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以後遇到難事為什麼不找鄔先生幫忙?

一起品生活趣味

那麼雍正登基以後遇到難事為什麼不找鄔先生幫忙?主要來分析雍正和鄔思道登基環境發生的變化來看待,且看下文一一分析:

鄔思道:急流勇退

雍正登基當晚,大局已定,便匆匆回到府邸,看望鄔先生,順便試探他試探他,鄔先生極其聰明,對雍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雍正闡明自己的想法,封官加爵,既非他願,也不妥當。

主要有三點:

第一,自己是個殘疾人,從古至今,沒有殘疾人擔任朝廷命宮的,這樣有損大清國的威嚴。

第二,自己當年是被先帝抓捕的犯人,如今如果封官的話,跟先帝的做法自相矛盾,說不過去。甚為不妥。

第三,自己確實有些小的聰明才智,但身在府邸多年,已經用的差不多了,就像熬藥一樣,就剩藥渣了,不堪大用了(這完全是藉口,擱誰誰都不信)。且雍正登基為帝,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自然應該用張廷玉等光明正大的臣子。自己的計謀是見不得光的。

加上鄔思道向雍正表了忠心,且說了半隱,雍正想找也能找得到,加上極具煽情的語言,最終鄔思道成功從四爺手中飛了出來。

鄔思道:暗中相助

雖說雍正登基以後遇到難事沒有直接找過鄔思道,但是鄔思道還是許多地方對雍正治國理政、穩定政局,假借別人之手給予很大的幫助。我們來舉幾個栗子:

第一、山西巡撫諾敏的造假案,要不是鄔思道給田文鏡從中提點,田文鏡焉能查出來?最後諾敏被身首異處。

第二、彈劾大臣隆科多,隆科多恃寵而驕,狂妄自大。也是鄔思道看出雍正想要宰了這個老小子,但一直苦於沒有藉口。於是乎,鄔思道又上一折,借田文鏡之手,實現了對隆科多的驚人彈劾,接著隆科多很快就被查辦。

第三、相助年羹堯找到叛軍下落,使得年羹堯迅速平定羅卜藏丹津的叛亂。使得雍正在朝野中頂的壓力瞬間釋放。

假想一下,年羹堯一直找不到叛軍,幾十萬大軍人吃馬喂,得消耗多少糧草。國庫已經空了。很有可能造成時局動盪。故而,這一點而言,鄔思道是對雍正繼位以來幫助最大的一次。

鄔思道認定雍正是為天下蒼生為計的好皇帝,所以自己這個責任來解決他遇到棘手問題。有人說,雍正登基為帝以後,不需要鄔思道了。


但事實證明,還是得需要他的聰明才智,只不過是假借別人之手罷了。畢竟自己什麼無官無職,直接接見於理不合。


再看雍正

身登大寶,大權在握

雍正登基以後,便成為合法的、名正言順的皇帝,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表面上確實是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全都在他手中。比之前當王爺那會兒強太多。雍正遇到難事不再問鄔先生要計謀的原因也有三點:

第一、作為皇帝,他的身邊還是有幾位得力的助手,比如怡賢親王十三爺胤祥,他的作用貫穿了雍正從多嫡到繼位再到政權穩定的各個時期。

尤其是在剛繼位的時候,怡親王十三爺胤祥更是極大的分擔了雍正治國的壓力,在軍事、民生、財政、政務各個方面頗具才能,很有建樹。雍正對他的十三爺胤祥極其滿意。

加上還有大學士張廷玉、馬齊、田文鏡,李衛、年羹堯(後被誅)等人,應對日常的朝政問題還是問題不大的。

第二、作為封建專制的皇帝,他們更希望自己決定這個帝國的一切。雖然大臣們會提建議,但我可以聽也可以不聽,更多的是有自己的想法。

讓一個皇帝委身去找鄔思道,求個辦法,不是帝王的作風,於禮數不合。運用手中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第三、風險性降低,九子奪嫡那會兒鬥爭激烈,稍有不慎,便滿盤皆輸,風險很大。

