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霸先的一生,就如同他名字一般霸氣凜然。這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一路靠著貴人相助和自己玩命,成功登上南朝的權利巔峰。然而天道好輪迴,報復不缺席....
南梁武帝蕭衍,前半生還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主,篡位後突然改吃素了。他真以為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還請達摩給他當家教。就在蕭皇帝加班敲木魚時,終結者陳霸先出生了。
年幼的小陳看不出啥潛質,因為真的太窮了。他為了吃口飽飯,砍柴、打魚、放羊啥粗活都幹。由於長年沒有姑娘跟他玩,反而省下大量精力去看書,需要釋放洪荒之力了就去耍會劍。
陳霸先雖然窮,但是性格很豪爽,他常常給孤寡老人劈柴,為全村寡婦挑水啥的。當時很多青壯年都進城務兵去了,所以口碑爆棚的小陳,被留守村民們推舉為裡司(村官)。
後來梁武帝的侄子蕭映去村裡搞調研,陳霸先專門向秦嶺一白要了兩斤土蜂蜜來招待。蕭映和小陳談了幾番話,誇讚道:“此人方將遠大。”蕭領導臨走時把陳霸先帶回南京,讓他做一名油庫管理員(在編)。
人窮的時候,最好有點才華,但沒貴人相助,那還是窮人的才華。蕭映是陳霸先第一位貴人,將他從偏遠閉塞的鄉村帶進城。眼界初開的小陳很激動:“謝謝領導,領導讓俺弄誰,俺就去弄誰!”
蕭映去廣州做刺史,37歲的陳霸先跟去當了個參軍。他已慢慢褪去鄉村少年的懵懂,對官場套路駕輕就熟。如果沒意外,他也會喝喝茶、看看報,混點工齡往上爬。然而,越南的李賁造反,梁武帝派盧子雄去平叛,結果被打的灰頭土臉。
勝敗本乃兵家常事,梁武帝卻認為這不科學。他不但修建南朝四百八十寺,還經常假裝出家,逼大臣們掏光國庫去贖他。他給佛祖交了那麼多保護費,怎麼可能不被保佑呢?對,一定是因為主將通敵,殺!
可憐的老盧,被叛軍揍得剩了半條命,回家還被老闆剁了。老部下們憤憤不平,乾脆真的通敵造反,直接包圍了廣州城。蕭映連忙給陳霸先發電報:哥被群毆,速速回救!
危機——蕭映的危局卻是陳霸先的好機遇。他率三千精兵,日夜兼程趕往廣州,一戰衝散圍城的叛軍,還活捉叛軍副將。這一仗,讓梁武帝看上了陳霸先,陳霸先也遇到自己第二個貴人。
蕭映病死了,陳霸先有些悲痛。如果沒有老蕭,自己可能還在老家給寡婦挑水。人活著,事就不能完,梁武帝讓他去幹掉李賁。陳霸先血戰三年,滅了李賁的小朝廷,還收復北越全境,從此成為南梁夜空最亮的星。
一個不出家的皇帝不是一個好和尚,侯景覺得吃齋唸佛的梁武帝應該好欺負,於是他造反了。結果梁武帝真的好欺負,以86歲高齡被囚禁在臺城,最後活活餓死,也不知道他最終有沒有去佛祖那報到。
此時的陳霸先,經過蕭映和蕭衍兩大貴人提攜,早已實現買房、買車、娶媳婦的初級人生理想。身居高位的陳霸先放個屁,南朝就能刮場八級風。他讓梁武帝的老七當新皇帝,然後迎來人生中的兩位死敵。
陳霸先準備幹侯景,給死去的和尚皇帝討公道。他和王僧辯會師時,老王的部隊窮的都揭不開鍋了。老王正擔心陳霸先趁機吃掉自己時,收到了陳霸先給他點的三十萬份外賣。老王吃飽後,二人合軍乾死侯景,消滅了陳霸先第一個死敵。
2年後,西魏攻破南梁,還殺了梁元帝。老闆死了不要緊,老蕭家的兒子多得很。在新老闆人選問題上,陳霸先和王僧辯分歧很大。沒有永恆的戰友,只有炙熱的權利,陳霸先一巴掌拍死王僧辯,消滅了第二個死敵。
新皇帝只是個前臺大喇叭,陳霸先很享受上班沒人管的感覺。然而,每個朝代的上層喜歡千秋萬代,但下面的人總想推倒重來,陳霸先要時刻維護自己的地位。
王僧辯的老部下造反了,陳霸先很霸氣的打到他們求饒為止。隔壁的北齊看陳霸先出差平叛去了,趁家裡沒人時來打劫。陳霸先砸了幾個回城卷後,一把火燒了北齊近千搜貨船,霸氣的打到北齊求饒。
蕭勃發帖說要在廣州造反,陳霸先回帖道:廣州那是我陳霸先的福地,就你那破名字,去渤海勃一勃還差不多。一個月就打的叛軍分不清東南西北,蕭勃也被部下殺了。
捋完蕭勃的毛,王琳又來湊熱鬧。陳霸先霸氣的發條朋友圈:有種一起來,老子才不怕!打的王琳十萬大軍,就剩了點零頭。王琳點完人數後都哭了,索性回長沙養老去了。
陳霸先越忙活,蕭方智就越難以心安。他兩有時候也迷糊,這到底是誰給誰打工呢?南梁朝局安穩下來後,陳霸先去找蕭方智去談心。
小蕭:“來了?”
老陳:“來了!”
小蕭:“走嗎?”
老陳:“走吧!”
557年,蕭方智禪位,陳霸先開創南陳。史書對陳武帝讚譽有加:一個窮苦出生的孩子,靠著機遇和玩命,開創屬於自己的王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改善民生凋敝等一系列功績。
再看另一個事件:蕭方智禪位後被封為江陰王,次年被陳霸先所殺,終年15歲。
559年,陳霸先病逝,終年56歲。30年後,南陳被隋朝的楊廣攻破。王僧辨的兒子集結父親當年的老部下,挖開陳霸先的陵墓,砸開棺材拉出屍骨,燒掉之後將骨灰倒入池塘。
成長的殘酷在於:它能不斷地消滅內心深處的柔軟,並和最終地位成正比。當年那個熱心豪爽的鄉村少年已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身經百戰,心硬如鐵的權利帝王。
他奮鬥出屬於自己的榮耀,也為此付出挫骨揚灰的代價。歷史,僅僅是位見證者吧!
閱讀更多 碼農讀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