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四爪陸龜

四爪陸龜(Testudo horsfieldii)又叫草原龜,背甲中部略微扁平,看上去其背甲基本上呈圓形。四爪陸龜頭部與四肢均具黃色,它的頭比較小,頂部有對稱的大鱗;喙緣鋸齒狀。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黿

黿(讀音:[yuán] 學名:Pelochelys ),是龜鱉科中的一屬,特點是體型大,體重可達100公斤。該屬共有3種,其中2種生活在新幾內亞島,另外一種生活在亞洲,被Theodore Edward Cantor在1864年發現並命名,故拉丁學名為Pelochelys cantorii,由於過度捕殺,已經極度瀕危,屬於世界瀕危保護動物(CITES附錄Ⅱ級)和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文又名沙鱉、藍團魚等、癩頭黿。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鱷蜥

鱷蜥(學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是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體長15-30釐米,尾長23釐米左右,體重50-100克,身體可以分為頭部、頸部、軀幹部、四肢、尾5個部分。頭部較高,頭部和體形與蜥蜴相似,頸部以下的部分,特別是側扁的尾巴,既有稜嵴狀的鱗片,又有許多黑色的寬橫紋,則又很像揚子鱷,所以被稱為鱷蜥。

生活在山間溪流的積水坑中,晨昏活動,白天在細枝上熟睡,受驚後立即躍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蟲為主,也吃蝌蚪、蛙、小魚、蠕蟲。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巨蜥

巨蜥(學名:salvator,Stellio salvator)是巨蜥科巨蜥屬的一種動物,包括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龍及最長的薩氏巨蜥。巨蜥體長一般為60~90釐米,最大的可達2~3米,體重一般20~30千克,尾長70~100釐米,最長的可達150釐米,通常約佔身體長度的五分之三。

巨蜥是現存蜥蜴類中體形最大的種類,也是世界上較大的蜥蜴類之一。尾部則為黑黃相間的環紋,同時黑色環紋上常有小黃斑;四肢強壯,趾上有銳爪;其背面有小黃斑,故稱“五爪金龍”。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蟒蛇

蟒蛇是當今世界上較原始的蛇種之一,在其肛門兩側各有一小型爪狀痕跡,為退化後肢的殘餘。這種後肢雖然已經不能行走,但都還能自由活動。體色黑,有云狀斑紋,背面有一條黃褐斑,兩側各有一條黃色條狀紋。現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以肉類為食。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揚子鱷

揚子鱷(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或稱作鼉(tuó), 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因其生活在長江流域,故稱“揚子鱷”。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

中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新疆大頭魚

扁吻魚(學名:Aspiorhynchus laticeps)俗稱新疆大頭魚,是中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 起源於3億年前,有著古魚類活化石之稱。僅一屬一種,在世界上的分佈,僅存於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產地博斯騰湖絕跡,它在中國瀕危野生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中,屬一級保護動物,與陸上大熊貓同屬一個級別,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中華鱘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130釐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洩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中華鱘生命週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和觀賞價值。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白鱘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體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物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體長梭形,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後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後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春季溯江產卵。是中國特產稀有珍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現資源量逐年明顯下降,面臨瀕危,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紅珊瑚

紅珊瑚(學名:Corallium rubrum)營群體生活。個體直徑一般為0.5mm~2cm,每個個體具8個羽狀觸手。隔膜8個不成對,隔膜肌向腹生長,隔膜絲單葉狀。僅有一個口道溝,位於腹面。骨骼多在體內,或由體內發生後伸向體表。具有鈣質中軸骨,呈樹狀分枝,但不在一個平面上,骨骼呈淡粉紅色至深紅色。除中軸骨外,均有鈣質骨針分佈在中膠層中,常與造礁珊瑚生活在一起。

骨骼質地堅密、色澤鮮豔,常作寶石或雕刻材料,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古代皇帝的朝珠即由紅珊瑚製成,由於大量開採,數量急劇減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庫氏硨磲