所以雍正只有完全聽從鄔先生的計謀,才有可能繼承皇位。注意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而做了皇帝以後,可以有更多的容錯率。風險性降低,做錯事的代價大為降低。



第四、就雍正個人而言,他的性格沉默寡言、謹小慎微。也是很有心眼和要強的人。

中年執政,牢記其父康熙的臨終囑託。通過自己的努力,刷新吏治、改革弊政,將大清朝從危機之中挽救出來

所以面對朝政的難題,他還是希望自己做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解決。雍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奮的皇帝,沒有之一,這足以說明問題。發自內心的那種渴望,渴望這個帝國能通過自己變好。


第五、也就是這個電視劇和小說的主線了,二月河同志和胡玫導演想要為觀眾呈現的是雍正皇帝勵精圖治,興利除弊,勤政為民的這樣的正面形象。

所以必然要讓鄔思道離開,不然,所有的功勞豈不是都成鄔思道的了。

雍正就成了沒有思想,沒有能力,沒有主見的三無傀儡皇帝了嘛。與他們的目的相悖。故而,是導演和編劇的功勞。


以上五點就是雍正為什麼遇到難題就不去找鄔思道的原因。



吾乃常山王子蟲

皇帝的高明之處不在於他有多大技術,而是他是如何使用“人才”,由左右人才幫助皇帝治理天下,所謂“帝王心術”即是用人之術,那可不是求你!

為了掩人耳目,鄔思道以雍親王胤禛的王子先生出現在雍親王王府,實際上就是雍正的高級參謀,在這好多年裡,鄔思道領教了這位冷麵王的心思,更瞭解他的虛榮心。

當雍正登上了皇帝位置,鄔思道用他的三唇不爛之舌說動了雍正帝,把他放走了,但是鄔思道高興不起來,原因是自己一直在雍正帝的監視之下。當然,鄔思道也關注著雍正帝登基以來的一舉一動。

重大妙計出自鄔思道之手

鄔思道來到了李衛處,明明知道李衛的墨水不高,且李衛也肩負著重任,缺少鄔思道這樣的人,所以有好多主意是鄔思道幫助李衛處理。

來到河南的“田文靜”處,田文靜當然不知道鄔思道的來路,不過看鄔思道的工錢,田文靜也不敢怠慢,加之是李衛介紹來的,是高看一眼。

不久,田文靜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彈劾朝廷倚老賣老,居功自傲,以擁立之功而自居的隆科多。

田文靜有這膽量嗎?沒有!是鄔思道在朝廷來往“邸報”觀察到了隆科多的死期即將到來,只是沒人敢出頭罷了,鄔思道看出了雍正帝渴望有人出頭發起對隆科多的彈劾!

幕後點田文靜正對雍正心思

當鄔思道觀察到隆科多的張狂已經讓雍正帝非常反感,正在找機會除掉隆科多的時候,田文靜彈劾隆科多的摺子來了,正是時候。

鄔思道問過田文靜:你是想做一個平庸的巡撫,還是想做一位敢作敢為的巡撫,田文靜回答,當然想做一位名巡撫,鄔思道說那好,你答應我一個條件,田文靜答應了!

原來鄔思道已經寫好了彈劾隆科多的奏摺,只是沒有機會,或者說沒有有膽量的人敢幹這皇帝的舅舅。

鄔思道與雍正帝的默契

鄔思道何許人也,他是能看透雍正帝心思的人,不然也不會給雍親王出招拼死研究皇帝位置。

鄔思道拿出來奏摺給了田文靜,條件就是不許田文靜四子拆看,因為鄔思道知道,田文靜看了奏摺一定害怕,他哪知道鄔思道這麼大膽敢彈劾當朝垂手可熱的人物。

田文靜的這一封奏摺引起了軒然大波,朝廷上下一片譁然,自此:彈劾隆科多的各地奏摺像雪片一樣遞到了雍正帝的面前,雍正帝明白,這一定是鄔思道那個先生的作品。

所以,雍正帝作為一代帝王,有他的尊嚴與自尊心,一位帝王遇到了難事還要向一個“半隱”的鄉下人請教嗎?鄔思道的靈氣就是帝王心術,誰幫誰的忙?看懂了你就活著!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日堯居k古史




