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句話應該怎麼賞析?

信陵君無忌

韋莊是晚唐詩人,生活流離,世上內亂不斷,政權不穩。這首詩寫於陰天下雨的日子,心情受境所感,天氣暗沉,淫雨霏霏的季節。沒有穿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人隨物變化而生出身與世之愁。想前六個朝代都已經過去,繁華如夢,落花如夢。興衰一場如鳥在天空而啼,只有音猶存。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時光已逝空留閣臺,斯人已遠,心懷已遣。可如今的時日卻是陰鬱連天象雨一樣連綿不斷,草都長高了。比喻世道離亂,社會秩序失。無情是臺城柳,過去栽依然濃綠籠罩十里長堤。

但從譴責景物上,也有借物譴人之意。其實不人如草,草長高了,映江水一片美景。柳也是人栽,雖與昔日不同依然綠色繞堤,生機盎然一處怡人之美。不失生命之生機。同樣為臺,在人生舞臺的人不如柳,沒有護堤成綠蔭的本領。今臺還是昔日臺,今人不是昔日人。天下有戰爭,離亂,沒有人為子孫守護成一片好綠蔭,兵戈不止。人不如雨潤的草成長,人不如柳生煙繞堤。作者借物抒發這種心情。


圃香

這是韋莊的名句。

韋莊是唐五代時期著名的詩人,也是花間派的代表人物,他和溫庭筠齊名,被稱為溫韋。但是他和溫庭筠的寫作手法不一樣,溫庭筠一般是給歌女填詞,但是韋莊的詞大多數都和自己的身世有關。

韋莊的先祖在武則天時期曾經擔任重要官職,他的四世祖先韋應物是著名的大詩人。但是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身份都不夠顯赫,史料沒有傳記。而韋莊本人除了少年時代,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過著漂泊不定的日子。

這首詩的名字叫:臺城。

全詩如下: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江上的煙雨悽迷,江岸的綠草如茵。六朝從繁華到衰敗如同夢境一般,如今只剩下江鳥哀婉的啼叫。最無情是那臺城的柳樹,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依舊燈籠十里長堤。

公元883年,韋莊客遊江南,來到金陵的臺城,看著今天的破敗,想起六朝時期金陵的繁華,不禁讓人傷感。

第一句渲染氛圍,為整首詩奠定了基調。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細,如煙籠霧罩。暮春三月,江岸上的草碧綠如茵。這景色即具有江南風物特有的輕柔婉麗,又容易勾起人們的迷惘惆倀。

第二句。鳥啼草綠,春色常在,而曾經在臺城的六朝統治者卻早已成為歷史,曾經的豪華壯麗成為了歷史遺蹟。而鳥兒不瞭解人世滄桑,寓慨很深。

第三句。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盪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讓人想起繁榮興茂的局面。

第四句。這繁榮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涼破敗的歷史遺蹟,終古如斯的長堤煙柳和轉瞬即逝的六代豪華的鮮明對比。

韋莊是一個身處末世、懷著亡國之憂的詩人,臺城的堤柳,卻既不管人間興亡,也不管面對它的詩人會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柳的“無情”,正透露出人的無限傷痛。


詩書君

這次需要回答的題目是:唯美詩句“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怎麼賞析? 要想的賞析這句詩,那我們得了解這首完整的詩句的註釋、詩人其人、創作背景、所處政治環境等等幾個方面,力求清晰明瞭,具體如下:

一、原文

《臺城》①

江雨霏霏③江草齊,六朝④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⑤籠十里堤。



二、註釋

①臺城:也叫苑城,在現在的南京市雞鳴山南,原來是三國是吳國的後苑城,東晉成帝時改建。從東晉到南朝(宋、齊、梁、陳)結束以來,這裡一直是朝廷的政治中心和皇宮所在地,也是帝王們荒淫享樂的地方。 ②韋莊:(836年-910年),字端已,杜陵人(今陝西西安市郊)人,遠祖韋待價曾為武則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詩人韋應物,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諡文靖。 ③霏霏:細雨紛紛狀。 ④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 ⑤煙:指柳樹綠蔭蔭,想清淡的煙霧一樣。



三、意譯

江面細雨濛濛,江岸綠草如茵,六朝興衰更替,如同夢幻一般,只有鳥兒還在哀怨悲切的啼叫。

臺城的柳樹最無情,依舊像煙霧一樣籠罩著十里長堤。

四、 寫作背景

作者於唐廣明元年(880年)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不第,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於戰亂,與弟妹失散,至中和二年(882年)始離長安赴洛陽;於唐僖宗(李儇)光啟四年(888年)春,作者乘船沿中運河到達揚州,得知揚州之戰(唐光啟三年887年,盧州刺史楊行密為爭奪揚州,對代理淮南節度使秦彥等人的作戰)的詳細的情況,得知江南局勢仍然不穩,就打算向南躲避。在南京小住期間,遊覽了南京市區臺城等地,這首詩就是此詩所做的。