拉丁文學名:Tridacna gigas 又名:大硨磲。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硨磲科、硨磲屬 因為硨磲的肋間溝很深,象車輪碾出的轍印,所以在古代又被稱為"車渠"。它主要分佈於中國南部的海南島以及南海諸島海域。幼體時,其殼頂前方凹入的部分有強壯的足絲伸出,成體時足絲孔封閉。外韌帶狹長,為棕褐色,幾乎與貝殼後部等長。庫氏硨磲生活於熱帶珊瑚礁淺海區,是高鹽度狹鹽性貝類,喜棲息於低潮線附近的珊瑚礁間。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中華蛩蠊

中華蛩蠊(學名:Galloisiana sinensis)是中型昆蟲,體細長,無翅,暗灰色,觸角絲狀,複眼小,尾須長,頗似雙尾蟲。多棲於1200米高山的苔蘚、石塊下和土中,種類極少。

1985年我國昆蟲學家首次發現蛩蠊目昆蟲,並被命名為“中華蛩蠊”,為我國兩種一級保護昆蟲中的一種。中華蛩蠊體長形,長約10毫米,頭寬3毫米。背面和頭部棕黃色,較暗,腹面、足、觸角曉瑰色,較淡。體表被細毛,腹部兩側和足著生稀疏深棕色刺狀毛。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金斑喙鳳蝶

金斑喙鳳蝶(Teinopalpus aureus)屬鳳蝶科喙鳳屬,體長30毫米左右,兩翅展約110毫米左右,前翅上各有一條弧形金綠色的斑帶,後翅中央有幾塊金黃色的斑塊,後緣有月牙形的金黃色的斑,後翅的尾狀突出細長,末端一小截金黃色,它常飛行在林間的高空,也時而停在花叢間。其姿態優美,猶如華麗高貴、光彩照人的“貴婦人”,因此被稱為“蝶中皇后。”為世界珍貴蝶種。

僅有5個亞種,作為中國的特有珍品,被譽為“國蝶”、“蝶之驕子”。它珍貴而稀少,是中國唯一的蝶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排世界八大名貴蝴蝶之首,又有“夢幻蝴蝶”和“世界動物活化石”之美譽。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鸚鵡螺

鸚鵡螺(學名:Nautiloidea)是海洋軟體動物,共有2屬、6種,具捲曲的珍珠似外殼,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外套位於外殼內。各腔室之間有隔膜隔開;鰓2對;具63-94只腕,但無吸盤;眼簡單,無晶狀體;無墨囊。殼薄而輕,呈螺旋形盤卷,殼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長紋從殼的臍部輻射而出,平滑細密,多為紅褐色。整個螺旋形外殼光滑如圓盤狀,形似鸚鵡嘴,故此得名“鸚鵡螺”。

分佈於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有很高的價值。在現代仿生科學上也佔有一席之地,1954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在美國格羅頓下水。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多鰓孔舌形蟲

多鰓孔舌形蟲屬柱頭蟲科、舌形蟲屬。 多鰓孔舌形蟲身體柔軟、細長,呈蠕蟲狀。體長35~60釐米。1965年由中國生物學家張璽等人發現,它是一種中國特有的無脊椎動物。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黃島長吻蟲

黃島長吻蟲(學名: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屬玉鉤蟲科。黃島長吻蟲的身體柔軟而細長、呈蠕蟲狀,體長約為290毫米。吻長為領長的3.37~8.5倍,所以得名長吻蟲。軀幹部又可分為前、中、後三部分。雌性為淡黃褐色,雄性淡黃或橘黃色。後軀幹部為黃色,扁平呈管狀,內部充滿沙粒。腹部表面內具有兩條縱走的肌肉索。

黃島長吻蟲穴居於中潮區和低潮區的細沙灘和泥沙灘中,穴居的深度通常為50~20釐米。黃島長吻蟲行動緩慢,以沙泥中的有機質及微小生物為食。致危原因主要是棲地消失和環境汙染。

野生動物圖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