很簡單,鄔先生說過皇帝行的是正大光明的事,而他從事的多是算計人的陰謀詭計;再有就是雍正成為皇帝后,已經有了生殺大全,軍事上有十三爺和年羹堯,政治管理上有張庭玉,馬齊等,再說雍正皇帝也不是簡單人,至於八爺黨們只也能常表示反對,或是私下牢騷,鬧騰最大的時候也就是想恢復八王議政,瓜分皇帝的權力或是把雍正趕下臺等,結果被十三爺和張庭玉聯手破壞掉了。

再有面對自己以前的部下,雍正成為皇帝后也不可能再隨便請教部下問題了,顯的自己無能,要知道雍正皇帝是一位很要面子的皇帝,再有雍正皇帝也很有計謀,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對整理刑部冤獄時,雍正沒有聽從鄔先生的意見放棄不要管,但雍正沒有聽從先是搶著要整理刑部,而後想辦法把自己弄的得了傷害,生了重病沒有插手刑部的事,這說明雍正心裡早有辦法,只不過是再想看看別人的意見,來看看自己的判斷是否對。




所以,在成為皇帝后基本沒有人能威脅但雍正,除非很多種勢力聯合在一起或許有可能威脅到雍正,但是雍正皇帝也不是簡單人,身邊又有十三爺等人,他已經不需要鄔先生了。


看歷史說古今

文/炒米視角

鄔先生其實一直有暗中幫助雍正,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奪嫡成功後,雍正擁有了“金鐘罩、鐵布衫”,所以此刻鄔先生功成身退,也是理所必然 。

因為雍正就是一朵帶刺的玫瑰。需要呵護,但又不能靠得太近,知道雍正秘密越多,越危險。坎兒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其實鄔先生身上更多是明朝朱棣時期的姚廣孝的原型。他硬是將一個“清心寡慾”的王爺”逼”成了皇帝。從始至終,這個角色高度一致。朱棣“靖難”成功後,姚廣孝其實也是退出了政局,他和鄔先生一樣,只要“天道”,只要“夙願”,對榮華富貴無感,每天下朝後,便換上袈裟住在寺廟。無慾亦無求。

姚廣孝在後來只替朱棣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把關解縉編纂《永樂大典》,一個是協助鄭和”下南洋”。這兩件都是為了打造”永樂盛世”方向性的大事。

而鄔思道在李衛那裡基本算是被囚禁觀察 ,並無建樹。然而到了田文鏡處,便大放異彩,幫田文鏡指出癥結,捅破諾敏造假案;幫田文鏡押送糧草到西寧,實則是去幫年羹堯找出叛軍主力。實際歷史上,鄔思道代田文鏡參隆科多,最終推翻佟氏一黨。實則效果和姚廣孝的一樣,此二事,一個糾正雍正急於求成的心理;一個是奠定西北戰局勝利,從而穩固雍正位子。最終也是為“雍正改革”保駕護航。

所以,聖君無需求人,道義之處,方向正確,國士自然俯首相助!


炒米視角



此題有趣,福垊不請自來,為啥以前重用他現在不用他?福垊沒看過《雍正王朝》,難免露怯,還請指教。福垊根據鄔思道幾個場景,竊以為原因有二:



第一、取天下,以奇制勝。

說的是以奇用兵,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但實際取天下靠得多是奇謀!福垊以為歷史最厲害的謀士是陳平。漢三傑:張良功成身退,蕭何坐牢挨板子,韓信滅門。陳平,反而還升遷,就謀略上真是高人。



而鄔思道如同姚廣孝一樣,但比起陳平只能望塵莫及。他只能走功成身退的套路。胤禛性格喜怒無常,不善造勢,他表面以無事實在崇尚奇謀。而鄔思道鬱郁不得志,他如同諸葛亮不投曹操而投劉備一樣為得是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能。胤禛那時正缺人,所以對鄔思道這樣的謀略人士予以重用。



雍正得到天下後,鄔大叔就知道雍正感覺他知道的太多了。全退,雍正不放心,怕失去掌控。不退,雍正厭煩,因為在治國上鄔思道是比不過很多幹吏的。至少鄔思道如劉邦評價陳平一樣,智有餘但不能獨膽大任,他只是謀士、師爺,更何況還有腿瘸,不能拋頭露面,行走朝堂。再更何況相見不如懷念!

第二、治天下,以正制勝。




老鄔在離開雍正之前還讓胤祥放權,如此又是助人為己,一舉三得的好事。雍正不用發愁了,胤祥平安快樂了,自己何嘗不是安全上更有保障!

老鄔知道的太多了!朕(雍正)再難的事還缺能人?一開始雍正對老鄔有殺心。老鄔多聰明啊!說自己殘疾,不適合拋頭露面。說自己才小力薄,難堪大任。總之一句話,我只是過來幫你,實現你的成功我的價值,幫完了,我是不是該安靜離開?至於安邦定國,不是我老鄔所長,再說你現在文武大臣,謀略智囊還缺嗎?比我老鄔厲害的人多的是!



老鄔感到危險就說自己的壞話,像蕭何一樣學壞——自毀形象,表明自己只是貪利好色的“普通”人。火候拿得很到位,即使這樣,雍正仍不放心。



讓他去李衛那裡當幕僚,李衛是雍正的家奴。他對李衛盡心盡力,李衛自然感激不盡,其實李衛用他的本質就是雍正監視甚至軟禁他。



他要什麼?他要世界那麼大,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閒雲野鶴、浪跡天涯!但欲速則不達,他就去田文鏡那裡,田文鏡也是雍正的人,但不知他跟雍正的關係。而且他去田文鏡那裡,雍正也放心,自己人嘛!在田文鏡處,他積極輔佐,讓田文鏡得心應手。



尤其是他要幫助田文鏡成大功又玩套路不讓他看自己寫的上報朝廷的東西。是彈劾隆科多的奏摺,這樣以來,他幫了雍正,幫了田文鏡,也幫了自己,雍正知道這是他的手筆,還關切問候他。後來他跟田文鏡鬧“翻”,然後終於不用世界那麼大,只能看世界地圖了,可以仗劍走天涯了。




真正的高人會無時不輕鬆,無時不成功,進能談笑間實現理想,退能頃刻間化險為夷,比如鄔思道!個人淺見,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福垊

我們先來看一下雍正上臺後都遇到那些問題,看一下在這些問題中是否一定需要請教鄔思道不可?舉三個典型的例子吧!

第一,山西巡撫諾敏貪功心切,竟然欺瞞雍正,說自己在半年時間內還清官府欠國庫十幾年的三百多萬兩銀子,令雍正高不已,並想以他作為一個榜樣讓其他督撫紛紛效仿,而匆忙之間賜諾敏“天下第一巡撫”的扁。但這個謊言很快被路過山西的欽差田文鏡給掀了出來,並最終把真相大白於天下,諾敏也因此掉了腦袋。當然這裡有一個細節就是在田文鏡快要查不下去,得到了鄔思道的點拔而恍然大悟。

第二,以直隸總督李紱為首的清流們,對田文鏡在河南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新政的做法表示強烈不滿,因此,上百名官員串通一氣倒田和反對新政,並要求雍正罷了田文鏡的官和廢除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更有甚者稱之為“弊政”,公然挑戰的旨意。但由於清朝是一個君主高度獨裁的朝代,只要皇帝不為所動,這些文官就是再怎麼反對、示威都無濟於事,最後還以李紱等帶頭鬧事的官員罷官革職而收場了事,田文鏡一點事沒有,新政照常進行。