五、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憑弔臺城古蹟,感嘆六朝更替,繁華興衰,一切如都是夢幻泡影一般,而詩人自己逢辰不偶,半世落拓,預感大唐帝國將要瀕臨滅亡,重蹈“六朝”覆轍的無限苦悶,最無情的是臺城的柳樹,絲毫沒有任何的苦惱,依舊霧濛濛的籠罩著十里長堤。作者借景抒情,看似描寫雨、草、鳥、柳樹等的景色,實則是反映了作者當時躲避戰亂的苦悶,局勢迷茫的心境;後一句詩才是點晴之筆。整首詩來看顯得有些少許消極,於作者當時所處的境況是分不開的。



魏哥雜談記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是晚唐時韋莊的一首懷古詩。

懷古詩的特點是作者身臨其景,藉著憑弔古蹟產生感慨,抒發其情懷或者抱負。多是描寫今天景物的衰敗,懷念舊時的繁榮,寫景、敘事、議論相互交融。

這首詩首二句先寫眼前哀傷之景: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詩經·小雅·采薇》中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霏霏二字帶著淡淡的哀傷,江雨霏霏之中,耳邊唯有鳥雀空啼,眼前江岸野草橫生,劉禹錫也曾經在詩中說道:萬戶千門成野草。當年的六朝繁華,已經如夢而去。詩人往往用前朝事暗指眼前事,韋莊所處的晚唐也正在風雨飄搖之中,所以不免有黍離之悲。


絕句的妙處往往出在第三句,無論多麼平庸的詩,如果第三句轉的好,就會提高整首詩的質量。這一首也不例外。“無情最是臺城柳”,詩人突然在眼前所見的物象之中,拎出了“臺城柳”,前二句所提意象都帶著悲傷的感情,第三句卻忽然轉折說楊柳無情,令人不禁思索為什麼無情?因為它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依舊煙籠十里堤”。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柳樹不是一般的柳樹,是“臺城”之柳。臺城是六朝時的禁城,如今“萬戶千門成野草”,作為宮中的“御柳”不同於一般的柳樹,曾經身受臺城舊主的養育之恩,竟然沒有一點的故國之哀思,如何不是“無情”?此處借物擬人對比,感慨抒情,不說自己悲傷卻說江雨霏霏而柳樹無情,看似無理,恰是詩家之語。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其實作者遠遠不是表達自己對於六朝輪換的悲惜之情,“依舊”二字才是全詩的重點,讓作者感到痛苦的不是六朝的興衰交替,而是歷史的不斷輪迴與重演。一個朝代沒落,將被另一個朝代所代替,這是不可阻止的歷史進程,興盛還自罷了,百姓還有一線生機,怕就怕破敗的時候,百姓又將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統治者在位不謀其政,壓迫百姓,就算是推翻這一朝的統治,迎來的卻是下一朝的迫害,何時能夠終止?悲作者之所悲,痛作者之所痛。

臺城柳不過是情感的寄託物。但是我想,看慣了興衰交替,看慣了麻木不仁,看慣了腐朽破敗,柳樹也會無情吧,更別說是有更豐富感情的人了。壓迫面前雖有不平之音,但是已經習慣了被統治,比禁錮肉體更可怕的就是禁錮靈魂,禁錮思想。

遙憶舊時江草斜,

六朝輪迴世事封。

不是臺柳了無情,

卻道人心錮今城。



寫流年的小姑娘

美到極致感傷至深,貌似無情蘊涵多情——讀韋莊《臺城》詩

——《臺城》是唐末詩人韋莊於公元883年遊歷六朝古都健康(今南京)時所作,以憑弔古蹟,抒發心事。其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歷代誦為名句,廣為流傳。如何欣賞?這裡分享說說個人淺見。

臺城——金粉六朝衰於奢華的典型弔古史蹟

臺城位於六朝故都健康(今南京)雞鳴山北。原為孫吳苑城故址,晉咸和年間開始建。"臺"即尚書檯,因尚書檯位於宮城之內,因此宮城又被稱作"臺城"。自東晉至南陳,均為國家政治中心所在。六朝帝王代代在此競比奢華享樂,耗空國力民財與雄心意志,短短三百年竟然六朝。終以隋朝大軍攻佔健康,摧毀南朝最後一個偏安的朝廷陳朝而結束。六朝奢靡尤甚的最後帝王陳後主李煜,在他自譜的新曲《玉樹後庭花》歌舞聲中做了亡國之君。自此臺城也就隨之衰敗,到晚唐時期韋莊來遊時,更是破敗不堪。

因此,臺城便成為歷代詩人詠史興感寄寓述懷時,所多為選擇的典型史蹟之一。

臺城柳——韋莊抒發亡國之憂的情感個性外象

柳樹在中國文學意象中所表達的情感內涵是多元的,既有勃發嫵媚的柔美多情,也有睹物恨別的無奈傷情。而在這首詩中,詩人卻將柳樹之柔美與傷情之深切,加以強烈極度地放大後呈現。

韋莊《臺城》原詩: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白話意譯:

江南的春雨遮掩了岸渚的春草渾然碧綠,

曾經的六朝歌聲宛如夢中的翠鳥在空鳴。

環繞臺城的古柳將那十里長堤煙籠不見,

你竟是如此委婉的依守著秦淮如此無情?

