國內剛結束動亂需要快速從廢墟中建立起一個強盛富有的國家。

  • 北方的匈奴人虎視眈眈,需要將其擊退保證北方邊境的安全。

在劉邦生前,這一切並沒有得到改善。


再看漢武帝,雖然漢武帝並不是開國之君,而且漢武帝出生之後,已經是漢朝成立了70年之後,這時的大漢已經是一個富有的王朝。但是漢武帝在這個基礎上卻做出了前無古人的事業。

文治方面

漢武帝統一了中國人的思想,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功方面

漢武帝打敗了匈奴,征服了西域,開拓了絲綢之路,讓中國人終於擁抱到了全世界。


這一切是漢武帝之前的任何帝王所不具有的。

最重要的是,有了漢武帝的以上功績,大一統的思想終於深入人心。應該說,上一個千古一帝秦始皇,從外在的形式上統一了中國,而漢武帝則從思想上統一了中國。

這麼看,把秦皇漢武並列,真的是實至名歸!


歷史風暴

漢高祖劉邦的被低估或者說被忽視正是與漢武帝劉徹的被人稱頌聯繫起來的,歷朝歷代,往往都會有那麼一位君主由於英明統治而在青史上聞名,其餘的君主或許也很出色,但被人們熟知或者稱頌的往往是最有名、功績最大的那位君主,漢武帝劉徹正是如此。換句話來說,漢高祖劉邦的功績在一定程度上被漢武帝之功績掩蓋了光芒。

漢武帝在位期間,繼承了漢代前幾十年休養生息的成果,國力大大增強,有了開疆拓土、抵禦外敵的資本和實力,漢武帝也恰恰有能力去開創足以流芳千古的事業。這一時期,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將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接連取勝,改變了漢武帝之前皇帝(包括漢高祖劉邦)對匈奴的安撫政策,開始以絕對的軍事優勢碾壓匈奴地區,把匈奴人趕到了漠北地區,保障了漢朝在中原地區的絕對權威。不僅對匈奴如此,漢武帝在位期間,疆土是往四面八方拓展的:於北方,北擊匈奴,將邊界推廣到陽山一線;西北則設立河西四郡,將河西走廊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的疆土;於南方,滅閩越,先後設立南海、鬱林等九郡,拓展了疆土;西南則設立汶山、益州等七郡,版圖超過秦代;東北設樂浪四郡,這些舉措,大大拓展了漢朝的疆土,是漢朝國力達到頂峰的標誌之一。

除了疆域的擴張,漢武帝在其他方面功績也非常之大。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學說在此後兩千餘年的統治地位;政治上頒佈推恩令,將王國權力收歸中央;經濟上改革幣值、實行鹽鐵官營。這些種種,都是漢武帝在位時期創下的功績,就對漢朝的意義和對此後歷朝歷代的意義而言,漢武帝的功績從客觀上來看是要超過漢高祖的,這也正是導致漢高祖雖然是漢朝創始之人卻沒有能拿到“千古一帝”稱號的原因。


國家人文歷史

劉邦的功勞主要是建立了漢朝,但當時漢朝剛打完多年戰爭,國力還比較弱,漢高祖連找幾匹白馬拉車都找不齊。而且在跟匈奴打戰時,被匈奴圍困,依靠陳平的計謀才逃脫,後來還被迫進行和親,所以最初的影響力沒有那麼大。

而到了漢武帝這一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家的國力已經很強大。但匈奴經常侵犯邊境,而且邊境距離長安很近匈奴一天就可以到達,所以漢武帝改變國策,決定對匈奴主動出擊,將邊境線向北方拓展,以接觸匈奴對邊境和首都的威脅。

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終導致匈奴丟失大量領土,當時匈奴有歌曲說的“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意思是丟失了祁連山,使匈奴的牲畜沒有了肥美的水草生長,失去了焉支山(盛產胭脂),導致女性連胭脂都沒的用了。其後,匈奴被迫分裂成兩個部分,逃往漠北,整個國力開始衰落,對漢朝不再有太多威脅。

直到三國時期,內戰不斷,北方的匈奴都無法對中原形成什麼威脅。

總體來說,劉邦建國,打下了整個統一的基業,而劉徹(漢武帝)擊敗匈奴,開疆拓土,解除了北方的威脅,為國家隨後幾百年的安全打下了基石。相對來說,漢武帝對外的影響力更大,所以更多說他是千古一帝,而不是說劉邦。


楓飛如雪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曾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在西方建立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是在東方開創漢王朝的劉邦。國內很多人認為劉邦能力很一般,並十分同情楚霸王項羽。實際上劉邦稱得上千古一帝,屢敗屢戰滅掉項羽,47歲起兵,七年登基稱帝,以政治手段翦除異姓王,基本完成統一。

更難得的是劉邦善於納諫,只要是好的建議,即使自己不認同也會採納,比如蕭何力勸封韓信為大將軍,後來被迫封韓信為齊王。為了給劉盈一個穩定的江山,消滅了大部分潛在的威脅,還差點殺死樊噲。

儘管被詬病大殺功臣,但劉邦留下了陳平和周勃,他倆剷平了諸呂之亂,周勃兒子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劉邦的軍事能力不算最強,但政治手腕幾乎無人可及。石勒曾說遇到劉秀可以與之逐鹿中原,遇到劉邦只能俯首稱臣,算是比較中肯的評價。

對比而言,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雖然功勳卓著,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掃清六合,漢武帝有了文景之治的積累才能北擊匈奴,李世民能力政績都很強,沒有祖上的唐國公和獨孤氏的親戚關係也是枉然,趙匡胤建國就繼承了北周一百多個州。

再看看劉邦,起兵時是秦朝亭長,基本上就是草民一個,一無出身二無家業,最後建立偌大的漢朝,高下立現。得國正者,唯漢與明,那可不是亂說的!

至於被視為恥辱的和親,在我看來更是高明,匈奴每次侵犯都是掠殺百姓數萬至數十萬,還要在邊境勞師動眾防禦,真不如和親換來和平休養生息,等實力強大了再打回去,這基本上就是大漢王朝的性格。打不過認慫發展一下再來,每個朝代都像明朝一樣硬拼,華夏族能否延續至今還很難說。再者歷史上只有強大的王朝才能和親,白登山之圍打個平手雙方才和親,和親最多的朝代是漢唐,什麼時候見過宋朝和親!


不正經歷史觀

劉邦,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我們可以拿幾乎跟他同齡的秦始皇嬴政來做一下對比:公元前224年嬴政36歲,此時已主政秦國23年,秦名將王翦60萬伐楚。此時劉邦33歲成為秦泗水亭長。

三年後,39歲的嬴政統一六國,成為華夏最偉大的霸主之一,這一年36歲的劉邦看到了南巡的嬴政,並感慨“嗟乎,大丈夫生當如此”。

十四年後47歲的劉邦才宣佈起義,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又三年劉邦打敗了小自己24歲的楚國貴族項羽,進駐阿房宮,完成了與嬴政同樣彪炳千秋的霸業。

劉邦的偉大之處

1,出身白丁,真正的白手起家,跟同齡的秦始皇嬴政,和同爭天下的項羽出身天壤之別,這在封建這會,甚至是中國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哪怕是明朝的朱元璋也是傍上了老丈人。

2,劉邦47歲才起兵逐鹿天下,這之前的劉邦差不多都是在混日子,47歲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也差不多到了頤養天年的年齡,更何況是兩千多年前那個古來稀的時代。

3,劉邦爭天下只用了7年時間,這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充分表現了劉邦的才幹非常人所及啊。

4,建立漢朝後,遵從儒家思想治國,法家為輔,這對目不識丁的劉邦來說確實難得,另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給了漢民發展的時間,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漢武帝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帝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功莫大於秦皇漢武”,漢武帝劉徹被稱為“千古一帝”實至名歸。他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CCTV播出的《漢武大帝》片頭是這麼評價漢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這樣高的評價在中國的歷史劇中是很少見的。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臺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至此,後代皇帝犯了大錯,也會下“罪己詔”,公開認錯,展示明君姿態。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劉徹不僅治理出了一個強大王朝,更重要的是他開疆拓土,把漢朝威儀遠播四方,另外在文化,政策方面也是開創性的,並且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幾點是劉邦所不能及的。

關注豫見五羊,帶您看有意思的歷史。


豫見五羊

這是有講究的,劉徹站在了劉邦的肩上,所以更引人矚目。

劉邦有許多窩囊之事為後人詬病,例如:做賊心虛赴“鴻門宴”,他的氣質形象完全被貴族英雄項羽淹沒;劉邦殺了開國英雄韓信,還貓哭耗子假慈悲,偽善之極;劉邦屁顛屁顛剿匈奴“白登被圍”,竟然靠賄賂匈奴貴婦才得以逃生。劉邦開啟了對匈奴送女人的“和親”之門,雖是為韜光養晦之舉,但總讓人感到憋悶。

劉徹就大不一樣了,同樣對匈奴,橫掃漠北,封狼居胥;他樹立了大漢的自信和天威,“凡犯漢者,雖遠必誅”!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血性!即使在今天,也受歡迎和被熱捧。

劉邦是漢朝的基礎,劉徹是漢朝的頂峰,所以漢武帝風頭蓋過老祖宗漢高祖。

需要說明,漢武帝強武功弱文治,難稱千古一帝。這個頭銜屬於秦始皇,甚至也屬於康熙。


諶人

談中國歷史無論如何繞不過漢武帝。現在有兩種評論,先說不好的吧!

在武帝做皇帝的幾十年間,人口減少了一半左右,建國前在一個完整王朝統治時期,在沒有重大天災和疾病的情況下,實在不可想象當時的民眾生活是如何的艱難。在劉徹王朝裡,宰相很少有善終的,坐牢幾年放出來都是優待了。有王室兄弟內戰的,有對匈奴持續不停打擊的,有找機會揍南越的……反正戰爭很多,最奇葩的是汗血寶馬事件。這一場場戰爭打下來,國庫和民間財富消耗殆盡,青壯年死傷慘重,田地荒蕪。喜歡用酷吏,特務權力比較大,宰的官員是一批又一批呀!到晚年性格多疑,總想有人要害朕,引發了多起所謂的害朕案。

但劉徹的歷史功績甚至民族功績是無法抹殺的。當時的各皇族被先帝們封到了各地,各個都是土皇帝呀!中央政令經常行不通,王朝統治收到了挑戰,劉徹通過各種手段打擊消滅了各個不服的兄弟,收回大片土地歸於政府,保證了中央集權的權威,也延續了王朝統治時間。對外,不間斷的打擊匈奴,一直把匈奴給打沒了,保證了以後邊境的幾百年安穩。

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國人的血性。上有所好,下有所學,武帝就是這樣一個蠻不講理,你不服,老子就打你,沒有戰功是不能為侯的。整整幾十年的統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國人以勇猛為榮,以積極向上為榮,恥於懦弱,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這是一個民族魂魄的養成呀!看看以後千年,只要有實力了,開疆擴土一直是最高的夢想。就連儒家都和後來的不一樣,這時的儒家是蓬髮的,不畏強權,脖子老硬的,砍了可以,讓老子低頭不可能,不像後世的儒家,那是被閹割後的,只知道中庸,甚至發展出所謂的理學,毀了國人的根。

縱觀武帝一生,按現在的觀點就是一個窮兵黷武的暴虐皇帝,我反對這觀點。任何人物必須放到他所在的環境才能評判,單獨的看做的事是不全面的。武帝下了罪己詔,全國人民就原諒了他,可見人民內心還是擁護他的。別忘了當時還沒有所謂的愚民教育,沒有後來閹割過的儒家對人性的摧殘。


那年3282

首先明確一點,歷史上能稱的起千古一帝的沒幾個,我印象當中還有一個是康熙大帝。至於劉邦是否能稱的起這個名號容我分析比較下。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其創業功績巨大。漢武帝劉徹兩人比較來說,漢武帝屬於守業皇帝,但是漢武帝不僅僅是守業皇帝,他把匈奴趕到了漠北,擴張了漢朝疆域。古語云:創業難,守業更難,從這點來看,劉徹遠勝其先祖劉邦。從兩人能力比較來看,劉邦的能力遠不如劉徹,當漢朝草創時期,劉邦是屢戰屢敗,逢項必敗。只是後來漢初三傑鼎力相助才逐漸扭轉了局面。劉邦自己都說:保障供給吾不如蕭何;運籌帷幄吾不如張良;決勝千里吾不如韓信。反觀劉徹,他的一句: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分分鐘秒殺劉邦。從治國韜略上看,劉邦十足的“痞子”皇帝,誅殺重臣。劉徹雖然有窮兵黷武之嫌,但他能夠及時認識到錯誤,併發布“罪已昭”。勇於承認錯誤的精神難能可貴。劉徹冷酷無情也大多是對親情的冷漠,他也是為了大漢的長治久安。而劉邦的冷酷大多是對那些有功之臣。兩人還是有區別的。兩相比較誰高誰低不言自明,所以說沒人說劉邦是千古一帝,而有人說漢武帝劉徹是千古一帝,也稱之為漢武大帝。大漢朝也是從劉徹時期稱起的。


秉燭讀春秋

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罪惡的千古一帝。功德的千古一帝是隋文帝。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江充。把群臣和皇族 屠戮殆盡。



因大夫顏異讓‘天子不悅’,法家酷吏張湯便以腹誹罪之名,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肚子裡罵皇帝者——誅!

漢武帝重用法家桑弘羊,賣官鬻爵,死罪可花錢免罪。致使吏治腐敗。

大肆斂財,致使餓殍遍地,百姓易子而食。國家千瘡百孔,人口減半,相當於今天死了7億人。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還沒滅掉匈奴。

秦皇漢武都是視萬民為螻蟻,草芥。踩死多少都無所謂。把人民當奴才。說漢武帝是千古一帝者,都是奴性十足之人。


楊朱學派

劉邦建立的漢朝,他的作用主要是會用人,會搞政治鬥爭,對於文治武功方面,他本身沒有太多劃時代的重要的行為。

而且,門閥世家的雛形,也是漢初埋下的,可以說為禍甚遠。

劉邦把那些儒家老先生們請來,連帶著他們的子侄學生也都很容易登進仕途。同時也成了所有企圖入仕的後生小輩們獲取富貴的淵藪———學生們不遠千里聚集到這些大家門下,修齊治平之外,當然也少不了圖謀一個小小前程的庸俗企圖。

再後來,西漢施行徵辟查舉的官吏選拔制度,這種制度實施到一定階段後,這些做官的人互相舉薦圈子內的子侄來做官,從而壟斷了做官的途徑,一朝為官則世代為官,從而形成了門閥世家。比如袁紹家族,就是四世三公。

而漢武帝先是韜光養晦反擊匈奴,把為禍甚久的北部邊患給解決掉了,然後定下帝國的意識形態,繼先秦百年戰亂來,給帝國子民形成一股凝聚力和歸屬感,對後世的大一統觀念起到了重要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