第三,由於整頓旗務雍正下令讓關外的四位鐵帽子王進京商量具體細節,但廉親王允禩以“八王議政”為誘餌從中挑拔四位旗主王爺,並收買了隆科多,一起在朝堂上對雍正發難,由於這些人利用聖旨上的漏洞讓關外的將軍接管了京畿的兵權,隆科多要控制了大內的兵力,因此,他們在開始一段時間佔了上風,但由於怡親王允祥得到消息,把關外的將軍都抓了起來,並重新奪回了隆科多在大內的兵力,所以怡親王一出現形勢立馬就改變了,最後以雍正的勝利而告終。

通過以上三件事的處理來看,掌握了皇權的雍正並不需要鄔思道的計謀來支撐。正如鄔思道自己所說的那樣,
治理天下需要的是陽謀而不是他所出的陰謀詭計。


曹操的速度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鄔先生在十三爺給他送行時說的一番話完全明析了雍正登基後,二人心態的變化,他說:與平常人交,共患難難,共享樂易,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鄔先生是雍正在潛邸的老人,為雍正登基立下汗馬功勞,本應受到重獎,但皇權是唯一的,即便是功臣,也不允許沾上皇權的一點光,鄔先生以前幫助雍正,是在幫助他奪權,而雍正當上了皇帝,他再在這裡幫忙,就等於是在幫助他分權,無論鄔先生有多少神謀鬼算,也沒有皇權的分量大!你只能說皇帝做錯事,卻不能說皇帝遇到難事,如果皇帝都辦不了的事鄔先生都能辦,那到底誰是皇帝?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雍正登基後要用鄔思道,以什麼形式用?還像在王府那樣,搞幕僚?這絕不可能!皇帝是天下共主,怎麼還能有暗臣?所有的人都得擺在明面上,哪怕是內廷宦官也都得有職位品級,能在太陽下曬曬,鄔先生自然也是臣子之一,但如果就這樣堂而皇之的用,那就把鄔思道與所有大臣放到一個平臺上去了,人的位置一變,好多事就得跟著變。在王府,雍正可以隨時請教,沒有人能動鄔先生分毫,但現在就有人能參他!正如鄔先生自己說的:皇上用臣,雖至公也不公。道理就是這樣。


雍正現在是天下之主,明君自不能偏聽偏信,要照顧所有的臣子,如果有人串聯倒鄔,到時候怎麼辦?就如同田文鏡一般,還不將仕人都得罪了,那麼用鄔先生的利弊就得重新衡量了。

還有更為恐怖的一個問題——鄔先生知道的太多了!以前在王府的時候,鄔先生不過是個先生,老師,人微言輕,即便說了什麼也沒有人信,而此時是以功臣而立於廟堂的大臣了,所謂尊卑異位,所說的話就自然就信用高了。可他畢竟是陰謀之士,以前所做的都是無法擺到檯面上的東西,萬一說點什麼漏了出去,豈不有傷聖德?嚴重點還能威脅皇權的穩固!與皇權比起來,鄔先生那點神鬼之策又能算得了什麼?



綜上可以看出,雍正登基後,當了皇帝,有了皇權,考慮問題的立場自然變了,這時候鄔先生即便神策在手,用他也是弊大於利,所以不用他也不足為奇了。



史書上冬眠的蛇

鄔思道自己想激流勇退,同時,雍正也有“兔死狗烹”的想法。


雍正登基以後,第一次會潛邸,就有要殺鄔思道的意思。雍正雖然嘴上對鄔思道說是“來看看你”,即使我當了皇帝,但是“你還是你,我還是我”。但是,雍正冷漠的表情出賣了他。


雍正心裡的小九九早被鄔思道料到了,於是以退為進,以求自保。鄔思道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1,自己腿有殘疾,在朝為官的話有損國體;2,自己是前朝罪人,新皇登基重用前朝罪人,容易招致非議;3,自己會的都是陰謀權術,不適合參與朝政。


雍正希望自己身邊的大臣都是能拿上臺面的人,而自己真不捨得殺了鄔思道。所以,才會讓鄔思道去找李衛和田文鏡。

以上,都是電視劇《雍正王朝》劇情。真實的鄔思道是田文鏡的師爺,紹興師爺的祖師爺。他跟雍正沒有見過面,但是,由於幫田文鏡寫奏摺,而被雍正知道。

雍正甚至在田文鏡的請安摺子上誅批“朕安,鄔先生安否?”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作為四爺,胤禛需要鄔先生,為他出謀獻策,窺測天心。