可以看出,全詩四句,三句皆寫美景,無不盡鋪春雨江南之朦朧,六朝古都之柔婉,彷彿一切風物依舊皆美。“無情最是臺城柳”一句卻是反差極大,貌似嗔怪甚至怨恨的語氣,充滿了作者當時及其複雜的情感心聲。

韋莊自稱“平生志業匡堯舜”,即忠於唐王朝是他的思想主線。但生不逢時,前逢黃巢農民大起義,後遇藩鎮割據大混戰,憂時傷亂為他詩歌的重要題材,從而較為廣闊地反映了唐末動盪的社會面貌和以他為代表的仕人之複雜情感。對南朝史蹟的憑弔是他詩作內容的一個重要部分,代表作有《臺城》、《金陵圖》、《上元縣》等,寄寓著他對唐末社會動亂的哀嘆和亡國預感的深憂,情調及其悽惋。

《臺城》約作於晚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是年初,著名的黃巢起義被唐軍擊潰,卻改變不了唐朝衰落大勢,從此進入了更加動盪不安藩鎮大割據時代。時韋莊(約836年-約910年)已年近半百。在長期離亂漂泊和宦海沉浮的坎坷生涯中,他的亡國之憂與時劇漲。值此家國個人前途渺茫之際,來遊建康,憑弔六朝古蹟,這古都大好春光在韋莊眼中卻是不祥的亡國預兆。

當年的十里長堤柳煙籠著的臺城,是何等美麗繁華?!而今看似依舊的景色那邊,卻是一派衰敗,不忍視睹。所以,此刻的臺城柳,看似無情卻多情,只是不忍讓詩人看到美到極致的景色背後的亡國敗象,更加苦痛難以自拔而已。

側面烘托,夢幻情調——《臺城》詩歌藝術的主要手法

唐末詩壇,韋莊佔有重要地位。他前期仕唐,以詩歌創作為主;後期仕蜀,主要以詞創為主。其詩作以近體詩見長,清詞儷句,情致婉曲,絕句包蘊豐滿,發人深省。後人評其“絕句在唐末諸人之上”(明.許學夷《詩源辯體》);“流麗中感慨頓挫,語關飛動”(清.胡壽芝《東目館詩見》)。

《臺城》在詩歌藝術上完全體現了韋莊特色。同其它弔古詩比較,韋莊這首詩不僅觸景生情,借景寄慨,而其手法獨特,更顯空靈蘊藉。從頭到尾側面烘托,著意營造夢幻式的情調帷幕,將自己的感慨隱藏其後,讓讀者自去體味。所選取的“江雨、芳草、鳥啼、長堤、煙柳”等意象,無不隱約透出昔時六朝夢幻般的繁華,而前兩句的江雨之“霏”、六朝之“夢”,鳥兒之“空啼”,為“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無限感傷的驚豔一嘆,極盡鋪陳之能事,表現了韋莊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情感抒發藝術水準。


逹文

全詩為: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大意為:江上正煙雨迷濛,堤案上碧草如茵,面前的六朝舊跡,早已物是人非,從前那樣歌舞昇平的繁華富麗,到今天卻已經如此破敗朽頹,興衰輪轉想來如夢一般!鳥雀徒然在哀啼,是的,再也回不去從前了!我為逝去的六朝傷悼,而眼前的臺城柳,卻看上去如此無情!彷彿所有興衰都與它無關,它依舊顧自皴染著十里長堤的煙綠,描畫著迷人的春景!唉唉!真如同那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柳”本柔情,卻“隨風”擺。“章臺柳”、“柳蒲之姿”……成了風塵女子的代稱。

而以下名句卻是不同。詩人將柳樹之柔美與傷情之深切,加以強烈極度地放大後呈現。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出自韋莊名句,原文如下——

【臺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1、臺城,歷代詩人詠史興感寄寓述懷時,所多為選擇的典型史蹟之一。


2、憑弔臺城古蹟,感嘆六朝更替,繁華興衰,一切如都是夢幻泡影一般。詩人自嘆生不逢時,半世落拓,預感家國將衰,心中無限苦悶。最無情的是臺城的柳樹,絲毫沒有任何的苦惱,風景依舊。

3、詩人借景抒情,反映了作者當時躲避戰亂的苦悶,局勢迷茫的心境。整首詩來看顯得消極,與作者境遇有關。


清心一棧


分享到:


相關文章: