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人讓皇帝忍無可忍,幾年沒見,皇帝頭上的帽子摞了一大截

梁元帝蕭繹少年聰明,喜歡讀書,文學造詣非常之高。他生平作有大量著作,只是大多失散,少有流傳。蕭繹和他的父親梁武帝,還有兄弟蕭統、蕭綱合稱“四蕭”,在文學史上可以與三國時期的曹家父子三人並肩。同時,在軍事上,蕭繹也有所長,不僅擔任過將軍一職,也寫過一本軍事書籍,曾被他的父親誇讚:“義如荀粲,武如孫策。”

這個女人讓皇帝忍無可忍,幾年沒見,皇帝頭上的帽子摞了一大截

但是,比起後世那些家喻戶曉的皇帝,蕭繹卻好像被歷史忘記了一樣,名字很少被人知道,甚至,他還不如他的妻子徐昭佩有名。他也算列位亡國皇帝的一個,他本應該在歷代亡國之君中享有更高地位,至少比起他一生的所作所為,其在歷史上的人氣還是略顯單薄了些。“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裡面的徐娘指的就是她,暨季江常常感嘆說:“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

其實,歷史上的徐昭佩長得並不貌美,甚至,長得很醜,又生性淫亂,多次和人私通,最終,給蕭繹戴上了“綠油油的帽子”,所以,並不得蕭繹的喜歡。他們兩能成為夫妻,完全是因為政治聯姻。徐昭佩出生於東海徐氏這有名的世家,她的爺爺是南朝齊太尉、枝江文忠公徐孝嗣,父親是侍中、信武將軍徐緄,都身居高位,手握巨大的權柄。

這個女人讓皇帝忍無可忍,幾年沒見,皇帝頭上的帽子摞了一大截

在這樣的情況下,出身名門的徐昭佩根本看不上蕭繹,常常戲弄他。每次蕭繹到她房裡來,她都要畫半張臉的妝容來嘲笑蕭繹是個瞎子,氣得蕭繹摔門而去。她還喜歡喝酒,喝醉了就發酒瘋,常常吐在蕭繹的懷裡,每吐必中。不僅如此,徐佩昭還生性善妒。她雖然不喜歡蕭繹,卻也見不得別人搶她的丈夫。

她見到不受蕭繹寵愛的小妾和宮人,便並坐在一起喝酒。但是,一旦被她發覺有孕的,她就動手殺人,毫不留情。

這個女人讓皇帝忍無可忍,幾年沒見,皇帝頭上的帽子摞了一大截

那麼,蕭繹呢,又是一個具有很高文學造詣的君主,“四十六歲,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自稱“韜於文士,愧於武夫。”很有些文人的情懷。當時的詩歌、文賦、繪畫、書法等藝術的理論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那時的文人普遍都有很高的審美需求,他的詩文裡也很有些“唯美主義”的傾向,所以,這樣的他自然也看不上徐昭佩這麼個醜女。

但是,他的婚姻是他的父親當時的皇帝一手主持的,他那時沒有地位,既不敢反抗父親,也不敢招惹徐昭佩的背景休掉她。畢竟,那是一個世家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的時代,這樣的家世具有很大的權勢。而蕭繹也必須討好他的父親,獲得父親的認可。徐昭佩作為一個女人,更是不能改變什麼,也只好湊合著過,甚至為蕭繹生下了兩個孩子。之後,蕭繹常常冷落徐昭佩,幾乎好幾年才去她房裡一次。

這個女人讓皇帝忍無可忍,幾年沒見,皇帝頭上的帽子摞了一大截

為了排解獨守空房的寂寞,徐昭佩曾多次出軌,之前提到的暨季江就是她的情人之一。暨季江是她丈夫的隨從,樣貌很是不凡。除此之外,徐昭佩連和尚也不放過,甚至,和一個名叫志遠道人的和尚私通。當時還有一個叫賀徽的年輕人,貌比潘安,徐昭佩就和他在寺廟裡私會。

因為,蕭繹厭惡徐昭佩,就連帶著也不喜歡徐昭佩的兒子蕭方等。父親的厭惡令蕭方等心懷恐懼,為了洗刷恥辱,蕭方等主動請纓,帶兵攻打遠方的敵人,想要以此洗刷自己身上的恥辱。即便是遇到險情,蕭繹令他退兵,他也不肯答應。

這個女人讓皇帝忍無可忍,幾年沒見,皇帝頭上的帽子摞了一大截

有一次戰爭獲得勝利,蕭繹難得當著徐昭佩的面誇讚她的兒子蕭方等,說:“有這樣的兒子,他就可以無憂無慮了。”徐昭佩竟然什麼也不說,掩面而泣,哭著離開了,這令蕭繹十分憤怒,甚至,張榜寫文譴責她,之後,傳唱大街小巷。後來,蕭方等兵敗而死,屍體都找不到了,蕭繹竟然一點都沒露出難過的神色。

在她的兒子死後,蕭繹越發痛恨徐昭佩,她的境遇愈加悽慘。後來,蕭繹將心愛的女人王氏的死歸罪於她,逼迫她自己了斷。她自知不能逃過這一劫,便自盡了。在徐昭佩死後,蕭繹還專門將她的屍體送回家,不讓她葬在蕭家的墳墓裡,說是要把她休了。

這個女人讓皇帝忍無可忍,幾年沒見,皇帝頭上的帽子摞了一大截

即便是這樣,蕭繹仍然覺得不夠解氣,不僅把她的屍體專門送回徐家,還專門寫了一篇《蕩婦秋思婦》,來描述她的淫穢行為,讓她背上千古罵名。這是一首“宮體賦”。語言淺顯,色彩豔麗,描寫細緻,音節流暢,情意婉轉。

“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雲兮共色... ...

... ...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

這個女人讓皇帝忍無可忍,幾年沒見,皇帝頭上的帽子摞了一大截

五五四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又極為傲慢。宇文泰大為不滿,命令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等率軍五萬進攻江陵。之後,蕭繹戰敗投降,不久,為蕭詧以土袋悶死,江陵“闔城老幼被虜入關”,後葬於潁陵。

『《資治通鑑·卷一六五·梁紀二十一》、《梁書·卷五·本紀第五·元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