作為皇上,雍正不需要鄔先生,他的帝王心術不願讓任何人知曉。

雍正即位後返回潛邸,向鄔思道表示正在考慮他的名份時,鄔思道說他有三不可用,一是殘疾之人,二是先朝欽犯,雍正說道:“只是可惜了你啊!鄔思道馬上接過話頭:

“這正是三不可用,臣雖然小有才氣,卻是陰謀為體。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自當是光明正大之臣。”也就是說,鄔思道的謀略多是“陰謀”,而皇帝治國需要“陽謀”。這既是實際情形,也是鄔思道選擇激流勇退,退隱江湖的一種託詞。

即使政務大事上有困難,做為皇帝的雍正也不能向鄔先生討教,因為他是皇帝,皇帝是聖明燭照,深謀遠慮的天子,又怎麼能向一名沒有功名職務的師爺討教軍國大政呢?

更何況雍正在大權獨攬以後,內有上書房大臣張廷玉,馬齊,外加十三爺允祥構成的智囊團已經足以應付軍政要務。雍正原本就是個有主見,肯納諫的皇帝,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陰謀為體的鄔先生已經不是雍正所需要的謀士了,自然不會找他幫忙。

但鄔先生沒有直接幫助雍正,卻間接地幫了好幾個大忙,田文鏡查抄山西藩庫一案是鄔先生指點迷津才得以告破。年羹堯在西北找不到羅布藏丹曾的叛軍主力,又是鄔先生出謀獻策,才取得西北大捷的勝利。這位鄔先生在劇中神出鬼沒,算無遺策,真乃神人也!



歷史茶坊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謀士鄔思道簡直成了神一樣的人物,善於揣摩康熙的心思,讓他的領導很開心,幫助四阿哥胤禛順利登基,成為了雍正皇帝。

而雍正登基之後,鄔思道就借“半隱”的名義離開了,雖然他和雍正之間互相都能夠知道消息,卻再也沒有相見,更別提鄔思道為雍正出謀劃策了。

為什麼雍正登基以後遇到很多難題,再也不去找鄔先生幫忙呢?

小燦哥認為雍正是感覺有愧於鄔先生,不好意思找他幫忙了。

1.一個是雍正娶了年秋月,看過電視的人都知道,年秋月與鄔思道由於長時間在一起,兩個人日久生情,這個雍正都是明明知道的,卻要逼得鄔先生做媒,讓他娶秋月,把自己心愛的女人拱手讓給別人,鄔思道心裡難過啊,雍正覺得對不住鄔先生。

2.二個是鄔先生在潛邸給雍正奪嫡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由於鄔思道使用的是陰謀,而且是雍正的“秘密武器”,不好安置,所以沒有給予任何官職,導致雍正也愧對鄔先生。

從雍正個人角度來看

1.雍正的主要難題莫過於八爺黨的軟對抗,外面西北的叛亂,百姓的生活等問題,這都是關呼國計民生的國家大事,而鄔先生會的只是陰謀詭計,拿不上臺面,不能去請教。

2.在大局勢上面,雍正還是要靠張廷玉、馬齊、十三阿哥他們,雖然他與老八政見不同,但是在大局上,比如西北平叛,老八還是能夠深明大義,以大局為重。

鄔先生主動去幫助雍正解決難題

雖然雍正沒有去找鄔先生幫忙,對於這個老領導,鄔先生還是主動去幫忙,雍正剛登基,地位還不穩固,西北就發生叛亂,他正想利用西北軍事的勝利來樹立威信。

誰知道,年羹堯的二十萬大軍用了一年的時間對敵軍進行合圍,等到形成“關門打狗”之勢的時候,叛軍找不到了,最後還是鄔先生,一句“燈下黑”點透了年羹堯,西北平叛獲得大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